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赤变及储藏
- 格式:docx
- 大小:13.79 KB
- 文档页数:6
保存大豆最正确的方法大豆被广泛种植并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和获得油料。
因此,正确保存大豆对于确保其品质和营养价值至关重要。
以下是保存大豆的最佳方法。
1.正确的储存环境大豆的储存环境对于保持其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确保储存环境干燥、不受潮湿影响。
潮湿的环境会导致大豆霉变和变质。
其次,保持适当的温度。
大豆的储存温度应控制在20C至25C之间,这样可以防止蛀虫和霉菌的生长。
最后,确保储存空间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滞留。
优质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储存过程中的腐败和变质。
2.正确的储存容器选择适合大豆储存的容器也是保持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气味的容器,如产生氨气的容器。
这些气味会对大豆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透明的塑料袋或密封的塑料容器是保存大豆的理想选择。
这样可以确保大豆不受到氧气、湿气和有害物质的污染。
3.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大豆应该避免长时间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高温会对大豆的色素和营养价值造成损害。
所以,在储存过程中,将大豆放置在避光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例如储存室或罩棚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4.定期检查和翻动定期检查和翻动是确保大豆保存良好的重要步骤。
每隔一段时间,应仔细检查存储容器中的大豆,并去除受损或发霉的豆子。
翻动大豆可以确保其均匀受气,防止一些区域的潮湿和污染。
5.储存时间的管理大豆是生物性质的产品,长时间储存会导致其质量和营养价值的下降。
因此,应该根据大豆的储存时间来管理库存。
首先,确保使用最先进入储存室的大豆。
其次,根据不同品种的适应性,进行及时的转运或加工。
这样可以减少大豆储存时间,保持其品质和营养价值。
6.适当控制湿度控制储存环境的湿度对于保持大豆的干燥状态至关重要。
湿度过高会导致豆子变质和发霉,而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大豆变硬和脱水。
通过使用适当的湿度计和湿度调节器来监测和控制湿度,确保储存环境湿度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7.密封包装若要长期保存大豆,使用密封包装是很有帮助的。
大豆安全储藏工艺与技术郑振堂刘忠强陈明峰蒋佰高杨金钟田宝俊冯其伟(中央储备粮临沂直属库沂南分库276305)摘要:在分析大豆主要储藏特性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豆储藏技术工艺,提出了以控温储藏为主、适时通风为辅的储藏方式将大豆水分、含杂量和储藏温度、湿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储藏各个阶段实现“降温冷却、防热控温、通风排热、散热降温”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安全储藏在中国,大豆的食用、药用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
目前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经济作物。
大豆含有34%-45%的蛋白质、19%-22%的脂肪(转基因大豆含脂肪更高)、25%-28%的糖分和多种维生素,既是一种营养物质平衡的食物,又是优质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之一,故称为粮食中的“皇后”。
1大豆的主要储藏特性大豆由于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出现吸湿生霉、走油赤变、品质劣变、发芽力丧失等不良现象,储藏稳定性较差【1】。
1.1 水分活性高,安全水分标准低大豆所含的脂肪是疏水性物质,因而籽粒中的水分都集中在脂肪以外的蛋白质亲水胶体部分,致使在整粒大豆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其亲水胶体部分水分含量仍然很高。
例如,脂肪含量为20%的大豆,水分含量为13%时,其非脂肪部分含水量可高达16%以上,水分活性高,耐储性较差1.2 吸湿性强,易发热霉变蛋白质是一种亲水胶体物质,所含肽键、氨基等极性基团对水分子有很强吸附力,组织结构上,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具有特殊吸水构造——发芽孔(珠孔),因而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若水分12.5%的大豆长时间处在温度20℃,相对湿度90%的状态下,水分可升高20.8%,体积膨胀2-3倍,为此大豆的储藏,特别要做好防潮、防湿工作。
