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储藏技术规范(20210201110650)
- 格式:docx
- 大小:14.31 KB
- 文档页数:4
大豆储藏技术概述:大豆是一种蛋白质含量(约40%)和脂肪含量(约20%)都很高的种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
我国人民膳食大豆及其制品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大豆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人民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大豆副产品(如豆饼、豆粕)也是饲料的重要原料。
我国是种植大豆的起源地。
早在公元前2-3 千年前已有大豆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称大豆为“菽”,它与稻、麦等作物并列“五谷”之一。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都曾发现野生大豆。
从我国各省的大豆分布情况,播种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其次是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从总产量看,以黑龙江省为最高,而且品质优良。
储藏特性名称:1)易吸湿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0%左右)和脂肪(18-20%)。
蛋白质属亲水胶体,在高湿条件下吸湿能力极强,加之大豆的珠孔(又称发芽孔)较大,所以吸附和解吸能力均大。
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注意防潮,否则大豆吸湿胀大,籽粒发软,易引起霉变。
2)大豆的平衡水分大豆的平衡水分与玉米、小麦比较,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时,大豆吸湿性小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
3)不耐高温大豆不耐高温。
高温日晒大豆易引起爆腰,且怕水浸。
所以晾晒大豆应尽量避开高温和雨季,东北地区晾晒大豆的表面辐射温度最高不超过15C。
烘干大豆如温度过高,极易引起焦斑和裂皮,豆粒失去光泽,同时造成蛋白质变性,豆油酸价增高,因此,烘干大豆温度应低于粮食烘干温度。
大豆储藏温度对大豆品质的变化速率影响很大,温度愈高,大豆品质下降愈快。
4)易降低发芽率正常水分的大豆(12.5%),在25C下就难以保持发芽力,储藏3个月后,其发芽率由85%降低到41%,大豆水分越大,温度越高,其发芽率丧失越快。
5 )易浸油赤大豆储藏时间较长,经过高温季节的大豆都有可能出现浸油赤变。
大豆浸油赤变后,其发芽率和出油率都大大降低,工艺、食用品质也明显变劣。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产品,其储藏技术规范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是指在储藏过程中,对粮油质量、安全和储存效果等方面的要求,是保证储藏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一、储藏环境条件(一)温度温度是影响粮油质量和储存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不同的粮油品种,储藏时所需的温度也有所不同。
若储藏环境温度过高,会使粮油氧化加速,容易产生异味,影响质量;若温度过低,会影响粮油的流动性,使其变得粘稠,也会产生异味。
因此,在储藏过程中,粮油的温度应该根据其品种和特性来决定。
具体要求如下:1.谷物类储藏温度应低于20℃,油脂类储藏温度应在0℃~5℃之间。
2.酱油、醋、酒等发酵系列应保持在10℃~20℃之间,低于0℃或高于25℃均会影响其品质。
3.瓶装橄榄油应储存在温度低于25℃的环境中,常温存放也不应超过6个月。
(二)湿度湿度也是影响粮油储存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湿度会加速粮油的氧化反应,使其变质;过低的湿度则会使粮油流失水分,从而影响品质。
因此,在储藏过程中,粮油的湿度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粮油其湿度要求不同,具体要求如下:1.稻米、小麦等谷物类应储存在相对湿度在60%~70%间的环境中。
2.酱油、醋、酒等发酵产品的湿度应保持在75%~85%之间。
3.橄榄油、花生油等油脂产品的湿度应低于60%。
(三)通风性通风性是影响粮油品质和储存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保持储藏环境的通风性可以有效地预防霉变和异味产生。
在储藏过程中,要合理调控储藏室的通风量,保证储存环境空气流通,防止潮气过重,出现霉变。
同时,为了避免室内异味的影响,应采取适当的空气净化措施,保证通风质量。
具体要求如下:1.谷物类储藏密闭度不宜过严,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空气流通。
2.油脂类保质期长,储存密闭度要求较高,通风量应保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异味产生。
大豆的储藏方法作者:李红艳来源:《吉林农业》2012年第02期大豆籽粒种皮薄,吸湿能力比较强。
大豆吸湿返潮后,极易生霉,若储藏温度过高,易发生浸油现象,大大影响大豆品质。
1.干燥除杂充分干燥是储藏大豆的首要措施。
