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炎症,归属于中医的“缠腰火龙”“蛇串疮”范畴,常表现为带状的疱疹和疼痛,好发于身体一侧,以不同程度神经痛、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发病时疼痛剧烈且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采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而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火毒内伤证,其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那么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呢?本文就做一阐述。
1.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在古代医籍中多属“痈疽”。
其病因多样,外感病因多与风、湿、热、毒等六淫邪气有关,内伤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过度劳倦,继发病因则包括痰饮、血瘀,病位涉及心、肝、脾、肺,久病可及肾。
该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外邪侵袭,或是情志内伤、饮食不当、久病耗伤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火毒内伤之症。
具体表现为火毒内盛,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津液亏虚等,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疱疹、水肿、疼痛等症状。
同时还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所以,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时要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病毒消散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
1.辨证分型论治2.1肝经郁热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肝经郁热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或肝气郁结所致。
这种证型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伴有尖锐、刺激性的疼痛,疱疹形成后,疱内为黄色浊液,周围有红晕,疱体较大,且单个疱疹直径可达数厘米。
同时,此证型还会出现胸胁部或腹部胀满疼痛,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证型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机体,使其排出体内的毒素和郁热气血,改善气血运行,消除疼痛,从而缓解患者皮肤上的症状。
具体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如柴胡、枳实、郁金等,以加强药效。
2.2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多为外邪风热侵入人体所致。
带状疱疹中医治法篇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
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中医外治法一:生大黄20克,黄柏20克,五倍子10克,芒硝10克达克罗宁0.3克。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凡士林调成30%的软膏外敷患处皮损。
主治:带状疱疹疗效:一般用上症状就会有所好转,烧灼刺痛减轻,24小时水泡萎缩,3次开始结痂干枯,平均6天即可治愈。
二,明矾琥珀冰片蜈蚣各等分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主治:带状疱疹疗效:用时以蛋清调敷患处皮损,日数次,随干随擦,一天痛止,2-3天疹消而愈。
三,大黄黄柏各等分共研细末。
鱼石脂软膏或京万红软膏适量调膏,外敷患处皮损。
主治:带状疱疹疗效:每日外用一次,平均4天愈。
四,雄倍油:雄黄五倍子枯矾黄连给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主治:带状疱疹疗效:用时香油调敷患处皮损,最快10小时,最慢5天,平均2.5天治愈。
五:黄连30克七叶一枝花50克明雄黄 60克琥珀90克明矾90克蜈蚣20条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主治:带状疱疹疗效:香油调敷患处皮损,日一次,平均5天内治愈。
六,治疗带状疱疹一次立刻痊愈绝技方法:病灶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扣刺疱疹及病变范围, 皮肤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拔出红黄相间的液体.消毒卫生纸擦净.注意:1.毒液一定要拔净,一次拔不净,要反复拔,直到干净为止.2.病变部位一定要拔严,不留空位.说明;1.用本方法治疗完毕后,立刻止痛.有的患者病变部位被衣被接触即疼痛难忍,但是在拔罐过程中,只有轻微的拔罐造成的抽吸感.2.病变部位糜烂的,不需梅花针扣刺,直接拔罐既可.拔完后,用红外线烤干.3.有的部位用拔罐无法操作时,可用10---20毫升的注射针管,切去头部,对准病变部位,抽吸针柄,可起到和拔罐同样的效果.现在则用真空拔罐代替.4.操作完毕后.我一般不再消毒处理.也无感染的病例.但是,为了操作规范,请大家在运用时,自己掌握.5.此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我治疗将近100例,均一次治愈.七,我治带状庖疹一针绝至阳穴点刺放血加拔罐轻者一次重者五次愈,不吃药打针绝效一百多例未见后一神经疼者三商穴可治愈带状疱疹三商穴为少商、中商、老商三穴。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其临床特点为丛聚性水泡,一般沿神经走向呈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伴神经性疼痛。
中医认为此病系肝火内炽或湿热蕴蒸所致,故糜烂渗出、红斑灼痛为本病的特点。
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抗病毒及对症为主,以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疼痛。
笔者收集了近年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治疗1.1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治疗早期躯干带状疱疹17例。
穴位注射药物有VitB?100 mg、VitB??250μg、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用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入以上药物。
治疗组17例,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至阳穴向上斜刺0.5~0.8寸,患侧期门穴沿肋间神经向外斜刺0.3~0.5寸,患侧天池穴上向外斜刺0.5寸,患侧曲池穴直刺1.0~1.5寸,患侧外关穴直刺0.5~1.0寸,于针刺同时每穴缓慢注射药物1ml。
皮肤出现红斑及疱疹者,除以上取穴外再配以药物沿皮损边缘分别取上、下、左、右四处俞穴,按以上方法一次性注射,再辅以口服药物。
治疗一周后,15例治愈,2例好转,治愈率88.2%,好转率11.8%,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火针点刺、针灸加罐依次用火针、拔罐、毫针、艾灸疗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369例。
方法:常规消毒病灶部位,用贺氏货真烧灼炽热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为度。
将备好火罐扣在疱疹部位,留罐3~5min,待疱内液体充分流出后起罐,局部再行严格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毫针针刺前常规消毒,用2寸28号华佗牌毫针围刺疱疹周围,再针刺患侧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待针刺得气后起,1次/d。
艾灸用清艾条1支点燃后悬灸病灶局部,每次30min,1次/d。
