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冰川与冻土
- 格式:ppt
- 大小:18.51 MB
- 文档页数:54
初中自然地理必背知识点:冻土成土条件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5]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
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5]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
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
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解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称,包括山脉、丘陵、河流、平原、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
1. 地壳构造:地貌形成首先受到地壳构造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形成了地震带、断裂带和火山带等特殊地质现象。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还会导致地壳的隆起或下陷,形成了各种山脉和盆地。
2. 气候和风化:气候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地理现象。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雨水充沛,容易形成热带雨林地貌;而沙漠地区则常年干燥,缺水,形成了流动沙丘和沙漠地貌。
此外,风化作用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得岩石破碎和溶解,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在地表的侵蚀和运输作用下,形成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
河流的冲刷作用会形成峡谷和河谷地貌;湖泊的堆积作用会形成湖盆地貌;海洋的海浪和涨退潮作用则会形成海岸地貌。
此外,水文作用还会形成溶洞、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貌类型。
4. 冰川和冻土:冰川和冻土是地貌形成的特殊因素。
冰川是由积雪在高山或极地区域逐渐形成的巨大冰体,它的移动和融化会造成地表的冲刷和堆积,形成冰川地貌。
冻土则是指地下土壤或岩石内的含水层遭遇寒冷气候而冻结,导致地表下部分土壤或岩石膨胀、融化等现象,从而产生坍塌、沉陷等地貌现象。
5.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作用会改变地表的特征。
例如,植物的根系会侵蚀岩石、土壤,对地表产生影响;动物的活动和生物体的分解也会改变地表的化学性质和地貌形态。
综上所述,地貌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受到地壳构造、气候、水文、冰川、冻土和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的多样化地貌。
地球科学知识: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
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全球水文循环、碳循环、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
冰川是沉积物、水文、水文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冷区气候演化等领域研究的关键环节;冻土是全球大气化学成因的关键环节。
冰川是由积雪逐渐形成的。
在积雪密度逐渐增大的同时,冰川形成。
冰川的行进是由重力作用和大气压力等因素引起的。
冰川中的水分含盐量很低,有较强的酸性,形成了高度酸性水体,影响着环境污染状况。
对于全球的水文循环来说,冰川的形成和流动对水资源的分布和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冰川物质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冰川遗留物是古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和生物地理学的重要证据。
冰川的运动带来的沉积物也对沉积学和岩相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冻土是指在地表下1米以上深度处呈再冻结状态、不容易侵蚀的各种土壤层。
冻土区域分布于世界的55%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冻土的物理性质及水分含量是全球热量交换、资料收集等领
域的关键环节。
一旦气温升高,冻土区形成的固态水资源就会解冻,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冻土热原含量及含水率上升时,土壤与空气的热量传输率增加,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因此,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全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研究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保护环境、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领域,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为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冰川和冻土的地理学特征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地理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川和冻土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时间累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形成于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脉和极地地区。
冰川的形成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降雪量和温度。
当降雪量超过融雪量,并且温度低于零度时,积雪就会逐渐转变为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厚厚的冰层会形成冰川,不断向下滑动。
冰川通常呈现出蓝绿色,这是由于它们吸收其他波长的光线,只反射蓝绿色的光。
冰川的分布主要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研究,大多数冰川都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以及高海拔山脉上。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降雪量较大且温度低,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延伸。
此外,地形也对冰川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陡峭的山脉和峡谷更容易形成冰川,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斜坡和空间来容纳积雪的堆积。
