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9.96 KB
- 文档页数:2
山西科技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年第32卷第1期
文章编号:1004-6429(2017)01-0001-04 收稿日期:2016—12.15
山西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研究冰
郑健蓉 ,董建忠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 2.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降耗与提高能效、增加 森林碳汇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策制定与 落实情况和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十三五”科学应 对气候变化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森林碳汇;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X一01 文献标识码:A
气候变化问题是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 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 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应对 气候变化工作,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大机遇,大力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积极采取强有力行 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1 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1.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为切实做好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检查考核工作, 2012年,山西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考核实施方案》《山西省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 换实施细则》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采 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严禁钢铁、水泥、电 解铝、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经过各方努力,“十二 五”期间,全省累计淘汰落后钢铁、焦炭、水泥、电力产 能分别达1 498万t、3 507万t、4 085万t、182万kW, 主要涉及的9个行业均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 任务。 1.2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探索调控新思维,打
经营管理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年第10期(总第280期) Operation&Management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NO.10,2010(Cumulatively NO.280)
物业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与对策
韦翠莲
(广西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广西南宁530022)
【擅量】文章分析了在物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危害环境和加大碳排量的茶良行为习惯与消费习惯,对如何提 升居民“节能减排,,意识,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与不良消费 惯问题进行思考ij提出小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对 策 为物啦窄理南嗽参着。 ||j | 蝇、蝴韭警理庭蟪气候变化 思考与斌策。|。| 叠- || 类号 赫 [X ̄11674—0688(2010)t0—0130 ̄03
Som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perty Managemen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WEI Cui-lian
(Logistics Service Center 0fGuangxiMeteorologicalBureau.NanningGuangxi530022)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certain delinquent behaviors and habits and improper consuming habits that threat the envi—
ronment and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 as property management。gives consideration to how to improve resident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ing”consciousness and how to change those delinquent behaviors and habits,sets forth the
山西省近5O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杨丁 ,方凤满 ,任健美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
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O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
1990年有一次明显的跃变(1990年的累积距平等于零),年平均温度以0.25 ̄C/10a的幅度上升;降水的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以
18.7rran/10a的幅度下降,在1990年也有一次跃变;年总太阳辐射量亦呈下降趋势,且在1982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年平均太阳辐射
总量以每1O年238.9204 MJ/m2的幅度下降。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后以负距平为主,且跃变的幅度较明显。
关键词:山西省;气候变化;距平法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1一O06O一03 Climate Change Analysis in Shanxi Province for Nearly 50 Years
YANGDingI,FANG Feng—man ,REN Jian—lIlei2
(1.Land Resourses and Tourism College,Anlmi Normal University, 241003,China;
2.City and Tourism College,Taiyuan Teachers University,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ed at making a systematic analysis in the climate change in Shanxi Province,according to a study ofthe material about
发布机构 山西省 > 山西省人民政府
信息名称 关于印发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的通知
文 号 晋政发〔2011〕19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省气象局制定的《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对气候变化,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等手段,对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所采取的对策,包括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
第三条 应对气候变化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目标和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低碳投入,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当严格遵守节能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
锯{《!r碍宪考考2010年第26期(总第2298期)
我国应对全球 候变丫匕的对策探讨
新疆准东油田工程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秦海英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顾华详
内容摘要 落实哥本哈根会议承诺,我国应积极完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重
点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发展行为的规范与调控,完善与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
制度措施,完善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掌控和规范碳金融这个低碳经
济命脉的主动权,积极依法推进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
科学研究工作。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推进工作不进则退。
《哥本哈根协议》坚持并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和“双轨制”
谈判进程,明确了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与发展
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的权利义务,强/4了发
达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
法律规定,积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减缓行动的
衡量、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基本权益,确立了将全
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以前2 ̄C的长期行
动目标,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47y面迈出
了十分重要的一大步,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法律价
值与行动指南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并推进了一系列相
关的国际法制建设,主要是参加安理会、联大气
候变化高级别会议、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欧峰会和东亚峰会以及中日韩、拉美、地中海
等全球和区域多边会议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
论,充分表明了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