1.3 耐温性差,品质容易劣变大豆不耐高温,过高的温度会引起大豆的主要成分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例如,蛋白质变性、脂肪分解等,这些变化会对大豆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商品价值和利用价值显著降低。
大豆不同储藏仓型使用现状与储藏技术的应用作者:张彬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0年第09期摘要:该文从大豆的储藏仓库类型出发,综述了目前大豆储藏过程中不同仓型的使用及其对大豆储藏品质的影响,同时对不同仓型内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情况与进展进行了总结,为下一步粮食科技工作者加强粮仓设备的研究和推广储粮新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大豆;绿色储粮;仓型;储粮技术;储藏品质张彬. 大豆不同储藏仓型使用现状与储藏技术的应用[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6):91-92.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作为优质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吸湿性很强,在储藏期间容易出现吸湿发热、生霉、浸油赤变、不耐高温、发芽力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大豆的加工品质。
寻求合适的储藏仓库和安全的储藏技术一直是大豆乃至整个粮食储藏领域研究的课题。
一、大豆储藏仓库的分类目前用于大豆储藏的仓库形式和种类有很多种,通常根据仓库的结构形式的不同分为房式仓、立筒仓、简易仓及露天储料场。
根据堆装形式的不同分为散装仓和包装仓,散装仓的墙身坚固厚实,可兼做包装储藏用;包装仓内堆垛与墙身不直接接触,墙身不能承受过重压力,因此不能用作散装仓。
根据仓内温度所保持温度的高低分为低温仓(≤15℃)、准低温仓(16-20℃)、准常温仓(21-25℃)以及常温仓(>25℃)。
根据机械化程度分为非机械化仓库、半机械化仓库和机械化仓库[1]。
二、不同储藏仓型的使用现状随着全国大豆储藏技术的日渐成熟,目前常用的储藏方式有简易罩棚仓储存、苏式仓粮面密封储存、平房仓储存和筒仓储存[2]。
1、不同仓型的特点苏式仓仓型旧、使用年代较长,条件简陋,保温性和气密性都差,容易受外界气温干扰,常常要在秋冬季开窗与外界进行温度交换以降低粮堆温度。
房式仓是目前最常用的仓房,分为平房仓、拱形仓及楼房仓。
大豆大豆,别名黄豆、白豆,属豆科,原产我国,栽培品种繁多。
一般商用大豆,约有8%的种皮,90%的子叶和2%的胚轴和胚芽。
大豆属于一种优质高蛋白油料,含油仅15.5-22.7%,而含蛋白质30-45%(干基50%以上),且含种皮7-10%,胚芽与胚轴2-2.5%(含油11%,油中亚麻酸比例高达23.7%)。
大豆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油料,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等十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6.3%以上,是供应世界植物蛋白(食用和饲用)、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
1 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油中亚油酸(20-60%)、α-亚麻酸(4-13%)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稳定性较差。
诱变育种、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如低亚麻酸(1.5-2.5%)、高油酸(60-70%)、无胰酶抑制素大豆等,已经在一些国家培育成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大豆中除油脂、蛋白质、磷脂以外的一些有效成分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主要存在于大豆胚芽中的大豆异黄酮(全籽含量0.05-0.4%,其中胚芽中含量10308μg/g即1.03%、子叶含量1269μg/g),脱脂胚芽中异黄酮含量高达3.72%(还含有4.82%皂苷)。
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强于叔丁基氢醌(TBHQ)的天然抗氧化剂,对人体具有宝贵的药理和生理功能特性,用以预防骨质疏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癌症、减轻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抗衰老、防止酒精中毒等。
因此,改进大豆制油工艺,注意脱皮、提取大豆胚芽工艺的介入和研究提高其得率(大豆皮含量0.0326%),以防大豆异黄酮的流失,提高附加值意义重大。
