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体会(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19 KB
- 文档页数:1
30例甲状腺全切除手术预防甲状旁腺损失外科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5-10-09T15:36:46.9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冯东亮[导读] 淮安市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肿瘤江苏淮安如何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避免甲状旁腺的损失,是判断外科医生实施该类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冯东亮(淮安市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肿瘤江苏淮安 223200)【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全切除术外科治疗体会,为实施该类手术提供经验参考。
方法:回顾我院收诊的30例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术后72h内出现一过性低血钙之外,均在术后5~10d内均恢复出院。
结论:实施此类手术必须掌握有效的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原则和程序、规范操作,合理的运用相关方法与其他组织相鉴别。
【关键词】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59-02如何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避免甲状旁腺的损失,是判断外科医生实施该类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但由于甲状旁腺自身位置特殊、数量不固定,在术中寻找困难等问题的存在[1],因此在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中预防甲状旁腺组织损失,对提高病人康复后的生活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具有很现实的意义[2]。
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0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和治疗体会,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介于12~73岁之间,平均年龄43.4岁,所有患者均因发现甲状腺肿物来院就诊。
经喉镜、甲状腺彩超等筛检后发现,甲状腺结节大小在0.25cm×0.2cm~16.6cm×11.4cm不等,其中双侧叶多发结节占全部收治病例的56.7%(17例),左侧叶结节占全部收治病例的20.0%(6例,单发2例、多发4例);右侧叶结节占全部收治病例的23.3%(7例,单发2例,多发结节5例。
生国塞旦医王!』垫!Q生!旦筮!!鲞笠!i翅£坠i望!墼星螋塑坐堕型!堕丛!堂堂!叁竖:垫!Q:!丛:!!:塑!:!鱼表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SO D、I G F一Ⅱ和I L一6含量(露±5)注:与对照组比较,‘P<O.0l,“P<O.053讨论超氧自由基(O f)有毒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的O f可迅速被体内的酶系统所消除。
SO D是O f的消除剂,只有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0f的产生过高或SO D减少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检测结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疗前SO 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说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与发展与SO D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适当采用一些氧自由基消除药物,以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新近的研究表明i2j:I G F—I I是儿童发育最重要的促生长因子,对肌肉和结肠上皮细胞也有调节分化作用。
1G F—I I由6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7471K D,是一种多功能调控因子,可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j。
还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促进细胞转化,在体内外刺激D N A及蛋白质的合成。
本文检测结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 G F—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其升高的机制我们认为是:①由于患者受到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炎性介质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有关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增加。
②由于患者存在有细胞免疫抑制,T、B淋巴细胞比例发生紊乱,免疫复合物水平上升,刺49激机体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使血液中I G F—II水平增加。
是否有其他因素参与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I L一6是体内许多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刺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调节免疫应答,而在病理状态下,过度的升高又会引起病理性损伤。