冰川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后,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水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减少,还引发了洪水和干旱。
其次,冰川的消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许多动物和植物依赖于冰川的水源和冷水环境,一旦冰川消失,它们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威胁。
与冰川相似,冻土也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理学特征。
冻土指的是土壤或岩石在连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温度低于零度时,形成的冰冻状态。
冻土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冻土的形成受到气候和土地覆盖的影响。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在低温下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坚硬的冰壳。
这种冰坚固而脆弱,会形成土壤的冻融循环,从而对地表造成破坏。
冻土的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冻土可以储存大量的土壤有机碳,被称为“地表冰库”。
这些有机物在冻土中长时间储存,阻止其分解和释放到大气中,起到了重要的碳汇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开始解冻,有机碳被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
冰川与冻土地理冰川与冻土地理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冰川和冻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形态、演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貌现象,它们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地理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极地地区。
冰川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冰川的形态、动态、分布以及与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关系。
冰川的形态可以分为冰川舌、冰川盆地和冰川谷等不同类型。
冰川舌是冰川延伸到海洋或湖泊的部分,冰川盆地是冰川在山谷中形成的冰川湖泊,冰川谷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地。
冰川的动态包括冰川的流动和冰川的融化。
冰川的流动是由于冰川的重力作用和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导致的。
冰川的融化则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水文循环。
冰川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水文因素则包括降雨和融雪水的供应,对冰川的形态和动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冻土地理冻土是指地下温度低于冰点的土壤或岩石层。
冻土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冻土的分布、厚度、性质以及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冻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如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高原地区。
冻土的厚度因地域和季节而异,冬季厚度较大,夏季则会出现融化。
冻土的性质与土壤的组成和温度有关。
冻土的含水量较高,冻结后形成冻结土壤。
冻土的存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如冻土融化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建筑物的损坏。
冻土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冻土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冻土的分布和性质。
三、冰川与冻土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的减少,对沿海地区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地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地形类型。
他们在地表积累了大量的冰雪和冰冻的土壤,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大量降水在高寒地区堆积而成的巨大冰雪体。
它们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山脉和高原上,也有部分形成于高山峡谷中。
冰川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降水和低温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积雪逐渐堆积,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冰雪体。
冰川有两种主要类型:陆地冰川和海洋冰川。
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它们是由大量的雪和冻土堆积而成的。
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的海域,是由冰山和冰盖的堆积形成的。
冰川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山谷和高原上的流动和滑移。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带走大量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形成冰碛和冰磨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川的领蚀和覆蚀。
冰川的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碎屑和土壤领走;冰川的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覆盖和压实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特征。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地势陡峭、形态复杂、层次分明。
在高山地区,可以见到很多山谷、冰峰和冰崖,形成了壮丽的冰川地景。
在低海拔地区,冰川的主体已经融化,留下了冰碛和冰川湖泊,形成了广阔的冰碛平原。
冻土是指地下土壤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分的冻结而形成的。
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冻土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和充足的水分,这些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
冻土地貌有两种主要类型:冻土平原和冻土丘陵。
冻土平原是由冻土和冰碛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是冻土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
