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47.71 KB
- 文档页数:13
陕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对策
张建涛
【摘 要】陕西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技术自主创新、能源结构、生态资源保护发展、水资源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引导低碳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采取对策,筑牢科技研发、区域试点、体制创新等三大基础,全力保障陕西追赶超越进程.
【期刊名称】《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1)001
【总页数】5页(P60-64)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自然灾害;低碳社会
【作 者】张建涛
【作者单位】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西安71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7
我国属于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明显增加,水资源总体短缺且区域时空分布不均衡,短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安全形成约束。陕西横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是我国西北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肩负大量的发展任务。 (一)陕西省气候变化特点
近年来,陕西省气候变化呈现以下特点: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增温趋势体现北强南弱的特点,升温趋势由南到北逐渐增强,陕北、关中的“暖冬”特征尤为突出,四季中冬、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是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四季中以春、秋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夏季反常高温,2015年7月大范围高温突破历史极值;旱灾频繁,50年来陕北、关中、陕南旱灾的重现期分别为1.1年、1.2年、1.6年;极端降水增多,2015年4月1日出现春季最早区域性暴雨,6月下旬汉中、安康等地发生多次暴雨洪涝灾害、致多人死伤,7月和8月子洲和长安等地分别突发严重暴雨山洪、致多人死亡;冬季雾霾天气频发,2015年12月陕西省出现大范围霾天气10天,12月20-23日为陕西省全年最严重霾天气过程,关中各地市21-23日出现重度以上污染。未来气候变化也不容乐观,陕西省环保厅资料显示,未来40年省内温度将上升1.15-2.1℃,由于关中、陕北、陕南的气候变化差异明显,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气候区域差异化特征可能更加明显,可能会出现关中干旱与陕北、陕南多雨并存的现象,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二)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近年来,陕西省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实现,秦岭保护和“一河两江”治理成效显著,城镇污水处理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水能、风能、天然气、煤层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森林碳汇的能力明显提高,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单位工业用水量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对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形成挑战。
1.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2015年,陕西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8.8∶51.5∶39.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0.3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工业结构内部存在“三个偏高”:重工业比重偏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4.4;资源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是陕西的主导工业,其产值在整个工业比重较大;制造业的中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偏高。追赶超越必将使陕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而需要工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来支撑,这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要求形成矛盾。
2.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应用不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不稳。目前陕西很多先进技术还在实验室,市场应用有限,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科技研发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较为缓慢。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水煮煤”技术,尽管在实验室已经研发成熟,但在企业中的应用却很少。传统粗放式工艺技术在产品生产中大量存在,导致能源消耗量大,能耗指标较高,如陕西省平均发电煤耗比国内先进省份每千瓦时高出6克标准煤,水泥每万吨高出700吨标准煤,合成氨每吨高出475千克标准煤。技术创新应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若企业生产工艺不能尽快进行循环式、清洁化改造提升,那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很可能会成为空谈。
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难度大。陕西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尽管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近年来显著上升,但煤炭消费比重仍然高出全国水平的8.71个百分点,对气候造成很大影响。数据显示,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与陕西作为能源大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息息相关,也和能源效率提升中技术和资金障碍有较大关系。陕西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较小,这既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4.生态环境脆弱,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高。陕西省生态环境总体较为脆弱,森林碳汇能力和生态内生修复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如:榆林红碱淖湖,从1986年到2015年湖面面积大幅萎缩,特别是2006到2012年每年减少1万平方公里左右;陕西省一些湿地正在面临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盲目开发的威胁,人为活动破坏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面积为12.18万平方公里,占省内国土总面积的59%;陕西省森林分布不均,秦岭、巴山、乔山等五大林区森林面积占比为79.5%,陕北的黄土沟壑区、荒漠化区、石漠化区等生态条件较差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生态环境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5.水资源及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需引起重视。水资源和农业是气候变化、气象变化的敏感领域,也是陕西省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弱的领域。目前陕西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河流径流量减少的趋势还在加剧,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发挥河流功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陕西省气候条件相对较差,旱涝、冰雹、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面对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的趋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研究开发农作物新品种,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家畜疾病发生,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是确保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的长期任务。