1.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被膜技术,无论是梯次游离上级,也就是"脱帽法"(上旁腺),还是处理下极、外侧(下旁腺)、背侧以及Berry韧带,背膜技术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实用的。
因为医保还有各种原因,至今,我们还没有办法实现通过纳米碳负显影来帮助原位保留甲状旁腺,但是,通过这种精细的解剖及识别,绝对可以原位留住绝大多数的甲状旁腺,对于实在无法原位留下的,我们还可以选择自体移植。
2.既然说到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就不得不说"1+x+1"原则。
我们都知道,甲状旁腺并非都是“友好的”,有些甚至是“顽劣甚至恶劣的”,"友好的"指的是B型(非紧密型),这种甲状旁腺与甲状腺之间有自然间隙,原位保留相对容易,而"顽劣甚至恶劣的"自然就是指A型(紧密型),即甲状旁腺与甲状腺比较紧密,甚至完全嵌入甲状腺内,原位保留相对困难。
既往,我对"1+x+1"原则充满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除了那种机械损伤严重或者完全失去血供需要移植外,其余情况尽可能保留,让其重新建立血供肯定会比自体移植来的"靠谱",等到自己真正去主刀关注自己"作品"的时候,有三件事让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a,一部分患者,术中明明感觉所有旁腺都很明确,也做了原位保留,血供术中感觉还可以,术后第1天或者第2天,PTH竟然下降的很明显(<3),个别患者甚至持续到2周左右;b,好几例尝试了做自体移植的患者(有些甚至移植了2枚,而且剩下的旁腺还不是很明确),术后PTH竟然正常;c,第3点也是血的教训,一次"二进宫(术后6小时切口内出血)"的机会,清理完血肿后发现,原本术中觉得保留很不错的上旁腺,竟然已经完全"黑了",这说明术中的观感并不可靠,当然也可能是术后切口内血肿压迫所致。
所以,在2019年的后半年,我开始实施"1+x+1"原则,而确实也没出现过一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手术致甲状旁腺损伤因素的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13-08-23T10:41:29.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郑克思吴元肇陈聪[导读] 自体移植虽然能够补救误切造成的损害,但是移植的效果与原位保护相差较多。
郑克思吴元肇陈聪(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浙江温州 325000)【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甲状腺手术致甲状旁腺损伤因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甲状腺手术后甲状旁腺损伤患者37例,将其致伤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甲状腺患者266例中发生甲状旁腺损伤37例,占13.91%;37例患者为暂时性的甲状旁腺损伤,经对症治疗后,血钙恢复至正常,症状消失。
结论发生甲状旁腺损伤的原因有:因手术导致甲状旁腺的血供不足、误切、挫伤等,术者在手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甲状旁腺与血供的保护,若有损伤发生时,要及时给予维生素D与钙剂进行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损伤因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11-02甲状腺手术后甲状旁腺发生损伤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0.5%左右[1]。
临床上对甲状腺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若术中造成甲状旁腺损伤,患者会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一系列表现,大部分是因术中操作不当而引发,甲状旁腺损伤后,会引起机体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的浓度下降,使患者出现低钙血症表现,如果造成永久性的功能低下,则临床治疗非常困难[2]。
本文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甲状腺手术后甲状旁腺损伤患者37例,将其致伤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甲状腺手术患者266例,其中:男107例,女159例;年龄在21—74岁,平均年龄为45.9±12.6岁。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摘要】目的:对预防和治疗甲状旁腺手术中出现的甲状旁腺损伤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通过对1998至2012期间我院接收的275例患者中出现的4例甲状旁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结果:经过我院的临床治疗,4例患者均全部治愈,血钙均全部恢复至正常。
结论:甲状旁腺损伤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甲状腺手术中致甲状旁腺损伤重在预防,术中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生应正确合理应用钙剂及维生素d,并专门随访,指导患者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甲状旁腺损伤;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 6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170- 02在传统甲状腺切除手术方法中,既有对甲状腺进行全部切除的手术,也有对腺叶进行切除的手术,也有甲状腺进行次全切除的手术,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部分患者的甲状旁腺受到了损伤,从而出现抽搐和低血钙症状,使患者的甲状旁腺机能受到了影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1]。
