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土壤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类型等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开始,逐步展开对地球表层土壤的分析。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的自然体系,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岩石的机械破碎和化学风化,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
矿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等。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除了对植物提供水分外,还能溶解和运输养分。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的供给。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地理学家划分了多种类型的土壤。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1. 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呈现出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适合于农业生产。
2.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呈现出红色或橙红色,富含铁、铝和有机质。
红壤肥力较高,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烟草等。
3. 黑土:黑土是在寒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4. 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保水和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沙地等地区。
5.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颗粒小,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
高一地理土壤的形成知识点高一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学习地理知识。
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土壤的形成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壤的形成过程、因素以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物质的风化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无数年的气候和风化作用使岩石逐渐分解,形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土壤的基本颗粒。
其次,有机物的堆积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植物残体、动物尸体以及它们的排泄物逐渐堆积在地表,经过分解和腐烂,形成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富含养分,为土壤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此外,水和气候也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土壤的颗粒排列和成分,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速度和质量也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形成相对较快,而极地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土壤形成缓慢。
二、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1.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来源,它可以是岩石、沉积物或者已经形成的土壤。
不同的母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性质。
2.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温度和降水量的差异会对土壤的形成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形成肥沃的土壤。
3.植被:植被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破碎岩石,促进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
植物的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形:地形的起伏程度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山区的土壤会因为地势高低的原因而产生差异,陡坡位置土壤较浅,长滩位置则土壤更为肥沃。
三、土壤的重要性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首先,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而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高中地理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与农业生产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也对土壤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中的生物形成了土壤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此外,土壤剖面包括土壤的组成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还有与地球表面的其他元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如气候、水文、地形和其他生物元素等。
这个系统是动态的,因为它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人为活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和演变。
土壤一、考向讲解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及土壤剖面分层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二、知识体系三、考点精讲1.土壤的概况(1)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2)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3)野外对土壤的观察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以森林土壤为例)土壤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特点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腐殖质含量多时,使土壤颜色呈黑色。
高一地理观察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还承载着许多生物的生存。
在高一地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以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土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侵蚀、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物理侵蚀是指自然力量(如风、水流等)对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迁移。
化学作用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和大气中的物质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它们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营养元素并改变土壤的结构。
通过观察土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土层,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例如,黑色的土层常见于草原地区,这是由于植物的残留物通过分解形成的有机质;红色的土层则常见于气候湿润的地区,这是由于铁氧化物的存在。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发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一,这是由于不同物质的沉淀和侵蚀造成的。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根据其粒径大小和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砂壤、壤土和粘壤等。
这些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土壤的特点和用途。
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用手感受其中的颗粒大小和粘性。
砂土颗粒较大,可以明显感觉到;壤土颗粒适中,有一定的粘性;而粘土颗粒更小,触感较为黏腻。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土壤的pH值来判断其酸碱性,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
三、土壤的重要作用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还影响着水的循环和调节气候等。
通过观察土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作用。
首先,土壤是植物的重要营养源。
通过观察土壤中的有机质、营养元素和微生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有机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而微生物则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
其次,土壤对于水的循环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发现土壤的贮水能力和透水性各有不同。
例如,砂土透水性较强,而粘土则具有较高的贮水能力。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中的耕作土壤知识点则是我们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耕作土壤相关的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上最为重要的地球物质之一,是由岩石破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和无机物质经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质风化、物质迁移、物质聚集和有机质分解等几个阶段。
具体而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为碎石、砂粒、粉砂等颗粒,迁移作用将这些颗粒由上层迁移至下层,聚集作用使颗粒在下层汇聚形成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则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逐渐分解而形成的腐殖质和肥料。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等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粒、粉砂、粘土等,其比例构成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液态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滋养植物根系并有效地传输养分。
空气是土壤中的气体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代谢都非常重要。
有机质则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密切相关。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颗粒的比例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颗粒间隙较大,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水性和保水性均较好;粘土颗粒细小,颗粒间隙较小,保水性极好但透水性较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
四、耕作土壤的改良耕作土壤的改良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常见的耕作土壤改良方法包括翻耕、施肥、灌溉、轮作和深耕等。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满足植物的需求;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养分,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五、耕作土壤与农业生产耕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准确地掌握耕作土壤的知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的、相对薄而不连续的物质覆盖层。
它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土壤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
当岩石暴露在地表时,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屑。
接着,生物作用也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渗透、微生物的活动等。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和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还包含着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蚯蚓等,它们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分解作用。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土、粉土、壤土和黏土等。
沙土颗粒较大、排水性好,土壤肥力较低;粉土颗粒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适合农作物生长;壤土颗粒较细、肥力较高;黏土颗粒最小,排水性较差。
