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始终眷念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教案1.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局部文字。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方法。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说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的暗线。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对,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那我们今天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一些内容。
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辑。
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的顺序的词语。
始终眷恋着祖国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一文讲述钱学森作为冯·萨克斯教授的得意门生。
在卡门的指导下,历史学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
1943月初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加强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以下是整理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吸取与参考!《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概括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弯果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冯友兰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翘楚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哲学博士。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筹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纪检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武锅组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完,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冯友兰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探讨交流明确: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教学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他爱国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到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小房子的房子。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教案课题: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刘敬智)教学目标:1、体会著名科学家钱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精当选材、有详有略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听说过“两弹一星”吗?知道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哪23位著名科学家吗?让我们来历数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赵九章、姚桐斌、钱学森、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黄纬禄、屠守锷、程开甲、彭桓武。
(这23位科学家,都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在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中,钱学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一个令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为什么呢?阅读课文后自会有答案。
二、阅读主场(一)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交流对一些不懂字词的理解,教师抽查以下词语:眷恋深造门下摇篮得意门生遨游生涯萌发恐吓诬蔑触怒募集软禁据理力争(二)自读课文,寻找、整理各层的主要信息。
1、第一部分(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在美国的辉煌成绩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第二部分(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矢志不渝。
(1)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新生的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
(2)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三)分层复述课文内容,请同学补充、评议。
(四)课堂发言:在美国人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概括);在你的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五)交流阅读收获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目的中的两个问题。
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始终眷念着祖国》《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955年中秋,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阳的辉煌中,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海外归来,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透过泪水,他无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我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
他就是后来成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正音:募(mù)集保释(shì)非法逮(dài)捕卓(zhuó)越与世隔(ɡé)绝枪毙(bì)诬蔑(wū miè)生涯(yá)恐吓(hè)2.释义:(1)深造: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
(2)遨游:漫游,游历。
(3)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4)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5)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6)募集:广泛征集。
3.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用概述钱学森的五件事。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1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激励人民奋发向前、振奋精神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下一代,我们要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树立爱国主义意识。
2. 掌握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基本知识和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3.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观念。
4.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爱国主义概念的阐释。
2.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3. 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1.1 教师介绍什么是爱国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内涵。
1.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家人的行为,有无爱国行为。
1.3 制作小报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爱国主义,创新教学方式。
2. 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种种2.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看法。
2.2 家乡的美丽、历史、文化,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认识。
2.3 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读物,阐述祖国的美丽、伟大、宏伟等。
3. 阅读提高及实践活动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2 学生自己查找关于祖国的资料和相关新闻,了解和认识祖国。
3.3 以学生身份参加当地的志愿者服务,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课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家乡的美好以及国家的伟大,让学生了解到爱国主义的相关概念,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学习阅读及情感教育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翻阅书籍以及观看相关视频来领悟祖国的美丽、伟大和宏伟等,让学生发现家乡和祖国的美好之处。
同时,老师也让学生了解祖国每个皆可爱、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脊梁。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明白爱国不仅仅是说说口号,而是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注重爱国细节。
《始终眷念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苏教版采用
“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955年中秋,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阳的辉煌中,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海外归来,
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透过泪水,他无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我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
他就是后来成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正音:
募(mù)集保释(shì)非法逮(dài)捕
卓(zhuó)越与世隔(ɡã)绝枪毙(bì)
诬蔑(wū miâ)生涯(yá)恐吓(hâ)
2.释义:
(1)深造:
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
(2)遨游:
漫游,游历。
(3)眷恋:
(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4)生涯:
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5)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6)募集:
广泛征集。
3.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用概述钱学森的五件事。
【答案】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以时间先后为明线;以始终眷恋祖国为暗线。
(二)课文讲解:
1.课文中大量引用他人对钱学森的评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引用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钱学森在火箭技术
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更加客观真实、令人信服。
2.“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辉煌”和“丰厚”写出钱学森当时拥有的优越条件,“然而”表转折,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虽然物质生活十分优越,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不曾改变,反衬出他执意回国的迫切心情。
既照应了题目,又点明了中心。
3.两个“不止一次”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进行分析。
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4.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为客观的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改为客观叙述不好。
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5.钱学森为回国而紧张地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表明了钱学森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本题运用揣摩人物心理法进行分析。
辞去负责人的职务表明了钱学森回国的坚决态度;预购机票、将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则表现了他渴望回国的迫切心情。
6.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
【答案】美国移民局的阻挠,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
二、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如何理解他的举动?
【答案】钱学森向祖国母亲求救这一举动表明了钱学森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也展示了他回国的坚决。
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答案】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
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钱学森在与世隔绝、变相软禁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
他写信向祖国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6月写信,9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钱学森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三、课堂总结:
1.主题:
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2.艺术特色: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是明线;以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贯穿,这是暗线。
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来选材。
组织材料又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你还了解哪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海外学子的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