2 大豆的品质鉴定对大豆进行感官鉴定时,除按品种、类型划分外,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检验:①看皮色皮面洁净有光泽,颗粒饱满且整齐均匀的是好的,相反,则次之。
①看脐色脐色一般分黄白色、淡褐色、褐色、深褐色及黑色五种,其中以黄白色或淡褐色的质量较好,褐色或深褐色的次之。
①看肉色豆肉(即子叶)为深黄色的含油量多,豆肉为淡黄色的含油量较少。
粮食入仓的储存豆类储藏条件储藏大豆的关键是干燥和低温,降低大豆的含水量,是大豆安全储藏的重中之重。
一般过夏长期储藏大豆,华北地区其水分控制在12%以内,大豆水分高时可以用日晒来降低水分,但最好采取低温摊晾,以免影响品质。
大豆储藏方法(未装袋的豆类)1、收获量大的,应选用干燥、阴凉、通风透气的房子作仓库,并将各处缝隙封好。
用20%石灰水粉刷,消灭虫卵和成虫。
入库的豆粒不能接触地面,要用油毡,塑料膜铺地防潮。
新收获的大豆有后熟作用,生理活动比较旺盛,内部湿热容易积集,应加强通风,及时散发湿热,防止造成发热霉变。
为了达到安全储藏的要求,最好能在入库25天左右出风或倒仓,并结合过筛除杂一次,提高储藏稳定性。
2、收获量少的,可用瓦坛或瓦缸等容器贮藏,坛或缸内底部放一些生石灰以吸收水分。
容器不要装得太满。
要留一定空间,保证种子微弱呼吸。
装好豆粒后要用塑料薄膜将口封好,再盖上草纸和木板。
(若留种用的豆要在播种前打开,晒1~2天后播种。
)大豆储藏方法(装袋前后)1、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抓紧整晒,降低水分。
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2.5%,含水量再高,就容易霉变。
(装袋前)2、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若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现象。
因此,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显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
(装袋后)大豆的储藏特点1、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霉能力较强,但破损的大豆易于变质。
2、大豆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夏季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发生浸油。
3、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做好防潮工作。
4、易走油、赤变。
大豆水分超过13%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在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加深并逐渐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有浸油脱皮现象。
大豆安全储存技术及常见问题的处理作者:刘金锐,侯智锐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7期刘金锐,侯智锐(北大荒粮食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在分析大豆主要储存特性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豆安全储存的基础工艺,提出了以控温储存为主适时通风为辅的储存方式,以防止大豆出现不良变化和储粮隐患,有效保持大豆的品质。
关键词:大豆;安全储存;储存技术中图分类号:S81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073-01收稿日期:2016-02-17作者简介:刘金锐(1985 -),女,河北丰润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粮食仓储统计管理方面工作。
1 储存特性大豆由于自身化学组成,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吸潮霉变、无法发芽、走油赤变等不良现象。
①易吸潮霉变:大豆所含的脂肪是疏水性物质,而所含的蛋白质则亲水,而籽粒中的水分都集中在蛋白质,致使在大豆水分活性高,同时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因此储存大豆要特别做好防潮、防湿工作。
②易劣变发烧:温度过高会引起大豆的变质,如脂肪分解、蛋白质变性等,这些对大豆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其商品价值和利用价值。
大豆在较高温度下会降低甚至丧失发芽率,因此只有低温储存,才能有效保持大豆的品质。
③易出汗乱温:大豆的后熟期长,酶的活性高,释放出较多的水气,易出汗乱温。
④易析油赤变:大豆热容量大,孔隙度低,长期积聚的热量会促使脂肪氧化分解,导致大豆走油赤变。
导致出油率降低等。
2 入仓要求人库管理:按GB 1352- 2009《大豆》中质量指标规定进行收储。
控制杂质含量、完整粒率、损伤率。
严格控制水分,一般情况下,入库过程中应按照规定执行。
选时入库:应避开高温季节。
