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39.59 KB
- 文档页数:5
颞肌部分切除在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作者:彭建民等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2期[摘要] 目的探讨颞肌部分切除在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采用Jennett和Bondy预后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后预后情况较好,并发症较少。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颞肌厚度为(0.08±0.02) 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0.64) 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颞肌部分切除;去骨瓣减压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037-03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其中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所占的比例较大,额颞顶部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损伤重、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
传统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主要采用局部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颅内降压效果不理想,且术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本院近年来采用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额颞顶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年11月第22卷第11期Chin J Clin Neurosurg,November2017,Vol.22,No.11●经验介绍●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颞肌筋膜网格化处理的临床应用柯于勇刘军吴乔士曹达彬段恒毛石涛田义应【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管瓣减压术中颞肌筋膜网格化处理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术中对颞肌筋膜网格化处理并重建。
结果术后死亡2例(5.0%);存活38例中,术后出现颞肌萎缩2例,颞前区瘪陷1例,咀嚼无力2例。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对颞肌筋膜的网格化处理能够减少颞肌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颞肌筋膜;网格化处理;去骨瓣减压术【文章编号】1009-153X(2017)11-0781-02【文献标志码】B【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1.1+5;R651.1+1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术式[1,2]。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再行颞肌筋膜网格化处理并作切缘对合缝合修复重建,取得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44岁。
头颅CT示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4例,脑内血肿并脑挫裂伤16例;出血量为30~95 ml,平均70ml。
术前GCS评分3~5分17例,6~8分23例。
6h内手术32例,>6h手术8例。
1.2手术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根据血肿部位适当调整皮瓣大小[3]。
常规将皮瓣和颞肌瓣分开游离,分别向额前和颞侧掀翻(图1A)。
减压骨窗范围前达额骨颧后部,下界至颅底平颧弓及岩骨上缘,后至顶结节,上界达额顶部,向内咬除蝶骨嵴中外部分1/3~1/2。
暴露颅中窝底及部分颅前窝底,在骨窗边缘悬吊硬脑膜。
先在血肿所在部位中心将硬脑膜作一小切口,使积血或碎裂的脑组织适当流出,以降低颅内压,至减压窗满意后再沿骨窗边缘“H”型剪开硬脑膜,继续清除血肿,处理脑挫伤灶,并仔细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比较李汉城;杨克;吴植念;谢乐辉【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11【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进行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区颅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与颞肌下组,每组31例.颞肌下组采取颞肌下颅骨修补术进行治疗,颞肌外组采取颞肌外颅骨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颞肌外组的手术时间为(2.67±0.59)h,与颞肌下组的手术时间(2.89±0.47)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下组皮下积液、咀嚼受限发生率分别为6.45%、0,均低于颞肌外组的25.81%、16.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脑膜或脑损伤、脑内血肿、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颞肌下颅骨修补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该手术方法与生理解剖结构的复位较为接近,并且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手术治疗时间较短,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继发性损伤的减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将其推广与应用.【总页数】3页(P17-19)【作者】李汉城;杨克;吴植念;谢乐辉【作者单位】522000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22000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22000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22000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颞肌外和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J], 曾杰;孔德斌;李建华;于力;蔡云鹏2.颞肌下和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对比 [J], 王辉;刘万荣;魏忠;方有利;郭中国;焦健;彭燕3.颞肌外和颞肌下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比较 [J], 陈洪武;金波;李祖晟;金鑫4.早期颞肌外与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后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J], 孟景山;李培建;富延斌;曾旭5.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行颞肌下和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J], 黄警锐;肖虹;程凯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颞肌下改良术式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目的评价颞肌下改良术式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单独颞肌下修补术,观察组接受颞肌下改良术式颞肌解剖复位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颅骨修补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低于对照组(3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主观舒适度不佳总发生率(8.11%)低于对照组(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采取颞肌下改良术式,能够提高患者的颅骨修补效果,促使患者术后较快恢复,安全性高,临床价值确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mproved temporomandibular operation in repairing skull defect after standard traumatic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standard traumatic large bone decompress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7 case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submucosal repair.