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446.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21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一板块第二板块我夯基我达标-5051019531958196319681973197819831.下列人物最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是 ( ) A .赫鲁晓夫B .勃列日涅夫C .安德罗波夫D .戈尔巴乔夫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 .平反冤假错案B .强调集体领导C .提倡种植玉米D .实行经济核算制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 .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 .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 .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D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5.1956年以来,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的领导人是 (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我综合 我发展6.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 .以农业为突破口B .重点放在工业上C .缺乏正确理论指导D .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7.赫鲁晓夫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
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
但到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
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8.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源是 ( ) A.“冷战”使苏联的改革缺乏有力的国际环境 B .对农业重视不够C .领导者的个人专断作风D .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9.阅读下列材料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请回答:(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学习重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学习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培养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对比中、苏改革的不同之处,注意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比较分析知识的能力。
3.分析归纳苏联建立到解体的历史演变历程,提升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链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苏联重要领导人,曾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务。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
同时他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得到改善。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1990~1991)。
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
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的创始人。
(3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
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前置学习自主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年2、措施:首先把改革作为重点。
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使苏联的发生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的趋势随之加强。
三、八一九事件:1、时间:2、经过:3、结果:四、苏联的解体: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大国的消亡与改革当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大国的消亡与改革当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重大事件,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变革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苏联经济存在严重问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低效率、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其次,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种族和宗教冲突不断,加剧了苏联的内外矛盾。
此外,苏联的军事扩张也耗费了大量资源,增加了财政负担。
最终,政治体制的僵化、权力高度集中以及领导层的腐败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变革苏联解体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冲击和触动,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反思传统模式,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的改革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趋势。
三、苏联解体与当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苏联解体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受到质疑,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上主导的经济制度。
其次,苏联解体造成了一系列独立国家的诞生,改变了原苏联的地缘政治格局。
其中,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任者,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苏联解体也导致了东欧剧变,东欧国家逐渐向西方靠拢,一些国家甚至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总之,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重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解体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变革,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崛起,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
尽管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挑战,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反思和改革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