冻土丘陵是由冻土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形成的,具有起伏不平的表面。
冻土地貌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冻土地貌是水源的重要储存库,可以调节降水的排水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冰川与冻土:冰川成凹槽,槽上有突出屋檐,无平台;波浪作用不强的石灰岩海岸也可形成凹槽和突出屋檐,但无海蚀平台;只有波浪作用才能同时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凹穴.图7参2O(作者)ChaP736.21120090l0184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 TheapplicationofgeostatisticstOanalysisofgrainsizetrendin theeasternBeibuGulf/马菲,汪亚平…∥地理.一2o08,63(11).~1207~1217在北部湾东部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71个,通过粒度分析获得其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用克里格插值法将不规则采样站位的粒度参数内插为规则网格分布的相应粒度参数.采用地统计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计算度量空间相关性范围的参数,即半方差图中的变程值.结果表明,使用地统计分析获得的粒度参数变程值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可作为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的特征距离,其中分选系数变程值作为特征距离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海流,沉积物输运信息更为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方法(试算法或经验估计法)获取特征距离可能造成的模型计算误差.采冰川用不同间距插值时得到的粒径趋势矢量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其中高分辨率的细化图所反映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趋势与余流和环流等所反映的沉积物输运细节特征吻合较好,低分辨率的概化图可大致反映该区域沉积物的总体输运趋势.地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未来研究工作中采样间距的选取也具有指导意义.图7表i参36BeP737.12OO9O1O185徐闻县西岸珊瑚礁存在与发展的条件=Existinganddevel—opingconditionsofcoralreefonthewestXuwenCounty/赵焕庭,王丽荣…∥热带地理.一2008,28(3).一234~241徐闻县西岸珊瑚礁是中国大陆沿岸唯一岸礁分布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全面优良,首先其自身条件好,拥有丰富多样的现生造礁生物,构成了珊瑚礁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是优良的自然条件,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水温,盐度,含沙量与透明度均匀适宜珊瑚生长;然后是社会经济条件尚可,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成立并升格为国家级,不断加强了管理工作,当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大大减少,有利于珊瑚的正常生长和提供成礁物源.经多次考察证明,其珊瑚礁是可持续发展的.图1表1参30(谭婉玲)G冰川与冻土P343.620090101862006年夏季晴天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与气温日变化的关系= Therelationbetweendailyvariationofairtemperatureand surfaceablationinthefair.weatherofwarmseasonin2006on Qiyiglacier,QilianMountains/贺建桥,王宁练…∥冰川冻土.~2OO8,30(4).一578~5822006年夏季祁连山七一冰川野外观测资料表明:夏季晴天冰川消融区上的气温日变化过程存在滞后于消融强度日变化过程的现象,最大值相位差约4h.辐射平衡在消融热量总收人中权重最大,控制着消融强度的日变化过程;同时,冰川区气温则受到局地环流的强烈影响,消融区空气同周围非冰川区上的暖气流进行的水平热交换以及下垫面性状共同决定了消融区气温的日变化.图5表1参32(洪明) BiP343.62009010187周期性升温下冰川系统的变化预测研究:以长江流域冰川系统为例=Predictionoftheglaciersystem'Svariationunder periodicalwarming:takingtheglaciersysteminYangtzeV alley asanexample/李巧媛,谢自楚∥冰川冻土.一2o08,3O (4)一583~589通过建立气温周期性升高的数学模式,假设不同的升温情景,对长江流域冰川系统在不同气温变化情景下的变化作了预测.结果表明:1)气温变化的周期对冰川系统的生-22?存的影响不大,而气温的升温速率及气温波动幅度对冰川系统变化影响比较明显.2)升温方式改变时冰川系统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3)气温发生周期性的突变时,冰川系统变化的变幅比气温渐变时的波动更大.图4表3参22(洪明) BiP642.142009O1O188祁连山首次发现冰楔假形及其意义=Ice—wedgecastsfirst discoveredintheQilianMountainsandtheirpaleoclimaticim—plications/吴青柏,孙立平…∥冰川冻土.一2o08,3O(4).一595——5982007年11月,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首次发现楔形构造,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m深度处,楔体呈袋状或舌状,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m,宽高比值接近1.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图1参15(洪明)BiP343.62009010189夏季消融期祁连山"七一"冰川反照率初步研究=Thealbe—doontheQiyiglacierinQilianmountainsduringtheablation period/Z4~熹,王宁练…∥冰川冻土.一2o08,30(5).一752 ——760根据2006年夏季"七一"冰川自动气象站和光谙仪的反照率资料,分析了夏季"七一"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七一"冰川反照率的日际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冰川上,下部位反照率差值动态变化并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冰川表层积雪随着变质作用的增强,其光谙反射率不断下降,其中紫外和红橙光波段反照率降幅较大,在紫蓝波段降幅相对较小.还初步分析了反照率和积雪密度, 积雪污化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反照率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图10表1参22(洪明)BiP343.62009010190青藏高原南部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GPR测厚及冰川体积估算=MeasuringthedepthofGurenhekouglacierinthesouth oftheTibetanPlateauusingGPRandestimatingitsvolume basedontheoutcomes/马凌龙,田立德…∥冰川冻土.