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意外拔管
- 格式:ppt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1
ICU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研究icu病房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321例icu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患者,分析icu病房气管插管意外拨管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患者实施护理。
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实施急救护理、常规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之后,我院收治的321例患者治愈出院314例,病情出现好转之后即出院的患者有5例,有1例患者转到外科接受治疗,1例患者死亡。
结论人性化护理icu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患者的护理方法是一种较有价值、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方式。
【关键词】危重病人治疗;气管插管;意外拔管icu中的危重病人,一般以合并肺部感染性为主,从前经气管取痰,一般很难避免由于不确切的采样位置、污染等造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这给医院的临床实践带来了误导。
选取321例icu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患者,对其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icu 气管插管意外拨管患者,一共321例,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11例。
年龄在37至74岁之间,年龄平均为48岁。
其在icu有平均10天的住院时间。
意外拔管时还需进行气管插管的有265例病人,占总数82%;而在拔管之后,有需马上再插管的有56例,占20%。
所有病人都是经口进行气管插管病人。
1.2 方法对在我院收治的321例icu意外拔管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此次调查内容有:病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有关影响原因调查。
其中,基本情况有:年龄、性别以及在进入icu之前的身体体征等。
而影响原因有:病人心理的状况、医护人员原因以及使用的身体约束带等。
1.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实施急救护理、常规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之后,我院收治的321例患者治愈出院314例,病情出现好转之后即出院的患者有5例,有1例患者转到外科接受治疗,1例患者死亡。
人工气道意外情况判断及处置王海燕脑重症医学科人工气道的定义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状态清除气道分泌物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种类(1)气管插管(经鼻和经口两类)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种类(2)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喉罩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异位导管的畅通导管气囊管理上述三方面异常导致人工气道意外,影响病人生命人工气道异位概念是指人工气道意外脱出、插入气管过深或误入食道等异常情况,发生率10.5%。
或误入食道等异常情况发生率105%分类插入气管过深人工气道意外脱出误入食道气管插管位置深度的管理正常成人插管深度22±1cm12cm 头端位置气管隆突上方1~2cm气管插管位置深度改变气管插管脱出(脱出长度<8cm)气管插管意外拔出(脱出长度>8cm)气管插管位置过深气管插管误入食道位置改变深度不变 气管插管误入食道(位置改变,深度不变)气管插管位置深度改变原因病人镇静不佳,不耐受,自行拔管口水湿透长胶布及固定系带,使导管滑动气囊充气气囊充气不足肢体约束脱出病人大角度伸仰颈部气管插管位置深度改变判断观察导管深度是否过浅或过深,呼吸机提示漏气或气道压力升高,病人呼吸困难,听诊有无单侧肺通气血氧饱和度下降,上腹部隆起,胃肠减压大量气体气管插管脱出<8cm处置判断是否在气道内(听气流声音,棉花看气流流动)在气道内:吸净口鼻及气囊上方分泌物,放松气囊,送回导管原来深度固定在气道外气囊放气拔管面罩吸氧观 在气道外:气囊放气拔管,面罩吸氧观察,必要时重新插管气管插管脱出>8cm处置气囊放气拔管,吸净口腔内分泌物,面罩吸氧观察,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稳定,咳痰能力好,可暂不插管。
必要时重新插管非计划拔管非计划拔管的定义非计划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E)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病人将气管插管拔除或气管插管脱落,其中包括医疗护理操作失当。
患者意外拔除气管导管应急预案一、应急准备1.建立一支专门的应急队伍,包括主治医生、呼吸治疗师、护士等,并进行相关培训;2.提前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物,如喉罩、气管插管器、氧气、吸痰器等;3.将应急预案纳入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中,并定期演习,以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应对措施。
二、应急响应流程1.患者意外拔除气管导管的现场应急处理:(1)立即呼叫应急队伍,并通知主治医生;(2)将患者置于头低脚高位,以促进氧气供应;(3)给予患者氧气;(4)谨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如果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则暂时观察,如果有严重呼吸困难则立即进行气管插管。
2.患者意外拔除气管导管的进一步处理:(1)进行气道保护,使用喉罩进行通气,确保气道通畅;(2)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饱和度,及时调整气道压力和通气频率;(3)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如有需要可给予补氧治疗;(4)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支持参数;(5)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如有需要可进行心电监测;(6)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如镇静、镇痛等。
三、应急后续处理1.尽快安排患者重插气管导管,并进行相关检查,如胸片、气管镜检查等,排查引起气管导管拔除的原因;2.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氧合情况等;3.如果患者出现并发症,如气胸、肺不张等,及时进行相应处理;4.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相关宣教,减少其对气管导管的恐惧和焦虑;5.完善相关的记录和报告,进行事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结:患者意外拔除气管导管是一种重要的应急情况,需要医务人员能够熟练、快速地做出应急反应。
通过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习,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意识,以确保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前临床使用的管道种类繁多,包括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各种外科腹部引流管和胸管等。