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 modified subarachnoid surgery iliac anatomical reduction and repair,and the skull repair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51%,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7.84%),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or subjective comfor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11%,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9.7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nder the standard traumatic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aphragm under the diaphragm can improve the repair effect of the patients′ skull,prompt the patient to recover quickly,with high safety and clinical value.[Key words] Standard trauma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Skull defect repair;Improved temporomandibular operation危急重癥颅脑疾病是临床常见危重疾病,随着大骨瓣开颅技术的应用,使危急重症颅脑疾病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颞肌部分切除在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颞肌部分切除在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额颞顶部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采用Jennett和Bondy预后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颞肌部分切除联合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后预后情况较好,并发症较少。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颞肌厚度为(0.08±0.02)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0.64)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2.3 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此外,对照组患者术后3例死亡,死亡率为7.5%。
3 讨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展研究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上海江基尧教授将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介绍给中国神经外科外科医生以来,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有部分患者在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减压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术后颞肌的肿胀。
在颅脑损伤过程中,颞肌挫伤并血肿形成时,颞肌均会较正常肿胀;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把颞肌从颞骨上游离和(或)电凝止血时都会对颞肌造成直接的损伤,引起颞肌术后肿胀,重者可增加1.0~1.2倍[2]。
在关颅过程中,去除骨瓣后颞肌缺少有效固定,肿胀的颞肌易皱缩到中颅窝底,形成占位,直接加重了颞叶沟回疝,加剧脑肿胀,引起脑干缺血坏死及引起创伤性脑梗死。
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颞肌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肌肉之一,它位于颧骨下方,是咀嚼肌肉中的一种。
颞肌的主要功能是咀嚼和咀嚼的力量控制,同时还可以帮助张口和闭口。
颞肌是一个较为强壮的肌肉,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颞肌受到损伤,就需要进行康复锻炼。
本文将介绍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
一、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的目的术后颞肌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颞肌的功能和力量,使其能够正常地进行咀嚼和张口闭口动作。
同时,康复锻炼还可以促进颞肌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恢复。
二、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的步骤1. 休息和保护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颞肌需要休息和保护。
患者应该避免使用颞肌,不要进行剧烈的咀嚼或张口闭口动作,以免加重颞肌的损伤。
同时,还应该避免触碰或按摩颞肌,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2. 轻柔的颞肌按摩在颞肌恢复一定的功能后,可以进行轻柔的颞肌按摩。
按摩可以促进颞肌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疲劳和疼痛。
按摩时,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按摩颞肌的下部,进行环形按摩和揉捏按摩,每次按摩约5分钟,每天进行2-3次。
3. 渐进性张口闭口运动当颞肌恢复一定的力量后,可以进行渐进性张口闭口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帮助恢复颞肌的张口闭口功能和力量。
具体方法是:先张口,然后慢慢闭口,直到牙齿轻轻地接触,然后再慢慢张口,直到张到最大,然后再慢慢闭口,每次进行10-15次,每天进行3-4次。
4. 咀嚼训练当颞肌恢复一定的咀嚼功能后,可以进行咀嚼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颞肌的咀嚼功能和力量。
具体方法是:选择软硬适中的食物,如煮熟的蔬菜、水果、米饭等,然后慢慢地进行咀嚼,每次咀嚼10-15次,每天进行3-4次。
5. 功能训练当颞肌恢复一定的功能后,可以进行功能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颞肌的功能和力量,提高其适应能力。
具体方法是:选择适当的负重器材,如口腔牵引器、颞肌弹力带等,进行适量的负重训练,每次训练约20分钟,每周进行2-3次。
三、注意事项1. 康复锻炼的过程需要逐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加重颞肌的损伤。
额颞顶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
范寿成;王宏江;蔡发儒;陶如通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5(20)4
【摘要】目的探讨额颞顶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病例,随机分为颞肌下组及颞肌外组,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的各种情况,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颞肌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颞肌下组术中风险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多于颞肌外组,而术后晚期并发症少于颞肌外组.结论两种处理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颞肌的厚薄程度有密切关系,应该根据颞肌厚薄程度来决定处理方法,建议颞肌厚病例采用颞肌下处理,而颞肌薄弱的病例采用颞肌外处理.
