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优质课教案_5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小传的特点及写法2、概括杨振宁的成长经历,体会其严谨认真,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概括传主经历,探索其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传主成功经验对学生自身的启发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学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物理学家——杨振宁。
视频、图片。
1、文体简介: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写小传也要遵循传记的特点,要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写前,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等。
写时,要严格选材,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
如写牛顿一类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
如写自己同班同学的,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识方面的材料。
动笔时,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叙手法写。
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有时也可以适当地插入议论。
2、传主简介: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县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7年因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先报考化学系,后转入物理系1942年大学本科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取留美奖学金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和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讲座教授。
[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7762039】①作为《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作者,吴然对本文入选教材前后的修改之处进行了对比,并讲解了教学中的难点。
听作者点评自己的文章,现场的师生和家长受益匪浅....。
②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③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感慨道,老一辈各族科技工作者献身新疆科技事业矢志不渝....,他们在新疆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④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⑤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⑥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情形十分复杂,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市场,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解析】①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
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使用正确。
②耳濡目染:耳听眼见,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使用正确。
③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
使用正确。
④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
此处望文生义。
⑤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
⑥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对手”之类不当。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
B.越南人学习中文的势头近年来蓬勃发展,双方虽然因南海紧张局势而关系恶化,但是越南的“中文热”没有降温。
C.有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石材外贸发生了高增长的态势。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杨振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及其文化观,讨论杨振宁成功的原因。
2、了解本文围绕杨振宁“合璧”中西文化这一主线安排结构的方法,掌握人物小传的特点。
3、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教学过程:三、新课引入:因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华人获大奖先河;他的科学成就鼓舞了一代有志青年献身振兴中华的科技事业;他的治学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之追求。
他就是被认为物理学三大全才之一的杨振宁。
我们来学习人物小传《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四、略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回答、板书)筛选信息:杨振宁的主要人生经历有哪些?杨振宁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五、解读文本,内容理解(学生速读课文,思考理解)1、阅读“家学渊源”部分,概括杨振宁的家学渊源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的重要一转是指什么?西南联大当时的条件怎样?师生员工的表现又怎样?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谁?3、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
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4、杨振宁到美国后的重要一转又是什么?这一转的原因是什么?5、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从文化素养和青年学习启示来思考。
六、探究文本,技法赏析(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2、文章为什么详细写投名师的具体过程?3、这篇小传没有铺开描写传主事迹,而是围绕一条主线选择材料,结构非常紧凑。
阅读课文,说说这条主线是什么,文章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这一点。
结论:1、选材讲究,结构紧凑 2、述评结合七、素材厚积,拓展延伸作为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杨振宁学习和科学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你觉得对自己最有启发的有哪些?(仿照文章最后一部分“成功之路初探”,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八、结束语: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二)喜获诺奖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吴学东,女,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讲师职称。
1991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
1999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年获研究生学历。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8篇课文。
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起到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和提升母语素养的作用。
从知识积累方面看,比如在传统文化积累方面,选修教材对学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要求比必修教材高。
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比,有更为明确的指向和目标。
必修教材注重的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整体的理解把握,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作品的美,提高鉴赏能力;选修教材则注重在阅读、理解、鉴赏基础上的评价、探究和实践活动。
温儒敏教授说《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性质上讲,可以首先把这门课定位为励志教育的课。
学生自学为主的阅读课。
励志教育是一个目标,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引起学生对优秀传记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口味与习惯。
