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下的沉思阅读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5
【题⽬】阅读短⽂内容,从短⽂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空⽩处的最佳选项。
Look at the tower! Nothing is wrong with your eyes. 【1】 As the name says, the Leaning (倾斜的)Tower of Pisa leans. It is in Pisa, a city in Italy.【2】 In 1173, people in Pisa began to build the tower. In 1178, when the tower was just three storeys(层)tall, it began to lean. There were wars in Pisa at the time. So the construction(建造)of the tower stopped for years. After about 200 years, in 1370, people finished the construction.【3】 It is 55.86 meters tall.【4】 There are many opinions. One goes like this: The tower is very tall and heavy, but the ground is made of soft sand and clay. When the ground sinks, the tower leans.Did you know these? The tower was first the bell tower to a large church.【5】Each bell stands for a musical note(⾳符). From 1990 to 2001, the tower was closed to visitors. Workers repaired it. The tower may stand for another 200 years.A.The tower has eight storeys.B.There are seven bells in it.C.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tower.D.Why does it lean?E.Let’s know about its history【答案】【1】C【2】E【3】A【4】D【5】B【解析】你听说过⽐萨斜塔吗?这是⼀个著名的建筑,有⼏百年的历史,位于意⼤利的⽐萨市。
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4分)成与功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作“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谐。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榻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但是,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须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与其坐着美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的获得,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炉火纯青:笔耕不辍:2.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用“”画出来。
(2分)3.作者引用了哪些事例来论说自己的观点?请梳理并概括。
(4分)4.成功是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成功”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6分)画里青春张素燕“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画上女子低头微笑,欲语还休,裙据飘逸,立于满图绿色之中。
画纸已发黄发暗,带着岁月的斑驳痕迹。
这是我青春时期画的第一幅国画仕女图。
单元能力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1)因为你证明了真挚.( )和诚实。
(2)美妙的乐曲声弥漫着整个车站:就像一颗石子落进静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 )漪。
(3)栖.( )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4)这谷在两座对峙.( )的高山中间。
答案:(1)zhì(2)Iián (3)qī(4)zhì2.根据句意和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词语。
(3分)(1)平坦宽阔的大道被禽兽们挤得_______(shuǐxièbùtōng)。
(2)他(骆驼) _________(jǔjǔdúxíng)走了一程又一程。
(3)骆驼寻到的不是使自己__________(yǒng zūn chǔyōu)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答案:(1)水泄不通(2)踽踽独行(3)养尊处优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分)A.《骆驼寻宝记》一文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B.《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说明文:主要讲述了地毯下的尘土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C.《巨人和孩子》这则童话:向我们阐述了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D.《蟋蟀在时报广场》被誉为当代新童话标本。
答案:B导解:《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童话故事。
它通过一位小女孩米妮在一个小屋帮助小矮人打扫整理房间的故事:赞美了小姑娘米妮勤劳诚实的美德。
4.下面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由于看不见孩子们: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B.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C.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树木披上夹衣:随后他们还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
埃菲尔铁塔沉思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_的气势。
