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
- 格式:doc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一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中纬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30º纬度附近气流上升B.60º纬度附近气流下沉C.地面形成西风带D.高空形成信风带【答案】C【解析】30°纬线附近由于受动力作用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副极地高气压带;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故地面形成西风带,高空形成东风。
【考点】该题考查三圈环流。
2.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大洋环流D.生物循环【答案】C【解析】污染物进入海洋,沿海局部地区会形成富营养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暖流地区气候更高,对沿海地区的增温作用更加明显。
【考点】该题考查海洋污染。
3.三圈环流中,近地面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会在()A.赤道附近B.300附近C.600附近D.极地附近【答案】C【解析】三圈环流中,近地面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会,即极锋,出现在600附近处,故本题选C。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
4.读下两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甲河流中下游流域的主要补给形式和最大汛期的出现季节分别是A.冰雪融水冬季B.大气降水冬季C.地下水春季D.大气降水夏季【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此地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受气候特点的影响,此地河流下游的河水补给形式为雨水补给,汛期在冬季,综上选B。
【2】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盛行西南风C.盛行西北风D.潜水补给河水【答案】C【解析】上右图,根据甲河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的比较,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即为河流的丰水期——此地的冬季。
结合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此时为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根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5.读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回答下列各题。
考点12 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 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a 为信风带b 为西风带c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1月7月东亚季风A西北风(低温少雨)C东南风(高温多雨)南亚季风B东北风(凉爽干燥)D西南风(高温多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成因气压带、风带性质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炎热湿润终年高温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地球的大气系统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是气象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低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向北半球和南半球移动,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年中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北半球夏季,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赤道低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高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高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高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2.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增强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减弱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极地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极地低压带减弱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压带增强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3.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附近,是由极地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东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东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西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西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4.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信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赤道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授课:陆中举 5课时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
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
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
锋面存在于低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
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
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
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候复杂化。
下垫面①.海陆差异的影响: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②.地形的影响海拔高度的影响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
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2.世界气候的分布几点说明:①.上表中的P表示年年降水量,T表示年均温。
②.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区。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纬度的排列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有可能位于非洲大陆或南亚地区;根据题目叙述“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在非洲分布最为广泛.所以本地区为非洲西海岸。
该地区1月盛行东北风,为离岸风,降水较少;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
【2】 R河段()A.流量季节变化大B.春汛明显C.河流堆积作用强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答案】A【解析】R河段位于内陆地区,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热带草原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河流春汛不明显;R河段主要流经山区,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谷横剖面呈“V”型。
【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2.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探究结果表明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答案】D【解析】观察图表分析可知,正值表示林地月均温高于裸地,负值代表裸地月均温高于林地,因森林树木高大,阻碍光照,所以裸地月均温夏季最高,且高于林地,所以7月负值最大,应为夏季,学校所在地在北半球,A错;林地年温差小于裸地,年均气温低,B错,D对;位于北半球,7、8月气温高,C错;【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答案】C【解析】森林在河流上游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为降低噪音、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在东北、西北、华北主要为防风固沙,所以选C项。
必修一教案(1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三层次”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及判读
(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判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2.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
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如下图)
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
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0--30°之间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0°--60°之间为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60°--90°为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2)辨别——看相间特点:
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第四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北半球夏半年(冬至到春分再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北半球冬半年(夏至到秋分再到冬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应用:非洲热带草原动物的迁徙,向北向南的迁徙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的移动方向(或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一致。
(三)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气压带上气流的上升与下沉对降水的影响:上升气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多;下沉气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降水少
2.风带的风向与降水的影响: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多;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随纬度降低气温升高),降水少
3.具体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5)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
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
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冬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
季(夏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
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冬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
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雨
季(夏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
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
压中心形成的影
响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
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
润
温暖干燥高温高湿
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
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
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4.季风环流的判读
(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
例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如9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例如,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如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
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读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3)反之,根据季节可判读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
课堂练习
1.(2015·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017·北京朝阳区期中)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月份( )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2016·江西4月教学质检)受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等因素影响,赤道南北两侧可能出现不同风向的盛行风。
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全年高温,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洋流
6.甲、乙两地降水差异表现为( )
①1月份甲地降水多于乙地②7月份甲地降水多于乙地
③1月份甲地降水少于乙地④7月份甲地降水少于乙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7·北京东城区期中)读图,回答7~9题。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中所示气压带与风带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8.当图a中气压带、风带发生时( )
A.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 B.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9.受图d中风带影响的气候可能有( )
A.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2016·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四校联考)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
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 )
A.风速纬度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B.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
11.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
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
C.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D.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