态度。积极参加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同欧 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进行
双边气候变化磋商,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应对气候
变化的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成果。主要有与法
国共同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与澳大
利亚共同发表了进一步密切在气候变化方面合
作的联合声明,与日本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
明,并且与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加强了气候变化
龙源期刊网
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博弈及其应对分析
作者:李会群 赵永军 徐春年 解卫民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2期
摘要 从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入手,介绍了其政治演进过程,对气候政治博弈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政治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政治;政治博弈;应对决策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27-01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而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1]。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全球性问题,气候谈判逐步演变成了气候政治博弈。气候变化政治化的焦点在于减排问题和公平问题,博弈背后隐藏的是大气的使用权,与能源安全、对外贸易和国际地位挂钩,包括政治话语权的博弈和经济主导权的博弈。
1 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及其政治化演进
1.1 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资料显示,全球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年在1995—2006年。1906—2005年温度线形趋势为0.74 ℃,1901—2000年为0.6 ℃,表明1850年以来的全球地表温度处于上升趋势。减少的海冰面积和积雪面积与气候变暖的幅度相一致。卫星资料显示,1978年以来的北极平均海冰面积退缩率为2.7‰/年,夏季海冰退缩率为7.4‰/年[2]。气候变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其导致生态系统的适应弹性减弱,直至逆转陆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碳吸收机制,从而放大气候变化。其对水资源、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促使冰川物质损失,积雪减少,导致淡水资源缺乏;气候变化使得粮食减产,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升高,气温升高导致海啸、飓风、超大型台风等灾难发生[3]。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
田建春,杨昱莅,张娅妮
(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考验。山西省要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的政策机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实践及中国的态度 和努力,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山西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围绕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减排目标,从健全管理体系,加强 组织领导;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发展目标;创新科技体系,提高研发能力;建立应对体
系,提高民众意识;扩展对外合作,发展山西经济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3)08—0123—06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of Shanxi Province
TIAN Jian-chun,YANG Yu--li,ZHANG Ya—lli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PDRC,Taiyuan Shanxi 030002,China)
Abstract: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wenty—first Century.Shanxi Province should seize national re—
source-base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policy opportunities,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ackling climate change.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done in
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金融对策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财政、金融支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二氧化碳减排、改善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15年12月11日签订的《巴黎协定》被视为全球第一个气候框架协议,随着中国到2030年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减少碳排放,我国的碳减排市场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利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适当施以行政手段,配合强制减排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节能减排的深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税收对策
要完整和准确地判断一国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既需要考虑客观物质层面各种因素的变化,也需要考虑主观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因素,如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考核体系、低碳产业政策、低碳科技政策、碳税、碳交易等一系列有关低碳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安排和举措。
运用财政政策有效激励企业,引导全社会提高对低碳的认识,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预算编制与资金投入时有必要做出倾斜,加大对低碳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和刺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在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还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还要采取产业投资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搭建投融资平台、信用担保、保费补贴、发现引进项目和人才奖励等新形式,加大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领域节能减排资金,加强统筹安排,提高使用效率,促进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需求相匹配。
进一步完善优惠税收、价格政策。要充分发挥优惠税收、价格政策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对利用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的环保企业、低碳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二是切实落实企业购置使用节能设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推动落实从碳减排、可再生能源、节能、鼓励出口等方面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和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对大力兴建环保设施的企业实施补贴奖励政策;五是实施生态税改革;六是实施能源税收的优惠政策,促进工农业生产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能源开采和利用等行业的企业用电和取暖,采取生态税率优惠政策;七是对大力推广环保的企业,免除部分税收或享受折扣优惠。当然,财税、价格政策机制也可以抑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外部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所以,可以通过财税政策制约高碳经济、高碳产业的发展,比如通过限制性税收政策、开征环境税并辅以适当的政府行政手段、完善高能耗行业的差别定价和差别税收制度等。
第33咎 1 2010年2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vo1.33.NO.1 Febnlary.2010
文章编号:1006—6993(2010)O1—0006—0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战男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摘 要:为了提高人们对林业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及二者前沿问题的敏感度,文章从森林的碳t亡功能人手,
进而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探讨了正确认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 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对中国林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林业与气候 变化提供有益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
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同时
也已成为世界各国问的政治问题,使之成为其共同
面I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
基文所说的那样,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
争一样严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是减缓;二是
适应。减缓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降低大
