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必修一》详细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一、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与消毒作用1、HClO具有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但是它不适合直接做漂白剂和消毒剂,因为它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它还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弱。
2、次氯酸盐是常用漂白剂和消毒剂的主要成分。
如: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次氯酸盐与稀酸或空气里的CO2和水反应可生成次氯酸,显现出漂白和消毒作用。
以次氯酸盐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期较短,不宜长期保存。
3、漂白粉(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2Ca(OH)2+2Cl2 == CaCl2+Ca(ClO)2+2H2O4、二氧化氯(ClO2)也可用于漂白和消毒。
其漂白能力和消毒能力比氯气强且使用起来更加安全。
二、物质的分类1、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Na2O、CaO2、胶体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性质:丁达尔现象、聚沉(豆腐、肉冻、果冻)、电泳(电泳电镀)、布朗运动应用:(1)工业除杂、除尘(2)土壤的保肥作用(3)豆腐的制作原理(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5)明矾的净水作用。
胶体提纯:渗析三、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四、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五、概念区分1、大理石、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菱锌矿(ZnCO3)、菱镁矿(MgCO3)和菱铁矿(FeCO3)2、碳酸钠俗称纯碱和苏打,是白色固体,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也是白色固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两种盐呈碱性,常被用做食用碱。
七、碳的转化1、高炉炼铁的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焦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2O3),但是起实际还原作用的主要是CO。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及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物质。
2.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4.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5. 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纯物质,是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6. 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解的基本物质。
二、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化符号,元素名称是对元素的正式命名。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4. 元素的主要类别和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三类,不同类别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物质的量和摩尔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用摩尔(mol)表示。
2. 摩尔质量的概念: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中的摩尔数与质量的比值,单位为g/mol。
3.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4. 摩尔与质量的转化:摩尔与质量之间可以通过摩尔质量进行转化。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和元素的组成式。
2. 氧化数的概念:氧化数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电荷状态。
3.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关系。
4. 平衡反应式的概念:平衡反应式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比保持不变的关系。
5.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摩尔守恒的要求才能平衡。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的基础,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3.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4.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单个原子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摩尔质量是1摩尔(6.022×10^23个实物粒子)物质的质量。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物,要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离解反应等。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释放能量,吸热反应吸收能量。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三、离子与电离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 电离:物质在溶剂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有关。
四、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布居数:能级和轨道上的电子数称为布居数,根据能级和轨道分布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电子结构。
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类的表格。
3. 周期性规律: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元素周期表上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
五、化合价与化合物1. 化合价:化合价是1个原子中价电子对于该原子与其他原子化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一、基本概念1. 物质组成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2. 物质分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
3. 物质反应类型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4. 化学计量数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数量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5. 化学键离子键: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
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列。
2.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焓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表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mol/(L·s)或mol/(L·min)。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形成阴阳离子的动态平衡状态。
沉淀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动态平衡状态。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大全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那么高一化学知识点有哪些呢?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每升(mol/L)。
4. 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的分区:分为s区、p区、d区、ds区和f区。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s区和p区的元素。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d区的元素。
5. 稀有气体:周期表中最后一组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三、化学键1.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2.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氢键:分子间的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四、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消耗速度或生成物质的生成速度。
2.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3. 莱-夏特列原理: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受到外部条件改变时,系统会自发地调整,使得这种改变被抵消。
4. 酸碱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五、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3.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4.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物质。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的性质: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盐能与酸或碱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①质量分数W②物质的量浓度C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而n(溶质)=m(溶质)/M(溶质)=ρV(溶液)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②称取(或量取)③溶解(静置冷却)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分散系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而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则称为分散剂,也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溶液、胶体和浊液是三种常见的分散系,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以及有无丁达尔效应。
例如,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外观均匀、透明、稳定,且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比如NaCl和蔗糖溶液;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外观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例如Fe(OH)3胶体;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例如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其中,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学变化可以分为四类: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和复分解反应(XXX)。
2.化学变化还可以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来进行分类。
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分子反应则是指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化学变化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其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2.离子反应1.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和盐。
而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则被称为非电解质。
需要注意的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在于能否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导电。
此外,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例如铜、铝和石墨等,而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CO2)以及大部分有机物则属于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式的一种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一学问点汇总第一章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2、意义:把肯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留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出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N Nn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单位:mol -1(/ mol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kg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运用时必需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