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要控制在12%以内,如超过13%即有生霉、浸油、赤变的现象。
短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也不应超过13.5%,否则其脂肪酸就会迅速增加,豆粒很快变软,即使是在春季,也易引起发热变质。
根据储藏大豆的经验,通常认为大豆含水量在12.5%以下为安全,12.5%~13.5%为半安全,13.5%以上为不安全。
凡接收入库的大豆,水分超过安全标准12.5%时,就应迅速降水。
2.通风散热新收获的大豆,入库后由于进行后熟作用,生理活动比较旺盛,堆内湿热容易积聚,同时正值季节交换,气温逐渐下降,易出现表层结露和局部转潮的现象而引起大豆发热霉变。
这时应切实加强通风,在晴天开启仓房门窗,翻扒粮面或进行机械通风,以及时散发堆内湿热,防止粮堆结露、返潮、霉变。
如在入库后3~4周进行倒仓通风并结合过筛一次,清除豆堆中的杂质与破碎粒,则更能提高大豆的储藏稳定性,确保安全储藏。
3.防潮去湿大豆吸湿性强,散湿性也强。
在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储藏,极易吸湿转潮;在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储藏,也容易散湿降水。
因此,储藏期间应切实做好防潮去湿工作。
首先,应做好铺垫隔湿和覆盖防潮,通常多采用数层芦席、草席或塑料薄膜进行铺垫隔湿和覆盖密闭防潮,使大豆保持干燥。
其次,在春季相对湿度高,豆堆表层容易吸湿返潮时,应及时将密封豆堆的覆盖物抢晴天晒干,待冷凉后再覆盖在豆堆上,以吸收表层大豆的水分,保持干燥。
4.低温密闭低温密闭储藏对防止大豆浸油赤变,保持大豆原始品质甚为有效。
试验证明,安全水分的大豆,在20℃条件下,能安全储藏2年或2年以上;在25℃条件下,能安全储藏18个月左右;在30℃条件下,只能安全储藏8~10个月;在35℃条件下,则只能储藏4~8个月。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开展粮油储存业务的企业。
本标准确立了粮油储藏的一般技术原理、基本储藏技术要求和有害生物控制的一般性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46 塑料编织袋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50320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GB50322 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5520 粮食油料检验种子发芽试验GB/T 18835谷物冷却机GB/T 20569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 20570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 20571 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LS 1206 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XXXX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粮油grain and oils各种谷物、豆类、油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如大米、面粉、油脂等)的总称。
3.2储粮有害生物stored grain pest危害储藏粮油的脊椎动物(鼠类和鸟类)、无脊椎动物(储粮害虫、螨类)和微生物。
3.3安全水分safe moisture content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为6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4半安全水分semi-safe moisture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在65%~7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大豆保存最好的方法
1、采收后的大豆,要经过晾晒,挑拣等多道工序,在储存大豆之前,要保证大豆是干净的而且是干燥的,这样保存起来将更容易。
2、如果是大面积的种植大豆,可以用口袋装起来,放置在通风凉爽,没有老鼠的地方,干燥的大豆还是比较容易保存的,如果家里吃不了很多,多余的尽早卖掉就可以了。
3、如果只是一点大豆,可以从超市里买些密封袋进行密封,放在冰箱里,这样就比较容易放置了,可以多装几小袋,吃的时候拿出来一袋就可以了。
4、除了塑料密封袋之外,还可以购买一些储粮罐,储粮罐具有密封保存的作用,可以直接放在厨房里,吃的时候倒出一些就可以了,也是很方便的。
第 1 页共1 页。
囤大豆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囤积大豆是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旨在通过持有大豆供应来获取利润。
然而,囤积大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注意许多事项。
下面将逐一介绍。
首先,囤积大豆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
在决定囤积大豆之前,应该详细研究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
了解大豆的供需平衡情况以及价格波动趋势,可以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和供应情况。
