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 格式:pdf
- 大小:250.75 KB
- 文档页数:2
●经济师论坛 《经济师12008年第10期
应 乞候壹亿,傲 人互影响天乞
摘要:文章对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了 论述。 关键词:气候变化人口影响天气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294—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和“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 这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气候变化和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的关心 和重视。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 文明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 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 影响,实现增雨量、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本省抗旱减灾、开发空中水资源、气象 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飞机人 工增雨根据不同需求和天气条件,开展了抗旱救灾、水库增水、生态环境 改善、扑灭森林火灾等人工增雨(雪)作业,飞行航迹遍及三晋大地,多次 在农事关键时节和森林火灾蔓延的紧急关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每次使用上百门高炮,发射上万枚人工增雨防雹 炮弹,使用新型火箭系统近百部,发射上千枚增雨防雹火箭弹,保护了大 量农作物免遭雹击,并提高了夏季对流云降水效率。人影作业取得了显 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山西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历届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都给予了 很高评价。 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其 他几位常委都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出过重要批示:要求总结经验,科 学论证,完善机制,提高效益,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更好发展。 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影工作会议文件上批示:人工影响天气在 抗旱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军了重要作用。望认真 总结经验,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 务。200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05年,国办 发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 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气象工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 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OOH6】3号),对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山西气候十年九旱,平均年降水量只有460多毫米,人均淡水占有 量只有43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2%。水资源指数在全国排倒数第二,是全国水资源极其缺乏的省份之 一,仅以农业和农村的缺水情 为例,由于干旱缺水的状况日趋严重,平 均每年有4O0万~500万人口、近百万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有500万 一600万亩农田受旱。目前山西韵水资源仍在锐减,国家水利部门对山西 水资源量的分析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山西水资源减少超过了1,3。据 专家分析,到2010年,山西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50亿立方米,将是 现在缺水量的2.5倍。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比例已高达68%,远远超出 2O% 40%的国际公认标准。水资源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山西省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 “水”这篇大文章。山西省委、省政府及主要领导同志对人工影响天气工 作历来都很重视,从1989年我省恢复人工影响天气以来,历任省委书 一294一 ●贺青亮 记、省长都对此项工作厚爱有加,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07年3月,省 委、省政府联合下文,将人影工作列入全省兴水战略重要内容。由此可 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越来越被政府和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成为 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 军队的关心支持与大力配合下,在广大人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山西 省人影工作自1989年恢复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 遍欢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健康发展。目前,山西省飞机人工增雨实现了 四个扩展:作业的目的从最初的以应急抗旱为主扩展到为防灾减灾、水 库蓄水、森林火灾侦察和灭火、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 的全方位服务;作业的规模从一架飞机扩展为两驾飞机同时作业;作业 的时间从季节作业扩展到全年不间断作业;作业的范围从旱区作业扩展 到包括河流和水库源头在内的全境作业。从1989年我省恢复飞机人工 增雨工作以来,共飞行作业890多架次,作业面覆盖全省,增雨总量近 120亿立方米。多次在农事关键时期、严重干旱时期和森林火灾发生紧 急关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极大地减轻了灾害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十分显著。 与此同时,全省11个市均开展了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在 减轻和缓解干旱和冰雹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 作用。目前,全省拥有人影作业“37”高炮190门,新型火箭发射系统60 部;从事人影管理和作业人员上千人,90%的县开展了高炮、火箭增雨防 雹作业,每年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近百次,发射增雨防雹弹5000余 枚,新型增雨火箭弹500余枚,有效保护面积达3000万亩。 2.服务效益得到社会充分肯定。山西省人影工作按照“一年四季不 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工作,受到了各 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得到了社会群众的广泛认同。省委书记张宝顺针对 2007年2月6日到7日的一场强降水天气过程,在《重要气象报告》上 批示:“这场降雪的预报和增雨作业及时有效,大有益于全省农业、防火 及空气质量改善。今后凡遇有这种条件应坚持此办法”。2007年2月27 日至3月4日,省人影办抓住时机,实施作业,效果十分显著。2007年4 月8日开始,安泽县红叶岭林区连续发生三场森林火灾,省人影办抓住 时机积极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为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服务。 3.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科技水平 不断提高。仪器装备不断改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山西省与美国科学家 合作研究的高效碘化银催化方案,实现了自动化操作,高效率催化。引进 安装了芬兰气象要素监测仪器、GP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地面建立了人 工增雨指挥中心,配置了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建设了多普勒天 气雷达系统,全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气象信息及预报工作站,运算数值 模式的高性能微机等;飞机人工增雨地——空通讯系统采用了目前技术 上最先进的集导航、定位、通信为一体的卫星通信技术,彻底解决了困扰 多年的地空通信问题。在对地面作业管理中,开发了先进的语音自动答 询、大屏幕显示等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全省高炮火箭作业信息,也可以静 态查询资料库。 全省拥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4部。从监测、通信、信息采集处 理,到决策并实时指挥等较完整的业务技术系统已经形成,人工增雨的 科学业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60%以上的地面作业站点实现了利用天 气雷达实时指挥,明显减少了作业的盲目性,显著提高了作业的科学性。 一些市建设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面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大大提高了人
