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国际金融学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之购买力平价
- 格式:docx
- 大小:28.25 KB
- 文档页数:4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汇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流动,还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理解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是解释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为我们理解汇率的波动和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古老、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简单来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就会存在套利机会,从而促使汇率调整,直到两国商品的价格在经过汇率换算后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例如,如果在美国一个汉堡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1 美元等于 4 元人民币(20÷5 = 4)。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那么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应该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当两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相对稳定时,物价水平的差异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然而,在短期内,该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贸易壁垒、运输成本、非贸易商品等因素。
其次,它假定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进行跨国商品买卖,这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IRP)从资金流动的角度解释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会在不同国家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套利,使得两国的利率差异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
例如,如果本国的利率高于外国,那么投资者会将资金投资于本国,从而导致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币升值。
同时,由于预期本币会在未来贬值以抵消利率差,因此汇率的预期变动会使得套利活动的收益趋于平衡。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一.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和一价定律。
★货币数量论:认为物价高低取决于单位纸币代表的购买力的大小。
★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
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差异的消除。
用公式表示为:P i=e·P i*P表示本国物价;P*表示外国物价;e表示直接标价的即期汇率◆基本思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却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可以在货币发行国购买一定量的商品,但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不同的。
◆基本观点: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国纸币所代表的购买力。
汇率是两国物价对比,即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要解决的问题:即期汇率的决定•例如:一支钢笔在英国GBP1,在美国USD2,因此即期汇率就是GBP1=USD2,如果即期汇率为GBP1=USD2.5,投机商用2美元在美国买钢笔,然后买到英国,赚得0.5美元。
•一价定律的隐含假设:1.在一个市场买入,在另一个市场卖出,没有交易费用2.自由贸易3.必须是同种商品•1、绝对购买力平价:某一时点汇率决定的基础•推导:一种货币的购买力与物价指数成反比,而货币的购买力代表了货币的价值,即汇率。
基本公式*PP e黄金小麦油A国单位4206 A国价格$1$2$2 B国单位20111 B国价格¥200¥400¥400问: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一价定律成立•A国产品总价值是4×1+20×2+6×2=$56•三种商品所占的份额:4×1/5620×2/566×2/56•A国的价格水平(P a):每种商品的份额×相应商品的价格4×1/56×1+20×2/56×2+6×2/56×2=$1.928•B国产品总价值是20×200+11×400+1×400=¥8800•三种商品所占的份额:20×200/880011×400/88001×400/8800•B国的价格水平(P b):20×200/8800×200+11×400/8800×400+1×400/8800×400=¥309.09•P b/P a=309.09/1.928=160.32•USD1=JPY160.32•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研究的问题:在一段时期内,汇率变动的原因•公式:0*0*1011.//e P P P P e•推导:•本国物价变化:P 1/P 0•外国物价变化:P *1/P *0•本(外)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即本(外)国物价变化的倒数。
1、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一国物价水平的整体变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短期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预测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而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上处于一个较低的可控水平,使得人民币始终保持较强的购买力。
所以,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在所难免的。
2、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费雪效应表明:物价水平上升时,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倾向;物价水平下降时,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倾向。
国际费雪效应所表达的是两国货币的汇率与两国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即期汇率的变动幅度与两国利率之差相等,但方向相反。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都存在一定费雪效应;而国际费雪效用在长短期都非常弱。
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还处于名义利率的市场管制阶段,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次,我国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估算时滞变化大。
再次,金融资产自有的流动性。
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增加持现成本,使得可借资金增加,从而实际贷款利率有下降的趋势。
最后,由于税收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为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给优惠政策,而国内市场上名义借贷利率不变,从而外商在中国的实际收益率上升,导致大量资金从国外流人中国。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研究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在汇率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使得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购买的成本相等。
虽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使得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但购买力平价理论仍然是解释和分析汇率走势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最常用的衡量不同国家物价水平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通过比较同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平,反映了各国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两个国家的物价指数之比与实际汇率之比相等,那么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就符合购买力平价。
如果物价指数之比大于实际汇率之比,那么货币就被低估了;相反,如果物价指数之比小于实际汇率之比,那么货币就被高估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中的汇率变动。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时,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低,可以提高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
