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30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1. 引言本文档为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完美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2. 背景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工程原理和科学原理的学科,旨在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学技能,提升他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 - 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 能够设计和分析环境工程系统; - 培养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环境工程学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的最初阶段,学生将学习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目标和发展历史。
此外,还将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领域和应用。
4.2 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并应用环境工程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原理和概念。
4.3 环境工程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知识和技术,设计一个环境工程系统。
这个系统可能涉及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
4.4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将分析和评估真实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体会到环境工程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5. 课程设计要求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有以下要求:5.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等阶段的任务。
5.2 深入分析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5.3 创新思考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环境工程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5.4 书面报告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该报告应包括课程设计的所有阶段,并清晰地呈现相关的分析和结果。
《环境工程学》教案绪论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1、环境科学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保护自然环境所应采取的具体工程措施,开发和设计去除各种污染物的设施和设备,实现保护环境、改善或修复破坏的环境的目标。
它是环境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实施者。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环境工程分会给出的环境工程的定义: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来解决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sanitation)问题,主要包括:提供安全、可口和充足的公共给水;适当处理与循环使用废水和固体废物;建立城市和农村符合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控制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且,环境工程所涉及的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例如控制通过节肢动物传染的疾病、消除工业健康危害、为城市、农村和娱乐场所提供合适的卫生设施,评价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等。
因而,人们提出:―科学家发现事物,工程师使它们有用‖即―Scientists discover things, engineers make them work.‖二、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给排水方面: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用陶土管修建地下排水道,并在明朝以前开始用明矾净水。
古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修建下水道,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并在1850年把漂白粉用于饮用水消毒。
英国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建立公共污水处理厂。
1914年出现了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新技术。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成因;2. 掌握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流程;3. 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2. 学会使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简单的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观念;2. 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工程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学科要求,又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体系;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4.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程序;5. 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6. 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典型环境污染案例,探讨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知识体系,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第三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第四周:环境监测与评价;第五周:我国环境工程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第六周:环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
环境工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概述a.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c.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环境工程原理a. 水污染控制原理:水质评估、污水处理方法、水处理设备;b.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c. 固体废物管理原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垃圾处理设施。
3. 环境工程实践a. 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方法、环境评估流程;b.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程序、评价方法;c.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环境工程相关案例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环境工程设施,了解实际操作和管理情况;4. 课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课堂演示: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物测量等,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推荐教材《环境工程导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地考察场所: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等;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解决方案和展示效果;3. 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实践项目,拓宽视野和实践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环境工程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范围;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3. 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4.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法规5. 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6.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监测等;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第三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环境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内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环境工程的内容和主要领域;3.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4. 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 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授课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介绍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深入理解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活动:(1)听课笔记: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和思考问题,以便之后的复习和讨论;(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环境工程的热点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课外阅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以加深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四、学习评估:1. 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听课笔记、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3. 综合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考试和课程项目,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材参考:1. 主教材:《环境工程学原理与实践》;2. 辅助教材:《环境工程案例分析》、《环境工程实践指南》。
六、教学反思:环境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实验安全与规范1.1 实验安全教育介绍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讲解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1.2 实验操作规范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实验衣着、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遵守实验流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等。