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淡,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锻炼不可一世故步自封B.磨炼舍我其谁故步自封C.磨炼不可一世亦步亦趋D.锻炼舍我其谁亦步亦趋答案B解析锻炼:锻造或冶炼;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
舍我其谁:即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决不退让.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感情色彩不符合句意.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符合句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何将传统经典与现代创造实现融合,如何让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理想实现融合,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需不断探索。
B.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机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C.针对大批网剧被下架的问题,近期在电视剧四大行业委员会的联合年会上,广电总局称线下电视剧将与线上网剧一样接受24小时不间断监看。
D.方案制订只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最终成功与否,还要看这对我们学校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需不断探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的课题"。
C 项不合逻辑,应将“线下电视剧"和“线上网剧”互换位置。
D项两面对一面,应将“……的积极推动作用"改为“……是否有积极推动作用”.3.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要从下列对联中选出内容适合的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0 金字塔课课练(含答案)一、给下面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古老的万里长城简直像是用纯金铸(zhù zù)成的,它不愧(guǐ kuì)是熠(xí yì)熠发光的珍宝,站在长城上引起人们无边的遐(xiá jiá)想和怀古的幽(yòu yōu)思……2.巴黎埃(āi ài)菲(fēi fēn)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是法国巴黎的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二、选词填空。
飘浮飘扬漂浮1.五星红旗迎风()。
2.落叶在水面(),越来越远。
3.瓦蓝的天空中()着几朵白云。
精巧精致精美精湛1.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包装()。
2.展览会上的工艺品件件都很()。
3.金字塔宏伟而又()。
4. 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的造船技术。
【答案】一、1.铸(zhù)愧(guǐ)熠(yì)遐(xiá)幽(yōu)2.埃(āi)菲(fēi)二、1.飘扬2.漂浮3.飘浮 1.精美 2.精巧 3.精致4.精湛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
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案例1: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
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
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
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
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
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
认识到热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机械功产生的热。
这种转化是等效的。
他还测定了当量关系的近似值。
1799年,戴维在伦福德的启示下,进行实验:使两块冰在真空中摩擦,而且使周围的温度低于实验设备和冰块的温度。
结果,冰块溶化为水。
这样,实践再次以事实驳斥了“热质说”。
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
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
相关知识点: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案例讨论:人类对热本质漫长的认识历史说明了什么哲理?案例点评:热现象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人类对它的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既有早期朴素的正确认识,但是到了18世纪,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看法,即认为热是物质,热是一种燃素,这种学说持续上百年,直到机械工业高速发展特别是到了蒸汽机的使用人们才完全放弃热质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比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谷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我是要登塔的。
__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盼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
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天上,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挡、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我从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
我无可逃遁。
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
2019年6月30日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0.88分,共52.8分。
请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将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讲到:“教,政之本也。
”他所指的“教”是道德教化,范围很广,但也包括教育。
