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429.59 KB
- 文档页数:5
2013年6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第27卷第3期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Jun.2O13 Vo1.27 No.3
●.C ●<>●o●0・0●0●0●・0 C’●<>●・0..・0 <'●o●<>●<>●<>● 0●’ 5专题: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上)9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3.03.003
●<>●《>●—0.●o●・0,●o●< ●0●o●o●C,●o●o●C,●<>●(>●(>●(>r
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 晶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济南250014)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省顺势而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发 展期,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地带,气候变化已对农业、生态环境、海岸带、 人类健康等造成了显著影响。山东省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
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气候变化;形势;影响;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3)03—0010—04
一、山东省气候变化现状
(一)影响现状 气候要素的显著变化已对我省海洋生态平
衡、自然生态稳定、农业生产、财产安全及人民生
命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
1.海岸带及海洋生态平衡受损害。一是海岸
侵蚀、海岸生态破坏严重。海平面上升,造成山东
沿海地区海岸侵蚀长度达1 21 1公里,并呈扩大趋
势,滩涂和湿地面积减少,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
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大大降低,
加重了海岸带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土壤盐碱化,
水质恶化。海水倒灌,咸潮入侵,导致现有的排水
系统和灌溉系统不畅、报废,地下水咸化和土壤盐
碱化,大片沿海及内陆区域临近土壤发生严重退
化。海洋赤潮、浒苔藻华等海洋灾害加重,影响海
洋水质。三是防护工程抗灾功能减弱。海平面上
升和风暴潮加剧,降低了沿海海岸、海堤、挡潮闸
等防护工程抗灾功能,影响沿海城市建筑物安全,
增大航运风险。四是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的健康
发展受到威胁。海洋渔业是山东的优势产业,海 洋温度、洋流、降雨量的变动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
频繁发生都会对鱼类及贝壳类生物的数量产生严
重影响,使鱼、虾、蟹、贝类生息和繁衍场所面临消
失风险,威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平面的上升
也会引发沿海的港口、沙滩及旅游设施淹没危险,
危害海运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2.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受到威胁。一是气候变
暖致使森林群落适宜分布范围发生改变,物种生
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增大。二是植 被带发生移动,物候期发生改变,山东省固有的鹤
类、大钨、黑嘴鸥、大天鹅、梅花鹿、豺、狼、中国林
蛙、兰科植物、杜鹃类植物等几十类重要保护物
种,可能迁徙离开原居地,物种多样性减少,部分
种类可能灭绝。三是海平面的升高导致海洋珍稀
濒危生物资源的衰退。湿地系统涵养水源、调节
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3.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一是部分农作
物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品质发生改变。棉花等
经济作物出现了间作、套种、复种、轮作等多种种
植形式,全省农田平均复种指数由建国时的140%
提高到170%。全省冬小麦由以前以冬性品种为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2010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1112029) [作者简介】姜晶,1985年生,女,山东烟台人,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电子信
箱)dingding110180@163.corn。
一
lO— 主过渡到半冬性品种为主,部分地区种植弱冬性
品种。受温、光、水、气及其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生
育期缩短,减短了养分积累时间,总干重和穗重下
降,产量和品质下降。二是农业生产风险增加。
气候变暖使水资源消耗加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
物分解加快,病虫害流行和杂草蔓延加剧,增大了
生产资料的耗用,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加重。
据统计2010年,全省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69
起,污染农田面积5 502.1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
失量为2 625.3吨,直接经济损失644.37万元 J。
三是大旱大涝灾害面积增大。由于旱涝灾害交
替,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加重趋势,造成近2O年
来全省农田平均受灾面积近7 500万亩,成灾面积
4 500万亩以上。四是极端天气事件对水库、渠
道、温室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破坏较大,影响粮食
安全。
4.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一是气候
变暖使空气中某些病原体、过敏源物质随温度和
湿度增加而浓度增高,夏季高发疾病发病几率显
著上升,“空调病”、肠道病等急性疾病患者增多,
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病情加
重。二是受水体咸化和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我省
沿海部分地区氟斑牙、甲状腺肿、氟骨症、布氏菌
病等疾病发病率增加,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受
到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导
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增加,将直接导
致居民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现状
1.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初步控制。“十一五”期
间,我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关停
小规模的热电机组、矿石加工及钢铁、有色金属、
水泥生产线等收到一定成效,万元GDP能耗和规
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都有所下降(如表
1)。建筑节能持续强化。5年来全省建成节能建
筑2.2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
节能改造2 12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
积1.62亿平方米,新型墙体生产量1 670亿标块,
累计节能1 876万吨标准煤,承担了全省16.4%
的节能量 】。交通节能成效明显。通过以旧换新
补贴提前报废老旧汽车1.4万辆。组织112家企
业开展“车船路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开通
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通道134个。加大植
树造林力度,增加森林碳汇,“十一五”期间共完成
造林1 285万亩。 表1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变化
2.新能源建设日益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建
设成绩显著。“十一五”以来,风电装机容量年均
增速达到102.9%。2011年,全省风电装机占总
装机容量的比例由“十五”末的0.09%提高到
3.6%;全省并网光伏电站10座,总容量6.625万
千瓦,2012年1至9月份累计发电量较2011年同
期增长5I.1% 。2010年,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
量360万千瓦,比2009年增加126万千瓦。新能
源装备制造水平快速提升,到2010年1.5兆瓦及
以上风电整机的产能达到1 200台套,容量超过
200万千瓦。皇明、力诺、亿家能等太阳能热利用 企业继续领跑全国市场。
3.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
重点培育济南、青岛、淄博等lO个循环经济型城
市以及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
型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双百工程”,培育再
制造产业。全省再制造企业30多家,其中5家企 业进入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推进清洁生
产,出台一系列清洁生产法规、政策,培育清洁生