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化速度和频率;
适应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
的不利影响。而林业在这两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为
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里有专门章节论述了林
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报告认为:林业具有
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
未来30—50a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
行的重要措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林业得到了国际的普
遍性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在气候变化的
新兴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选择的分析
【摘 要】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各种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讨论的焦点,其集中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是国家生存和发展要素的一次全球再分配。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 和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发达国家希望通过迫使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以规避自身减排责任和援助义务。本文旨在对新兴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梳理分析,寻找新兴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气候变化;新兴发展中大国;政策;措施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呈现为大国争夺国际环境政治主导权的一场博弈。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1]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2008年日本北海道八国集团峰会领导人宣言首次针对发展中大国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和扶持,发展中经济大国将努力采取适合本国的减排行动,以改变目前的排放水平”。[2]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持续升温,国际气候变化格局酝酿着深刻变化。
1.气候变化问题的兴起与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变化
19世纪初,西方科学家就已发现大量燃烧煤炭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并可能造成气候变暖。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0年9月,欧共体在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前夕,提出了立即启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倡议,拉开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序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签署。1994年3月,《公约》在得到50个国家批准后正式生效。该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此后,缔约方大会(COP)每年举行一次,自1994年3月公约生效以来,迄今已召开了16次会议。
龙源期刊网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应对分析
作者:王朝正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01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需要全人类一起去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法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建立国际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有效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法 《京都议定书》
作者简介:王朝正,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52-02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事项,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今巴黎峰会召开在即,要想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其中,而这都立足于所有国家都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也即是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达成的共识。当前各国国家针对气候变化已经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气候变化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二是产生气候变化的原因与人为因素分不开,主要是人类活动所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而产生的;三是如果不对其进行相应的干涉,任由气候变化这样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逐渐影响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 。
一、用国际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延伸,世界各国已逐渐认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开始逐渐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政治问题,这就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当前看来,世界各国针对气候变化主要是达成了下面几项共识,一是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而且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愈演愈烈,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气候变化并不单单是依靠一个或者是几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全球各国的相互配合、精诚协作;三是产生气候变化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承担起相关义务与责任,而其中发达国家所要承担的更多些;四是气候变化的发展也为人类迈入和谐文明的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契机 。这些共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凝练与升华,进而才能具体落实到国际法当中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国际法的制定,国际法的制定是国际社会反复磋商、艰苦博弈的重要成果。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与对策
作者:钱凤魁 王文涛 刘燕华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5期
摘要: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而提高适应能力是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主要影响包括: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农业生产所需的热量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延长了气候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使我国的种植制度和农业布局发生改变,导致种植区和种植制度分界线北移;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气候变化还对农业旱涝及病虫害等气候灾害及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领域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开展适应措施与对策研究已成为农业领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当前主要适应技术措施包括:调整农业种植制度和布局;选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气候灾害防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农业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存在适应技术薄弱分散,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技术清单;评估方法中缺少对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资金和政策障碍等问题。提出将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农业领域适应技术措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要包括通过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系统研究,减少不确定性,提升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建立适应技术清单和技术集成体系以及建立科学选择和评估适应技术的方法步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增强适应能力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96;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019-06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近百年来,全球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明显,极端干旱洪涝事件频发[1]。根据《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2),1901-201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伴随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13-2012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91℃,气候变暖导致中国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日照等主要气候因素发生改变。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差异较大,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领域区域差异特征尤为显著[3]。东北区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长季延长,干旱趋势增大,水稻产量减少,病虫害出现,次要病虫害发展为主要病虫害。华北区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粮食产量降低,水资源短缺加剧,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缩短,可能复种指数增加,晚熟品种种植增加。华东区增温速率呈加快趋势,区域旱涝事件趋多趋强,双季早稻和夏粮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华中区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双季稻,春性小麦种植区域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气候变暖病虫害发育速度加快。华龙源期刊网