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政治,这体现出董仲舒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属于)oA.能力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2.美术课上,郭老师在讲解《创意空间》这一节课时,没有直接介绍创意空间筋孩念及要求,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利用手中的画笔、卡纸和模具来完成创意制作.这祥课程目标取向属于()o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性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3.物理课上学习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上到比萨斜塔.重现当年伽利略的研究。
这说明教学设计需要符合()oA.系统性原则B.程序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创造性原则4.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认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万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这一课程观倾向于认为课程是()oA.文化B.经验C.目标D.学科5.凤华小学三年级(5 )班的英语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肃的老师,班上的有些同学常常根据老师表情的变化来判断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
这些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6.张老师是初三的班主任,为更好地管理班级,加强与家长及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她主要采取了家访、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校联系册和学生评价手册等方式。
这主要体现了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A.建立班级日常管理规范B.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C.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D.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7.小学生李阳在体育课上摔倒,造成腿部多处软骨组织受伤。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这次事故应承担主要责任的是()oA.体育老师B.李阳C.学校D.家长8.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鲲.鹏(kūn)濠.梁(háo)兑.命(yuè)食.马者(sì)B.布衾.(qīn) 两鬓.(bìn) 大庇.(pì) 沉塘坳.(ào)C.修睦.(mù) 尽粟.(lì) 突兀.(wù) 学.学半(xiào)D.骈.死(pián) 槽枥.(lì) 相.马(xiāng) 辗.冰辙(niǎn)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B.故外户..而不闭(外面的窗户)C.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D.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D.系向牛头充炭直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其.名为鹏其.真无马邪C.货恶其弃于.地也受任于.败军之际D.策之不以其道.大道.之行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B.盗窃乱贼.而不作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亦若是.则已矣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选自本书。
B.《马说》的作者是韩愈,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7.名句默写。
(8分)(1)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_。
略读2 埃菲尔铁塔沉思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窥.视(kuī)轻飏.(yánɡ)坠.落(duò)B。
逃遁.(dùn)抽搐.(xù) 鞭笞.(chī)C.怜悯.(mǐn)无恙.(yànɡ) 淹没.(mò)D。
纤.绳(xiān)笼.罩(lǒnɡ)晃.悠(huànɡ)【解析】A项,“坠”应读“zhuì”;B项,“搐"应读“chù”;D项,“纤”应读“qiàn”。
【答案】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谩骂枉废心机脉搏人才辈出B.安详鼎鼎大名粘帖返璞归真C.讥诮眼花缭乱震慑振聋发聩D.撕杀一筹莫展装帧真知灼见【解析】A项,枉废心机—枉费心机;B项,粘帖—粘贴;D项,撕杀—厮杀。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C.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D.一个人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与人民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了。
【解析】D项,微乎其微:形容极少或极小,应改为“微不足道”。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并非都是当地最高的建筑物,但有谁会质疑它们是作为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地标而存在的呢?B.高温超导滤波器已被应用于手机和卫星通讯,并明显改善了通信质量;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装备在医疗设备上使用,则大大加强了对人体心脑探测检查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C.欧洲空间局科学政策委员会确定将发射一颗探测卫星,用于搜寻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岩石质行星.这项探测计划被命名为“柏拉图",预计于2024年用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D.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可能被连根拔起。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①卷及答案(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8 分)jǐn shèn wān yán zǔzhóu bào chóu()()()()zhìxīliàng qiàng fǔkàn yú hu()()()()二、用“——”画出下面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6 分)如愿以偿.(cháng sháng)情不自禁.(jìn jīn)校.(xiào jiào)对卓.(zhuōzhuó)越歼.(jiān qiān)灭似.(sìshì)的三、比一比,再组词。
