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
- 格式:doc
- 大小:20.31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情绪调节中医五行学说,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不仅在生理病理的认知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还为情绪调节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也分别与五行相对应。
这种对应关系为理解和调节情绪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
首先,我们来看看五行与五脏、五志的对应关系。
心属火,主喜;肝属木,主怒;脾属土,主思;肺属金,主忧;肾属水,主恐。
当一种情绪过度时,就可能影响与之对应的脏腑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比如说,过度的喜悦容易伤心。
当我们遇到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时,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心慌等症状。
这是因为大喜的情绪使心气涣散,无法正常收敛。
长期处于这种过度喜悦的状态,心脏的功能就可能受到损害。
再来说怒伤肝。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人们往往容易发怒。
但如果经常生气、暴怒,就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疏泄功能,导致肝郁气滞,出现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思则伤脾。
当一个人过度思考、忧虑重重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这是因为过度的思虑会消耗脾气,使脾胃无法正常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忧伤肺。
当人们遭遇悲伤、忧愁的事情时,肺气就会受到抑制。
比如长期处于悲伤情绪中的人,可能会出现气短、咳嗽、乏力等症状。
恐伤肾。
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腰膝酸软等问题。
了解了五行与情绪、脏腑的关系后,我们可以运用五行学说来调节情绪。
以“怒”为例,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容易发怒,情绪难以控制,我们可以从五行的生克关系入手来调节。
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心属火,所以可以通过激发喜悦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比如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看一场喜剧电影、与朋友分享快乐的经历等,以平息怒火。
又比如“思”,过度的思虑伤脾。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五行与情绪管理如何根据五行特点调节情绪状态情绪管理是人们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情绪波动时的重要能力。
而五行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种理解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独特角度。
本文将探讨五行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如何根据五行特点来调节情绪状态。
一、五行理论简介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系统。
相应地,五行分别与五个脏腑、五种情绪、五种颜色等多个层面相对应。
二、五行与情绪的对应关系1. 金对应肺,与悲伤情绪相关:金代表了收敛、坚固的特性,与肺脏的功能和悲伤情绪有紧密联系。
当人们经历失去、悲伤等负面情绪时,肺气会受到压抑,而适当的调节可以缓解这种情绪。
2. 木对应肝,与愤怒情绪相关:木具有生长、扩张的特性,与肝脏的功能和愤怒情绪有紧密联系。
当人们处于压力或挫折之下,肝气容易失调,而适当的调节可以平抚愤怒情绪。
3. 水对应肾,与恐惧情绪相关:水代表了潜藏的特性,与肾脏的功能和恐惧情绪有紧密联系。
当人们面对未知或威胁时,肾气容易紧张,而适当的调节可以减轻恐惧情绪。
4. 火对应心,与喜悦情绪相关:火具有热情、活跃的特性,与心脏的功能和喜悦情绪有紧密联系。
当人们经历开心、激动等正面情绪时,心脏会充满活力,而适当的调节可以增加喜悦情绪。
5. 土对应脾,与思虑情绪相关:土代表了稳定、思考的特性,与脾脏的功能和思虑情绪有紧密联系。
当人们思考过度或过分担忧时,脾气易失衡,而适当的调节可以减少思虑情绪。
三、如何根据五行特点调节情绪状态1. 金:通过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舒缓悲伤情绪,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冥想或音乐疗法,帮助自己恢复平衡。
2. 木: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来宣泄愤怒情绪,例如慢跑、瑜伽等运动,还可以尝试写日记或与朋友倾诉,释放负面情绪。
3. 水:通过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帮助自己缓解恐惧情绪,同时与亲近的人交流或寻求专业建议也有助于调节情绪。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情绪调理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不仅是对自然界物质的分类和归纳,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的一种深刻解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人的情绪之中。
理解并应用中医五行学说来调理情绪,对于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情绪的对应关系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对应怒,火对应喜,土对应思,金对应悲忧,水对应恐惊。
当五行的平衡被打破,相应的情绪就可能出现过度或不足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意味着其体内“木”的元素过盛。
愤怒过度会损伤肝脏,因为在中医看来,肝属木。
而肝脏的失调又可能进一步加重愤怒的情绪,形成一个不良的循环。
同样,如果一个人总是过度喜悦,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因为心属火。
过度的思考和忧虑则容易损伤脾脏,脾属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悲伤和忧愁过度会影响肺脏,肺属金,使人容易出现气短、咳嗽等症状。
过度的恐惧和惊吓会损伤肾脏,肾属水,可能导致腰膝酸软、尿频等问题。
那么,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来调理情绪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情绪的产生和变化是身体内部平衡的一种反映。
当出现某种过度的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与之相关的脏腑功能来达到平衡。
对于容易愤怒的人,可以通过调理肝脏来缓解。
中医认为,绿色食物入肝,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有助于清肝泻火。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也很重要,避免熬夜,因为夜晚是肝脏自我修复的时间。