第二章:水环境污染实验2.1 污水水质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实践操作污水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生物处理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水环境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第三章:大气环境污染实验3.1 空气质量监测学习使用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实践操作大气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3.2 空气质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探讨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控制策略。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4.1 固体废物特性分析学习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特性分析。
实践操作固体废物的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实验。
4.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压实、破碎、焚烧等。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效果。
第五章:噪声环境污染实验5.1 噪声级测量实验学习使用噪声计测量噪声级,并分析不同噪声源的特性。
实践操作噪声采样、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
5.2 噪声控制技术实验学习并操作常见的噪声控制技术,如隔声、吸声、消声等。
探讨不同控制技术对噪声环境污染的减轻效果。
第六章:土壤环境污染实验6.1 土壤采样与预处理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实践操作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实验。
6.2 土壤污染物分析学习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探讨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7.1 环境监测方法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水污染部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416实验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部分)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ter Pollution) 课程总学时:36总学分:1分实验学时:36时(20学时)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水质净化、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水质净化和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加强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污水的化学、物理、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等,掌握水质净化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水处理指标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整套的报告分析及实验结论。
基本要求: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应用;了解水处理实验模型的性能结构原理;掌握实验中各技术指标的分析测定程序及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大型实验设备,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与纪录,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的能力,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式:考查。
从考勤、预习抽查、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等四方面考核,各占比例5%、10%、20%、65%。
六、实验指导书李燕城主编《水处理实验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七版次)七、其他说明本教学大纲是参考全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学大纲(2002)而制定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我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向和实验室的设备条件而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培养选择处理工艺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工程学概述1.1 实验目的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1.2 实验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1.3 实验内容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
分析环境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环境工程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示范环境工程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第二章:水处理技术实验2.1 实验目的学习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2.2 实验原理过滤、沉淀、吸附等水处理技术的原理。
水质指标和水质评价方法。
过滤实验:使用砂滤池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实验:利用化学沉淀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吸附实验:使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水处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实验3.1 实验目的学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3.2 实验原理燃烧控制、过滤、静电除尘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3.3 实验内容燃烧控制实验:通过调整燃烧条件减少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过滤实验:使用袋式过滤器去除废气中的颗粒物。
静电除尘实验:利用静电原理去除废气中的粉尘。
3.4 实验方法与步骤讲解每个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示范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操作方法。
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学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4.2 实验原理固废分类、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原理。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3 实验内容固废分类实验:对不同类型的固废进行分类和识别。
固废处理实验:如压实、破碎、生物降解等。
固废资源化实验:如废纸回收、塑料再生、废电池处理等。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并掌握环境监测与处理的基本技术。
二、教学内容1.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概述-介绍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安全性2.环境监测实验-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学习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学习大气污染物的采样与分析方法-水环境监测实验*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学习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水样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土壤环境监测实验*了解土壤污染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关系*学习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3.环境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学习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际操作-水污染治理实验*学习水污染治理的原理和方法*探索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际操作-固体废弃物处理实验*学习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实际操作4.实验报告撰写与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每个实验内容,进行简短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的理解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实验室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教授学生应急处理方法和实验室安全意识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评分-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由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的50%2.实验操作评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成果进行评分-实验操作评分占总成绩的50%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环境工程实验教程》2.参考书目:-环境工程技术手册-环境工程原理与实践六、实验设备与材料1.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大气采样器、气候箱、气体分析仪等2.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水样采集器、溶解氧测定仪、氨氮测定仪等3.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土壤可吸入气体采样器、有机物测定仪等4.污染治理实验室:污染物处理设备、水处理试验台等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佩戴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具,如安全眼镜和实验室服装等2.实验操作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须知3.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要求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并注意正确的废液处理方法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案一、实验概述1. 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2)掌握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的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内容:(1)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2)水污染治理技术;(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噪声控制技术。
二、实验原理1.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评价环境质量,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 水污染治理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净化装置,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5. 噪声控制技术: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方法,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1)采样设备:采样瓶、采样袋、采样泵等;(2)分析仪器: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3)净化装置:活性炭吸附装置、过滤装置等;(4)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等。