入库后应迅速降低粮温,减少内结露。
现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杂质聚集,改变粮食落点、调整输送机头和及时清理集聚的轻浮杂质,保证人库粮食质量均匀。
3 主要储存技术措施储存大豆应控温、通风,防虫抑霉,有效保持大豆的品质。
大豆的保管方法大豆保管方法1.大豆的储藏特点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霉能力较强,但破损的大豆易于变质。
大豆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夏季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做好防潮工作。
易走油、赤变。
大豆水分超过13%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在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加深并逐渐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有浸油脱皮现象。
2. 大豆的储藏方法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抓紧整晒,降低水分。
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2.5%,含水量再高,就容易霉变。
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同时正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现象。
因此,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显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
低温密闭: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既可以隔绝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和害虫感染,又能防止浸油、赤变,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
大豆的储存方法2011年12月16日作者:编辑:陈小叶字号:T|T1.大豆的储存特性(1)大豆吸湿性强,易生霉大豆籽粒种皮薄,发芽孔大,吸湿能力比小麦、玉米强。
大豆吸湿返潮后,体积膨胀,极易生霉。
开始是豆粒发软,种皮灰暗,泛白,出现轻微异味,继而豆粒膨胀,变形,脐部泛红,破碎粒出现菌落,品质急剧恶化。
(2)大豆易走油、赤变,经过高温季节储存的大豆,往往出现两片子叶靠脐部色泽变红,之后子叶红色加深并扩大,严重的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使大豆发芽力降低。
大豆走油赤变后,出油率减少,豆油色泽加深,做豆腐有酸败味,做豆浆颜色发红。
2.大豆的储存方法(1)严格控制入库水分大豆长期储存水分不能超过12%。
大豆储藏技术概述:大豆是一种蛋白质含量(约40%)和脂肪含量(约20%)都很高的种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
我国人民膳食大豆及其制品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大豆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人民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大豆副产品(如豆饼、豆粕)也是饲料的重要原料。
我国是种植大豆的起源地。
早在公元前2-3 千年前已有大豆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称大豆为“菽”,它与稻、麦等作物并列“五谷”之一。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都曾发现野生大豆。
从我国各省的大豆分布情况,播种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其次是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从总产量看,以黑龙江省为最高,而且品质优良。
储藏特性名称:1)易吸湿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0%左右)和脂肪(18-20%)。
蛋白质属亲水胶体,在高湿条件下吸湿能力极强,加之大豆的珠孔(又称发芽孔)较大,所以吸附和解吸能力均大。
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注意防潮,否则大豆吸湿胀大,籽粒发软,易引起霉变。
2)大豆的平衡水分大豆的平衡水分与玉米、小麦比较,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时,大豆吸湿性小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
3)不耐高温大豆不耐高温。
高温日晒大豆易引起爆腰,且怕水浸。
所以晾晒大豆应尽量避开高温和雨季,东北地区晾晒大豆的表面辐射温度最高不超过15C。