此外,按摩太冲穴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通过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疏解肝气,缓解愤怒情绪。
对于过度喜悦而导致心神不宁的情况,可以通过养心来调整。
红色食物入心,如红枣、红豆等具有养心的作用。
保持心情的平静,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
进行一些如冥想、瑜伽之类的静心活动,也有助于稳定心神。
如果是过度思考和忧虑导致的情绪问题,就要着重调理脾脏。
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五行学说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独特见解。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而这一学说,不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我们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行与情绪的对应关系,为我们理解和调节情绪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
当我们处于愤怒的情绪中时,就如同木气过盛,可能表现出冲动、急躁和难以控制的行为。
而过度的喜悦,像火燃烧得太旺,可能会让人兴奋过度,失去理智。
思虑过多,如同土的凝重,容易导致纠结、焦虑和精神内耗。
悲伤过度,如金的消沉,可能使人意志消沉,失去生活的动力。
过度的恐惧,似水的泛滥,会让人变得胆小怯懦,无法正常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那么,五行学说究竟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情绪管理的呢?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情绪的平衡至关重要。
就像五行之间需要保持平衡才能使万物和谐生长一样,我们的情绪也需要在各种状态之间保持适度。
如果长期处于某种极端的情绪中,比如过度愤怒或过度恐惧,就会打破内心的平衡,影响身心健康。
以“怒”为例,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运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调节。
木生火,通过将愤怒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喜悦,比如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听欢快的音乐,看有趣的电影,让心情从愤怒转向愉悦。
同时,也可以利用五行相克的关系来抑制过度的愤怒。
金克木,采取冷静思考、深呼吸等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克制,避免冲动行事。
再来看“喜”。
当喜悦过度时,我们要意识到火生土,避免陷入过度兴奋而无法自拔。
可以通过静下心来思考,规划未来的行动,将过度的喜悦转化为实际的动力和目标。
而当需要克制过度的喜悦时,可以用水克火的原理,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于“思”,如果思虑过度,我们可以借助土生金的思路,将思考的焦点从纠结的问题转移到一些能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上,比如完成一项小任务,或者欣赏一些美好的艺术作品,从而减轻焦虑。
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情绪失调的调理方法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还能为情绪失调的调理提供独特的指导。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的脏腑、情志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情志方面来看,中医将情绪分为怒、喜、思、悲、恐,分别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悲属金,恐属水。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失调时,就会影响到相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
比如,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在五行中属木,当愤怒过度时,就像树木生长受到阻碍,肝气无法顺畅地疏泄,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头痛、头晕等症状。
而且,肝气郁结还可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因为在五行中,木克土,肝克脾,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五行理论来调理情绪失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来进行调理。
以“悲胜怒”为例,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以引导他回忆一些悲伤的事情,或者观看一些感人的影片,让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当然,这里的“悲”并非是要让人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而是适度地引发这种情绪,以达到平衡愤怒的目的。
再比如,“恐胜喜”。
当一个人因为过度喜悦而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收敛其过喜的情绪。
但这种恐吓必须是适度的,不能给人造成太大的心理创伤。
其次,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也能进行情绪的调理。
例如,“怒胜思”。
当一个人过度思考,忧心忡忡,陷入思维的困境中时,可以通过激发他的愤怒情绪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
但要注意,愤怒的激发要适度,不能让其失控。
除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直接调理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调理相应的脏腑来间接改善情绪。
如果一个人总是郁郁寡欢,容易悲伤,这可能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五行与情绪管理如何利用五行理论调节情绪情绪是人类内在的情感状态,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情绪管理则是人们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和稳定的目标。
在情绪管理的过程中,五行理论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参考工具。
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思想模型,该理论强调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五行理论来调节情绪,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金:制约和调节情绪金代表着清澈、明亮和坚硬之物,与大脑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关系密切。
当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可以通过思考和理性分析来调节情绪。