四、土壤的功能土壤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土壤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各种土壤微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还具有水文调节的功能,它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
土壤还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能力,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五、土壤保育与治理土壤保育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行动,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壤保育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合理耕作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植被恢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地表覆土层和改善土壤结构。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高一地理土壤有关知识点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土壤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与土壤有关的知识点,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些相关内容。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颗粒状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以及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表薄层,也是地球表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陆地表层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受到气象、植被、地形、地质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有机质是由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形成的,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包括疏松结构、块状结构、板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对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和保水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类型和分布土壤按照成因、形态和分布特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根据成因可分为岩石土壤、风化土壤和沉积土壤;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红壤、黄壤、黑土、盐渍土等;根据分布可分为世界土壤区系和我国土壤类型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了解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对于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土壤的肥力与改良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肥力受到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我们可以通过施肥、耕作和土壤改良等方式进行。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来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有机改良剂的施用、石灰的施用、深翻等。
五、土壤侵蚀与防治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因水、风等自然因素的侵蚀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
高一地理土壤必备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而在地理中,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作为地球表层的一部分,土壤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而言,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高一地理土壤的必备知识点。
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土壤是地壳上的一层不断变化的薄层,主要由岩石颗粒、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体组成。
它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
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护地球表面的功能。
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1. 土壤成分:土壤主要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和空气四个成分组成。
其中,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颗粒和岩石碎屑,有机物质主要来自动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等有机质的分解。
水分和空气则填充在土壤的微孔中,与土壤颗粒之间形成孔隙。
2. 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砂状结构、粉状结构、块状结构和团聚结构等。
不同的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生长和水分通透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和功能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颜色和密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和黏土颗粒所占比例的分布,结构则关系到土壤孔隙的分布和通透性。
颜色和密度则往往与土壤的成分和形成过程有关。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土壤pH值、养分含量和离子交换等。
pH值是指土壤中酸碱性的度量,对于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涉及土壤中氮、磷、钾等重要元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离子交换是指土壤中养分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和释放过程,与植物养分吸收密切相关。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体。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氮固定和土壤通风等过程,促进土壤物质的转化和循环,对于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3.7 土壤(板书)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
(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
(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3.土壤的肥力特性(板书)
(分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一个根本区别。
什么是土壤肥力呢?
土壤肥力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并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
它是指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有高有低,并非恒定,这与其物质组成有关。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
4.土壤的物质组成(板书)
(引导学生着重从每种成分的作用以及每种成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点分析)
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与肥力有密切关系。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
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这四种物质的比例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称的上是理想土壤呢?图 3.48给出了一个标准。
(可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完全按照图中给出的四种物质的比例在实际当中是很少的。
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凡是与此接近的土壤,就可以认为是肥沃的土壤。
(承转)土壤是为农业服务的。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归纳、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
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二、土壤的形成(板书)
(引导)土壤的形成,即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它是在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生物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土壤的形成过程(板书)
(教师依照以下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
岩石−−→−风化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
(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板书)
(打出投影胶片图3.50或在黑板上板图)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承转)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尤其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时期的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的参与了成土过程。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板书)
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用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
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等。
俗语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课堂小结]
当今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而且还要学会养地;不仅要施用化肥,也要善于使用农家肥。
这样,学会用养结合,才能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根据图3.52,议一议气候、植被和土壤在分布上的关系。
[课后作业]
1.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是由土和肥等物质组成的
B.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C.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D
2.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构成土壤骨骼或框架的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B
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答案:B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降水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C
5.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
A.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土层的疏松程度
C.土壤颗粒的大小
D.水分的多少
答案:A
6.下列各项中属于耕作土壤的是(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棕壤
答案:C
7.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能够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
量的能力
C.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
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比较疏松,孔隙度小,便于通气、透水
答案:C
8.有关土壤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风化作用是主导作用
B.土壤中每种成分都有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
C.气候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母质起着改造作用
答案:D
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土壤水分和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
和,既能,又能。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空气气候条件
(3)水分空气热量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板书设计
3.7 土 壤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征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土壤的肥力特性
4.土壤的物质组成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