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 格式:doc
- 大小:853.53 KB
- 文档页数:6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口算1:0×2=0 0×0=0 8×0=00+2=2 0+0=0 8+0=8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数相加,还得原来的数。
口算2:30×24 60×300 40×70 23×30 50×30502×2 305×5 908×3 60×50 205×7师: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大家发现没有,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总结出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屏幕出示例题:160×30=106×30=教学160×30=学生观察两道题目的特点,尝试列竖式。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探究160×30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算法。
组织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因数末尾有0和无0的数位对齐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辨别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小结算法。
教学106×30=(1)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笔算106×30。
组织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简便算法。
引导思考:①竖式计算时,3和几对齐最简便?②30十位上的3和106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吗?③3×0=0,积百位上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写0,为什么?(0乘任何数都等于0)(4)小结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课题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以前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本节课的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关于0的计算规则,努力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交流算法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交流竖式的简便方法并总结算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以笔算学习为主,交流、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最后引导学生比较、选择算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感悟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末尾0与非0的对位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课时1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分钟)1.笔算下列计算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584×66=316×24=132×25=321×57=2.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地非常好。
仔细观察下列算式与前面的习题相比,两个因数有什么不同?160×30=106×30=3.老师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1.同学们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算法,并互相检查订正。
2.观察两道算式与前面习题的区别: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2 3分钟)1.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水平和计算的水平。
重点难点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叙述口算方法师:你能用口算的方法实行笔算吗?2、学生尝试笔算、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
生2:都能够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仅仅把横式写成了竖式……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使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出示主题图,列车的信息2、观察图片,提出问题?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几千米?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几千米?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时呢?……师小结:同学们思维活跃,踊跃举手回答,体现你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4、汇报结果(课件演示)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讲解计算方法。
通过汇报板书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1)160×30=第一种方法:能够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1.复习旧知识。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算法。
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计算这些题的?谁愿意说一说?学生对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都能运用先去0再进行口算,最后在乘积后面添上0的方法来计算。
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有学生会选择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面的计算题有的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有的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相信大家都能正确地算出它们的乘积。
如果这些因数的位数进一步增加,大家还会算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活动1.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第(1)小题。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全班交流算法。
预设1:有学生会用口算的方法,先不看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计算16×3=48,再在48的末尾添上两个0,结果是4800。
预设2:也有学生会列竖式计算。
会出现两种情况:通过对比,学生能发现先不考虑因数末尾的0,根据口算方法,算出1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这种方法更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2)对应小练习。
课件展示教科书P4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活动2.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第(2)小题。
思考:这道题因数末尾、中间都有0,你们还会计算吗?试一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学生做完之后讨论:3为什么要和6对齐?因数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积的百位上的1是怎么得来的?预设1:3和6对齐,相当于先算106×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预设2:0与3相乘得0,这个过程不能省略,0也要参与运算。
预设3:积的百位上的1,是由3×0得0,再加上进位上来的1得到的。
(2)对应小练习。
课件展示教科书P48“做一做”第2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进行乘法计算,并掌握乘法验算的方法,同时能够熟练处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验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
2. 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问题,提高计算准确性。
3.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乘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乘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规则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
2. 计算器或算盘(可选)。
3. 白板或黑板。
4.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验算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验算。
2. 讲解:详细讲解乘法验算的方法,包括交换因数位置验算和分配律验算。
3. 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乘法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验算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6. 总结:对乘法验算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进行总结,强调注意事项和易错点。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进行验算。
板书设计1.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堂练习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一些乘法验算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验算。
2. 综合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验算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乘法验算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经历观察、推理、归纳、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乘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城市街心花园的场景,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来继续观察信息窗2的情景图,看看在这幅图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呢?(见图1)图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美化家园”花坛每排43盆花,共21排;喷泉里平均每行32个喷头,共30行。
师: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我们又能提出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预设1:“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预设2:喷泉里一共用了多少个喷水头?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板书:“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喷泉里一共用了多少盒喷水头?【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景图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知识的学习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树立了学习的目标,并为学生理解和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做进一步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见图2)师生学习探究提示,理解后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的要素,同时使学生在合作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学习验算方法师: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解决“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需要哪些信息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式并写竖式计算。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简便口算,学习了末尾没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同时,学生也已经初步接触了未尾有“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竖式写法。
主要教学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有时候会忘记写积末尾的0,这点要特别注意。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以及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简便方法,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
三、说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正确书写格式,明确算理。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口算。
25×10=24×2=18×5=35×20=36×4=18×50=40×30=21×4=60×20=2.笔算。
42×23=96642×23112684…“84”表示什么?96627×31=83727×312781…“1”为什么写在十位上?83725×9=22525×924225老师提问:在进行笔算时,要注意什么?你是怎样进行笔算的?老师板书:(1)相同的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乘起;(3)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分别乘第一个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它的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板块二、探究新知老师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
老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都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从图上我知道了每个足球32元,要求的问题是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经历观察、推理、归纳、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乘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城市街心花园的场景,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来继续观察信息窗2的情景图,看看在这幅图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呢?(教师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美化家园”花坛每排43盆花,共21排;喷泉里平均每行32个喷头,共30行。
2.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我们又能提出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喷泉里一共用了多少盒喷水头?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板书:“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喷泉里一共用了多少盒喷水头?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温馨提示:
⑴想一想,每排花的盆数和共有几排数都知道了,怎么求总数呢?
⑵竖式计算时,想一想运算顺序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⑶你计算的结果正确吗?想办法验算一下。
⑷想一想,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看看第2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竖式写法呢?
师生学习探究提示,理解后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习验算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需要哪些信息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式并写竖式计算。
质疑: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笔算的顺序、方法及竖式计算的规范格式。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竖式的写法----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的顺序----从个位乘起。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质疑: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把43和21的位置交换一下再相乘。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用交换因数的方法再乘一次试试)
学生尝试后,教师多媒体展示:
4 3 2 1
× 2 1 验算× 4 3
4 3 6 3
8 6 8 4
9 0 3 9 0 3
师小结:在学习加法时我们利用加法的交换律来验算,现在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乘法。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要养成自我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2.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1)接下来,我们要解决喷泉里一共用了多少盒喷水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做法: 3 2
× 3 0
0 0
9 6
9 6 0
教师质疑: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竖式写法呢?
学生交流后,尝试计算。
3 2
× 3 0
9 6 0
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好的做法。
(2)优化计算方法
质疑: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师生小结第2种做法的注意事项:
●列竖式时,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相乘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乘完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乘法的交换律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生2:我学会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把它们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末尾有0的因数变成一位数),乘完后积的末尾再加上1个0。
生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应注意:
⑴列竖式时,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⑵相乘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⑶乘完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验算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做教材28页的第2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多媒体出示)
23×33 13×21 43×12 21×24
温馨提示:
①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②验一验,怎样检验计算的结果?比一比,看两种方法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目的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
2、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32×20 23×30 31×20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以上算式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列竖式时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说说简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目
的引导学生明白两位数乘整十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计算的结果再乘10。
)
3、教材28页的第4题(多媒体出示)
友情提示:
①观察图片,说一说图意,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想一想,22个袋子能装多少千克玉米?如何列式呢?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并解答。
(目的通过此题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和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简单说一下学习的知识点两条即可)
板书设计
乘法的验算的方法及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4 3 2 1
× 2 1 验算× 4 3
4 3 6 3
8 6 8 4
9 0 3 9 0 3
把两个因数进行交换位置后在相乘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