Column 苣栏 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 赵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囵 赵刚,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后,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 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主要研究 领域为地缘战略与 国家安全、能源战 略、科技外交、科 技与创新政策等。 他提出的地缘科技 学理论在国内外学 朱界产生1广泛的 影响。曾主持多项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 研课题。发表文章 百余篇,著有((地 缘科技学》、Ⅸ地 缘科技学与国家安 全》和 科技外交 的理论与实践 等 多部著作,译著有 《石油战争》、 《粮食危机》。 ]4 1979年,在瑞士El内瓦,气候变化问题崭露头 角,首次成为一个国际议题,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如火 如荼,引得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齐齐亮相。短 短的三十年里,气候变化问题愈演愈烈,已上升到一 个无与伦比的战略高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无疑是全方位 的、深远的。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它几乎遍及世界的 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关乎当代人 的发展,还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从范围的角度来 看,它更是渗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对气候 变化已然是所有国家、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多维视角 在历史上,西方曾流行一种悲观主义观点,认 为人VI爆炸性增长而地球资源有限,人类将面临灾难 性后果;然而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提高,使这一理论 最终破产。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气候变化,科技也 将是终极的解决方案。但是,鉴于气候变化还涉及能 源、环境、经济、政治等领域,仅仅从科技的视角出 发是不够的。事实上,科技作为一条主线,与其他领 域也是密不可分的。 能源 时至今日,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问的关系已被多 次加以论证。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 累利乌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007年,联 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四份气候变化 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 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 ~0.6 oc,并以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 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 氮等温室气体造成的I“。如今,能源消耗产生温室气 体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已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因 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是首当其冲的领域。在 这其中,一方面是尽量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或对其进行技术革新,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谓之 “堵”;另一方面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 发利用,提高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展低碳技 术,谓之“疏”。节流开源,双管齐下,以尽量减 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复杂,虽然正 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地球上 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然发生变化,如冰川、 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 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等,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湖泊面积萎缩、冻土 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度地区生长 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 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现象随处可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影响造成的 破坏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但亡羊补 牢,为时未晚,科技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遏制 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形成,还在于要消除气候变化已 经对生态环境酿成的恶果。在生态破坏面前,人 类必须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大气、水、土 壤、动物、植物等的保护技术的研发,唯有如此 才能创造出适宜于人类长期居住的生活环境。 经济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深入且多方面的。 首先,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 域之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改变农作物的发育周期,推动农作物适宜生长地区 的转移,影响土壤的肥力,草原地区可能沙漠化, 沿海区域的土地可能盐渍化和沼泽化,降水趋于极 端化,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 。这些变化 不止于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导致经济损失,甚至可 能造成灾难性的打击,直接威胁一些地区居民的生 存。其次,虽然气候变化本身对工业产生的直接影 响较少,但是由于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第2010年第6期 (总第351期) 商 业 经 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0 Total No.351
[文章编号】1009-6043(2010)06-0027—02
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比较分析
王珍,李秋萍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针对中美两国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解、减排目标、技术转让问题等方面的分岐。应对气候变化
的合作要真正成为现实,还需要经过双方艰苦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双方
合作应建立战略互信的新平台,在优先领域率先开展合作,努力创造若干成功的典范,以吸引更多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 参与,以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再进行由易到难的深层次的合作,取得长期效应。
[关键词】中国;美国;温室气体;气候政策;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l3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o。。American Policies on Climate Changes
WANG Zhen,LI Qiu-ping
Abstract:Due to the diferences Oil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erent respemibility in understanding,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o realize the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we need a mutual effort,especially
strong support from senior leaders with strategic insight oftwo countries.The cooperation needs a new platform with mutual trust,start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川林业对策研讨
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类已深
刻认识到森林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为
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学会优势
I ̄JII省林学会于2010年7月22日至23日在成都市召开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的林业对策研讨会。
研讨会通过专家讲座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让与会者更加 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初步理
清四川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并形成
《l ̄JII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研讨会文集》。这次会议得到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在此表示中心的感谢!
