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1.17 KB
- 文档页数:2
发生药物外渗时医护人员的应对处理
1、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血管通路装置。
2、应使用注射器回抽静脉通路中的残余药液后,拔除PVC或PORT无损伤针。
3、应评估肿胀范围及外渗液体量,确认外渗的边界并标记;观察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外渗远端组织的血运情况。
4、化疗药物外渗发生24~48h内,宜给予干冷敷或冰敷,每次15~20min,每天≥4次;奥沙利铂、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可给予干热敷,成人温度不宜超过50°C~60°C,患儿温度不宜超过42°C。
5、应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局部肿胀明显,可给予50%硫酸镁、如意金黄散等湿敷。
6、应记录症状和体征,外渗发生时间、部位、范围、局部皮肤情况、输液工具、外渗药物名称、浓度和剂量、处理措施。
1例静脉输入盐酸表柔比星外渗的护理盐酸表柔比星是一种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其对血管内膜有极强的刺激性,静脉输入时一旦发生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及组织坏死【1】。
因此在静脉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外渗。
资料与方法病例:张某,男,83岁,以淋巴瘤术后化疗收住院,护士在执行医嘱之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置管,患者拒绝PICC置管及深静脉置管,在左手臂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250ml+表柔比星60mg,以20-30滴/min的速度输入,1小时后病人上厕所后发现穿刺部位肿胀,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方法: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回抽5ml血量,渗出部位用25%的硫酸镁湿敷24小时。
24小时后改用冷敷。
2.第3天局部出现3cmx2cm大小的水泡,用手触摸局部皮肤温度较高,局部给予涂抹喜辽妥软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每间隔2小时一次,厚度薄于1mm,每次换药前需将残留在创面上的药物拭去。
暴露创面用药。
嘱患者误用手抓挠,以防局部皮肤破损。
注意休息。
结果1周后,水泡处已结痂,皮肤红肿症状减轻,无疼痛,无组织坏死,患肢活动自如。
继续用喜辽妥与美宝湿润烧伤膏每间隔4小时涂抹至吸收。
一个月后皮肤红肿症状消失,无组织破溃坏死。
2个月后结痂处已脱落,周围皮肤有脱皮现象,其它无任何症状。
讨论硫酸镁属于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喜辽妥软膏是由动物器官中提取的黏多糖类而制成的药膏。
局部涂用后可迅速渗入皮下,改善患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缓解疼痛,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发生。
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作用清热解毒、止痛、生肌。
用于各种烧、烫、灼伤。
其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
在应用化疗药物时要正确选择用药部位,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且避开手背、足背及关节肌腱等处,并安全固定药物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同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以免造成给药部位的局部疲劳。
常见药物渗漏的应对措施在医疗护理中,药物渗漏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患者获得不正确的剂量或其他不适当的治疗影响。
为了应对药物渗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立即停止药物输液:一旦发现药物渗漏,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药物的输液,以防止继续渗漏和减少对患者的潜在危害。
立即停止药物输液:一旦发现药物渗漏,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药物的输液,以防止继续渗漏和减少对患者的潜在危害。
2. 评估患者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症状,以判断药物渗漏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症状,以判断药物渗漏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
3. 通知医生和负责人员:护理人员应尽快通知医生和负责的管理人员,告知他们发生的药物渗漏情况,以便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通知医生和负责人员:护理人员应尽快通知医生和负责的管理人员,告知他们发生的药物渗漏情况,以便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 记录药物渗漏事件: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药物渗漏的事件,包括时间、药物名称、剂量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有助于追踪和评估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并为改进护理过程提供参考。
记录药物渗漏事件: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药物渗漏的事件,包括时间、药物名称、剂量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有助于追踪和评估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并为改进护理过程提供参考。
5. 重新评估药物输液途径:护理人员应重新评估药物输液的途径,确保正确的插管和正确的操作流程,以减少药物渗漏的风险。
重新评估药物输液途径:护理人员应重新评估药物输液的途径,确保正确的插管和正确的操作流程,以减少药物渗漏的风险。
6. 采取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药物渗漏,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仔细检查输液设备的完整性、使用正确的输液器和针头,以及确保药物的正确配比和稀释。
采取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药物渗漏,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仔细检查输液设备的完整性、使用正确的输液器和针头,以及确保药物的正确配比和稀释。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静脉输液发生药液外渗性损伤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
理流程
【应急预案】
(1)立即终止输液。
(2)发生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按临床表现于分级评估表来评判液体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并制定治疗方案。
(4)少量非刺激性药物渗出:持续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采用湿热敷。
(5)非刺激药物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遵医嘱局部用药或湿热敷。
(6)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7)持续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8)按下列时间间隔给病患部位拍照:损伤发生时、损伤后24h、损伤后48h、损伤后7d。
