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孟子的雄辩艺术摘要:孟子紧扣“保民而王”这个中心论点,把握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求同存异,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蓄谋存势,然后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孟子的论述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气势浩然,逻辑严紧,长于譬喻,体现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关键词:孟子;保民而王;雄辩艺术《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记述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孟子以其雄辩的艺术,阐明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不但使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而且愿意“尝试之”。
孟子的思想能够实施,关键在于他巧妙的谈话艺术。
一避实就虚巧引导文章开篇齐宣王就迫不及待地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说明齐宣王有称霸之心,想推行“霸道”。
而孟子是主张行王道的,所谓道之同不相为谋。
针对这种难堪的局面,孟子采用了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策略,“以臣未闻也”把话题岔开。
然后紧紧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主张。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主张“保民而王”,并很果断地肯定齐宣王可以“保民”,“王天下”,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保民而王”上来。
二借话题,树信心如何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主张?孟子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别开论述,使谈话转移到“以羊易牛”的事件上。
在百姓看来,宣王“以羊易牛”,以小易大,是爱财和吝啬。
孟子借这个话题,抓住齐宣王“不忍其觳觫”中的“不忍”做文章。
王具有“不忍之心”,这是行仁政的途径,并且“是心足以王也”。
这在心理上是对齐宣王的肯定,肯定他能行仁政,为下文谈话创设了良好的气氛。
下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显然孟子的谈话触动了齐宣王,齐宣王对孟子产生了信服感,愿意把谈话继续下去,自然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疑问。
三设譬喻,论推恩紧接上文齐宣王的疑问,孟子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创设了一组巧妙的比喻进行正面推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质问齐宣王。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2019小学必备古诗文:《孟子》三则《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字词注释❖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痛苦。
心志,意志。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贫困,资财缺乏。
空,使……穷。
乏,使……绝。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违背。
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所以:用来。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通“韧”,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淫:过度;无节制。
❖移:改变;动摇❖屈:屈服全文译文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这个人的身上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性情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受一番劳累,使他们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的资财缺乏而受到贫穷困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灵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才干。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仁者无敌1、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上》)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
(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
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
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
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
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
词句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的“四辞”歪批《孟子·公孙丑》里记载着他和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
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您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可见孟子对自己的两大优点(知言、养气)颇为自豪。
历来人们对“浩然之气”谈论比较多,而对“知言”却很少深究。
我倚老卖老惯了,打算对孟老夫子的话作一点解释,姑且称为歪批吧!孟子自己这样解释“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姑且把这四种“辞”称为“四辞”吧。
显然,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好辞。
大约是孟子在与诸侯、权臣等大人物长期辩论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见语言伎俩。
同篇有“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知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以,弄出来一个“四辞”也不算太离谱。
一、詖辞詖辞,现在没有人用这个词了。
汉代赵岐这样解释:“人有险詖之言,引事以褒人,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
”说了半天,还是听不明白。
其实,詖辞,就是偏颇不正之辞。
赵岐说的“引事”,相当于诸葛亮的“引喻失义”的“引喻”,意思是举例子。
雄鸡自断其尾,听起来有点玄。
我认为,詖辞,险詖之辞,类似危言耸听,悻悻不平,牢骚满腹,愤世嫉俗,总之极端、片面之辞,包括《楚辞》里面的“慷慨”,大体都可以称为詖辞。
孟子的时代,大约也有很多人不满现实,针对现实生活里的消极现象,发几句议论,抨击一顿,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干同样的坏事,或者更糟糕的坏事。
这种人我见的太多了。
君不见,被告席上那些罪犯振振有辞地辩称,自己盗窃是因为看不惯贪官损公肥私,杀人犯自称替天行道。
千万别以为那些愤世嫉俗者都是出于高尚的动机。
善良人要当心,你身边就可能有爱发“詖辞”的家伙。
詖辞知其所蔽,意思是听到那些抨击他人的言论,我就知道他哪里没有想通。
关于雄鸡自断其尾在赵岐的注解里,解释“詖辞”所举例子是:“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
专题06 八上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简介】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名句默写
2、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4、谨庠序之教,-----------------,-------------。
七十者衣帛食肉,---------------,-----------------,未之有也。
7、-------------,----------------,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8、贼仁者谓之贼,------------------------,------------------------。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0、-----------------,獭也;----------------,鹯也;----------------------,桀与纣也。
1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民畏之,---------------。
善政得民财,-----------------。
13、独乐乐,-------------,孰乐?------------------,与众乐乐,孰乐?
14、--------------------,民亦乐其乐。
-----------------,民亦忧其忧。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天时不如地利,---------------------。
1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17、---------------------,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
爱人者,--------------------。
敬人者,-------------------。
19、----------------------,---------------------------,天下可运于掌。
2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23-------------------,------------------------------,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此之谓大丈夫。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25、-------------------------,------------------------,国恒亡,-----------------------------------------------。
26、----------------------,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
之。
---------------,仁也;-----------------,义也;------------------,礼也;------------------------,智也。
仁义礼智,----------------------,----------------------,弗思耳矣
-29、穷则独善其身,---------------------。
30、权,---------------;度,--------------------------。
31、孟子曰:“------------------,有求全之毁。
”
32、不以规距,-----------------------------。
33、---------------------,------------------------。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4、----------------------,登泰山而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