产咨询服务体系。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出台
餐厨废弃物管理、逐步取消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
等政策措施,城市建筑垃圾、废旧电器等领域资源
综合利用进程加快。
4.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
期间,水利总投入达673亿元,以发展高效农田灌
溉为突破口,农业灌溉节水的成效显著。灌区改
造全面提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进展,水
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
成,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快
速发展,生态省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十一五”期间
全省新建各类生态保护区总面积97.3万公顷,总
数达到63处,有效地保护了我省50%的野生动物
种群、70%的高等植物群落和40%的湿地生态系
统。
5.工作体制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我省成立
了以省长为组长的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
组,全面统筹协调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研
究制定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制定在低碳经济
一1 1—
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对外交流合作、投融
资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先后发布了《山东省“十二
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山东省“十二
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文明、节
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及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开始形成。
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难点问题
尽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
绩,但工作推进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一是整个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后
果的严重性、影响的深远性、事态的紧迫性认识不
足,相关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还不完备。因为
涉及能源、环境、规划、贸易、司法等众多领域,目
前还普遍存在部门职责不清、权利义务模糊等制
度缺陷。二是缺少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单凭
财政支持远远不够,目前社会投入还很少,需要进
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三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关键技术不掌握、研发水
平有限,进而科技成果转化慢,都导致我们在能
源、制造业、交通和建筑等重要领域中缺少减排的
关键技术。四是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
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统计,以及相关政策和措
施分析与制定方面缺少经验积累,影响了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的效率。
从国际看,虽然总体环境上有利于我省经济
社会发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必须解决:某些发达
国家一方面借助自身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加快发展
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打
着应对气候变化等名号逐步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
标准和能效标准,通过征收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
提高外国产品进入本国的门槛H J。自次贷危机爆
发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长时间的衰退和
疲软期,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开始显露。
而我国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世
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愈加重要与突出,对西方国
家常年保持贸易顺差,这就使得我国容易成为贸
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加之全球矿产与生态资源
日益紧缺,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投入
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生产、
推广上,在这些新兴经济领域爆发贸易战的可能
性相当大。最近刚刚发生的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 “双反”征税和“双反”调查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
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对外
一12一 贸易的正常开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我省作
为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 较高,我省重要的两个贸易对象,日本与韩国拥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又在新能源和
新材料领域实力雄厚、技术领先,既是难得的贸易
伙伴,又是强劲的竞争对手。这就要求我省必须
加大对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力度,加速传统产
业升级和新产业孵化,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高、能耗低的绿色产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看,以往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经
济发展方式难以维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
业结构、低碳环保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中央提
出扩大内需,不单纯依靠对外贸易支持经济增长
的号召,开发省内市场,刺激省内消费是我省现在
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广东、江苏、上海等其他
沿海省市,我省的工业基础、技术和人才实力不占
优势。从发展阶段看,我省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和
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增速
明显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改变。2010年全省十大高
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2009
年增加近1.5个百分点 。从研发投入看,我省
整体科技发展较快,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产业
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步增强。但整体上讲自主
开发能力仍然相对薄弱,缺少领先的科技创新成
果和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高水平研发平台
数量较少,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关键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应对气候
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今后lO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是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工作需要优先采取的措
施有:
(一)推行全社会的低碳行动,提高公众参与
意识
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机关事
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目标责任制,推进低
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
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
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推动钢铁、化工、石
油、建材、煤炭、有色金属、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
开展减碳行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在中小学广
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活动,从小培养低碳生
活观念。加强宣传,通过网络媒体、典型示范、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