这些管道具有不同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和观察病情,被称为“生命的管道”。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必须管理好这些管道,尽可能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使其各司其职。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任何意外或被患者有意拔除管道的情况。
通常包括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以及因导管质量问题和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拔管。
今天,我们将讨论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常见的管道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供给性管道、排出性管道、监测性管道和综合性管道。
供给性管道通过管道将氧气、水分或药液补充到体内,如静脉输液管道、氧气管、鼻饲管和深静脉置管等。
在危重病人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
例如,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因此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和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排出性管道通过专用管道引流体内的气体和液体等,常作为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尿管和各类外科手术引流管等。
例如,胸腔闭式引流管可以引流胸膜腔内的积气、积液、重建负压和促进肺复张;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性管道是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监测病情变化的管道。
如上腔静脉导管、有创动脉置管等。
例如,上腔静脉导管不仅可快速补充液体,还可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表明右心前负荷,对指导补液和调节输液滴速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性管道是指具有供给性、排出性和监测性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有三重作用:1.在昏迷或下颌骨折时,可作为鼻饲管喂饲;2.在胃肠手术后,可作为胃肠减压管,吸出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病人的腹胀、腹痛等不适;3.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可监测引流液量、性质和颜色,可判断出血的速度和量。
有效沟通对预防SICU人工气道治疗患者意外拔管效果的研究摘要:目的:评价对sicu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有效沟通措施对预防意外拔管事件的效果。
方法:自2007年6月~12月,采用方便取样法,将我科88例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给予有效沟通措施以及常规护理措施,有效沟通方式包括:使用人体结构示意图、图画板和词组卡片配合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结果:实验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拔管意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有效沟通方式能提高带管患者对人工气道依从性,使人工气道治疗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明显降低。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有效沟通【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01-02非计划性拔管是指行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治疗、护理及其他非患者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可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1]。
由于患者过早拔管,被动终止所需要的机械通气支持,导致病情、生命体征恶化甚至死亡[2]。
国外有文献报道由于非计划性拔管导致插管患者死亡的占插管治疗患者的3%~6%,并有逐年上升趋势[3]。
近年来,非计划性拔管使患者人工气道重置率升到61%,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患者的10%[4]。
人工气道治疗使患者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阻碍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及时理解患者的需要和想法,直接造成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2]。
同时,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进行人工气道治疗后,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及不耐管的体验等,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产生[5]。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积极采取了措施,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7年6月~12月间,选择外科手术后,携带气管插管或其他人工气道治疗转入sicu,患者apacheⅱ[3]评分均>10分,且在人工气道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其它人工气道的并发症的患者,共88例进行调查。
ICU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患者发生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
结果患者发生拔管与导管固定不牢,镇静效果不足,肢体约束不当,患者自身因素,护患沟通不良和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有关。
结论在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和医患沟通,采取预见性医疗护理措施,做到安全、有效的固定,合理使用镇静镇痛剂,防止意外拔管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标签:意外拔管;原因;护理ICU是医院集中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
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气管插管是抢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能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有效的施行机械通气,对维持呼吸道通气功能,保证机体氧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插管方式有经口和经鼻两种。
本文探讨的是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的意外拔管,它是机械通气的严重的并发症。
意外拔管也称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导管滑脱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将导管拔出体外,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的管道脱出[1]。