烘干大豆如温度过高,极易引起焦斑和裂皮,豆粒失去光泽,同时造成蛋白质变性,豆油酸价增高,因此,烘干大豆温度应低于粮食烘干温度。
大豆储藏温度对大豆品质的变化速率影响很大,温度愈高,大豆品质下降愈快。
4)易降低发芽率正常水分的大豆(12.5%),在25C下就难以保持发芽力,储藏3个月后,其发芽率由85%降低到41%,大豆水分越大,温度越高,其发芽率丧失越快。
5 )易浸油赤大豆储藏时间较长,经过高温季节的大豆都有可能出现浸油赤变。
大豆浸油赤变后,其发芽率和出油率都大大降低,工艺、食用品质也明显变劣。
6)抗虫蚀大豆籽粒表面光滑,种皮组织较坚硬,其组成成分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蜡质,因而大豆对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不易受害虫侵蚀。
7)大豆储藏安全水大豆中脂肪含量约20%,由于脂肪是一种疏水物质,因此大豆中的水分都集中在非脂肪亲水物质部分,这样就使非脂肪亲水物质中的水分含量远高于整粒大豆的含水量,如大豆脂肪含量为20%,水分含量为13%,而其亲水物质部分的含水量则达16%以上,而这一水分在适宜温度下微生物即可生长、繁殖,导致发热霉变,因此,大豆储藏的安全水分比谷类储藏的安全水分要低得多。
含油量越高,安全水分标准越低。
大豆水分在12.5%以内一般为安全,12.5-13.5%为半安全,1 3 . 5%以上为不安全。
当温度在25C,水分为13.8%的大豆,储藏3个月后就发生霉粒。
大豆安全储藏期限与大豆水分,储藏温度有密切关系,水分越高,温度越高安全储藏时间越短。
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分别制定大豆安全储藏水分标准。
储藏品质变化:1 )大豆的赤变大豆赤变是大豆储藏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变化。
大豆水分超过13%,经过高温季节,当大豆温度超过25C,大豆储藏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出现两子叶靠脐部位的色泽变红(俗称红眼”,之后子叶红色加深并扩大,称“赤变”,子叶呈现腊状透明,称“浸油”。
大豆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在高温作用下,大豆中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破坏了脂肪与蛋白质共存的乳化状态,使脂肪呈现游离状态渗出而发生浸油,脂肪中的色素物质逐渐沉积而引起子叶变红。
赤变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大豆种皮光泽减退,种皮与子叶呈斑状粘连,进而发展到脱皮现象;子叶内开始时出现红色斑点,逐渐扩大;颜色由原来的淡黄色发展为深黄,红色或红褐色。
大豆赤变、浸油可以不伴随吸湿生霉而单独出现,而吸湿生霉的大豆往往都会出现赤变浸油。
大豆赤变、浸油后,加工出油率降低,豆油色泽加深;加工制作豆制品有酸败味,制作豆浆颜色发红,出浆率低,大大降低了大豆的使用价值。
所以当大豆储藏过程发现有赤变早期现象时,就应及时处理(如采取通风降温降水),避免损失。
2)大豆的霉变、发热大豆储藏过程中,在大豆水分超过13%,储藏温湿度较高时,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导致大豆发热、霉变。
大豆发热霉变过程如下:大豆霉变开始时,首先是豆粒变软,体积膨大,豆堆潮润,温度在2-3 天内很快升高,豆粒色泽变暗,渐呈粉红色,由外层向里浸润,在脐部周围色泽变红,呈现“红眼”。
子叶浸油,种皮逐渐长出白毛,绿毛。
随后子叶呈褐色,产生腥味并结块成团,直至严重发热,丧失使用价值。
在大豆储藏时要严格控制大豆水分,储藏过程要加强温湿度检查、管理、发现粮温升高,及时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防止发热、霉变。
3)大豆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大豆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其主要用途一是制作豆腐等豆制品,二是发豆芽,三是加工制油,因此评价大豆品质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应围绕其实际使用价值来确定品质指标,即制作豆腐得率、豆腐质量、发芽、出油率及油品质量。
国内贸易部成都粮食储藏研究所研究得出:大豆氮(蛋白质)溶解指数,发芽率,大豆提取油中酸价以及大豆脂溶性磷指数,总酸度,大豆浸泡水中干物质含量等指标与大豆制豆腐得率,豆腐质量,发芽及加工制油的出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大豆品质的定量指标。
大豆氮溶解指数愈高,豆腐得率愈高,豆腐质量愈好;大豆提取油中酸价愈低,大豆出油率愈高,油品质量愈好。
大豆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其氮溶解指数降低,发芽率降低,大豆提取油酸价增高,总酸度增高,脂溶性磷指数降低,浸泡水中干物质增大。
储藏温度越高,以上指标降低(或增高)越快。
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大豆,由于其成分和原始品质不同,在储藏中的变化速率有所不同,但其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如河南、广西的大豆其储藏品质变化速率低于东北大豆。