(12 分)锯()浦()溢()据()铺()隘()潭()饶()炫()谭()绕()弦()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写四字词语,相信你能行!(8 分)久别重()恍然大()和()可亲()崖峭壁笔走龙()独具()心描写外貌:描写心理:五、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6分)防止防护防治1.严格的()措施可以避免医务人员被非典病毒感染。
2.公共场所都要做好通风消毒的工作,()非典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即使……也……虽然……但是……尽管……还……只要……就……1.()明天下大雨,我们()要按计划开展军事野营活动。
2.()我们万众一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8 分)1.他深情地对电话那头的妻子说:“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转述句: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反问句:3.杨利伟有顽强的精神,他走向了成功。
加上合适的关联词:4.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我看到了精彩的节目和动人的歌声。
修改:七、根据情境,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4 分)1.人们乘舟荡漾在西湖上,()着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2.陈毅的塑像刚落成,来()的人就很多。
3.这里的书太多了,稍微()一下,就得花半天的时间。
7溜索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铃铛.(dang)捏.紧(niè)滇.西(diān)B.鬃.毛(zēng) 锱.铢(zī) 驮.子(duò)C.拽.起(zhuài) 盘桓.(huán) 嗖.的(sōu)D.扭绞.(jiǎo) 黏.汗(zhān) 兢.兢(jī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喧声寻思俯身千钓之力B.顷刻雄壮残叫飘飘悠悠C.脑髓迟疑哑声娟娟细流D.斜移撒泄眼纹万丈绝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华山以险闻名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胆大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
B.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跌跟头。
C.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歇斯底里....,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D.老师傅生性暴戾,脾气古怪,对弟子时而拳打脚踢....,时而关怀备至。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B.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C.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D.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B.④⑥⑦①③②⑤C.④①⑦⑥⑤③②D.⑤⑦⑥①②③④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
第七单元检测卷一、看拼音,写词语xiǎo tǐng wēi ní sī1.()是水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qí dǎo gàn hàn2.人们()天降甘霖,解决长时间的()。
gù yōng mǎ tóu3.他()了一个挑夫把这些东西送到()。
líng dāng qīng cuì4.清风吹着屋里的()发出()的响声。
shēng chù shuǐ guàn5.成群的()争先恐后的去()旁喝水。
二、在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缝.(fèng féng)隙散.(sàn sǎn)场停泊.(bó pō)澄.(dèng chéng)清漂.(piāo piào)浮满载.(zài z ǎi)画卷.(juàn juǎn)黏.(nián zhān)着物三、选词填空挺立耸立矗立舒缓平缓1.伴着()的音乐,他渐渐睡着了。
2.救援人员语调(),大家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了。
3.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在广场南部。
4.高大的石头建筑,()在河岸两旁。
5.几棵老树()在山坡上。
四、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关系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世界闻名——默默无闻B.无边无际——一望无际C.不由自主——情不自禁D.成群结队——三五成群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真是迷人啊!”小王叹口气说:“可惜他们不会欣赏。
”B.《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
C.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提供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
D.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3.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乡村风景的是()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篇一」斜塔上的实验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
”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
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
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
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 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 1 磅重的铅球。