2. 实验试剂:(1)水质分析试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2)大气污染物分析试剂:碘化钾、硫化氢等;(3)固体废物处理试剂:熟石灰、消毒剂等。
四、实验步骤1.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1)采样: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2)分析:将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利用分析仪器进行检测;(3)评价:根据检测结果,评价环境质量,并提出治理措施。
2. 水污染治理技术:(1)预处理:对原水进行沉淀、过滤等预处理;(2)净化:采用活性炭吸附、絮凝沉淀等方法进行水质净化;(3)消毒:加入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1)净化:采用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2)监测:使用碘量法、硫化氢监测仪等测定气体中的污染物浓度;(3)评价:根据监测结果,评估空气质量,并提出治理措施。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水污染部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416实验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部分)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ter Pollution) 课程总学时:36总学分:1分实验学时:36时(20学时)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水质净化、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水质净化和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加强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污水的化学、物理、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等,掌握水质净化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水处理指标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整套的报告分析及实验结论。
基本要求:掌握水处理实验原理及应用;了解水处理实验模型的性能结构原理;掌握实验中各技术指标的分析测定程序及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大型实验设备,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与纪录,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的能力,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式:考查。
从考勤、预习抽查、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等四方面考核,各占比例5%、10%、20%、65%。
六、实验指导书李燕城主编《水处理实验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七版次)七、其他说明本教学大纲是参考全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学大纲(2002)而制定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我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向和实验室的设备条件而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培养选择处理工艺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工程实践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1.环境监测与分析:通过实地采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质等,结合仪器设备进行分析,了解环境参数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
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介绍常见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生物修复、化学处理等,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治理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效果评估。
3.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
4.环境管理与规划:了解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解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1.环境监测与分析:(1)实地采样:组织学生到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采样,学生学习如何正确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并了解不同环境样品的采集要求。
(2)实验室分析: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对采集的环境样品进行分析,如水质分析、土壤pH值测试等,学生了解环境参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1)生物修复实验:通过构建模拟污染环境,引导学生设计和搭建生物修复实验装置,学生进行生物修复实验,评估生物修复的效果。
(2)化学处理实验:学生使用化学药剂对模拟污染样品进行处理,了解污染物去除效果,学生分析化学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1)评价方法学习: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原理,掌握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测定技术,了解评价报告编制的要求。
(2)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影响案例,进行评价与预测,学生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4.环境管理与规划:(1)理论学习:学习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规划原则、管理方法等,关注环境管理与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环境工程学》教案绪论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1、环境科学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保护自然环境所应采取的具体工程措施,开发和设计去除各种污染物的设施和设备,实现保护环境、改善或修复破坏的环境的目标。
它是环境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实施者。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环境工程分会给出的环境工程的定义: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来解决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sanitation)问题,主要包括:提供安全、可口和充足的公共给水;适当处理与循环使用废水和固体废物;建立城市和农村符合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控制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且,环境工程所涉及的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例如控制通过节肢动物传染的疾病、消除工业健康危害、为城市、农村和娱乐场所提供合适的卫生设施,评价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等。
因而,人们提出:“科学家发现事物,工程师使它们有用”即“Scientists discover things, engineers make them work.”二、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给排水方面: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用陶土管修建地下排水道,并在明朝以前开始用明矾净水。
古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修建下水道,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并在1850年把漂白粉用于饮用水消毒。
英国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建立公共污水处理厂。
1914年出现了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新技术。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设计一、引言环境工程是一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它涉及到大地、大气、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因此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二、实验教学设计2.1 实验目标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象,环境保护技术,掌握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和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2 实验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了以下实验内容:•实验一:大气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在此实验中,学生需要掌握空气采集器的使用方法,并且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实验二:水体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学习水质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了解水体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危害。
•实验三:废水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在此实验中,学生通过探索废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了解不同废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掌握废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和工程化实施方法, 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评价方法等。
2.3 实验方法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引导、实验实践、问题解决、总结评价”的方式。
学生将在实验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负责采样、操作、记录数据等环节,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来验证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此外,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环境工程实际应用。
三、实验环节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应先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预习实验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好必要的实验准备工作、安排好实验队伍和时间。
3.2 实验中的操作环节在实验中,学生应根据实验操作步骤,采样、分析样品,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同时,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协力完成实验任务。
3.3 实验报告的撰写完成实验后,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设备、步骤、结果、分析和总结等,同时交流经验,并对实验流程、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