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7.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12.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3.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14.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7.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9.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0.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示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B

解析:(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如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

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达,感悟诗人对思想情感的流露方式。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基本知识,结合诗句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3.(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4.B

解析:(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5.(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6.(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7.B

解析:(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8.A

解析:(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解析】【分析】(1)A.错误,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几句大意是:千古以来这里经历过多少兴亡事变?岁月漫长,往事悠悠,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设问句式,“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回答,往事

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思绪和感慨比作不息的长江水,引发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又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对历史兴衰变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③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④从词句的意境角度来看,“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9.(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

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10.(1)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分析,从“霜落”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连绵起伏的山,蜿蜒幽深的小路,霜雪融落,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笨熊,悠闲地喝着小溪水的鹿儿,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把这些景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2)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诗歌中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一边走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故答案为:⑴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⑵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移步换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11.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12.(1)晚;晓

(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13.(1)五言律诗;in

(2)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

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14.(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15.B

解析:(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16.(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17.B

解析:(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18.(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9.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0.(1)莫听何妨谁怕

(2)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莫听、何妨、谁怕点明苏轼的旷达的人生态度。(2)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更指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莫听何妨谁怕

⑵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是变形的炼字题,首先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然后在作出回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完成1—2题。(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渔家傲·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北宋的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尾,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完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2题。(6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C.“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2.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1—2题。(6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 (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 (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4.《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3.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4.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分析】3.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专项练(1)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1)古诗词鉴赏 古诗阅读,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 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阕,毫无斧凿痕迹,融经铸史,驱遣自如。 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迈奔放。 6.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请发挥想象,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8.本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2023兰州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兰州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8.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答案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

2023抚顺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抚顺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