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的性质 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408.15 KB
- 文档页数:18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性质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重点) 2.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会运用其进行有关计算.(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a 2等于什么?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出对应的a 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22=4=2;(-2)2=4=2; 32=9=3;(-3)2=9=3;…你能概括一下a 2的值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性质【类型一】行计算化简: (1)(5)2;(2)52;(3)(-5)2;(4)(-5)2.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解:(1)(5)2=5;(2)52=5;(3)(-5)2=5;(4)(-5)2=5.方法总结:利用a 2=|a |进行计算与化简,幂的运算法则仍然适用,同时要注意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要为非负数.【类型二】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1)a 2-13;(2)4a 2-5;(3)x 4-4x 2+4. 解析:由于任意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利用这个即可将以上几个式子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解:(1)a 2-13=a 2-(13)2=(a +13)(a -13);(2)4a 2-5=(2a )2-(5)2=(2a +5)(2a-5);(3)x 4-4x 2+4=(x 2-2)2=[(x +2)(x-2)]2=(x +2)2(x -2)2. 方法总结:一些式子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无法分解因式,可是在实数范围内就可以继续分解因式.这就需要把一个非负数表示成平方的形式.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性质的综合应用【类型一】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值或化简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 +1)2+2(b -1)2-|a -b |.解析:根据数轴确定a 和b 的取值范围,进而确定a +1、b -1和a -b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绝对值的意义化简求解.解:从数轴上a ,b 的位置关系可知-2<a <-1,1<b <2,且b >a ,故a +1<0,b -1>0,a -b <0.原式=|a +1|+2|b -1|-|a -b |=-(a +1)+2(b -1)+(a -b )=b -3.方法总结: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值或化简,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判断字母的取值范围和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2-(b +c -a )2+(c -b -a )2.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b +c >a ,b +a >c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含有绝对值的式子,最后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即可.解:∵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b +c >a ,b +a >c ,∴原式=|a +b +c |-|b +c -a |+|c -b -a |=a +b +c -(b +c -a )+(b +a -c )=a +b +c -b -c +a +b +a -c =3a +b -c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不等关系,再进行变换后,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类型三】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已知x为实数时,化简x2-2x+1+x2.解析:根据a2=|a|,结合绝对值的性质,将x的取值范围分段进行讨论解答.解:x2-2x+1+x2=(x-1)2+x2=|x-1|+|x|.当x≤0时,x-1<0,原式=1-x+(-x)=1-2x;当0<x≤1时,x-1≤0,原式=1-x+x=1;当x>1时,x-1>0,原式=x-1+x=2x-1.方法总结: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先确定出被开方数的正负,对于式子a2=|a|,当a的符号无法判断时,就需要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类型四】二次根式的规律探究性问题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下列各式,然后解答问题.(1)2+1=2,S1=12,(2)2+1=3,S2=22,(3)2+1=4,S3=32.(1)请用含n(n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2)推算出OA10的长;(3)求出S21+S22+S23+…+S210的值.解析: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观察上述结论,会发现第n个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就是n,另一条直角边长为1,然后利用面积公式可得.解:(1)(n)2+1=n+1,S n=n2(n是正整数);(2)∵OA1=1,OA2=2,OA3=3,…∴OA10=10;(3)S21+S22+S23+…+S210=⎝⎛⎭⎫122+⎝⎛⎭⎫222+⎝⎛⎭⎫322+…+⎝⎛⎭⎫1022=14(1+2+3+ (10)=554.方法总结:解题时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探究点三:代数式的定义及简单应用按照下列程序计算,表格内应输出的代数式是____________.n→立方→+n→÷n→-n→答案解析: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用代数式表示即可,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可得输出的代数式为n3+nn-n.故答案为n3+nn-n.方法总结:根据实际问题列代数式的一般步骤:(1)认真审题,对语言或图形中所代表的意思进行仔细辨析;(2)分清语言和图形表述中各种数量的关系;(3)根据各数量间的运算关系及运算顺序写出代数式.三、板书设计1.二次根式的性质1:(a)2=a(a≥0);2.二次根式的性质2:a2=a(a≥0).3.代数式的定义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索求知作出了引导,并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但在师生互动方面做得还不够,小组间的合作不够融洽,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绕其顶点A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所以∠BAE=90°,且四边形ACFD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S△BFE,即b2=12c2+12(b+a)(b-a),整理得2b2=c2+b2-a2,∴a2+b2=c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S△ABD+S△BCD,∴S△ABC+S△ACD=S△ABD+S△BCD,即12b2+12ab=12c2+12a(b-a),整理得b2+ab=c2+a(b-a),b2+ab=c2+ab-a2,∴a2+b2=c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次根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3.能够应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2.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黑板、粉笔、计算器学生: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教学步骤:Step 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道与二次根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并提醒学生思考如何计算。
Step 2 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计算正方形边长的方法,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
然后,教师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若a是一个正数且n是一个正整数,则a的n次方根,记作√a,其中根指数n为奇数,被开方数a大于等于零。
Step 3 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20分钟)3.1 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师通过教材内容介绍二次根式的性质,包括:(1)若a≥0则√a ≥ 0;(2)若a≥0则√a²=a;(3)若a≥0则√a×√a=a;(4)若a≥0,b≥0,则√a±√b不能进行合并成一个根号;(5)若a≥0,b≥0,则√(a×b)=√a×√b。
3.2 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介绍二次根式的运算规则,包括:(1)同类项的加减运算:根指数、底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合并成一个根号;(2)乘法运算:根指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可以进行乘法运算,结果的根指数不变,底数相乘;(3)除法运算:根指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可以进行除法运算,结果的根指数不变,底数相除;(4)化简运算: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尽量把二次根式的底数写成素数的乘积。
Step 4 练习与讲评(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二次根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卷。
然后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评,解释正确答案的求解思路和方法,并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