一种方法是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写下来,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缓解烦躁情绪,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此外,进行一些喜欢的智力活动,如阅读、解谜游戏或沉浸在工作中,也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负面情绪。
二、木:调整情绪的活力和能量木象征着生长、扩展和活力,与人体的肝脏和肌肉相关。
当情绪低落或疲惫时,可以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善情绪。
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慢跑、游泳或健身,可以释放压力和负能量,增加身体的活力和能量。
此外,花时间在大自然中,如散步或园艺,也是调整情绪的有效方式。
绿色植物和自然景色可以带来舒缓和平静的感觉,有助于改善心情。
三、水:平衡和安抚情绪水代表着流动、平静和柔韧性,与人体的肾脏和情绪状态有关。
在情绪波动较大或焦虑不安时,可以通过冥想或深呼吸来平衡和安抚情绪。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慢慢地、深深地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
这种练习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系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听听轻松的音乐、泡泡热水澡或品尝一杯热茶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压力。
四、火:启发和提升情绪状态火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创造力,与人体的心脏和情感有关。
当情绪低落或情感消沉时,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喜欢的活动来激发和提升情绪状态。
例如,与朋友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会或参加舞蹈课程,可以带来愉悦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
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还能为我们调节情绪提供有益的指导。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情志等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行与五脏六腑以及情志的对应关系。
木对应肝,在情志上主怒;火对应心,主喜;土对应脾,主思;金对应肺,主悲忧;水对应肾,主恐惊。
当五行平衡时,人体的情志也处于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反之,五行失衡则可能导致情绪的异常波动。
基于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调节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水生木,肾水可以滋养肝木。
当一个人经常愤怒、情绪暴躁(肝木过旺)时,可能是因为肾水不足。
此时,可以通过滋养肾水来平和肝木的亢盛。
这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实现,比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是养肾的重要方式。
同时,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也有助于调节情绪。
再看木生火,肝木可以滋生心火。
当一个人心情抑郁、缺乏喜悦感(心火不足)时,可能是肝木的疏泄功能不畅。
通过调节肝脏,比如适当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促进肝气的疏泄,有助于增强心火,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喜悦和快乐。
火生土,心火温煦脾土。
过度思虑(脾土过盛),可能会导致心火消耗过多。
此时,可以通过振奋心火,如参加一些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活动,来减少过度的思虑,恢复脾土的正常功能。
土生金,脾土可以滋养肺金。
当一个人过度悲伤忧愁(肺金过盛),可能是脾土虚弱。
通过调理脾胃,如规律饮食、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可以增强脾土的功能,从而缓解悲伤忧愁的情绪。
金生水,肺金能够滋生肾水。
当一个人过度恐惧惊慌(肾水过盛),可能是肺金的收敛功能不足。
通过养肺,如进行深呼吸练习、食用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可以增强肺金的功能,使肾水得到收敛,从而减轻恐惧惊慌的情绪。
五行相克的关系在情绪调节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肝木能够克制脾土。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
用老祖宗的方法管理情绪:五行相克且相生This is the method mentioned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n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Yin-Yang Doctrin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Natural Things and Phenomena", a chapter of Plain Questions. The content includes "anger impairs the liver while grief restricts anger"; "joy impairs the heart while fear restricts joy"; "anxiety impairs the spleen while anger restricts anxiety";"melancholy impairs the lung while joy restricts melancholy" and "fear impairs the kidney while anxiety restricts fear." This method of checking one emotion with anoth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xcess curing excess。
“五情相克”的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小编注:《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讨论五行学说与自然现象的章节中就有涉及。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
########################################### ##过致病五志并七情,喜忧怒思恐;相克又相生,生克为平衡。
健康从心开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非常愉快的、娴静的心态,对身外的声色犬马、钱财名利不去过多地追求,我们的真气、正气就能很好地保护我们,也就是自调机能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健康就有保证,我们就不会得病,这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意思。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