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被高估时,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减少该国的出口量。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有助于解释国际间的投资行为。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外国投资者可以利用较强的货币购买该国的资产,从而获取较高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外国投资者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识别潜在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基于一篮子商品的比较,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篮子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对理论的适用性造成影响。
其次,由于交易成本、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因素的存在,商品价格在国际间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差异,因此在具体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分析各国汇率决定理论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比较支持购买力平价说。
一.购买力平价说其主要观点是一国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国外对商品具有购买力,而外国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说符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符合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经济社会,比较简洁地反映了两国货币之间的联系,但也不排除其具有的局限性,比如国家采取政策强制性干预货币价格,这时候货币购买力就很难体现出来。
但同时我也想说明的是,强制性并不能持久进行,必然会导致另一波强制反击,最终货币汇率还是会回归到购买力之比上,总结一下就是汇率会围绕着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上下浮动,但不会偏离太远太久。
另外一个局限就是购买力平价说需要以下假设: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而已。
这些假设也是购买力平价说继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货币借贷说货币借贷说则表明汇率决定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而供给与需求又由国际借贷决定,当国际收支借方大于贷方时,即外汇需求大于供给时,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当国际收支贷方大于借方时,即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时,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这个理论成立需要各国都具备很发达的外汇市场,国际收支的顺差、逆差能很真实地反映到外汇市场上去,而且,这个理论并不能准确体现出货币之间价格之比,只能抽象地描绘出一个大概,即货币是升值或是贬值。
三.流动资产的选择说流动资产的选择说表明在资本跨国流动的情况下,资产在各国间的流动是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而人们又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从而形成金融资产的不同组合,资产收益风险在市场上的变化必然引起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
而这个理论就更倾向于主观方面的因素,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来决定的,这就更缺乏说服性,毕竟人们的主观因素会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一国经济体制,像经济体制要是计划经济的话,个人的偏好基本上是被动的,决定货币就不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理论的成立需要更为苛刻的条件,比如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自由的经济政策等等。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1. 一价定律
含义:同质商品在不同市场上以同种货币衡量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前提假设:市场完全竞争,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不同地区商品是同质的;商品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在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在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前提下,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不同国家同样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相等的。
2.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一价定律,反映两国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p = e*p’,p和p’是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e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基础上放宽条件得到。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而且各国一般物价水平中商品及其权重都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各国物价水平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存在稳定的偏差。
公式:
Δe =Δp –Δp’,汇率的变化是由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则本币贬值;如果本国的通胀率低于外国,则本币升值。
3.检验和评价
(1)实证结论:
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性大,一价定律不完全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预期在个别贸易量大的商品上效果明显,但对所有贸易品尤其是非贸易品,理论效果明显不足;
长期效果比短期效果好。
短期内由于价格有粘性,差点需要时间充分调整;
通胀严重时相对于货币稳定、经济结构稳定时预测效果好。
(2)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偏差的解释。
①贸易壁垒
运输费用和贸易管制使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成本变高,切断
了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成本越高,汇率波动范围越大。
②非贸易品的存在。
非贸易品的价格完全是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参与国际间的贸易。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中,非贸易品价格的变动也会使得国内物价指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式中的汇率水平。
③非自由竞争。
市场垄断行为削弱不同国家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
④价格水平计量的差异。
不同国家在计算物价水平,使用的一篮子商品种类和权重不同。
(3)评价
缺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并不符合实际状况(一价定律的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汇率体系,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
正面评价:始终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基于购买力的角度分析汇率。
它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汇率决定中非常基本的问题,始终处在汇率理论中的核心位置,是理解全部汇率理论的出发点。
1. 一价定律的含义,前提基础3个(市场、同质商品、价格调整)
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形式2个,绝对形式的含义(静态,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之比),相对形式(动态,通胀水平的变化和差异)
3.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范围(在各国不完全成立、贸易量大的商品、可贸易商品、长期效果、通胀严重时),出现偏离的原因(贸易壁垒运输费用贸易管制、非贸易品对一国价格水平的影响、垄断非自由竞争、价格水平的衡量)
4. 评价,优点2个(购买力的角度分析汇率,形式简洁、处于汇率理论核心地位),缺点3个(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理论内容不完整、忽略资本账户差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