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物质质量−→−物质的量−−−→−⨯AN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
(分子质量约10-26~10-25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m M n==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4、相关计算例题1.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B 、1mol Cl 2含有2N A 个氯原子C 、摩尔既可表示质量,又可以表示数量D 、32g O 2所含O 2的摩尔数是1mol其次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了解安全措施,例如: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知道常见的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如酒精着火用湿布扑灭,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等。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等。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水下进上出。
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SO₄²⁻:先加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l⁻: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O₃²⁻: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摩尔(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 602×10²³。
2、摩尔质量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g/mol 或 kg/mol。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4、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单位:mol/L。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1.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化学反应中,总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二、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2.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1.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点燃)2al2o32.铝与氧化铁反应(铝热反应):2al+fe2o3=(高温)2fe+al2o33.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4.铝和naoh溶液: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5.氧化铝和稀硫酸:al2o3+3h2so4=al2(so4)3+3h2o_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6.氧化铝和naoh溶液:al2o3+2naoh=2naalo2+h2o离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7.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alcl3+3h2o离子方程式:al(oh)3+3h+=al3++3h2o8.氢氧化铝和naoh溶液:al(oh)3+naoh=naalo2+2h2o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_2al(oh)3=(△)al2o3+3h2o_10.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3.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在压力和冷却条件下可变为液体(液氯)和固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是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模块,主要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和化学计算三个部分。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的。
3.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非碳元素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化合物。
4.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前已经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化学反应中新生成的物质。
5.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数与生成物的摩尔数是以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系数为比例关系。
6. 原子实:原子实是指原子核和其周围的电子云。
7.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化学性质组成的表格。
8.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点: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排列的,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可以看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记号。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式及其反应系数组成。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系数来表示的。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处于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时,称为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物质的量之间的计算和化学反应的应用。
5. 原子量和分子量:原子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分子量是指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质量是指一摩尔物质的质量。
新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全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
【化学基本理论】1.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
3. 分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可独立存在的物质粒子。
4. 原子:组成分子的微粒,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6. 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既不会凭空生成,也不会凭空消失。
二、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由同类物质组成,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混合物:由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没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包括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挥发性、溶解性等。
2.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可以描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变化。
在方程式中,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通过箭头表示反应过程。
【化学计量】1. 质量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2. 量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3. 摩尔:物质的计量单位,用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转换。
4. 摩尔质量:一个粒子所含有的相对质量。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以轨道的形式运动。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质量和化学性质等特征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根据周期和族的不同,反映了元素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五、化学键【化学键的类型】1.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与分子- 元素与化合物-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质与混合物-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合成、分解、置换、复分解)- 氧化还原反应4. 化学计量-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二、元素与化合物1. 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主族与副族元素- 过渡元素与内过渡元素2.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与卤素-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碳族元素3. 酸碱与盐- 酸碱的定义与性质- pH值与溶液的酸碱性 - 常见酸与碱- 盐的水解与中和反应三、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 化学平衡- 动态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3. 沉淀与溶解- 溶解度与溶度积-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四、能量与热化学1. 能量的形式- 化学能与热能- 键能与分子间力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 能量守恒定律3. 热化学方程式- 焓变与熵变- 吉布斯自由能五、电化学1. 电化学基础- 电荷与电流- 电解质溶液2. 电池与电化学细胞- 伏打电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腐蚀- 金属腐蚀的类型- 腐蚀的防护六、实验技能与安全1.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气体的收集与检验2. 实验室安全- 个人防护- 化学品的储存与处理- 紧急情况的处理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组织和复习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摩尔和化学计量。
4. 基本的量和质关系: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1.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结构模型:Rutherford核模型和玻尔轨道模型。
3. 原子核的特性:相对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4.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主族和副族、周期趋势和同位素。
三、化学键的形成与分解1. 价电子和离子键:价电子的数量和价层的填充规律。
2.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概念、价电子对和多重共价键。
3. 金属键和离子键的特性:金属的性质和离子键的离子晶体结构。
4. 化学键的强度和化学键的能力。
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结构:物质的颗粒和物质的间隙。
2. 固体的结构:晶体和非晶质。
晶体的分类和晶体结构。
3. 液体的结构:液体的流动性、表面张力和粘性。
4. 气体的结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的压力。
五、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速率表达式。
2. 化学平衡: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 平衡的移动:Le Chatelier原理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4. 平衡的应用:平衡的工业应用和平衡的环境应用。
六、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1. 电解质溶液:电离和电离度。
强酸和强碱。
2. 电导性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电导率和离子移动性。
3. 电化学和电解池:电化学反应和电解池的结构。
4.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腐蚀和电化学法保护金属。
七、酸碱性与盐类1. 酸碱的概念:Arrhenius理论和Brønsted-Lowry理论。
2. 酸碱中的氢离子:pH值、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
3. 盐类的形成:酸中和反应和酸酸中和反应。
4. 盐类的性质:盐的离子性、水合物和盐的溶解性。
八、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