《黄帝内经》中的心及其调养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黄帝内经》话五脏之~⼼现代社会的⼈40岁左右就猝死的事常有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够。
很多⼈到了40岁以后,就觉得⼼⽓不⾜。
⼼⽓不⾜有什么表现呢?就是话说多⼀点、稍微劳累⼀点,就觉得⼼慌,⽓不够⽤。
⼼⽓不⾜则⽆⼒推动⾎液,⼼⾎不⾜则⼼失所养,⽇久则⼼脏容易发病。
在⼈体当中,有三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个是⼤脑,⼀个是⼼,⼀个是肾,如果⽓⾎不⾜,则易发病。
⼼病早知道全世界有1/3的⼈死亡都与⼼脏有关,⼼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有以下⼏种。
①左⼿指痛、⽛痛。
中医认为“⼼包”是包在⼼脏外⾯的包膜,说得形象点,好⽐是⼼的宫城,有保护⼼脏的作⽤。
⼼不能受邪,⼼包能代⼼受邪,所以外邪侵袭⼼,⾸先⼼包受病。
⼼包经起于胸,经过上肢,所以,⼼脏病的疼痛多出现在胸⼝正中的位置,持续数分钟甚⾄⼗⼏分钟,常常牵涉左前臂、左⼿指或左上臂,甚⾄咽喉、颈项或者⽛齿。
②枕头⾼才能睡着。
平躺着睡觉会觉得胸闷,必须垫个较⾼的枕头,或者半靠着才能⼊睡,表明⼼脏功能较弱。
⼀活动就⼼慌⽓短。
经常感到⼼慌、胸闷,上楼梯、做点体⼒活就会⽓喘、⼼跳加快。
特别是此前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最近⼀段时间加重的,要警惕⼼脏出现问题。
③⼼开窍于⾆,⼼阳不⾜,则⾆胖嫩或紫暗;⼼阴不⾜,则⾆红⽽颜⾊深暗;⼼⾎虚,则⾆暗淡;⼼⽕上炎,则⾆红烂、⽣疮、疼痛;⼼⾎瘀阻,则⾆紫暗或有瘀斑。
⼼的重要性⼼主⾎脉,是指⼼有推动⾎液在脉内运⾏的作⽤,即⼼⽓的作⽤。
脉环接于⼼,在⼼的主宰、控制下,以⼼⽓为动⼒,以⾎液为物质基础,以脉为通道,从⼼—脉—⾎的循环系统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如果⼼主⾎、⼼主脉的功能失调,就会造成⽓滞⾎瘀、⼼脉痹阻(以⼼悸怔忡、胸闷、⼼痛为主要表现)、脉道不通,⽇久就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如⼼⽓旺盛,⾎脉充盈,则脉和缓有⼒,⾯⾊红润,即“其华在⾯”;⼼⽓不⾜,⾎脉空虚,则脉细弱或节律不齐,⾯⾊苍⽩;⼼⾎瘀阻则可出现⼼胸闷痛,颜⾯、唇甲青紫等现象。
五心养神法《黄帝内经》里有大量关于养心、调心、养神、调神的论述。
我把它归纳为五个“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清净、少欲”。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黄帝内经》还说了一句:“清净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一个人只要心态清净了,那么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体内,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黄帝内经》还有两句话:“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很多,工作可以很忙,但心态一定要闲,“闲”字是门里一个木字,原本是用木头把门住,这样外面的欲望、诱惑就被挡在门外了。
就是要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跟从镇江金山寺的佛印住持学佛时,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批了两个字:“放屁”。
苏东坡特别地生气,就过江到寺里质问佛印。
佛印大师笑着回了他两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所以,要真正的八风吹不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要时时处处都要保持这种平和、少欲、清净的心态,才能真正不受各种欲望、各种情绪的干扰。
我曾经拜会过中国佛协的会长一诚大师,他跟我说了一句话:”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
“说的十分深刻!现代人一切心灵困惑不都是因为贪多造成的吗?越贪多越困惑,越困惑就越贪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说: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心情快乐《黄帝内经》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之心。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是说圣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到和世俗一样,适应世俗习惯,没有恼怒和愤恨的不良情绪。
一切以恬愉、自得为要务。
恬愉就是一种快乐、悠闲、自足的心态,养生就是要始终保持这种心情。
《黄帝内经》还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君主之官:心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心藏神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大喜伤心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旺症状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养心食疗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2、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
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
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
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静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修炼方式,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静心的口诀,以下是其中一些口诀,希望能帮助大家静心养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1. 养心静坐这是最基本的静心方法,通过专注呼吸、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自己的心得到舒缓和放松。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深呼吸,慢慢地将杂念排除,使思绪平静下来。
这样可以缓解压力,增加专注力,提升思维能力。
2. 精神合一《黄帝内经》中提到:“诸精皆归于心。
”意思是说,身体的精气都归于心,而心又是我们内在的定力所在。
为了保持精神合一,我们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平常可以通过休息、锻炼、冥想等方式来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3. 心无旁骛心无旁骛,即心无杂念,专注于当前的事情。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存虚静,穷极天地之际,察微知著。
”意思是说,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看到微细之处。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全神贯注,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才能更加专注和投入。
4. 忧愁勿续《黄帝内经》中提到:“喜怒哀乐,不得而害志。
”意思是说,过多的忧愁和消极情绪会影响心情,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静心养心。
5. 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也是静心的关键。
人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整体的和谐平衡,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因此,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饮食、作息等方面,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
综上所述,静心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而《黄帝内经》中的静心口诀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线。
通过养心静坐、精神合一、心无旁骛、忧愁勿续和和谐共生,我们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平静,使自己更加平衡、健康和快乐。
希望大家都能够将这些静心口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刻。
黄帝内经中的五感调理与心理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关于五感调理与心理健康的内容,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感调理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视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心者,主神明之官,开窍于目。
”这句话表明了心与视觉之间的密切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视觉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保护好眼睛,调整好视觉环境,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保护眼睛健康。
现代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适当休息,每隔一段时间远离电子屏幕,进行眼部放松运动,如闭眼深呼吸、眼球转动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或者在强光下用眼。
其次,调整好视觉环境。
黄帝内经中提到:“色入于目,音入于耳,香入于鼻,味入于口,物入于形。
”这句话强调了外界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视觉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明亮、色彩搭配协调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观看喜欢的电影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听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耳者,主听之官,开窍于耳。
”这句话表明了耳与听觉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听觉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听力,调整好听觉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保护听力健康。
现代生活中,噪音污染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下降和心理压力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同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使用过大音量的耳机。
其次,调整好听觉环境。
黄帝内经中提到:“音入于耳。