(9)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12小时内(重大事件30分钟内)护士长以口头、电话等形式上报护理部,24小时内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单》。
一周内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处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50-01【摘要】目的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方法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卫生宣教、血管的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及加强巡视;结果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柔红霉素外渗护理附件(0 个) 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 - c) 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 的首选方案(da 方案) [2]。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化疗药物外渗的问题。
一般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5%,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影响化疗质量及护理质量。
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采用50%硫酸镁湿冷敷、紫金锭加食醋外敷及外敷聚维酮碘乳膏等方法处理柔红霉素外渗所引起的局部毒副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发生8例柔红霉素外渗事件,其中男性3人,女性5人。
年龄自17岁至53岁,平均32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前者给予的化疗方案为vdcp (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 ,后者则为da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方案,并配合抗感染、止血、输血及对症治疗。
本组病人中有7例为头皮针穿刺活动后引起外渗,1例为留置针移位引起外渗。
2 结果7例病人外渗后2天,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肿胀、发红、疼痛,皮温升高,经过我们的及时护理,3~5天后主诉刺痛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发红、肿胀减退,一周后,症状消退;有1例病人由于药物外渗量较多,局部出现浅表组织坏死、溃疡,以外科处理。
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的论文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关键词】盐酸柔红霉素;渗漏;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是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盐酸柔红霉素属于发疱性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于血管条件或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化疗时会发生渗漏(其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是%~6%[1]),一旦发生渗漏治疗不及时极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损伤肌腱和关节,造成肢体功能障碍[2]。
因此,做好静脉注射盐酸柔红霉素后渗漏的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资料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血液病房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儿63例,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岁;治疗期间共注射盐酸柔红霉素475例次,其中发生不同程度外渗18例。
我科对18例静脉注射盐酸柔红霉素发生不同程度外渗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并及时处理,其中一期5例次,二期12例次,3期1例次,出现了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并累及肌层,深部组织受累。
经精心护理,大多数患儿静脉外渗控制在二期以内,无致残及功能障碍者发生。
静脉外渗的临床分期、表现和分型一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见于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二期(静脉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 d,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起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三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方泽琼[3]报道,临床上可将其分为3型,其发生率红热型%,栓塞型%,坏死型%。
2 护理早期处理一旦发现或怀疑渗出立即停止输液,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水疱液吸出。
局部降温使用循环冰水的冷垫,冰垫等,在外渗后24~48 h内进行,每15分钟更换1次。
实验证明,渗漏初期4~6℃水冷敷效果优于中药湿敷,且早期不可热敷[4]。
可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力,限制损伤范围[5]。
柔红霉素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作者:邱玉梅侯秋秀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50-01【摘要】目的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方法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卫生宣教、血管的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及加强巡视;结果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柔红霉素外渗护理附件(0 个) 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 - C) 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 的首选方案(DA 方案) [2]。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化疗药物外渗的问题。
一般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5%,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影响化疗质量及护理质量。
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采用50%硫酸镁湿冷敷、紫金锭加食醋外敷及外敷聚维酮碘乳膏等方法处理柔红霉素外渗所引起的局部毒副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发生8例柔红霉素外渗事件,其中男性3人,女性5人。