就是尽量配合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的学习,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训练,让学生从传记阅读中能够初步学习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养成对传记阅读的兴趣,尝试对人物的观察、描写与评述,提高读写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我把研习课文筛选信息了解杨振宁的成功经历和原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是人物小传,主要写了杨振宁的合璧中西文化成就辉煌的经历和原因。
和前面几部传记相比,这篇作品的文体比较简单,其实这是一篇“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一般不可能像其他传记形式(比如史料性传记、评传、自传,等等)那样细致地记录与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也不注重对传主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更不可能像文学性传记那样做许多艺术渲染,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7吴学东,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与人合著《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
梁国钊,广西容县人。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
与人合著《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
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省合肥人,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1.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2.喜获诺奖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一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一巴克斯方程”。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杨振宁迈向成功之路的历程,归纳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形成对成功内涵的全新认知。
2、学会认清自我优劣,准确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多篇人物传记的学习与相应的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及阅读方法,故本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文本,给学生以终身受益的成功之道的启迪。
三、重点难点
1、要从如此浩繁的文本中去准确概括归纳,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了挑战。
2、要在较短时间内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这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三、教学设想
以历年获得诺贝奖的华人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由对成功内涵的感性认知,到重新审视自我,从而形成对成功内涵的理性认知;以对杨振宁的成功之路的概括归纳为手段,引导学生获取成功的钥匙;以对成功条件的理解,发展到对自我未来对成功客观的预期。
最后总结课堂所得。
整节课在激情朗读中结束。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历年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清单)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而事实上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1957年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华人。
至今已有9位华人在物理、化学、文学三个方面获得过诺贝尔奖。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成功的传奇!细数他们的生活,我们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就有了一盏盏明灯!顺着他们的足迹,我们能发现他们的成功之道!今天我们试图通过学习《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成功之路!(展示课件标题)
一、“我”说“成功”之道
什么是成功?百度百科说:“成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它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
”在你16年的经历中有哪些你认为的成功例子,请讲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生谈)
课件展示
1、你生活中有没有你认为成功的实例,试分享。
2、从历年获诺贝尔奖的华人身上,你能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明确)真正的成功是自我追求、自我实现;基于长青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不可复制,独创性是成功的本质;能改变或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展示、学生齐读)
3、你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展示略)
二、“我”看杨振宁的成功之道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杨振宁之所以成功,从内外的角度找一找拥有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课件展示)1、良好的家庭学养;2、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扬长避短;3、抓住机遇、名师的导引(西南联大、美国);4、中西合璧的研究方法;5、自身的勤奋努力等三、“我”看杨振宁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在文中的体现(边讨论边将结论在黑板上板书,并负责向同学们解说)
板书示例:数学家——打好数学基础——开辟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道路。
表述示例:父亲扎实的数学功底,让杨振宁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开辟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分组讨论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在文中的体现:
1、良好的家庭学养
2、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扬长避短
3、抓住机遇、名师的导引(西南联大、美国)
4、中西合璧的研究方法
讨论一、良好的家庭学养赋予了杨振宁通往成功怎样的条件?
☆父亲的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母亲的意志坚定、贤惠、克勤克俭——使杨振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了丰富的国学基础,远大志向、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等品质——为成功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及文化基础。
☆数学家的父亲使杨振宁对数学有着扎实的基础——对以后的成功有着启蒙作用。
讨论二、、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对其成功的影响?
☆在西南联大放弃化学系改上物理系。
——能以兴趣为导引,紧扣时代发展脉络、认清自我的发展方向,形成了自己对物理学结构感和好恶感,直接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
☆在泰勒的建议下选择理论物理研究而放弃了实验物理——能扬长避短,走上最适合自己走的道路,才有了他在理论物理上的卓越成就。
讨论三、抓住机遇、名师的导引对其成功的影响?
☆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确是幸运之至,对他而言确实是难得的机遇。
他抓住了这个机遇。
名师的指点让杨振宁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了路程。
☆在美国,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既定目的,并抓住机遇,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
直接决定了他后来的“枝繁叶茂”。
☆泰勒和费米以其人格魅力影响着杨振宁——泰勒帮助扬振宁扬长避短选择了理论物理;费米坦荡诚恳、竭诚奉献的精神给予杨振宁以深刻的启示。
讨论四、中西合璧的研究方法对其成功的影响?
中:丰富的精神给养、良好的读书经验——为他的发展奠基。
西:科学的研究方向、深厚的研究经验——给了他动力和方向。
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的根源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四、“我”来预测我未来的成功(思路导引)
五、课堂小结(学生齐读两遍结束课堂)
我虽平凡,却不甘平凡,只要有一颗红心,一份赤诚的信念,我们一定会开动成功的大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面是老师对你们的美好期待,请齐读两遍,期待你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早立宏志,勤奋奠基;兴趣导路,扣准时机;高瞻远瞩,从师学习;
扬长避短,量体裁衣;不慕名利,痴心求理;耐心砥砺,功与天齐!
六、作业布置:请以“诺贝尔奖在未来等我”为题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