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33
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一、背景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的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血脂异常,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定期发布相关的管理指南。
二、指南主要内容1、血脂异常的诊断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
根据这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将血脂异常分为不同类型,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2、血脂异常的管理指南中详细介绍了血脂异常的管理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3、特殊人群的管理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提出了建议,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指南建议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低于100mg/dl的水平;对于老年人,指南建议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指南的意义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血脂异常。
同时,它也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用药建议。
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提出了建议,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四、结论血脂异常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血脂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血脂异常通常无特异性症状,但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其他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等。
AACE/ACE更新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该指南对心血管病进行了新的风险分类,追加了“极度高危”患者。
极高危人群定义为除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还伴有以下任何一种临床情况:①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70mg/dL或<1.8mmol/L时,仍存有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在内的进展性疾病;②伴有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CKD)3或4期,或者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③伴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
指南推荐,这一“极度高危”人群应将其LDL-C降低至55mg/dL(<1.4mmol/L)以下。
推荐标记为“R”,并根据重要性和证据等级(A、B和C级),当缺乏结论性临床证据(D级)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推荐进行分级。
推荐级别后面还附有最佳证据等级(BEL)。
以下为临床推荐部分节选。
一.总体风险评估识别危险因素,实现个体化和最优化的血脂治疗(A级;BEL1)。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患2型糖尿病(T2DM)的个体应被认为具有ACS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高、非常高或极高风险(B级;BEL3)。
基于流行病学和前瞻性队列研究,1型糖尿病(T1DM)患病时间>20年或伴有2项或以上主要CV危险因素(如白蛋白尿,CKD3或4期,诊断后强化降糖>5年),糖化血红蛋白(A1C)升高>10.4%或伴代谢综合征的胰岛素抵抗,应被认为与T2DM的风险相当(B级;BEL2)。
二.血脂异常和ASCVD风险个体的治疗目标应根据风险水平,实现个体化血脂异常治疗目标(A级;BEL1)。
对于低风险(如无危险因素)的个体,推荐LDL-C目标<130mg/dL(A 级;BEL1)。
对于中风险(如具有2项或更少的危险因素和10年风险<10%)的个体,推荐LDL-C目标<100mg/dL(A级;BEL1)。
对于高风险如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等危症,包括糖尿病或CKD3或4期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或有≥2项危险因素且10年风险10%~20%的个体,推荐LDL-C目标<100mg/dL(A级;BEL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摘登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升高。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如北京),《2011年度健康白皮书》显示,18~79岁常住居民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达50.5%,较2008年上升了45.6%。
我国队列研究显示,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须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于2007年5月公布,对指导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一:血脂异常的检出——定期检测血脂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临床日常工作来检出,这不仅局限于因心血管病前来就诊的患者,且应该包括前来医院就诊的所有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易患人群。
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空腹血脂,包括血清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的测定。
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
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也建议每年进行血脂检查。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①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②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③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④有皮肤黄色瘤者;⑤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要点二: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划分危险分层有学者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表1)。
社区常见的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都属于高危患者。
⼼⾎管疾病的评估模型⼼⾎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各种⼼⾎管疾病的发⽣发展以及最后转归,有其⾃⾝的疾病发展规律,临床上摸索出各种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转化为各种评分⼯具来预测疾病的发⽣、危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概率可能性评估,为临床医⽣、预防和康复医⽣等提供诊疗依据,已成为重要的临床⼯具,例如房颤CHA2DS2-VASC评分来预测脑中风发⽣风险,指导临床医⽣使⽤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标准。
评分⼯具是综合临床,⾎液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多种技术⼿段的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是临床重要的疾病检测⼿段之⼀。
根据《中国⼼⾎管病报告2015》,2014 年中国⼼⾎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位,⾼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城市CVD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
2000年中国35~74岁⼈群慢性⼼⼒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性1.0%。
近30年来,⼼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引起⼼⼒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脏病转为冠⼼病。
中国⼼⼒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前⼼⼒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6±15)岁,呈上升趋势,54.5%为男性,纽约⼼脏协会⼼功能Ⅲ~Ⅳ级占84.7%。
⼼⼒衰竭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例逐年下降,⾼⾎压(54.6%)、冠⼼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
感染仍是⼼⼒衰竭发作的⾸要诱因,占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肌缺⾎(23.1%)。