【总页数】2页(P172-173)
【作者】范寿成;王宏江;蔡发儒;陶如通
【作者单位】666100景洪,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66100景洪,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66100景洪,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66100景洪,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术式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比较 [J], 秦德广;黄文勇;杨灵;黎伟明;黄传平
2.颞肌外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疗效分析 [J], 黄耀武;张海春
3.颞肌外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23例的体会 [J], 陈子才;梁勇基
4.三维钛网带颞肌蒂镶嵌法修补大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部颅骨缺损 [J], 赵东宁;侯玉武;张功义;张龙
5.颞肌下和颞肌外两种术式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 [J], 秦德广;杨灵;黄文勇;黄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颞肌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一组肌肉,是开口、咀嚼等口腔功能的控制者,同时也是面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颞肌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咀嚼和开口,它还是维持面部对称的关键。
因此,当颞肌受伤或损伤时,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颞肌手术后,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以充分恢复颞肌的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
颞肌康复的目的是重新建立颞肌的平衡、力量、冷静和协调性。
这样可以减少疼痛、改善咀嚼功能并恢复面部形态。
术后颞肌的康复锻炼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体力锻炼、功能锻炼和手术训练。
接下来将分别介绍。
体力锻炼体力锻炼主要是指适当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适合大多数人。
在术后恢复期间可以通过体力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颞肌肌肉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肌肉恢复。
建议术后病人进行轻度的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步行和自行车,以帮助身体逐渐适应肌肉训练。
并且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身体的活力和稳定性。
无氧运动也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并提高肌肉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过度,以免引起疼痛和肌肉拉伤。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主要是指颞肌的缓慢和有序的运动。
通过功能性锻炼可以帮助恢复颞肌的力量、协调性和平衡度。
常见的功能性锻炼包括咀嚼、张口、闭嘴等。
例如,将慢病人口中含入口香糖,可以锻炼颞肌运动,并提高颞肌协调性和平衡度,这是颞肌康复锻炼的常见方式之一。
此外,在锻炼时,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和安排,不过度强迫自己。
必要的保护与稳定性保持是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手术训练手术训练主要是指在恢复期间手术后的训练。
这是术后颞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前沿的训练方法之一。
手术训练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过程,促进受伤处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逐渐恢复颞肌异于常态的肌肉出力和形态。
手术训练的具体方式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常见手术训练包括电疗、热敷、冷敷和运动训练等。
研究表明,术后颞肌康复期间的合理锻炼可以改善颞肌功能,增加颞肌的力量和协调度,并逐渐恢复面部表情的平衡、稳定性和对称性。
颞肌下改良术式在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薛立新;杨春福;林友华;李绪雄【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1)005【摘要】目的探讨颞肌下改良术式,即保留硬脑膜侧薄层颞肌在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完全剥离硬脑膜侧的颞肌;观察组53例,颞肌下改良术式,保留硬脑膜侧薄层颞肌.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优率为84.9%,明显高于对照组(62.3%)(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同种类型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颞肌下改良术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总页数】2页(P214-215)【作者】薛立新;杨春福;林友华;李绪雄【作者单位】443200 枝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3200 枝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3200 枝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3200 枝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1【相关文献】1.颞肌外和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J], 曾杰;孔德斌;李建华;于力;蔡云鹏2.颞肌外和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57例效果观察 [J], 李先松;陈治标3.早期颞肌外与颞肌下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后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J], 孟景山;李培建;富延斌;曾旭4.颞肌外和颞肌下钛网修补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效果对比 [J], 李汉城; 邱平华; 谢乐辉; 杨克5.颞肌外和颞肌下钛网修补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效果对比 [J], 于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方法颞肌是人体中最强力的咀嚼肌肉,位于颧骨和下颌骨之间。