一2008,30(5)一783~788图5参23(洪明)BiP534.632009010191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空布岗峰东麓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及其初步的年代学约束=LateQuaternaryglaciationsuccessions andtheirdatingontheeasternpiedmontofKongbugangpeak intheeasternHimalayas/吴中海,张永双…∥冰川冻土.一2008,30(5)一8O7~813野外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空布岗峰东麓晚第四纪期间至少发育了4套冰碛物.初步的u系和热释光(TL)测年结果表明,该区最早的冰川作用出现在MIS6(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之前,并可能是该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作用过程.最近一次显着的冰川作用出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期,其时代约为160.9~109.0kaBP或略早,大致对应MIS6,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阶段.最近的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发生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期间,其中包含了多个次一级的冰川波动.图2表1参21(洪明)BiS155.512009010192西藏日喀则末次冰期风成黄土粒度分析及其意义=Analysis of.soilgranularityatDazhukaCounty,Rikeze/路晶芳,向树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一20O8,22(5).一80~85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了6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一10.4±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一干燥多风一温暖干燥一干燥多风一湿干偏湿一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一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黄土,粒度较黄土高原的黄土要粗,表明当时受行星风系及高原隆升的影响,冰期的温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小,规模小的温暖湿润波动不能对气候产生影响. 图3表1参10(洪明)BiP532009010193庐山冰川活动遗迹的新证据:Newtestimonyofglacialactiv. ityintheLushanareaofChina/~东生,庞西磊…∥华中师范大学一2OO8,42(3).一467~470通过最近几年庐山科学考察,发现了乌龙潭岩石表皮构造,并对采集碛石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曲率计算和显微组构分析,岩石应力一应变规律表明其均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基础地球物理测量资料的研究表明,庐山断块山地是郯庐大断裂的南延部分,它的运动形式受鄱阳湖断陷盆地内部地堑~地垒构造系统的控制.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气候变化与区域构造的升降程式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图2参18 (宋金叶)HN冻土P642.142009010194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1):植被和雪盖=Dualinfluencesoflocalenvironmentalvariableson groundtemperaturesontheinterior—easternQinghai—TibetPla—teau:(1):vegetationandsnowcover/金会军,孙立平…∥冰川冻土.一2008,3O(4).一535~545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着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但覆盖度减到0~20% 时,地温反而降低.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图3表8参19(洪明)BiP642.142009010195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2):砂层和水被=Dualinfluencesoflocalenvironmentalvariableson groundtemperaturesontheinterior.easternQinghai—TibetPla—teau:(2):sand.1ayerandsurfacewaterbodies/~兰芝,金会军…∥冰川冻土.一2008,30(4).一546~555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着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沙丘下和较厚(>1O~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较邻近天然无砂层地段高;而薄(<10~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反而比天然无砂地段有降低的趋势.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砂层和水被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图6表4参19(洪明)BjS153.62009010196大兴安岭北部冻土中CO分布研究=Studyofcarbonrnonox. idec.ncentarati0ninpermafrostoftheDaHinganMountains/赵鹏武,郭广猛…∥冰川冻土.一2008,30(4).一59O~594调查了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地冻土中CO气体的分布,发现非过火区CO浓度普遍在21一ll7mL.m一,过火区在0~15mL.m~;夏季CO浓度阴坡在8~221mL.m~,阳坡在0~85mL.m~,在0~75cm深度CO浓度有逐渐上升趋势;较平缓的阴坡CO浓度明显高于较陡的阳坡;适当降雪有利于CO气体的产生,大雨或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CO的产生,大雨后1~2d内CO浓度较高,并且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观测结果.图3参6(洪明)BjU1732009010197中俄原油输运管道工程冻土区管壁厚度确定=Determina—lionofthewallthicknessfordesigningthesteelpipeinfrozen groundalongtheChinaRussiacrudeoilpipelineroute/~勇浩,吴伟…∥冰川冻土.一2008,3O(4).一6O5~609图3表2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