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
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分)8.那帮教授和伽利略都同意到比萨斜塔上去进行实验,他们各自怀的目的是什么?(3分)伽利略:那帮教授: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的“嘘”和下文什么词句相照应?(2分)10.文中画线句子中连用三个“同时”有什么作用?(3分)11.请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伽利略精神”的内涵,并针对“伽利略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缺乏的”这种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7.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共2分。
意对即可)8.伽利略: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1分)那帮教授: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让他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2分)9. 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
提到蜻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烈日下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姿?看!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只蜻蜓正扇动着晶莹透亮的翅膀,自如地在水面上飞行,就像一位优雅的空中舞者。
如果仔细观察蜻蜓的翅膀,你会发现每一片翅膀前端都有一个小斑点,它们被称为翅痣。
翅痣较重,可以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
如果缺少翅痣,空气阻力就会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蜻蜓便会失去平衡。
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这些翅痣功不可没!“嗡嗡”有一只苍蝇飞入了蜻蜓的视线范围内,此时此刻,苍蝇还毫无察觉。
突然,优雅的舞者化身“绝命飞行员”,只见它快速地扇动翅膀垂直起飞,以每秒20米的速度快速冲向猎物。
与此同时,苍蝇发现敌情,然而自带雷达的“飞行员”早已锁定了它。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苍蝇打算改变航向的时候,“飞行员”将其擒获。
一场狩猎圆满成功,“飞行员”降落在一根草茎上,开始享用美食。
它们经常在飞行过程中用餐,不过偶尔也会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停下来细细品尝。
你是不是注意到了蜻蜓漂亮的大眼睛了?蜻蜓可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一共有3只单眼和2只复眼,而每只复眼都由2万到3万只“小眼”组成。
借助复眼,蜻蜓可以上、下、左、右无死角巡视。
任何猎物只要进入它的视线范围内,就会被它锁定。
不仅如此,蜻蜓的复眼还是天生的测速仪,眼前有猎物移动时,每只小眼都会捕捉一幅画面传给大脑,经过信息处理,蜻蜓能准确判断猎物的运动速度,并预测它的运动轨迹。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能准确地把握猎物的动向,是蜻蜓成为捕猎高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小小的蜻蜓拥有高超的捕猎水平,几乎是天生的害虫“收割机”,它们专门吃蚊子、苍蝇及其他的小昆虫,并且食量惊人。
一只蜻蜓平均每天能捕食1000多只小昆虫,捕猎成功率超过95%,是大白鲨的两倍,是草原之王狮子的四倍,真让人惊叹!就这方面而言,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是自然界里最成功的捕食者是毫不夸张的。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专题07】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同步检测卷(B卷提升篇)(解析版)(全卷共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怒号(hào) 鲦鱼(tiáo) 其名为鲲(kūn)B.挂罥(juān)兑命(yuè)尽粟一石(sù)C.布衾(qīn)骈死(pián)两鬓苍苍(bìn)D.槽枥(lì)塘坳(ào)徙于南冥(tú)【答案】C【解析】 A项,“号”应读“háo”;B项,“罥”应读“juàn”;D项,“徙”应读“xǐ”。
林非散文《比萨斜塔下的沉思》林非(1931-),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研究会会长,中国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译出版或发表。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就听说过那遥远的渺茫得像梦幻里闪现出来的异邦,耸立着这座倾斜的圆塔。
自从它造成之后,六百多载的岁月已经匆匆地消逝,就像飘散着多少轻盈的浮云,淌过了无数喧哗的流水。
而在腾着苦难和欢乐的人间,曾经于暴政的屠中血流如海,自然也挥舞过争取自由的宝剑,推了专制的君主,使得正义的歌声响彻云。
还有多少闪射出思想光芒的哲人默默地萎顿,多少飞扬着明眸皓齿的美女悄悄地衰亡,只有它始终躲过了战争和火灾的侵凌,每天都张望着黎明和黑夜的降临:尽管它在缓慢地增大着自己倾斜的角度,却依旧庄严和美丽地耸立在那儿,至今还不曾崩溃和塌陷。
这神秘得超越了常规的命运,怎么能寻觅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呢?童年时留下这缥缈的影子,偶或在自己的心灵中摇晃和升腾,叩问着这比萨斜塔,怎么能阻止自己往下坠落的惯性,竟如此坚毅和刚劲地倾侧于苍弯底下?从而就启示和催促我养成了思索的爱好,正是它给予了我生存方式里的此种恩赐。
至于着它的那块土地和那个国家,在当时真觉得是异常的陌生和朦胧,渐渐地增添了许多知识之后,才懂得意大利这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冲破了中世纪阴森、幽暗和残酷的禁,鼓舞人们去争取自由、尊严和欢乐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脑海里的知识愈益丰富起来,就冲淡了对比萨斜塔的记忆。
真想不到在消磨了多少艰辛的岁月之后,竟突然会有跟它邂逅的缘分。
当我簇拥在往来奔跑的人群里,焦急地穿过那条狭窄的小巷时,心里禁不住砰砰地跳起来,如果能够插上翅膀飞往前边仅有一箭之遥的巷口,就可以观看和欣赏它无比美好的容颜了,可是我无法轻易地穿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迎面过来的多少游客,密密地堵塞着我往前跋涉的脚步。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阅读题答案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阅读原文:
①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就听说过那遥远的渺茫得像梦幻里闪现出的异邦,耸立着这座倾斜的圆塔。
自从它造成之后,六百多载的岁月已经匆匆地消逝,就像飘散着多少轻盈的浮云,淌过了无数喧哗的流水。
而在翻腾着苦难和欢乐的人间,曾经于暴政的屠戮中血流如海,自然也挥舞过争取自由的宝剑,推翻了专制的君主,使得正义的歌声响彻云霄。
还有多少闪射出思想光芒的哲人默默地萎顿,多少飞扬着明眸皓齿的美女悄悄地衰亡,只有它始终躲过了战争和火灾的侵凌,每天都张望着黎明和黑夜的降临尽管它在缓慢地增大着自己倾斜的角度,却依旧庄严和美丽地耸立在那儿,至今还不曾崩溃和塌陷。
这神秘得超越了常规的命运,怎么能寻觅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呢
②童年时留下这缥缈的影子,偶或在自己的心灵中摇晃和升腾,叩问着这比萨斜塔,怎么能阻止自己往下坠落的惯性,竟如此坚毅和刚劲地倾侧于苍弯底下从而就启示和催促我养成了思索的爱好,正是它给予了我生存方式里的此种恩赐。
至于矗着它的那块土地和那个国家,在当时真觉得是异常的陌生和朦胧,渐渐地增添了许多知识之后,才懂得意大利这文艺复兴的发地,冲破了中世纪阴森、幽暗和残酷的禁锢,鼓舞人们去争取自由、尊严
和欢乐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脑海里的知识愈益丰富起,就冲淡了对比萨斜塔的记忆。
③真想不到在消磨了多少艰辛的岁月之后,竟突然会有跟它邂逅的缘分。
当我簇拥在往奔跑的人群里,焦急地穿过那条狭窄的小巷时,心里禁不住砰砰地跳起,如果能够插上翅膀飞往前边仅有一箭之遥的巷口,就可以观看和欣赏它无比美好的容颜了,可是我无法轻易地穿越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④迎面过的多少游客,密密地堵塞着我往前跋涉的脚步。
瞧着这些肥胖的老者、俏丽的少妇和聪颖的儿童,尽是白皙的面庞、碧蓝的眼珠和金黄的头发,不知道是从风光明媚的欧洲本土,抑或阻隔着海洋的美洲大陆前这儿有个英气勃勃的青年正侧着身子,满面含笑地从我旁边迂回和徜徉,我打量着他跟自己相似的脸型,猜测他自华夏的土地,抑或是其他亚洲国家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地聚集在这儿,只为了瞧一眼神奇的斜塔。
每一个燃烧着满腔热情和憧憬着崇高境界的人,也许都会厌倦平庸、琐屑和混沌的日子,而向往着奇异和神秘的景象,那么比萨斜塔不正是最好的目标将这充满魅力的印象,永远消融在自己心里,不正是更有意义的一种生存方式吗
⑤好不容易一步步地挪到了巷口,瞪着两眼张望那青翠得令人心醉的草坪后面,这浑圆得玲珑剔透的斜塔,整座浅黄色的花岗石建筑,在八个楼层中紧挨在一起的两百多座拱门,多么俊秀和细巧的圆柱,纷纷撑住了自己顶部的圆弧,一副典雅和庄严的
姿势,真让人肃然起敬。
从深蓝色的天幕底下,抛出那丝丝缕缕夕阳的余晖,那一阵阵璀璨的金光映照着石壁,竟还反射到我激荡的心灵中,赶紧聚精会神地从它底层浑厚而又挺拔的圆圈,往上仰视着五十多米高的顶巅。
在雕刻成像翅膀那样凸起的檐顶,还装饰着一圈菱形的花纹,隐隐约约地透过朵朵云雾的残阳,闪闪烁烁地抚摸着这用多少手掌砌出的图案。
而底下凹陷进去的拱门里面,不知道悬挂着什么形状的铜钟随着这座建筑的不断倾斜,据说早已禁止人们从里边螺旋形的楼梯往上攀登,哪里还能够敲出清脆而又深沉的钟声呢
⑥据说,这座比萨教堂钟楼,在十一世纪后期动工兴建时,因为奠基的失误,刚建造了三层即开始倾斜,停顿了一百余年才又继续施工,等到在十三世纪中叶落成之后,塔顶已经偏离垂直的中心线两米多远了。
真得责怪这些技师与工匠们,为什么在追求美丽的线条和轮廓时,竟忘却了必需的结实与稳固控制教会的僧侣和统治城市的官僚,也曾插手和干扰过这座建筑的进程吗这也许是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团了。
令人担心的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的侵蚀和凋零,它还不住地往南边倾斜。
有多少人思考着如何让它停止倾斜,隐约可见两根粗长的钢丝,紧牵着塔身地教堂背后的地下,这就能够拯救它倒坍的厄运吗
⑦不可思议的是二十多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场地震,却也未能摧毁它,它依旧在巍然屹立着,神秘地倾斜着。
这真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才会有浩浩荡荡的人们赶探望它,却不顾它身
旁那一座庞大和气派的教堂,很少仰望那教堂顶端高出身躯的圆柱,这大约是因为大家都渴望着向神奇而坚强的境界攀登。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阅读题目:
12.作者在本文中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写斜塔,说说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出自己对斜塔的情思的(3分)
13.分析第四段的作用。
(4分)
14.确切地说,斜塔不过是庞大和气派的教堂的一座钟楼,原本只是配角,但为什么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有数不清的人们兴冲冲的赶探望它,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4分)
15.问句的反复使用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请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5分)
16.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哪些哲理性思考(4分)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阅读答案:
12.①童年对斜塔的期待与遐思;②人生成长中的叩问和淡忘;③成年后与斜塔不期而遇的心灵震撼;④最后对斜塔六百年悠悠岁月的回想。
(答对1点给1分,共4分)
13.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与我怀有同样情思的人遍布世界各地,进而引发下文更深层次的思考;内容上探究了这些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的游客为什么选择到斜塔下的原因;点明和强调了文章的主题。
(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3分)
14. 庞大而气派的教堂世界上有无数座,而比萨斜塔只有一座(1分),它能够启示和催促人养成思索的爱好(1分);从斜塔身上能找到一种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1分);它是无比坚强和刚毅的象征,是人们渴望达到的那种境界(1分)。
(共4分)
15.①文章第1、2两节用怎么能的句式突出了斜塔的神秘性和神奇的力量,表明自己的惊叹之情,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或借此激发读者的兴趣,进而引发思考),为下文叙写斜塔的巨大魅力张本(2分)。
②第4节的选择问句说明了慕名而的游客地域之广人数之多,反问句则加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分)。
③第5、6两节的问句步步追问,表明了作者更深意义上的思考和随之产生的译文及尝试解答的努力(2分)。
(要结合文段作分析,有欠缺的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