因为其重要性,颞肌的损伤或疾病对人体的咀嚼、言语和面部表情都会产生影响。
颞肌手术后,康复锻炼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术后颞肌康复锻炼的方法。
术后第一天手术后第一天,应保持卧床休息,不能进行任何锻炼。
医生会为患者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此时,应注意口腔卫生,用温盐水漱口,避免进食过硬、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和饮料。
术后第二天手术后第二天,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口腔康复锻炼。
首先,用舌头在口腔内轻轻触摸伤口周围的牙齿和牙龈,这可以帮助刺激颞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接着,可以进行一些口腔的微笑动作,如微笑、张嘴、闭嘴等,每个动作重复10次。
术后第三天手术后第三天,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更加复杂的口腔康复锻炼。
首先,可以使用舌头轻轻推动食物在口腔内移动,这可以帮助刺激颞肌的运动。
接着,可以进行一些口腔的表情动作,如皱眉、眨眼、挤眉弄眼等,每个动作重复10次。
术后第四天手术后第四天,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更加强度的口腔康复锻炼。
首先,可以咀嚼一些软性食物,如米饭、面条等,每次咀嚼10次。
接着,可以进行一些口腔的语言动作,如发音、唱歌等,每个动作重复10次。
术后第五天手术后第五天,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更加复杂的口腔康复锻炼。
首先,可以咀嚼一些硬性食物,如饼干、苹果等,每次咀嚼10次。
接着,可以进行一些口腔的运动动作,如摇头、点头、扭头等,每个动作重复10次。
术后第六天至第七天手术后第六天至第七天,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口腔康复锻炼。
首先,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口腔咀嚼动作,如嚼口香糖、嚼牛肉等,每次咀嚼10次。
接着,可以进行一些口腔的表情、语言和运动综合动作,如笑着唱歌、摇头点头说话等,每个动作重复10次。
总结术后颞肌康复锻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口腔功能和面部表情。
在进行锻炼前,应先咨询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法和强度。
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
史博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大骨瓣减压术后颞肌位于钛网下与颞肌位于钛网外两种颅骨修补方式的手术效果,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132例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按患者颅骨修补的方式分为颞肌下组及颞肌外组,其中颞肌下组58例,颞肌外组74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晚期并发症情况.结果颞肌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硬脑膜破损比例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颞肌外组,但在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颞肌外组.结论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方法各有特点,颞肌厚薄程度是判断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颞肌较薄病例采用颞肌外手术方式,颞肌较厚病例采用颞肌下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24
【总页数】2页(P3612-3613)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颞肌下;颞肌外
【作者】史博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阳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
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与钛网的位置关系问题,近年来为学者们所关注,颞肌下和颞肌外是两种不同的临床处理方法,两种处理方法中哪种手术效果更好尚无明确定论[1,2]。
南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
行颅骨修补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132例,现对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
不同处理方法手术效果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32例患者中男性77例,女55例。
年龄最小17岁,最大66岁,平均(41.3±7.8)岁。
其中因自发脑出血行去骨瓣减压79例,因外伤行去骨瓣减压48例,其他原因5例。
去骨瓣到颅骨修补时间为3月~5年,平均14月,所有
患者行颅骨修补前切口情况良好,行颅骨修补时132例中121例有神经功能障碍。
132例患者根据颅骨修补术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肌下组及颞肌外组,其
中颞肌下组58例,颞肌外组7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去骨瓣原因、行颅
骨修补时间、去骨瓣原因、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MRI扫描,颅骨缺损处薄层扫描用于制作三维钛网,头颅MRI扫描用于了解患者颅内情况。
术中常规行颅骨修补手术治疗,颞肌下组术中将颞肌与硬脑膜分离,将钛网置于颞肌下,固定钛网后,将颞肌游离缘固定到钛网的相应位置;颞肌外组术中不分离颞肌与硬脑膜,直接将钛网放置于颞肌外侧进行固定。
1.3 手术效果的判断标准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硬脑膜是否
出现破损;观察患者术后早期是否出现癫痫[3](术前没有癫痫术后出现或术后癫痫较术前明显加重即界定为出现癫痫)、皮下积液(术后复查影像资料提示皮下积液);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咀嚼疼痛[3](术前没有术后出现或术后咀嚼疼痛明显加重即界定为咀嚼疼痛)、咀嚼无力(术前没有术后出现或术后咀嚼无力明显加重即界定为咀嚼无力)、伤口异物感不适感、伤口压痛。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中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颞肌下组患者硬膜破损比例明显高于颞肌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
