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觉、注意、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阶段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注意三个方面。
1. 感觉感觉是人类接收外界刺激的基本过程,它涉及到各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形成感觉经验的过程。
2.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刺激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识别。
知觉的过程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经验、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3. 注意注意是人类在感知阶段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性加工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可以分为自主注意和强制注意两种形式。
自主注意是个体自主选择注意的对象,而强制注意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和指导。
二、思维阶段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
1. 概念形成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形成是个体通过对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从而形成一般性的概念和概念网络的过程。
2. 判断判断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过程。
判断的过程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等多个方面,它是个体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理推理是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上,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能够帮助个体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三、记忆阶段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阶段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方面。
1. 感知记忆感知记忆是个体对短暂的感觉和知觉信息进行短时存储的过程。
感知记忆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对即时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对于长期记忆并不起作用。
心理学感觉的名词解释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研究着人类大脑神经系统是如何接收、处理和感受外界刺激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感觉。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涉及的感觉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感知的奥秘。
一、感觉感觉是指通过我们的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接收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觉依靠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信号传递和解码,最终生成我们所认知的信息和体验。
二、感知感知是感觉的结果,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感知是个体独特的,它取决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感知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综合,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世界,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三、知觉知觉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进行识别和分类。
它是一个更高级的认知过程,需要多个感官通道的协同作用和大脑的综合处理。
知觉能够使我们辨别物体、人物、声音等,并且将其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四、注意力注意力是指我们在感知和知觉过程中对特定刺激的集中和选择性处理。
由于我们的感官系统每时每刻都接收到大量的刺激信息,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性地聚焦于某些刺激,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注意力的选择性和分配能力不仅影响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也对我们的学习、记忆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五、感觉阈感觉阈是指我们感知到某种刺激的最小强度或最低程度。
这个概念反映了我们感官系统的灵敏度和可感知范围。
感觉阈的不同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人对相同刺激的感知程度会有所差异。
六、感知误差感知误差是指我们在感知和知觉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或偏差。
感知误差可以是感觉器官本身的故障引起的,也可以是个体在信息加工中的认知偏见导致的。
感知误差的存在使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和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七、感知训练感知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感官系统灵敏度和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
通过特定的训练练习,个体可以提高对特定感官刺激的感知精细度和快速识别能力。
幼儿认知的发展复习资料幼儿认知的发展考点聚焦识记: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概念。
理解:幼儿认知的各个方面发展的阶段特点。
掌握:幼儿感知觉、注意与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的发展。
名师课堂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尝到味道都是我们的感觉。
感觉本身是相直接、及时的基本经验,是一切较高级的心现象的基础。
它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基本桥梁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是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而表现出来的主动行为,知觉过程就是不断从环境中分化有效刺激的过程。
比如儿童在积木的搭建过程中,能发现同一块积木在大小、颜色、外表、质地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位置还能察觉出该积木的大小和形状变化,但它实际还是那块积木。
当积木在不同位置变化时,必定发生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事件。
通过操作过程,儿童从物体中将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事件和环境的时空序列。
二、感知觉的种类和特征★★★★★(一)感觉的种类和特征1.感觉的种类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2.感觉的特征对于相同的刺激,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感觉,这取决于个体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就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人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产生反应。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量的、范围内的刺激产生反映。
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称之为感觉阈限。
它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3.感受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认知的三个范畴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考、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认知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范畴,分别是知觉、注意和记忆。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范畴出发,探讨认知的过程和原理。
一、知觉知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人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信息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认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红色的苹果时,视觉感觉器官会接收到光线的波长和强度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红色图像。
类似地,当我们闻到一种特殊的气味时,嗅觉感觉器官会接收到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然后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气味。
知觉的过程还受到个体的注意力和经验的影响。
个体对某些刺激更加敏感或感兴趣,往往会更加注意和关注。
同时,个体的经验和知识也会影响对刺激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一个农民对于农作物的认知可能会比一个城市居民更加详细和深入,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农业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注意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个刺激或信息的关注和处理。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注意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刺激进行处理和关注,而忽略其他刺激。
分配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或刺激之间进行注意的切换和分配。
维持注意是指在某个任务或刺激上持续保持注意的能力。
个体的注意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任务的重要性、刺激的新颖性、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注意程度。
同时,个体的认知负荷和工作记忆容量也会影响注意的能力。
当个体的认知负荷过大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和涣散。
三、记忆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下来,以备将来使用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利用能力。
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
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来划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距离知觉以及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
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
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只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有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的剑客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叫做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
如:动画、电影、电视的制作原理。
(;两静相继出现)诱发运功: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一动一静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香烟或者烟头,并注
视这个光点,你看到光点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的。
(一静)运动后效:注视飞速运动的火车后再看周围的树木,树在往相反的方向运动(一静一动先动后静)
4.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
板印象,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晕轮效应: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
刻板印象: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者对人概括化的看法。
刻板印象潜在人的意识之中。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营影响。
光环效应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观察一定
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的特性。
的那个人在注意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伴有情感情绪的体验,还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注意的特点: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的意志和努力的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作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刺激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起指示作用的刺激)和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窗外的而歌声)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四个方面:对活动目的的了解,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合理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干扰。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电脑打字盲打)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注意的品质特性:
注意广度、范围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