369例患者1次治愈82例,占22.2%;3次治愈241例,占65.3%;5~7次治愈46例,占12.5%。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经随访无后遗症。
2 中药治疗2.1 大黄大黄细粉50~200g,以浓茶水或酒适量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1~2次/d,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刮掉再涂。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治疗方法带状疱疹,又称带状疱疹病毒性感染,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感染病。
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带状疱疹水疱液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为皮疹疼痛、瘙痒、灼热感,常伴随着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
因此,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成为了患者们关注的焦点。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方法,首先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把握好治疗的整体思路。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时需从整体出发,调理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之一是采用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湿热毒邪侵袭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常采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中药。
例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中药常被用于清热解毒;黄芩、苦参、茯苓等中药则常被用于祛湿止痒。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带状疱疹。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常采用的针灸穴位有太冲、足三里、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常常采用中医推拿疗法来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常采用的推拿手法有拨、推、拉、揉等。
通过推拿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方法,需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把握好治疗的整体思路,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推拿疗法等综合手段,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中医世家【带状疱疹】[发病原因]1.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病毒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原因,病毒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感觉神经系统的组织,它能沿着周围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组织内繁殖。
2.诱发因素。
当身体遭受外伤,毒性药物或其它感染等影响时,潜伏的病毒就开始活动起来,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发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的皮肤出现水疱,如果病人抵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可能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火毒外泛肌肤,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蕴结皮肤所致。
老年人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瘀,肌肤失养,也可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多发生在春秋季节。
皮疹发生之前,病人常有轻度发热,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1~2天后,患处皮肤上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内,红斑上出现粟米渐至绿豆大小水疱,密集排列成串。
疱内水液由清亮转为混浊,5~6天后疱液吸收结成干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
部分水疱擦破后露出湿润面,易合并感染。
若病重者,数群水疱互相联合成大片损害,甚则出现血疱,水疱通常发生在身体的单侧,不超过正中线,常按受损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多发生在胸胁、背部,其次为面、颈、腹部。
疼痛是本病的又一主症,常在皮疹出现之前或与皮疹同时出现,疼痛的程度有轻重不同,有的很轻微,有的难以忍受。
老年患者疼痛较剧甚至在皮疹消失后数周或数月仍有皮肤疼痛。
本病一般在2~3周痊愈,重者病程长达一月左右,或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额部带状疱疹可波及眼球,而致视力障碍,甚则失明。
若患者患有肿瘤、何杰金氏病、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等,则可发生全身性水疱,伴高热、头痛,甚则引起死亡。
【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是止痛、消炎、抗病毒,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
(一)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刺疗法,理疗(音频治疗)。
都有不同程度的消炎、止痛作用。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概况带状疱疹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急性发作的疱疹性皮肤疾病,在皮肤上表现为簇状水疱,且大多为条带状分布,疼痛剧烈[1]。
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还可出现持续或间断的,时间长达数月至数年的病理性疼痛,这种皮损消退后的疼痛常常出现在疾病后期或老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之中。
随着医家学者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相应的理论日趋成熟,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中医外治,针灸,拔罐等等一系列富有中医特色的疗法。
本文对带状疱疹的中医治法作出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的不利因素是带状疱疹主要病因,情志不利致肝气不畅,郁结在内,久之则生热化火,使得肝经火毒内蕴,或夹杂风邪发于头面部;或夹杂湿邪发于外阴及下肢部位;火毒过盛则可发于躯干部。
总之带状疱疹的病因初期为湿热火毒过盛,后期为正气不足,气血瘀滞,同时兼夹湿邪。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是潜藏于脊髓神经细胞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各种外在不利因素刺激下,病毒再次激活,从而侵犯局部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相关区域,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2]。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同医家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解,大都归结于内因或者外因。