影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0 ̄}2oo8年第lO期 ●经济师论坛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绩显著。完成了中国气象局的重点项目“经 济林人工防雹技术方法及经济效益研究”,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荣获山西省200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各市结合本地实际在人工增 雨和防雹机理、人工增雨作业综合技术、防雹作业条件识别技术、云数值 模拟技术,催化剂及期新型催化工具、云物理探测设备等科研和技术开 发工作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外场作业中得到应用,提高了作业的 科技水平。 三、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做好山西省人工 影响天气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中,明确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将生态文明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为四个文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 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 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 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 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 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作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部门,要把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 为当前乃至今后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论述的重要意义,充 分认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科学有效应对气 象灾害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结合学习贯彻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 书记视察基层气象部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 精神作为干部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全单位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的高潮。使广大干部职工掌握十七大精神、熟悉基本内容、把握工作要 求,提高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寻求工作的结 合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贯彻落实 措施,确保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各项举措转化 为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成效,为山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要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工 影响天气的各项工作,人工增雨做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空中水资源,人工 防雹作业做到防区内无雹灾,为山西国民经济建设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 山西太原030000) (责编:郑钊)
(上接第292页)义,人民的生计。一是生,即生 活:一是计,即办法。民生是生活,柴米油盐酱 醋茶,孙中山先生曾将民生要素概括为衣、食、 住、行四项;民生是生产,是办法,是满足生活 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如此表这了他的民生情 怀,“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 幸福”.民生更多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具体地 说,我国的民生问题又是怎样的呢? 2.民生内涵的演变。改革开放初期,民生 问题主要是衣、食之忧.主要是满足人们生理 需要和身体安全的需要,现在绝大多数人所面 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住、行等问 题,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正如中国人民大 学教授郑功成所说,高市场经济更加凸显出教 育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 会保障(包括各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 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作为民生之安全网 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迫切 性。当然,无论民生的内涵如何变化,使所有国 民均免除生存危机、疾病恐惧并享有最低教育 保障、起码住房保障等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最低目标,而真正有效地为国民提供生活安全 保障,并确保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无疑 是国家和社会需要长期努力的发展目标。可 见,现阶段民生的内涵主要是满足人们经济安 全的需要。 3.通过分析,揭示两大群体的主要需要. 树立科学的民生观,构建和谐的市场体系。 (1)满足主要激励源,构建和谐的市场体 系。由此可见,两大群体的主要需要的演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生的内涵。这又是为什 么呢?在“共富”、“效率与公平并重”、“公平正 义共享”的航标下,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安全 的需要既然已成为主要激励源,工人、农民本 身就有获得这种需要的迫切性,同时当工人、 农民具备获得这种需要的能力的时候,在市场 经济体系下,从而使工人、农民的这一新的需 要成为新的需求,进而刺激新的供给,形成新 的市场经济体系。这种市场体系是一种和谐的 市场经济体系。 (2)明确现阶段工人、农民所处的不同的 需要层次,走“公平公正共享”道路。总的来说, 工人和农民的需要层次虽然同处于经济安全 的需要层次.下一个目标都为归属和爱的需 要,但层次的满足程度仍然不平衡:农民的需 要层次处于经济安全的需要的端首,对经济安 全需要的满足刚刚开始,而我国工人的经济安 全需要的满足则领先一步,所需要的层次略高 于农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与自身发展的目 标相比,我国工人和农民所达到的经济安全需 要层次的满足程度还比较低,这既是一个对工 人、农民的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进行满足的问 题,也是一个对不平衡的经济安全需要进行满 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健康的动力角 度来看,社会公正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主要 拉动力,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拉动力包括 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其中 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现在我 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购买力太低,市场活力 不够,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就是缩小贫富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公平正义 共享”,构建和谐社会,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 全程度和社会和谐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 (3)主要需要的进一步演变,看民生内涵 的发展,并见于实践。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得出,经济安全的需要是主要激励源.生理的 需要和身体安全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但 它并不可以缺失,因为如果没有生理的需要和 安全的需要得以满足,主要激励源就必然回到 原来的起点。再者,主要激励源一经产生,这种 人类的需要被满足的强度就相当迫切.就如同 人饥饿的时候需要觅食一样。根据此理论主要 激励源经济安全的需要的本质要求,对工人来 说,要彻底满足经济安全的需要,正如我国21 世纪近期发展战略: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以及此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 的经济建设达到相当高的层次后.也就是说此 时工人农民的经济安全的需要被彻底满足后. 工人的需要必然迈向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它 是一种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要求我们构建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有利于 人类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 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建立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 种工业化是一种适度工业化,既可避免过度工 业化带来的危害,又可迎接世界新工业化带来 的机遇。 对农民来说,其需要层次处于经济安全的 需要层次的端首,所以应当下大力气近快满足 农民对经济安全的需要,以便与工人的需要层 次相持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并不断创新 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 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开 展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 体制,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等等,为农村 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工人和农民的需要层次不平衡,这就要求 我们走“共富”道路,“效率与公平并重”,要求 我们不遗余力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 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的收 入,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科学的民生观。由以上分析可知.民生 的内涵是演变的,又是紧迫的,也是非常现实 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内涵 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现如今,“公平正义 共享”的和谐发展观应为其主要内涵。 .
参考文献: 1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 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一专业知识与实务f中 级1.2002 2.夏波光.走向公平的社会保障中国社会 保障.2007(04) 3万兴亚,王俊秀,李丽.十一五规划,从先 富向共富转弯.中国青年报,2005.10.25 (作者单位:焦煤集团公司古汉山矿位村 井河南焦作454173) (责编:贾伟)
一
29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