”这句话强调了音乐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此外,也可以通过听一些舒缓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海浪声等,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三、嗅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鼻者,主气之官,开窍于鼻。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贯穿于《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在心理治疗理论方面,黄帝内经主要强调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体内气血失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和精神疗法等多种手段,用以调节情志和恢复身心健康。
以下将结合《灵枢》和《素问》中的相关内容,对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理治疗理论1. 情志与健康黄帝内经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喜怒不节,以伤中焦”,“忧患恐惧,以伤肝”,“恐惧不安,以伤肾”。
这说明了情志失调会引起五脏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节情志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情志失调与疾病黄帝内经将情志失调分为七种,分别为喜、怒、忧、思、悔、恐、惊。
这七种情志失调如果长期积累,就会导致脏腑失调,气血紊乱,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心”,进一步明确了各种情志对应的脏腑。
3. 情志调适与预防黄帝内经主张通过调节情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平和恬淡,以均平四气,调神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强调了保持情志平和、内心宁静对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来保持身心的平衡。
1. 针灸疗法《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了针灸疗法可以调节情志的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和经络,疏通气血,从而达到平复情志的目的。
针灸可以调节肝经,缓解怒气;也可以调节心经,平复喜悦和惊恐等情绪。
2. 推拿按摩疗法《灵枢·五音五味》中提到了推拿按摩疗法也可以调节情志。
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可以直接作用于气血,缓解情志失调。
推拿按摩足三里穴可以缓解忧郁,调节脾胃功能。
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气功修炼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意念调节等方法,以达到调理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和身心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中的气功修炼气功修炼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身体和意念调节等方法,以达到调理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气功修炼方法,如下所述:1. 调整呼吸: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调息法”,即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缓急、长短等来调节身心。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加氧气供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2. 运动身体: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运动身体的方法,如“五禽戏”、“六字诀”等。
这些方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结合呼吸和意念调节,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 意念调节: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意念调节的方法,如“意守一”,即通过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使意念集中在一个点上。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增强意志力。
二、黄帝内经中的身心调理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身心的统一,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因此,身心调理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些身心调理的方法,如下所述:1. 调整饮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饮食宜节”,即饮食要适量,不可过量或过少。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2. 调整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起居有常”,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合理的作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预防疲劳和失眠等问题。
3. 调整情绪: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情志和调”,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合理的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增强抵抗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的意义气功修炼与身心调理在黄帝内经中被视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的医学经典之一,涵盖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是指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意志和思维,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其核心理论包括情志理论、气血理论、五行阴阳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等。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包括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之一,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喜怒思忧悲恐,不得其所,即使人鬼神之所淫也”。
这句话表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不平衡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灵枢·本神》中也提到了情志与五脏的关联,指出五脏受邪,在于喜怒悲忧恐之所生。
《黄帝内经》强调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气血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治疗理论,其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了“若悲则气上,气上则少阴之所系者血者则溢”。
这句话表明,情志不调对气血循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强调情志与气血的调理关系,以及运用情志调理来平衡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
五行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它们贯穿了生命的方方面面。
脏腑经络理论则是指人体脏腑之间和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怒伤肝,乃鬲。
夫肝之不和,和气结,故胆热。
胆热则胃泄。
”这句话说明了情志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根据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调节情志、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调理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了“愁则耗,喜则伤,怒则郁,悲则咳,恐则惊”这句话表明了不同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和探讨。
《黄帝内经》认为心理与身体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状态的不良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身体的疾病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聚焦于调整人的情绪和心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气施三针、调心施六气和调情施八宫等。
调气施三针是通过针灸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
《内经》中提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变人体的体温和体液分泌等生理机能,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当人处于愤怒或焦虑状态时,可以选择穴位气海等进行针刺来平复情绪,使人恢复平静。
调心施六气是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受六气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心理状态是有效的方法。
当人感到郁闷或抑郁时,可以通过调节水火之气来改善情绪,如多喝温水、避免辛辣食物等。
调情施八宫是通过调节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来改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对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当人感到孤独或无助时,可以通过增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改善心理状态。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黄帝内经》中还包括了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草药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黄帝内经》中的心及其调养
作者:张农方清茂周红卫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年第05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黄帝内经》对心的认识是虚实并论,人体内的有形之心(心脏)与无形有质之心共同出现,有的地方甚至不易分辨。
如虚的“烦心”,实的心藏“其(脾足太阴之脉)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不明虚实的如“心痛”。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心是“神明”居住的宫殿,神明的健康就是心理的健康;神明健康时,人就心情愉悦、宁静、安祥、健康。
神明不安稳,就会出现心烦、抑郁、发怒等等情况,就需要用音乐、经典诵读、针灸以及药物进行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