自1998至2012期间,我院共接收了275例进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有4例患者的甲状旁腺受到了损伤,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均全部恢复至正常,现就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例甲状旁腺受损的患者中,男和女性患者均为2例,年龄范围为23岁至41岁,平均年龄为34岁,1例为桥本氏病合并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双侧次全切除,另3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双侧甲状腺+峡部全切。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 4例甲状旁腺受损的患者均是在进行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第2至4天出现了四肢麻木、口周麻木和针刺感症状,2例患者出现了手足抽搐和肌肉痉挛现象,对患者血清中的钙、镁、磷元素进行监测,发现钙的含量最高的为1.7mmol/l,含量最低的为1.2mmol/l,在甲状旁腺受损方面,有3例患者是在进行手术过程中,甲状旁腺的血供受到了损伤,另一例则是在进行电凝止血时,使患者的甲状旁腺组织受到了损伤。
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4-07T15:00:55.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秀红[导读] 甲状腺切除术是普外科常见手术,是并发症最多的手术,特别是术后近期并发症多,而且多有凶险。
李秀红(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葫芦岛 1250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47-01 甲状腺切除术是普外科常见手术,是并发症最多的手术,特别是术后近期并发症多,而且多有凶险。
以呼吸道梗阻最为紧急,甲状腺危象救治成功率较低,吼返神经损伤最为常见,甲状旁腺损伤可造成患者终身损害。
所以甲状腺术后有针对性的对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现就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集甲状腺手术患者152例,其中男57例,女95例,年龄25—72岁。
甲状腺癌8例,甲亢23例,甲状腺腺瘤7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8例。
本组患者出现并发症8例。
术后出血2例,手足抽搐3例,甲状腺危象1例。
经积极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术后出血多见于术后2—3天,危险不在于出血本身,而在于血肿压迫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预防及护理:①术中要做到甲状腺血管结扎可靠,创面止血彻底,保持引流通畅,避免颈部活动过多、剧烈咳嗽时出血。
②检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和窒息。
③观察颈部是否迅速增大,切口处辅料渗血情况,引流管量色。
④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限制探视,减少患者说话。
⑤一旦出现患者有呼吸道梗阻,应迅速拆开切口缝线,如呼吸道梗阻明显好转,紧急手术治疗,如呼吸道根祖并未根本解除,则紧急气管切开。
2.2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较重的甲亢未予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预防观察及护理:①一般护理治疗。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指导饮食调整,充分休息,适当使用镇静药。
②术前准备充分,使血清甲状腺水平及基础代谢率达到或接近正常,脉搏降至90—100次⁄分。
甲状腺肿瘤手术时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手术时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观察组行环甲间隙入路喉返神经暴露术,回顾两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喉返神经损伤1例,以术后次日声音出现嘶哑为主要临床表现,行3个月随访观察后呈正常恢复,无甲状旁腺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3例,占75%,甲状旁腺损伤2例,占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甲状腺肿瘤时,采用环甲间隙入路,暴露喉返神经的方式开展手术,可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率,起到较理想的预防损伤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预防甲状腺肿瘤手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较为常见,手术过程中难点在于对甲状旁腺、喉返神经的保护,以降低饮食呛咳、声音嘶哑、不能发高音、手足抽搐或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制定一种有效且科学的手术方法加以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观察组行环甲间隙入路喉返神经暴露术,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9例,女71例,年龄31~72岁,平均(459±23)岁。
结节性双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37例,单侧36例,其他7例。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40例在与甲状腺腺体处贴近的位置切断并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前、后分支,喉返神经不暴露,保留甲状腺后包膜,直接完成甲状腺叶次或全切除术。
观察组甲状腺从环甲间隙即开始暴露和解剖,暴露喉返神经,完成甲状腺腺叶的切除。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甲状腺旁腺保护问题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甲状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有研究表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为7.3%,持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为1.5%。
