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3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1)冰川侵蚀地貌冰蚀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所塑造的地形。
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悬谷。
1)冰斗冰斗是在冰川发展初期阶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状地面形态。
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线以上,冰蚀作用以冰冻风化作用为主,冰斗围壁的基岩在冰劈作用下不断地后退,冰斗被不断地拓宽,而在冰斗的底部,则由于巨厚冰层的冰体运动所产生的磨蚀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断地磨探,同时在冰斗的出口处形成陡峻的冰坎。
因此,冰斗的形态有三个明显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3)冰川谷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U 谷、幽谷等。
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线性构造负地形。
4)悬谷在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人口处,有一明显的陡坎称为谷口台阶。
这是因为支冰川的侵蚀能力远远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当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称为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不断地对槽谷两侧的岩壁进行锉磨、刨蚀、使两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
在这些面上则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迹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蚀和挖掘,则使一些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岩小丘,称为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缓,表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陡坎,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冰碛物及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融化使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冰碛。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冰川对地表的作用不同于流水、风等处营力。
冰川冰是粘塑性体,它的运动是靠滑动与蠕变,其对地表的侵蚀靠冰内、冰下和底床上的岩屑,有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水—冰冻结融化过程来实现。
侵蚀过程中,形成微形态和大的侵蚀地貌。
许多被侵蚀的物质,经过冰川搬运而停积在不同部位,也形成各种堆积地形。
通过这些正、负地形可以进一步了解冰川的动态和过去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是通过磨蚀和拔蚀两种方式进行的。
磨蚀是对地表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是对地表的垂直方向的破坏。
不同的侵蚀方式所塑造的冰川地形或微形态是不一样的。
有些则是两者共同塑造形成的。
一、冰川的磨蚀与拔蚀冰川的磨蚀是满载岩屑的冰川底层与岩床之间的侵蚀过程,包括对基岩河床和岩屑的磨光和磨平。
冰川运动时,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与岩床及其上的岩块作相对运动,产生互相磨擦,磨削侵蚀,它一方面改造了岩屑的形态,另一方面也改造了河床形态。
被巨大冰体重力压碎的岩屑和细颗粒物质都具有尖锐的棱角,特别是这些细小颗粒往往是一些稳定矿物或重矿物,在磨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石英颗粒等则是主要的磨蚀“工具”。
当冰川底层在滑动过程中遇到大障碍物(如漂砾岩块或凸起的岩床)时,在障碍物的迎冰坡面上因磨蚀而产生薄层水膜,当冰体流到背冰流坡面上时,由于压力减小,该水膜又冻结起来,使岩屑聚集起来,这就是一些文献中常说的复冰作用。
同时,在背冰面产生拔蚀和空腔(参见图50)。
图50冰川的磨蚀与拔烛冰川的拔蚀作用,是冰川底层松动和移动岩床上大岩块的破坏过程。
当冰体超过岩床上凸起部分或大障碍物时,在背冰面上因减压而产生卸载节理、膨胀节理,岩石发生破裂拔蚀,一些岩块或岩屑暂时停积在坡脚下,在冰体继续滑动时,这些岩块或岩屑又被“吸附”在冰川底层,成为磨蚀的“工具”。
所以,拔蚀比磨蚀的破坏性大,是冰川侵蚀的主要方式。
二、冰川侵蚀的微形态冰川的磨蚀与拔蚀过程可以产生许多微小的形态,也可以产生若干大的侵蚀形态。
冰川堆积物演化规律1.引言1.1 概述冰川堆积物是指由冰川运动和沉积形成的一种地质堆积物。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冰川的运动,冰川堆积物不断发生演化,形成不同的堆积体系和地貌。
研究冰川堆积物的演化规律可以揭示冰川运动的特征和过程,对认识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冰川堆积物的演化规律,并总结其重要性及主要结论。
首先,我们将概述冰川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包括介绍其概念和特点,解释形成的主要因素。
然后,我们将详细说明冰川堆积物的演化阶段,探讨其中的演化过程和主要规律。
最后,我们将总结冰川堆积物演化规律的重要性,并归纳出主要结论。
通过对冰川堆积物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地质学、气候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对冰川堆积物演化规律的总结也有助于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介绍冰川堆积物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的内容做好准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以清晰地阐述冰川堆积物演化规律: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冰川堆积物演化规律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介绍冰川堆积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第二部分: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篇章。
首先,将详细探讨冰川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包括冰川堆积物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次,将深入分析冰川堆积物的演化阶段,探讨不同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2.1 冰川堆积物形成过程在这一部分,将介绍冰川堆积物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征。
此外,还会解释导致冰川堆积物形成的主要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冰川融化速度等。
