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40.38 KB
- 文档页数:3
而 l农村与社会发展园地
五”科技重大专项》17个专项中有7个专项属于气候变
化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专项、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
综合利用专项、煤化工专项、太阳能光伏专项、生物育种
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项、科技惠民专项等。“十二
五”以来,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共计126项,涉
及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项目25项,占loll9.8%。2013—
2014年度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21项,涉及应对气
候变化重点领域项目52项,占比23.5%。同时,安徽省集
中力量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均属于《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领域。
4.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普认知现状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一是气候变化为大多数公众
关注。95%的调查对象感受到气候变化的事实,近八成的
调查对象感受到气温明显升高。二是公众对气候变化有
科学认知,却不全面。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认知方
面,绝大多数公众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及工艺生产过程两
大来源,却对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农业排放不大了解。三是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亟待创新。主要有能源替代技
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清洁生产技
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气象监测与预警技术、防灾减灾
技术、优良动植物育种技术。四是公众期待更好的政策措
施。包括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制定更
高的环境标准体系,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进行补
贴等【3]。
二、安徽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碳技术创新需求迫切 安徽省重点行业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重,能
源利用技术也相对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在原有主导产业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承接长 三角产业转移以及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
中,都迫切需要加快研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有助于减
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2.重点行业技术创新不够 安徽节能降耗的重点产业如煤炭开采、煤矿装备、煤
层气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技术水平还较低。冶金、建材等
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石化
行业矿物化石炼制、废气综合利用、合成工艺等方面技术
进展缓慢。LED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
尚未突破、产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缺失。
3.相关规划落实进展缓慢
__l_l__2014年第5期 一是联席会议制度难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
域,涉及众多产业发展规划,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建立健全
联席会议制度,职责分工不明确,信息沟通不流畅。二是
市县层面管理机构尚不健全。市级政府尚未建立应对气
候变化管理机构,造成相关规划向下落实困难。三是相关
政策尚不完备。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
并不完备,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不
高。四是相关规划缺乏监督检查。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规划
均属于中长期规划,短期内环境效应很难显现,要注重对
相关规划、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 4.低碳技术研发与示范载体缺乏
目前,低碳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较为缓慢,缺乏区
域性低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低碳技术成果推广
与应用方面,低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与示范载体缺乏。
5.重点支持领域尚不明确
在减缓与适应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面涉及
技术领域及行业分类广泛。目前,安徽各类科技项目虽已
对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倾斜,但仍较为分散。
三、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对策建议
1强化科技项目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一批科技应用示范]二
程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尽快扭转过
去那种靠拼投入、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模
式。就安徽而言,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改造为突破口,抓好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推广,不断
提升钢铁、建材、有色、汽车、家电、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
水平和市场的竞争力。出台支持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新产
品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根据新产品销售规模和市场占
有率,按照不同标准和档次给予后补助,引导企业将科技
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实现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
2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中无数次的经验表明,新兴产业
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
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全球气候变
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
多利用的消费模式。安徽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具有较强
的区域创新能力。要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
动科技创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攻方向。要围绕具有比
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语音、新
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
项,在装备智能化、
语音技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电池和 系统集成技术攻关等方面尽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打造若干创新能力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新兴
产业。
3豫化科技支农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
挑战。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
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安徽是农
业大省,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长三角及沿海地区
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和服务,加快农
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在
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物联网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重大 科技攻关,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
新品种,逐步建立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
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
能力。
4.强化科技示范效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选择一批试点市(县、乡镇、村),实施一系列科技应
对气候变化试点项目,示范带动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一是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快研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有益
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综 农村与社会发展园地l} i
合利用效率。二是推进生态保护试点。在完善生态补偿机 制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加大对林地、水系、湿
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三是
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试点。运用科技手段,全面加强工
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秸秆焚烧、城市扬尘等治
理,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推进新能源试点。
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
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f注:本文系“十二五”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
术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2BAc20B09)
参考文献:
『11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
五”规划纲要[EB/OL].www.ahkjt.gov.cn。2010—06—25.
『21李红兵.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
究fJ1.安徽科技,2013,(8):23—25.
【3】张虹冕,李红兵.发展民生科技倡导低碳生活fJ1.
安徽科技,2014,f11:32—34.
责任编辑:李丹丹
eec一资讯ee“一eeeceeee ee ccce——ee“cc e — cce e e— ceee—e“eece 一一 cceeeeeeeeeccccee
滁州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推进战略性科技资源向滁州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
院所来滁州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家,位于全省前列。 按照“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思路,滁州市围绕本市六大支柱产业,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同
出资建立面向市场、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具有一流研发条件和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中,
由国家级高校院所共建的占主导,如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在滁州建立了安徽中家智锐科技有
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安徽分院)、安徽中认倍佳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家电检验检测中心)、安徽中家院滁州工
业设计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在滁州建立了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等,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档次和人才层
次高、源头创新活力和产业化能力强,为促进滁州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据初步统计,6家新型研发机构已研究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23项,转化科技成果16项,解
决了冰箱、洗衣机变频控制算法、机器人装配LED电视自动化生产线等关键技术难题。引进院士2人、高层次研
发人员35人、创新团队6个,培养相关技术、品管、研发人员76人。申请专利83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授权
专利7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制定标准13项供中行标或国标4项)。拉动产业投入3.3亿元,实现产业新增销
售额6.62亿元,利税8650万元。 滁州市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各级政府科
技项目l3个、争取项目经费2300万元;支持180亩土地建设研发场所,无偿资助研发场所2000平方米,对新建
立的新型科研机构给予财政补贴2350万元;安置人才公寓和专家住房45套;对给纳入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l
备资源共享共用的给予补助260万元;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人学优先照顾等,努力把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技l 《术创新的源头、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培养人才的高地、提升产业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 {(高发余)一..^、’‘l t I U …… ’’ 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3j3j)33 ))33)]0jj;{ )))j}}}};} )))j:}j—j{}}勺j)j)3{3—}jj}))3}_丁})}jj)))3j)jj)])3,),)j)j3))))))))))3)j)))3)3)3jS。’ 2ol4年第5期-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