年龄自17岁至53岁,平均32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前者给予的化疗方案为VDCP (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环磷酰胺+ 强的松) ,后者则为DA (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方案,并配合抗感染、止血、输血及对症治疗。
本组病人中有7例为头皮针穿刺活动后引起外渗,1例为留置针移位引起外渗。
2 结果7例病人外渗后2天,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肿胀、发红、疼痛,皮温升高,经过我们的及时护理,3~5天后主诉刺痛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发红、肿胀减退,一周后,症状消退;有1例病人由于药物外渗量较多,局部出现浅表组织坏死、溃疡,以外科处理。
1例盐酸柔红霉素血管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柔红霉素是治疗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用的化疗药物,盐酸柔红霉素是第一代蒽环类抗生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瘤。
在静注操作中渗漏的发生率为0.6%~60%。
由于它的毒性和理化性质,80%的患者穿刺部位发生红、肿、热、痛和无菌性静脉炎,后期护理不当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烂和坏死,甚至截肢。
我科运用综合治疗措施,特别采用中医药方:大黄(20g)、黄连(10g)、黄柏(10g)、皮硝(50g)煎水湿热敷,成功治愈一例白血病患者柔红霉素外渗引起的皮肤溃烂。
【关键词】柔红霉素;血管外渗;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152-021.病历资料患者,男,71岁,因“确诊多发性骨髓瘤5年余,左下肢疼痛半月。
”入院。
入院后相关检查提示骨髓瘤复发,但骨髓血流式细胞学提示异常细胞群,经再次送检白血病MICM分型,该患者考虑复发性骨髓瘤合并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根据恶性疾病治疗原则,治疗方案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方案为主,根据患者年龄,给予年龄纠正的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诱导治疗。
本例患者本身血管质量差,在输液过程中未发现渗漏,输液后6~7d局部瘙痒,皮肤颜色改变,手背静脉穿刺部位皮肤发生红肿范围3cm×3cm。
临床经验,化疗药外渗初期常用局部封闭、冰敷、50%硫酸镁湿敷,有所缓解。
但因患者缺乏健康意识,中途回家,停止治疗,导致皮肤逐渐坏死。
两周后发生组织坏死面积2cm×2cm,表面附有坏死组织、脓液、异味。
烧伤科会诊后,给予局部换药,清除脓性分泌物,并予以抗感染治疗,中医药方煎水湿热敷,按时换药。
经全面评估和有效护理,8周后手背部无红肿及溃烂,愈合良好。
2.柔红霉素组织损伤的机制和临床表现柔红霉素是一种含甘露醇的冻干橘红色粉剂,柔红霉素可通过拓扑通分异构酶Ⅱ插入脱氧核糖核酸 (DNA),破坏其模板功能,干扰 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又可以生成自由基,当其渗透入皮下间隙,穿刺部位的浓度增高,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致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使得局部供血减少。
输液渗漏的应对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生输液外渗漏,不要做其他无谓的操作,请第一时间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
2、正确加压按压:针拔出后,要用消毒棉签/敷贴沿穿刺处静脉走向,加压按压针眼。
注意穿刺操作时,针头是先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有两个针眼分别在穿刺血管不同的两个点,需将两个针眼都压住。
3、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措施:中成药制剂: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云南白药乙醇糊、红花醇、黄连、黄柏、3%硼酸等方法。
药物湿敷:硫酸镁湿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可用654-2溶液湿敷。
乙醇湿敷: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将浸有酒精的无菌纱布直接敷在局部,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具有消毒、止痛等作用。
冷敷:如果是抗肿瘤药物(乐莎定、植物碱类除外)、红霉素等输液外渗时,可选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冷敷。
能有效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局部组织对输液药物的吸收,以减少局部组织受损;此外,冷敷还能减轻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热敷:如果是氯化钾、阿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剂渗漏时,可用湿热毛巾(一条毛巾浸入温开水中,拧干,温度保持在45℃为宜)热敷。
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外渗药物的快速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保护局部组织。
4、合理利用食材:可以选用黄瓜、马铃薯、萝卜等新鲜的食材,切成约2~5mm厚的薄片,将其敷在渗漏部位,用保鲜膜固定,待切片变色后再更换,直至局部肿胀消失。
马铃薯、黄瓜等新鲜食材含有异柠檬酸,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肿吸收,从而有效的消除水肿,修复局部组织,防止组织坏死,并且还具备保湿效果。
5、正确处理水泡:若输液外渗发生水泡时,要正确的处理,先局部消毒,再用5 ml 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刺入,并缓慢的抽吸。
抽吸完成后,局部可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水胶体固定,注意保持水泡局部的干燥清洁,千万不要擦落水泡表皮。
柔红霉素静脉渗漏的预防及护理
李清华;石文静;陈相英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4(044)020
【摘要】柔红霉素是一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适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该药口服无效,亦不能肌注或鞘内注射,但静脉注射给药时如渗出血管外能迅速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
近年来,我院共有29例患者接受柔红霉素治疗,现将其静滴渗漏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52)
【作者】李清华;石文静;陈相英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小儿柔红霉素血管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J], 高燕
2.化疗药物静脉渗漏损伤的预防及护理 [J], 韩慧杰;李红杰;李翠肖
3.预防化疗药物静脉渗漏的护理对策 [J], 闫淑娟;李亚丽
4.局部热敷加用654-2预防柔红霉素血管渗漏的护理干预 [J], 李再荣;王庆双;王
振杰;周华;王绍梅
5.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护理管理 [J], 宋爱云;卫东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静丙输注外渗的应对处理
1、外渗部位湿敷
可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作局部湿敷,也可以盐酸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作环形封闭局部处理外渗。