表1。
2.2 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颞肌下组患者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颞肌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皮下积液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
差异(P>0.05)。
见表1。
2.3 术后晚期并发症方面颞肌下组患者在术后晚期咀嚼疼痛、咀嚼无力、伤口不
适感、伤口压痛等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颞肌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颅骨修补术是对各种原因导致颅骨缺损患者行恢复颅骨正常形态和功能的手术方式,钛网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颅骨修补材料[4],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颅骨修补术中
需要处理钛网与颞肌的关系,部分学者建议恢复颞肌正常的解剖位置,即将钛网置于颞肌下方。
颅骨缺损患者一般3个月后才能手术修补颅骨,这个时候患者伤口
已基本愈合,颞肌已与硬脑膜紧密融合,此时手术操作分离颞肌与硬脑膜会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明显增加,而且术中需要频繁的使用电刀进行止血,造成硬脑膜破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5];另一部分学者则支持减小手术创伤,直接将钛网放
置于颞肌的外侧,此种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由于没有使颞肌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易产生咀嚼疼痛、咀嚼无力等并发症[6]。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颞肌下和颞肌外颅骨修补方式进行了对比,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考虑与手术分离全程均采用电刀有关,电刀快速分离同时止血的作用,明显缩短了颞肌下组的手术时间同时减少了出血量。
术中颞肌
下组硬膜破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颞肌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分离颞肌与硬膜时增加创伤有明确关系。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颞肌下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颞肌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手术分离破坏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及将颞肌从硬膜上分离导致局部脑组织血供减少有关。
这与既往文献报道[7~9]的颞肌下颅骨修补术式,在分离颞肌与硬脑膜的同时使该处脑组织血供减少,导致患者术后癫痫的发生相符。
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方面,颞肌下组在咀嚼疼痛、咀嚼无力、伤口不适感、伤口压痛等发生率方面均明显高于颞肌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方式没有使颞肌达到解剖复位,颞肌附着于硬脑膜使肌肉收缩力度降低,同时钛网对颞肌形成的卡压导致颞肌收缩时疼痛,收缩无力。
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相符[9]。
既往文献[7~9]还显示术后晚期并发症还与手术医师的操作技术有关,笔者认为颞肌外颅骨修补方式术中将颞肌悬吊于钛网适当位置,术中在颞肌通过的位置剪除部分钛网为颞肌留出适当空间,有利于降低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观察发现颞肌下组患者术中硬膜破损更多的出现在颞肌较薄弱的患者,同样也是颞肌较薄弱的患者术后出现癫痫的概率较高,颞肌外组的术后晚期并发症更易出现于颞肌较发达的患者,颞肌越发达术后晚期并发症越严重,可见颞肌的发达程度是颅骨修补术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危害更大,因为术后晚期并发症常会长期存在且难以缓解,因此建议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患者术前应对患者颞肌情况作出评估,根据患者颞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方法各有特点,颞肌厚薄程度是判断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术前或术中应对患者颞肌情况做出评估,选择适当手术方式,颞肌较薄病例采用颞肌外手术方式,颞肌较厚病例采用颞肌下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关文献】
[1] 王潞,李俊,王雷,等. CT 三维成像技术在额颞顶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2):96-99.
[2] 张志福,徐国政,杜浩,等. 颞肌下钛网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 50 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4):234-235.
[3] 王忠,苏宁,吴日乐,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材料的选择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27(5):360-362.
[4] 彭智,刘彦廷,肖宁,等.钛网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术式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1,
12(1):30-32.
[5] 朱福彬,温小华,曾华元,等.逆行分离颞肌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3):435.
[6] 毛丰,袁贤瑞.早期颅骨修补在脑外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9):35-36.
[7] 尹成,钱忠心.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及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10(3):186-188.
[8] 周厚杰,郭强,刘宏斌,等.颅骨缺损时间对患者颅内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24-25.
[9] 李军.大骨瓣减压术后两种颅骨缺损修补方式的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
10(4):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