研究提出:采用氮溶解指数,大豆提取油酸价作为大豆储藏品质控制指标。
氮溶解指数在70%以上,大豆提取油酸价在4KOHmg/g 油以下, 可以继续储存,不符合以上规定则不宜继续储存。
另外,当脂溶性磷指数在10%以下,或总酸度在300KOHmg/100gds 以上或大豆浸泡水干物质含量在0.04g/g.d.s 以上时, 也应不再继续储存。
大豆发芽率低则不宜用于发芽作蔬菜,但由于发芽率是储藏大豆品质变化最敏感的指标,其降低速率很快,尽管发芽率降低意味着其生理品质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其食用品质开始起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大豆食用品质已经劣变,所以发芽率不能单独作为衡量大豆品质变化的指标。
安全水分大豆在20C下储藏,一般可安全储藏(指大豆品质没有显著变化)二年以上;在25 C下储藏,可安全储藏一年半左右;在30 C下储藏,可安全储藏8-10个月;在35 C 下储藏4-8 个月,大豆品质显著下降。
表明了储藏温度是影响大豆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总之,不同地区在不同储藏方式不同储藏条件下储藏大豆,其储藏期限应根据大豆储藏品质控制指标的检验结果进行确定,符合以上品质指标的可继续储存,否则应及时推陈储新,避免大豆品质下降,影响其使用价值造成损失。
储藏技术: 1 )大豆的干燥降水大豆的干燥降水,主要是通过铺地晾晒的办法。
特别是北方大豆降水,因收获较晚,秋季晾晒降水已不可能,只能依靠春季晾晒和采取其他方法降水。
(1 )晾晒降水晾晒大豆可在每年春季的二月末三月初铺地,四月十日前结束,防止因晾晒晚,气温高而引起大豆爆腰。
晒大豆要求粮面辐射温度不超过15C为宜。
晾晒大豆怕雨浸,因此,一定要在雨季前晾晒。
晾晒大豆铺晒的厚度,以6-9 厘米为宜。
每场铺晒厚度,可根据铺晒时间确定,一般规律是:早期晒,温度低,风速小,不宜过厚;后期晒,气温升高,风速变大,可适当加厚。
晾晒大豆的技术操作。
晾晒大豆每天应趟翻四到六次,早期次数宜少,后期次数宜多。
光照强,风力小时向阳打垄;风力大,光照差时顺风打垄。
每隔一定时间串趟移位,防止夹生。
晾晒大豆应在水泥晒台或土场经用麻袋片等物铺垫后再铺粮。
晒后大豆应过筛清理,同时起到降温作用,待粮温降至与气温相同时入仓储藏。
(2)大豆码风垛自然干燥新收大豆如水分在18%以内或经晾晒,水分低于18%时,均可利用春季气候干燥和风大的气候条件码风垛进行自然干燥。
大豆码风垛自然干燥的方法和技术操作,可采用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的方法和技术操作进行。
(3)机械烘干在烘干大豆时应根据水分高低采取适宜温度和受热时间,通常烘干机出口的豆温应低于40 C,以保持大豆的品质。
如烘干时豆温达到50C以上就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烘干降水后的大豆,应充分冷却降温后方可入仓储存。
(4)仓内通风降水将大豆散装于安装有通风地槽或通风管道等通风设施的仓房,选择在大气温湿度符合干燥要求的时机进行通风,利用平衡水分原理,达到干燥大豆的目的。
2)大豆的常规储藏(1)严格掌握入库大豆质量入库的大豆要求达到“干、饱、净”,严格控制储藏大豆的水分低于当地安全储藏水分,清除杂质,提高入库大豆质量。
坚持做到“五分开”储存,即按大豆的种类、等级、(质量好次)干湿、新陈及有虫无虫分开储存。
(2)通风降温散湿新入仓大豆因后熟作用,生理活动较旺盛,粮堆内部湿热容易积集,特别是秋冬之交,春夏之交容易产生结露或局部水分增加现象,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霉变发热。
主要措施有:A.打开仓房门窗通风。
大豆在储藏期间,要适时选择气温低,相对湿度小的时间打开仓房门窗进行通风,散发湿热。
B•如发现粮堆局部水分增加或局部发热现象,采用单管通风机进行局部通风散湿热,效果及佳。
(3)低温密闭储藏低温密闭储藏的方法:第一是准备好仓房。
要求仓库通风、密闭性能好,并准备好压盖物。
压盖物是用麻袋装稻壳(每袋只装半袋)。
第二是冷冻降温趁冷入仓。
将大豆温度降到15 C 以下。
已入仓的大豆可在秋冬季节,即在9-1 0月份至次年1-2月份利用夜间干冷的空气,分阶段进行通风降温,使大豆温度分阶段降温至15C左右。
第三是压盖密闭。
用准备好的压盖物进行压盖。
压盖时,将装稻壳的麻袋、平整压盖,要袋袋紧靠不留空隙,将整堆粮面密闭,但当季节变换,外温低于粮温时,及时撤除压盖物。
第四是门窗密闭。
在气候转暖前,要把门窗封闭,门内加挂厚帘,检查粮情必须进仓时,要选择早晚阴凉时进仓。
检查粮温最好使用电子检温技术在仓外检温。
第五是在夏季的晚上(阴雨天除外),要打开门窗通风。
3)高水分大豆越冬储藏(1)新收大豆的堆存水分划分北方大豆属于晚秋作物,大多在进入10 月份才能收获,因收获较晚,气温较低,收购入库的大豆水分均在15-18%左右,最高可达20-26%。
为保证收购入库的大豆安全保管和便于春季晾晒,必须对新收大豆的堆放水分进行划分。
一般新收入库大豆堆放水分划分为:13%、13.1-14%、14.1-15%、15.1-17%、17.1-18%、18.1 %以上,以上不同水分大豆应分别单独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