通过对冰川堆积物形成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后续的演化规律分析提供基础。
2.2 冰川堆积物演化阶段在这一部分,将说明冰川堆积物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冰川堆积物演化的主要规律。
我们将探讨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冰川堆积物的变化情况,如堆积物的厚度、结构、化学成分等,以及不同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冰期:气候寒冷,大规模冰川发生的时期。
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一、几个基本概念冰川(glacier):陆地上具有一定规模、长期存在的冰体。
现代冰川1600万km3,覆盖10%的陆地,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南极、格陵兰岛,其次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喜玛拉雅、天山、祁连山等。
冰川是全球淡水资源的主体。
水圈组成淡水体积比(%)冰盖和冰川84.945地下水14.158湖水和水库水0.549土壤水汽0.294大气水0.049河流水0.004地质文献中,将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和平原冰川。
山岳冰川:出现在山岳地区,是由冰川上源和两岸山坡上的冰雪补给,多沿山岳地区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流动,故又叫山谷冰川或河谷冰川。
平原冰川:分布两极和中纬度地区,是由直接冰川表面的雪补给的。
这种冰川的规模很大,可以覆盖整片大陆,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川,故又叫大陆冰川。
平原冰川中央部分的冰层厚度较大,向边缘陆续变薄,形成一种向上凸的形状,故又叫冰楯和冰盖。
二、山岳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山岳冰川:发育于山岳雪线以上的山顶和斜坡。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在这附近冰雪的消融量和降雪量大致是相等的。
山岳冰川特征:雪线高,规模相对较小。
如滇西北玉龙雪山的现代冰川。
雪线以上的积雪,由于本身的压力,其上层部分融解的雪水向下渗透和再冻结,使其渐渐转化为冰。
冰沿着山岳的斜坡和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向下运动。
山岳冰川的运动如同流水,受重力作用沿斜坡向下运动,坡度越陡速度越大。
但比流水速度小得多。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对谷底和两侧的岩层,特别是对冰川发生以前的松散堆积物,进行强烈的磨削、碾平、挖掘、拔取和粉碎作用。
冰川所特有的拔取作用是一种在冰川前进过程中推动岩石凸起部分,并粘连了这种凸起部分底部岩石一起被拔动的作用。
冰川对岩石的这种破坏作用,统称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形成各种冰蚀地形。
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和冰川以前就已存在的其它类型的松散堆积物,被冰川所搬运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下来的作用,叫冰积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冰川的地质作用观看冰川录像,边看边观察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怎样形成的?2.冰川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特征?3.冰川的运动?4.冰川的剥蚀作用及冰蚀地貌?5.冰川的搬运作用及特点?6.冰川的堆积作用及冰碛地貌?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附图)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太阳辐射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新鲜雪花粒雪 冰体 冰川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冰川剥蚀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包括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附照片)①冰斗、刃脊和角峰(根据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特点,所以古冰斗的高度就标志着古雪线的大致高度。
喜马拉雅山区有一些古冰斗,它们的位置高踞于现代雪线之上,这显然是山体在近期仍处于强烈上升的证据。
)②冰川槽谷(“U”型谷)、冰蚀洼地、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悬谷。
第三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将剥蚀的产物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起冻结于冰体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们带到冰川下游和末端,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七章冰川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l.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2.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3.第四纪冰期本章内容: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
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
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地貌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一、雪线与成冰作用(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
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1.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
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
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3.地形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
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
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
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一)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2.悬冰川3.山谷冰川4.山麓冰川5.平顶冰川(二)大陆冰川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蚀作用1.冰川的挖蚀作用2.冰川的磨蚀作用二、冰蚀地貌1.冰斗、刃脊和角峰2.槽谷和峡湾3.羊背石第三节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具有搬运距离长、搬运量大以及具有逆坡搬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