与甲状腺病理情况相比,手术切除范围和手术方法对术后持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有更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如何更好的防止损伤甲状旁腺。
标签: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保护问题近年来,甲状腺肿瘤在沿海地区处于高发状态和上升趋势,在温州更是如此。
我科平均每年治疗甲状腺10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500例。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甲状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是甲状腺癌Ⅵ区清扫术后。
有报道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 6.9%~46%,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0.4%~4%[1]。
其原因与术中切除甲状旁腺或损伤甲状旁腺的血供有关。
可见,术中避免损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甲状腺旁腺位于甲状腺腺背侧的真假被窝之间,左右各2个,上下极各1个,一般共4个,但甲状旁腺的数目和位置变化较大,外观呈卵园或扁平形,颜色为黄色,淡红色等。
在离断上极时,尽量靠近腺体。
在游离下极背侧时,尽量从真被膜的表面游离。
熟悉甲状腺解剖,术中注意保护。
术中预防甲状腺术后旁腺损伤的措施有:1保护旁腺血供,行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时,不必常规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及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气管食管沟区的骚扰;2行甲状腺次全切时,应多保留腺叶后方的包膜,熟练的蝶形切除不会使甲状腺残留过多;3应在手术台上仔细观察切除下来的甲状腺叶的后面,检查无可疑的旁腺,应立即移植于胸锁乳突肌。
[2]甲状腺癌的标准术式还包括颈部淋巴结清扫,在行颈Ⅵ区淋巴结清扫时,对于经验,少的医师,不容易区分旁腺与脂肪淋巴组织,容易损伤旁腺。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淋巴管引流互不相通[3]。
所以可以向甲状腺腺体内注射美兰或者纳米碳0.1-0.3ml,腺体会立即被染成深蓝色或者黑色,而旁腺不会染色。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体会(一)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间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恢复正常。
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致甲状旁腺损伤重在预防,术中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生应正确合理应用钙剂及维生素D,并专门随访,指导患者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中;甲状旁腺损伤
传统甲状腺手术有腺叶切除,次全切除和甲状腺全切除术等,术中损伤甲状旁腺可致患者出现低钙抽搐等一系列甲状旁腺机能减低表现,对患者危害甚大。
我院于1998~2005年间共施行各类甲状腺切除术475例,3例发生甲状旁腺损伤,经治疗恢复,现就其预防及治疗问题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23~41岁,平均32岁,1例为桥本氏病合并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双侧次全切除,另2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一侧甲状腺+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除术。
1.2临床表现及治疗3例患者均于术后2~4天,出现口周、四肢麻木、针刺感,2例有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监测血清钙、磷、镁值,血钙最低为1.2mmol/L,最高为1.7mmol/L,考虑术中甲状旁腺损伤原因,2例为切除时甲状旁腺血供受损,另1例为电凝止血时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出现急性甲状旁腺机能减低症状,紧急时以10%葡萄糖酸钙10~20ml(10ml中含钙基质93mg)加入等量的25%葡萄糖水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入(10min左右),2~3天监测一次血钙,待血钙升高后患者症状好转,改用迪巧1片每日2次口服维持,并加用维生素D制剂法能0.5μg,每日1次。
经治疗,2例患者1个月内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两周复查血钙正常,出院后门诊随访无症状再发,1例出院时仍有口周、四肢麻木、针刺感、继续院外服药并随访至16个月后,停药后症状消失,并复查血钙正常。
2讨论
甲状腺切除术中甲状旁腺损伤致患者出现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状,患者甚为痛苦,严重病例可伴喉和膈肌痉挛,引起窒息死亡。
患者多需长期服药,增加了经济负担,近年来因此严重功能性并发症而致医疗官司增多,并引发巨额索赔,故重在预防。
甲状旁腺紧附于甲状腺两叶背面内侧,数目不定,一般为四个。
两个上甲状旁腺位置固定,约位于甲状腺两叶背面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的平面。
两个下甲状旁腺位置较不定,多位于两叶背面,在下极上方约一横指处,偶有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内。
上下甲状旁腺都有其固有动脉,源自甲状腺上、下动脉〔1〕。
熟悉甲状旁腺解剖、术中注意保护,为避免损伤手术中必须做到:(1)切除甲状腺体时,应保留腺体背面部分完整,尽量保留甲状腺后被膜。
(2)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应在其主干,使其分支与喉、气管、咽部、食管的动脉分支相互保持吻合,以保证甲状旁腺的血供。
(3)术后常规检查所切腺体背侧,一旦发现甲状旁腺误切、务必将其切成薄片自体移植于邻近肌肉中或前臂肌肉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