利多卡因属麻醉药物,能阻断病灶周围神经纤维传导,轻微扩张血管,减轻外渗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具有麻醉、镇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及吞噬细胞功能。
阻止炎症介质发生反应,提高组织的耐受性,发挥特异性抗感染作用,防止致炎、致敏、致痛物质的释放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以期快速缓解局部炎症扩散,有效缓解组织损伤。
2、抬高患肢
药物外渗部位在患者足部,易造成局部肿胀加重,易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运,促进外渗病人炎性反应早日消散。
3、应用新型敷料
可在药物外渗局部应用水胶体敷料外贴,每日更换,以保护局部软组织。
4、请专科会诊
如外渗部位发生溃烂、坏死,必要时可请伤口造口师或外科医生前来会诊。
5、伤口处理
如外渗部位有伤口,且进一步恶化、溃烂、坏死,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外科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局部皮损处予水凝胶+水胶体敷料覆盖。
创面也可用藻酸盐+水胶体敷料覆盖,外用纱布包扎覆盖,可视情况进行换药,换药频率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对1例盐酸柔红霉素外渗患者的护理
李琴娜;杨红娟;王爱珍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1(009)010
【摘要】盐酸柔红霉素(红比霉素、正定霉素、佑柔比星)主要作用机理是第一代蒽环类抗生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瘤。
在应用柔红霉素过程中,一旦发生外渗如不及时处理,轻者会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重者会引起周围组织坏死、溃烂,甚至功能障碍。
2011年2月我科有1例患者在静滴
【总页数】1页(P402-402)
【作者】李琴娜;杨红娟;王爱珍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 [J], 魏素芳;李坤芬;董万霞;刘淑荣;崔兰英
2.对1例盐酸柔红霉素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 [J], 李琴娜;杨红娟;王爱珍
3.对1例盐酸柔红霉素外渗患者的护理 [J], 李琴娜;杨红娟;王爱珍
4.对1例盐酸柔红霉素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 [J], 李琴娜;杨红娟;王爱珍
5.循证护理模式对接受化疗期间出现药物外渗现象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疗效评价[J], 林翠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溶栓药物外渗的应对方法
1、立即拔针、回抽
跟其他药物外渗的处理一样,护士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就要立即用注射器进行回抽,拔针,立刻终止伤害的进一步发生发展。
2、局部冷敷
局部可用冰袋冷敷,缓解疼痛和肿胀。
必要时,进行封闭,使严整局限。
也可就地取材,用橡胶手套灌自来水,进行凉敷,水变温后,重新更换。
3、涂抹药膏
①可用药物外渗的通用药: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具抗炎,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等功能,还可以有一定的抑制疤痕形成和软化疤痕的作用。
方法:将乳膏涂抹于患处,2-3次每日。
根据患处表面积大小,通常使用3-5cm长度的膏体,患处涂抹后适当按摩,使药物充分渗透入皮肤。
②土豆片湿敷:较为物美价廉,土豆切成薄片,外面用保鲜膜包裹,2小时一换,一日4-6次。
4、患者安抚
在做好局部处理的同时,跟进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安慰其紧张心理,叮嘱其配合做好局部护理,尽快消除损害,早日康复。
5、跟进观察
责任护士每班都要跟进外渗部位的观察,及时应对处理情况。
6、做好记录
发生药物外渗,责任护士要做好药物外渗的记录,记录外渗事件发生的时
间、药物,部位,面积等,及处理措施。
7、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件,责任护士及时发现、处理并认真填写《意外伤害事件报告表》并上报护士长、护理部。
科护士长对发生的意外伤害的病人进行追踪评价并填写意外伤害追踪评价表。
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概述
盐酸柔红霉素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疾病。
然而,在使用盐酸柔红霉素注射液时,偶尔会出现渗漏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组织损伤或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处理及护理,希望对临床工作中的医护人员有所帮助。
渗漏的原因
盐酸柔红霉素渗漏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注射方式不当:在注射盐酸柔红霉素时,如果针头没有插入到肌肉层
或者血管内,而是停留在皮下组织中,就会导致渗漏。
2.强制注射:当注射者在使用力气催促药物渗入时,可能会过度增加注
射压力,使药液渗出造成渗漏。
3.局部组织病变:如果将针头插入局部有红肿或瘤块的区域进行注射,
也可能造成盐酸柔红霉素的渗漏。
处理方法
当发生盐酸柔红霉素渗漏时,应立即进行处理,以避免局部组织损伤或感染。
以下是处理方法:
1.停止注射:发现渗漏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并避免继续注射盐酸柔
红霉素。
2.将药液擦干:用无菌纱布或者干净的纸巾将渗漏的药液擦干,并彻底
清洗渗漏部位,以减少感染风险。
3.压迫止血:如果患者出现渗漏后出血的情况,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进行
适当的压迫止血。
4.紧急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严重过敏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
救措施,如口服抗组胺药物、肌注肾上腺素等。
5.咨询医生:及时咨询医生,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进行预防和处
理。
护理措施
除了上述渗漏后的紧急处理,还需要特别注意渗漏部位的护理,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
以下是护理措施:
1.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对伤口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清洁,避免病
菌滋生。
2.用药处理: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来消毒和刺激伤口,
促进伤口愈合。
3.监测变化:密切观察伤口的变化,如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
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饮食调理: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和液体,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
恢复。
5.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减轻患者的不适和恐惧。
结论
盐酸柔红霉素渗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如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产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使用盐酸柔红霉素注射液时,务必要注意规范注射方式,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