怒、喜、思、悲、恐五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
这些就好像天气的变化有时候阳光灿烂,有时候阴雨绵绵一样,都是正常的自然界现象。
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五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中医讲究的是平衡,太多与不及都会出现问题。
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人的五脏六腑与人的喜怒哀乐是息息相关的。
情绪的变化影响器官,器官的变化影响情绪,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1.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
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
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
2.喜,指狂喜。
旧时有所谓“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
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
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3.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
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4.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
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别的疑难重症。
《钗头凤·红酥手》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陆游和原配夫人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
不料,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离婚。
“春如旧,人空瘦”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5.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
一只鸟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比相生1.怒生喜案例:“老头子”一词,多用于妻子对年老的丈夫的昵称。
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
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
正巧,这时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
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
此刻,乾隆怒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大家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
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
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2.喜生思案例:台湾潘宛怡国中毕业后至美国主修大提琴,四年前升等考试与进入纽约爱乐的压力接踵而来,抵抗力不足感染了疱疹性脑炎,发生记忆力减退,时空错置,癫痫自言自语的症状,美国医生误判为精神疾病,延误了病情,连续三个月不省人事,昏迷指数三,医生宣判为植物人,需送安养中心安置。
她妈妈多次奔走,将女儿从美国接回高雄长庚医院治疗,下班后帮女儿按摩,跟她说话,超出院方建议的互动时间,并播放女儿演奏过的乐曲,盼望让熟悉的音乐,恢复女儿的记忆。
奇迹发生了,原本动了气切手术,须仰赖鼻管喂食的潘宛怡,开始动手动脚、虚弱到无法拿起汤匙的双手,也重新拿起弓弦,判定脑死后的第三年,潘宛怡不但醒了过来,还能上台演奏她喜爱的大提琴。
3.思生悲案例:黛玉对宝玉有情,心事无人可诉,且凭空多了一个强劲的爱情对手,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凭空哀叹,且这对手好到完美,任谁都会受不了,而黛玉却只能心中憋着,况且,她还要在诺大的家族里维护自己一点点儿尊严,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能做到不顾此失彼,已经很不容易,何况带病在身,所以犹如未成年初入社会,优胜劣太法则下,搞的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人。
这也是她病不好的原因。
4.悲生恐案例:小学时一次杨小萌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就让她重做试题,她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她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
至今杨小萌想起那件事还后怕。
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
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杨小萌很少在外玩耍。
一年多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杨小萌本来就对自己的糟糕成绩很伤心,加上父亲缩小的她的生活圈子,使她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5.恐生怒案例:小学和初中,马家爵努力读书,学习成绩非常好,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赢得自尊,掩饰了自己由于家境贫困的自卑感。
而考上重点高中,大概由于高手云集不再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特殊关注,于是产生挫折心理,由于家境贫困的自卑感加强。
大一时,看其他同学幽默地开玩笑,他有时也想表现一番,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很可笑,情况越来越糟糕。
马家爵遇到室友对他“胆小”的嘲笑,使他产生的第一反应必定是羞愧和悲伤,而这种伴着羞愧的悲伤,对尊严丧失和理想破灭的恐惧,必然会转变为愤怒,导致2004年“马加爵惨案”。
#############邻相克1.怒克思案例: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病,请宁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但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了,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起身大骂文挚。
经这一怒一骂,齐王的病也好了。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
2.思克恐案例:金元时期有位叫张子和的名医,曾治一女病人。
该妇人夜宿客栈时,遇盗贼抢劫而受惊过度,从床上摔下。
此后,只要听见有一点响声,便会惊倒,不省人事。
用各种药物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
张子和认定其为惊恐所伤,叫来两个侍女。
抓住病人的两手,按在高椅上,面前放置一小茶几,说句“请看这里”,便用木块猛击小茶几,病人大惊,张子和忙解释:“我用木块击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