遵循气候变化规律,瞄准陕西省短板环节和薄弱领域,积极实施四大任务、强化三大支撑,不断增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保护大西北和全国的环境气候做出更大贡献。
(一)实施四大任务
围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资源的高效低碳利用目标,以排放温室气体控制、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为重点,提高陕西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和嫁接嵌入方式促进有色冶金、建筑材料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健全小火电、水泥、钢铁、焦化等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并严格市场准入;鼓励高碳行业通过区域有序转移、集群发展、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重点发展以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发展战略制高点,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装备制造、陕南水电三大产业基地,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强化能源节约,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在有条件的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绿色节能建筑建设,推广和普及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绿化景观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居住示范性社区;加快推广使用节油、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农村节能产品使用推广和沼气池建设工程,促进商贸领域和农村节能;推进全社会综合节能,加强节能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快绿色通道、绿色城镇、绿色家园建设,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围绕保护秦巴山区植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二期、中幼龄林抚育、水土保持等工程,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飞播造林等措施,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争取设立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打造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强化与中亚国家生态合作,以“一带两城三库百园千亿”为载体,在提升沿线生态功能中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
2.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水资源方面,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完善农业、工业、城市节水体系,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机制,建设节水型省份。农业方面,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在旱作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品种和旱作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大力培育和推广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等抗逆品种,积极开发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优良新品种,有序调整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林业及其他自然生态方面,加快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植被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形成黄河中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加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力度,加强对濒危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构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带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演化,提高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和防御体系建设,重点在洛南、丹凤、柞水等县建设自动气象站、自动监测系统地面碳通量监测站、县级卫星接受处理系统及规模利用站等,初步建立县级农村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建设农用天气预报和产量预报服务系统,建立省级、市级和7个万亩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开展防汛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森林防火监测体系建设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与信息系统建设,构筑陕西省防灾减灾安全网络;建立先进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多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完善应急移动气象台建设,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山洪地质灾害等易灾地区气象预防,重点对宝鸡市境内的山区沟壑区、嘉陵江上游 (凤县段)、千阳、陇县和榆林、汉中、宁强等市县的防洪治理工程进行建设,对渭南国有林场和华山开展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建设,在汉中、安康、商洛建立3个“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构建秦巴山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作业,积极拓展人影作业服务领域;强化为农生产服务,加强陕北干旱区、渭北优势果业区和关中粮食主产区的增雨防雹作业;在榆林定边、神木、靖边、绥德、府谷等县布设局地境界天气雷达、建设人工增雨(雪)基地及配套设备等,减少因干旱对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造成的不利影响。普及推广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大数据,加快气象、灾害风险、农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监测预测与预警、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用大数据思维发展数据集成融合、海量存储共享、数字模拟、数字挖掘等科学大数据处理技术方法,在农业与粮食安全、灾害风险管理、水资源、能源、城镇化等领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的能力。
4.大力引导低碳社会建设。推行低碳、绿色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采取媒体宣传、主题行动、活动推广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判断和选择低碳产品,营造低碳消费环境,尽快确立和普及全民低碳意识;开展节能产品惠民活动,采取补助、贴息等办法鼓励居民购买、使用有节能环保认证标志的绿色家电和低碳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产品;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步行,引导居民节约用电、用水、用油、用气,形成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观念,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推进低碳试点社区建设,选择若干个城乡社区,作为低碳社区试点,适时推进社区街区低碳化设计建设、低碳消费观念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普及,组织编写和印发低碳生活手册,在社区广泛设置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标示,建立低碳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增加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行低碳办公,充分发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带头作用,开展以节约、节能为主题的“低碳办公”活动,率先使用节能型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减少纸张等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推广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加强办公电器设备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
(二)强化三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