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三章 汇率决定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07.12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章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是一种金融资产价格,它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
汇率的定义给我们这样的直觉,即可以通过考察每种货币的供求来分析某一汇率水平的达到和变动。
本章对均衡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分析就是主要通过分析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进行的。
但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无足轻重,事实上,货币供求对汇率的影响往往通过其他因素作为中间环节起作用。
这种将汇率作为一种资产价格进行分析的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
在此之前,国际贸易余额被视为汇率决定中的最主要因素。
那时,人们通常强调汇率变动在消除国际贸易失衡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预期,贸易盈余国的货币会升值,而贸易赤字国的货币会贬值。
这样,汇率变动导致国际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消除贸易失衡。
但现实世界远非如此简单。
贸易盈余国货币贬值、赤字国货币升值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来考察汇率的决定和变动。
将汇率作为资产价格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形式。
较简单的是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它假定了国内和国外债券完全可替代。
它认为汇率调整使国内和国外的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影响国内和国外货币供求的因素,如政府货币政策、国与国相对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等,会对货币市场均衡产生扰动并进而影响汇率。
较为复杂的是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分析法。
与货币分析法不同,它假定国内和国外资产不完全可替代一假定意味着,在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外,我们必须注意汇率行为与国内和国外债券的供给、需求变动的关系。
例如,使对国内债券相对需求改变的因素会破坏投资者在国内、外资产组合上的平衡从而影响汇率。
本章的分析从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分析开始。
3.1外汇市场均衡—利率平价理论一种资产的均衡价格是使这种资产供求相等的市场出清价格,因此,资产价格决定理论首先需阐明决定一种资产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因素。
对外汇资产而言,外汇市场上一种货币的供给就相当于对其他货币的需求,因此,汇率决定理论首先只需理解对外汇的需求。
《国际金融—汇率决定理论》第三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第二节 实证分析方法与检验结果一、实证分析方法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之后,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该理论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争论的焦点不仅仅在理论本身,更多的在于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
检验购买力平价理论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实际汇率(the real exchange rates),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S PP E ⋅=*(3.9) 式中E 为实际汇率,S 为名义汇率,P 和*P 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
实际汇率的含义是扣除两国相对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汇率,这和经济学中实际产出、实际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含义是一样的。
(1)当计算出不同时期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即01E E =时,称购买力平价成立,这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确定的汇率相等(这里假定基期的名义汇率是适当的)。
(2)当01E E >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产生偏离,出现名义汇率低估,即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本币贬值。
(3)当01E E <时,这种偏离表现为名义汇率高估,即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本币升值。
假定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为30.8,当时中国的物价指数为110,而同期美国的物价指数为105 (这里假设上一年为基期),则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92.730.81101050000=⨯==*S P P E 至年末,名义汇率下跌至50.8,这期间中国的物价指数上升到125,而美国的物价指数上升到110,则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48.750.81251101111=⨯==*S P P E 由此可见01E E <,实际汇率上升(注意是直接标价法)。
如果假定年初30.8的名义汇率是合理的话,那么,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即人民币汇率高估。
则购买力平价汇率为00.992.7110125011=⨯==*E P P S p 或者00.930.8105/110110/125//00101=⨯==**S P P P P S p 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的话,年末的名义汇率应该是00.9。
国际金融学第3讲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3.1节货币制度与汇率3.2 汇率的国际收支说3.3价格与汇率:购买力平价3.4 利率与汇率:利率平价3.5 国际费雪效应第3讲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3.3 价格与汇率:购买力平价•1922年,Cassel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中阐述了价格对汇率的影响机制,即PPP理论。
•逻辑思路:货币供应量-购买力-价格-汇率•适用汇率中长期趋势分析(一)一价定律✷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因素,同种可贸易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货币表示,其价格相同。
即Pa=ePb(Pa,Pb,e);✷贸易品:地区间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商品;✷非贸易品:不可移动或套利成本无限高的商品,如不动产和个人劳务;•例如:美国1公斤小麦6美圆,英国1公斤小麦3英镑,即P A=6,P B=3,GBP1=USD1.8000,商品市场有套利空间:小麦从英国出口美国。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不变,英国小麦价格上升,直到Pa=ePb成立,套购停止。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对英镑需求增加,英镑升值直到Pa=ePb成立,套购停止,外汇市场达到均衡。
(二)绝对购买力平价•基本观点: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
•假定:对于任何贸易品,OPL均成立;两国物价指数编制中各贸易品权重相等。
则两国由可贸易品构成的物价水平存在下列关系:∑∑===n i ii n i i i p a e p a0*0用P 和P*分别代表本国与外国贸易品加权平均价格水平,有:e=P/P*,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将贬值。
现实中绝对PPP 较少成立:例如:(三)相对购买力平价❿现实中可以观察到,某一时期汇率变动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即两个时期内预期汇率变动由两国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RPPP)。
❿假设:当期1和基期0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例如,如果预期美元和欧元区的年通货膨胀率分别为5%和3%,且即期汇率为1欧元=1.07美元,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条件进行预测,一年后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为:•e1=1.07×(1.05/1.03)=$1.0908•可见,由于预期欧元区通胀率高于美国,预期欧元相对美元将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