针对意外拔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措施。
1 原因1.1导管固定不当我院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的固定采用胶布交叉固定于患者的双脸颊部。
由于导管对口腔粘膜的刺激使口腔分泌物增多,加上脸颊皮肤油脂分泌过多或出汗多,使胶布的粘性降低易松脱而致导管滑脱。
在使用白寸带固定气管导管时,过紧容易压迫患者面部皮肤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压伤;过松则直接导致管道脱出。
1.2缺乏有效的肢体约束清醒或烦躁的插管患者由于缺乏对其肢体的有效约束,约束带的使用、观察不到位,或者是未对其上半身进行约束,使其抬起上半身将导管拔出。
1.3患者因素因个体差异,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部分意识清楚的患者因不能忍受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而造成的舒适度改变,语言沟通障碍,不能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同时,ICU环境产生的压力,造成其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感,而产生焦虑、躁动、易激惹的情绪,导致自行拔管。
ICU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通过对ICU 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主要是护患沟通缺乏,患者不了解插管的重要性;患者不适;医疗护理操作不当;未使用镇静剂;缺乏有效约束与固定;昏迷烦躁。
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下降。
标签: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护理对策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病人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
导管的意外拔除已成为ICU中常见问题,或是由于病人的有意拔除或是护理过程中的意外脱出所致。
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病死率达25%,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的病人,由10%上升至61%[1]。
因此,充分了解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对ICU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综述如下。
1 原因分析1.1置管不适:患者因各种插管持续束缚而被迫卧床,并由此产生种种不适,如气管插管、胃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使咽部肿痛、恶心,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患者存在暂时性语言障碍,自己的想法及身体的不适无法与医护人员交流,因而出现烦躁、不配合治疗护理,甚至自行拔除各种管道。
1.2置管方式及种类:在非计划拔管中气管插管、胃管重置率高。
意外脱管的几率:胃管>气管插管>尿管>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
1.3导管固定方式欠妥:目前临床常规采用的各种导管固定方法为胶带缠绕、扁布带打结、透明贴、缝线固定。
胃管、经口气管插管的导管固定贴或胶带易被患者的汗液、口腔分泌物污染而失去黏性,发生固定不牢;扁布带固定胃管、气管插管时常因患者头颈部活动而变得松脱;气管插管气囊漏气、充气不足、放气期间易在外力作用下致导管脱落;中心静脉插管、引流管未用缝线固定,以至患者活动时在较强的外力作用下脱出。
浅谈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一)【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迅猛上升,其中与人工气道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工气道的建立在保持气道通畅,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以及对危重患者呼吸循环恢复的抢救、复苏及治疗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如何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也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
笔者现就人工气道的固定、吸痰、预防感染等方面谈一些总结和看法。
1防止意外拔管1.1建立有效交流平台,防止意外拔管意外拔管可造成气道损伤、呼吸停止,病情加重恶化,严重者危及生命。
插管前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让患者了解插管术的过程,主动讲解插管的目的、必要性,引起不适和不能说话的原因,了解呼吸机的使用和安全性。
同时向患者说明者这只是暂时的治疗需要,待病情稳定、拔除插管后不适便可解除,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心理。
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多加鼓励,增强患者信心,取得其信任。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插管带来的沟通障碍,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通过手势、眼神、书写、点头摇头、面目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需要。
不必担心因不能讲话而发生意外。
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个别患者一听说可以拔管就表现出急躁的神情,甚至未等护士做好准备就迫不及待地自行拔管。
因此,停机拔管前护士应守护在床前,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鼓励患者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1.2有效固定插管我们采用两根宽1~2cm,长30cm的胶布交叉固定,及时消除患者面部的油渍、汗渍、分泌物,每班测量插管外露长度并记录,如有滑脱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3有效的约束对于清醒且烦躁的患者,如有拔管倾向,应采取适当有效的约束限制活动,从而防止拔管的发生。
用约束带固定四肢,约束患者时手腕的松紧度要适宜,经常检查约束带有无松散。
2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2.1人工气道的特点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自主加温、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减弱,防御能力减弱,造成气道干燥,易形成痰痂或血痂,导致气管堵塞、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如何预防和处理人工气道的意外拔管
(1)正确的固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气管切开管固定带应系方结,固定结应系紧,与颈部的间隙不应超过两指。
(2)检查气管插管深度,插管尖端应距气管隆突上2-3cm,过浅易脱出。
(3)颈部较短的肥胖者,如气管切开管较短,则头部活动时,易使导管脱出至皮下组织及脂肪组织中,引起呼吸道梗阻,此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气管切开管。
(4)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宜用约束带将其手臂固定防止拔管。
(5)呼吸机管路不宜固定过牢,应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以防患者翻身或头部活动时导管被牵拉而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