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第二章文稿演示
- 格式:ppt
- 大小:57.65 MB
- 文档页数:92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本章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培养基制作方法和过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无菌操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显微观察制片技术,尤其是革兰氏染色、芽胞染色和荚膜染色技术。
此外,应重点掌握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点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间的异同点;要求能够独立绘制一幅原核细胞(细菌)和一幅真核细胞(真菌)的模式图,并详细描述其细胞结构与功能。
三、微生物营养重点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基本需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特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培养基的种类和制备原则。
四、微生物的代谢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特点,代谢调节机制,了解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次生代谢的重要经济意义。
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以细菌为例,描述细胞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微生物生长的常用测定方法和原理,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概述控制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此外,以真菌为例,描述其生长、繁殖规律和环境的影响。
六、病毒重点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特点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噬菌体为例,详述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其特点。
简述亚病毒因子的特点。
七、微生物遗传重点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几种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质粒和转座因子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类型。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以及诱变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八、微生物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作用,尤其是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中的作用。
九、微生物分类鉴定重点掌握细菌分类内容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华中农业大学高校教师微生物学专业考试大纲2006-09-22 14:46:20 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主要参考文献1.沈萍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黄秀梨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李阜棣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华中大微生物学实验讲解实验一微生物制片及形态观察一、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形态观察(一)基本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丝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带负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二)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酵母菌的斜面培养物。
2.染色剂:吕氏碱性美蓝、草酸铵结晶紫等。
3.仪器或其它用具: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擦镜纸等。
(三)实验步骤1. 涂片:取一块载玻片,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环以无菌操作的方法,从菌种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 干燥:室温自然干燥或烘干。
3. 固定: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
此操作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同时还可以杀死菌体;增加菌体与染料的结合力。
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 染色:将玻片平放于玻片搁架上,滴加1~2滴染液于涂片上。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 min;若用吕氏碱性美蓝、或石炭酸复红染色1~2 min。
5. 水洗:倒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用水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经涂面流向另一端,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 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也可烘干。
7. 镜检:涂片干后镜检。
涂片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