1.1从外因出发秦国政教授[3]认为风邪是带状疱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病机是因“血”而生“风”,故通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以治“血”来祛除风邪。
王国华[4]认为伏邪为带状疱疹发病的主要因素,伏邪可以是外感六淫,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
1.2从内因出发兰东教授[5]认为正气虚弱是带状疱疹发病的主要基础,外感风湿热等邪是诱发因素,两者相互影响,不可或缺,故在治疗时以清热解毒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脾胃之正气。
艾炳蔚教授[6]认为带状疱疹急性期发作多以本虚标实为主,而本虚标实的关键是脾虚和肝旺,治疗时应当注重补脾与疏肝。
芦源[7]从心、肝论治,以疏肝解郁、清心泻火的治则治疗心肝火旺型带状疱疹;从肺、脾论治,以清肺健脾除湿的方法治疗肺脾两虚型带状疱疹。
蛇缠腰(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本身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引发的皮肤疾病,该病会侵犯神经,引发四周神经的疼痛。
且这类疼痛比较剧烈,一般很难忍受,会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
就该病临床多选择的是阿昔洛韦药物治疗,但是疗效较差,很难实现短期治愈,使得患者痛苦不堪。
接下来,将探讨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案1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常引发多种并发症,易合并细菌感染,侵犯神经部位不同,可诱发角膜炎、结膜炎、耳聋、面神经麻痹,侵犯内脏神经。
作为常见皮肤疾病的一种,其皮疹部痛感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睡眠质量。
带状疱疹病症(Herpes zoster)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在患者皮疹消退之后,一般会留存持续1月以上的局部皮肤疼痛,被称之为PHN,这类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不佳。
文献研究表明,PHN发生过程与预后过程,炎性因子失衡是重要因素。
作为一种前炎性因子,IL一6可迅速的提升神经元的兴奋度,诱发维持疼痛。
IL一10本身是TH2细胞分泌出来的抑制性调节因子,可有效抑制前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少痛觉,避免出现翻转神经作用。
有的人可能会先出现乏力、发热、头疼等感冒症状(也可能没有这些),再发疱疹。
发作部位一开始会感到瘙痒、灼热、刺痛等;皮肤上会出现红斑。
紧接着,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来了;之后一簇簇水疱出现,分布密集,痛感强烈。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选定”了一个区(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皮疹通常就只会累及那半侧皮区,一般不会越过身体中线蔓延开去。
但一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也有可能侵犯角膜、内脏神经纤维、中枢神经系统等。
就蛇缠腰(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应当遵循今早治疗,科学用药的原则,以便更好的管控病情。
结合笔者多年的门诊经验,认为带状皮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①典型症状,带状疱疹本身是由水痘-带状疱疹引发的病毒性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
儿童群体对该病病毒无任何的免疫系统,一旦感染,将会引发水痘病症。
部分患者感染之后,或可出现带病毒不发作群体。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发布时间:2022-03-11T00:37:59.71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月10期作者:曾真[导读]曾真(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对该病毒无抵抗力的儿童感染后会发生水痘,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可以不发生症状。
该病毒能够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发生感染、感冒、过度疲劳等情况下诱导其繁殖,最后侵犯神经和皮肤引起明显的炎症。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疱疹样皮肤病,多见呈多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多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发生于腹部、背部、颜面部,伴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
在中医中,本病属于“蛇串疮”范畴,因其多发于胸部又称为“缠腰火丹”,亦称为“蜘蛛疮”“火带丹”“甑带疮”等。
本病可于四季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常采用抗病毒、消炎、补充维生素等治疗方式。
而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可以使用内服、外敷、针灸、火针等特色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医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凉血、祛瘀通络等药物组方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志忠选择80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探究对象,使用蓝青败毒汤进行治疗,患者伴有红、热等表现加用丹参、牡丹皮各12g治疗1~2个疗程后患者发病处红、热等表现明显好转,体表疱疹完全消失,其治疗效果明显。
李天航等采用自拟方治疗带状疱疹,组方药物组成为:白芍21g、甘草6g、金银花21g、细辛3g、板蓝根21g、川芎10g、黄芪15g、柴胡10g、黄芩15g、丹皮10g、白芷15g、栀子10g、龙胆草12个、元胡12紫草12g、薏苡仁30g、车前子12g;同时对于颜面部、胸腹部、下肢的疱疹在辨证基础上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同时治疗2个疗程,中药组患者总效率为97.4%明显优于西药组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
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
带状疱疹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
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的病因有:
一、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受到疱疹病毒感染的时候,病毒通常是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并沿着四面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从而产生病变。
二、诱发因素:疱疹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出现免疫力底下的时候发病。
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活动,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产生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一、肝经郁热型
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二、脾虚湿蕴型
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三、气滞血瘀型
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
每日一剂。
另用毛巾或纱布包药渣热敷患处,冷则加温后再敷,每次敷一小时左右。
每日2~3次,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