⼼⼒衰竭是CVD疾患的最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活⽔平的提⾼,⾼⾎压病、冠⼼病患者长期⽣存率明显增加,⽽⼼⼒衰竭的发⽣率所占⽐重会更⾼。
⼼⾎管疾病已经是现代社会⾯临的严峻问题,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对⼴⼤的⼈群仅靠单⼀技术难以筛选⽬标⼈群,风险评估⼿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前瞻性⼈群研究,根据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简易的风险评估⼯具,虽有局限性但为临床⼯作带来了极⼤便利。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近年来各国血脂管理指南层出不穷,主要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胆固醇管理指南,2011年发表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 / 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
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家小组以患者为中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
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更新的预防成人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关于全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等。
本文对这些指南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概述。
1各指南的特点2013 ACC/AHA指南遵循美国ATPIII指南,明确了从降脂治疗(LLT)中获益的4个风险组。
提出新的估计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和缺血性卒中事件的10年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工具。
根据强化他汀降胆固醇的目标,强调了LLT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安全性检测;ESC/EAS指南将患者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使用冠状动脉风险估计(SCorE)系统来估计致命性ASCVD事件的10年风险,承认生物标志物和成像学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作用;NLA建议特点是当来自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最高等级证据无法回答所有临床问题时,使用来自RCT和非随机研究的证据,也分成非常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2012年CCS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2009年指南进行更新,扩展了若干建议,确定了3个风险组;IAS建议分为初级和二级预防,因RCT证据以及流行病学、遗传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原因,一级预防RCT证据有限,而二级预防RCT证据充分。
建议充分肯定了不健康生活习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长期识别ASCVD风险的4个风险组。
此外,各指南也有些共同点:主要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终身的过程。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定期体育活动,这是ASCVD预防的基础,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而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可以降低ASCVD风险;指南只是一个指导,临床判断由LLT 的最终决定;患者积极参与和共同决策极为重要;控制相关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和肥胖;对于ASCVD患者要积极治疗,各指南均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ASCVD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家族病史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中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成像学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重要性;降脂治疗的获益取决于患者的绝对风险程度,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可以用某些风险评估工具衡量;各指南均建议在开始LLT后检测血脂质,并以检测其反应性来采取相应的治疗,并均认可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
ESC/EAS血脂指南:规范降脂治疗要点血脂水平的控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永恒话题,控制血脂水平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
在ESC/EAS血脂指南中,强调心血管总体风险、重新定义极高危人群、血脂筛查的适用对象及检测内容,血脂控制靶点的选择,调脂治疗的靶标、调脂治疗的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强调他汀的核心地位)、倡导更为积极的降脂策略,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明确血脂异常检查对象及指标、细化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明晰调脂治疗中监测及处理流程等。
通过学习指南,规范降脂治疗对临床血脂控制治疗有指导性的意义。
极高危人群的定义:1.通过有创或无创的方法(如冠脉造影、核素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及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血管重建(介人或搭桥)、其他血管重建、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疾病。
2.2犁糖尿病或l型糖尿病伴有靶器官损害,如微量白蛋白尿异常。
3.中重度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73 2 )-1。
4.其他SCORE≥10%的情况。
血脂筛查的适用对象及检测内容2型糖尿病、明确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吸烟、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慢性炎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血脂异常家族史的患者建议进行血脂谱检查。
男性大于40岁和女性大于50岁者也可考虑进行血脂检查。
TC、LDL-C、TG及HDL-C仍然是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用以评估风险。
而当存在混合型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脏疾病时,非HDL-C[等于TC—HDL—C,包括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等]或载脂蛋(Apo)B为可选的检测项目;某些高危患者及有家族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可以测定脂蛋白(Lp)a。
血脂控制靶点的选择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冠心病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干预LDL-C带来了充分的心血管获益。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一份旨在提高我国血脂管理水平的权威性指南。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系统地介绍了血脂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血脂异常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提升我国血脂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血脂管理服务,从而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改善和提高。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与诊断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异常。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和诊断至关重要。
(1)高胆固醇血症:主要表现为TC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
(2)高甘油三酯血症:主要表现为TG水平升高,其他血脂指标可能正常。
(3)混合性高脂血症:同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特点。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他血脂指标可能正常或升高。
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3)HDL-C < 04mmol/L(40mg/dl)为降低;(4)LDL-C ≥ 14mmol/L(160mg/dl)为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情况。
在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时,还应关注其他相关指标,如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脂代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