厶
龙源期刊网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分析
作者:邹俊斌 穆冠君 朱辉 盖春桦 丁少伟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对于人类的生存与不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是全球各个国家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国际社会正积极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本文就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进行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气候变化;应对;对策
1 引言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需“与国际社会共同积极面对全球气的候变化”,以推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耗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不断降低,关键污染物排放整体规模明显降低。”由整体层面而言,我们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处在全球首位。由排放强度层面而言,因为设施与技术较为落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名列全球前茅。其对于我们国家这个有着大量人口的依然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其必然会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危及到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利益。
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对的难点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在气候变化应对层面已经获得较好的成绩,然而依然有着非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全社会并未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深远性、繁琐性以及严重性等等,有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健全。由于牵扯到规划、能源、司法、环境以及贸易等相关领域,现阶段还有着部门权责不清晰等问题。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气候变化问题仅仅依靠财政扶持是无法达到的,当前社会资本并未进入,需更深层次地引入社会资金,创建起多样化的投融资途径。第三,科研能力欠缺,并未把握核心技术,从而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快速的转化,便造成我国在建筑、能源、交通以及制造等关键领域当中缺乏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3.1 完全法律体系
第一,制定出台相应的《气候变化应对法》。专门的《气候变化应对法》出台对我们国家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能够针对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实施整体性的布局,限定所有相关方具体的权责义务,能够经过法律确定国家应对气候改变的基本准则、方针以及政策等等,创建起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合理协调《可再生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和气候变化有关的规章制度,产生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律机制。 龙源期刊网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分析
作者:闫丹阳
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8期
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分析
□ 闫丹阳
摘要:在21 世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气候变化。而山西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灾害性天气较多,属于灾害频繁区。基于此,本文就对山西省气候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分析,以期提高山西省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山西省;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循环经济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31-01 中国图书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吕梁市离石区气象局山西吕梁033000)
现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 还对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山西省作为“华夏民族的摇篮”[1],有着巨大的能源,因此,我国需要始终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制定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从而促进山西省可以快速发展。1 加强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 年8 月,山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排到全国的前25 名, 可见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是多么迅速[2]。但是山西省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造成山西省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发展速度逐渐降低。基于此,山西省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山西省需要将以往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结构,从而拉动山西省居民消费, 提高山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次, 早在2005 年,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并与2007 年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 直到2012年, 我国已经以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在此背景下,山西省需要紧抓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
2 加强宣传,增加群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要想降低山西省因气候变化出现的不利影响,促进山西省实现快速发展,山西省相关部分就需要对山西省群众进行气候变化危害性的宣传[3],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山西省相关部门可以使用微博、微信、QQ 等平台对气候变化方面内容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山西省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山西省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建立联络机制,为群众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言论的平台,从而让群众可以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中,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山西省政府需要重点到各个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加强学生加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山西省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坚实基础。
3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以煤为主的产业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以煤为主的产业经济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山西省需要建立健全气候管理体系,对煤矿产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煤矿产业相关设备, 从而提高煤矿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其次, 山西省需要培养除了煤矿产业以外的重型汽车、不锈钢加工等其他产业,并发挥出这些产业的优势,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
4 健全山西省气候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山西省气候管理体系,加强领导组织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山西省需要明确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定位, 并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当地政府的规划政策中,让山西省走上低碳的道路,从而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山西省需要严格遵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4],成立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内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其可以针对性制定山西省应对气候的对策。
5 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山西省政府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在此方案下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结合山西省具体情况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从而为山西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有效保证[5]。其次,山西省政府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钢铁等高耗能产品的限额,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保证山西省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结束语
要想保证山西省可以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就需要根据山西省具体发展状况、气候条件等方面内容制定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本文提出健全山西省气候管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等应对气候措施,以期提高山西省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山西省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红,贾琇明,刘珺,等.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湖北农业科学,2015(17):4143-4147.
[2]仝莉棉,曾彪,王鑫,等.2000-2012 年山西省不同植被类型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1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