其次,囤积大豆需要确保有足够的储存空间。
大豆是一种容易受潮变质的农产品,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储存以保持其品质。
囤积大豆之前,应该确保拥有足够的储存空间,并且做好相应的防潮措施,以避免大豆受潮变质。
第三,囤积大豆需要考虑物流和运输。
大豆是一种体积相对较大的农产品,其运输也需要相应的物流设施和运输工具。
在囤积大豆之前,应该考虑好物流和运输的问题,确保能够及时将大豆从产地运送到储存地点,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将大豆送往市场。
第四,囤积大豆需要考虑政策因素。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囤积行为可能会受到政府的调控和限制。
在决定囤积大豆之前,应该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以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带来的损失。
第五,囤积大豆需要考虑市场风险。
大豆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政策、国际贸易等。
在囤积大豆之前,应该做好市场风险评估,确定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囤积大豆带来的风险。
第六,囤积大豆需要遵守法律法规。
大豆囤积行为可能涉及到价格操纵、垄断等法律问题。
在囤积大豆之前,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操作,以避免违法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
第七,囤积大豆需要考虑资金问题。
囤积大豆需要付出相应的资金成本,包括购买大豆的成本、储存大豆的成本以及运输大豆的成本等。
在决定囤积大豆之前,应该评估自身的资金实力,确保能够承担相应的资金压力,并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最后,囤积大豆需要具备正确的市场判断和操作能力。
大豆市场波动较大,需要具备正确的市场判断和操作能力,才能够在市场中获取利润。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产品储藏1. 储藏环境有效的粮油储藏需要保持一个适宜的环境,因此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被考虑:•温度:储藏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下,避免因高温导致产品变质。
•湿度:粮油的湿度应保持在相对湿度60%以下,以防止产品吸湿发霉。
•光照:储藏室应保持充分的阴暗,以避免光照导致产品变质。
2. 储藏容器合适的储藏容器可以保护粮油免受外界的污染和损坏,因此以下几点需要被考虑:•箱体材质:储藏容器应选用食品级别的材料,如食品级塑料或不锈钢,以避免杂质对产品造成影响。
•密封性能:储藏容器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防止空气、湿气或异味进入容器。
•容量:储藏容器的容量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充分利用储藏空间。
产品储存期限粮油储藏的时间越长,其品质和营养价值可能会下降。
因此,在储藏粮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质期:储藏粮油时,应了解产品的保质期限,以确保在有效期内食用。
•先进先出原则:在储藏粮油时,应采取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旧的产品先被使用,避免过期。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已储藏的粮油,清理过期或已损坏的产品。
储藏前的准备工作在储藏粮油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清洁工作储藏粮油之前,需要对储藏环境以及储藏容器进行清洁工作。
清洁工作应包括:•清洁储藏室:储藏室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灰尘和污垢的积累。
•清洁容器:储藏容器应在使用之前进行清洗和消毒,以确保无细菌和异物。
2. 分类整理在储藏粮油之前,需要对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存放和取用。
•粮食:将不同种类的粮食进行分类,如大米、小麦、玉米等。
•油品:将不同种类的油品进行分类,如植物油、动物油等。
3. 标识管理为了方便储藏和取用,需要对储藏的粮油进行标识和管理。
•标识容器:对每个储藏容器进行标识,包括产品名称、储藏日期等信息。
•更新管理:定期检查并更新储藏容器的标识信息,确保准确性和可读性。
储藏管理在储藏粮油期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大豆储存检测安全指标
大豆储存检测安全指标如下:
1、抽样:大豆油抽样方法按照GB/T 5524的要求执行;
2、出厂检验;
3、应逐批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按本标准5.2的规定检验;
5、型式检验;
6、当原料、设备、工艺有较大变化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均应进行型式检验;
7、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检验;
8、判定规则;
9、产品未标注质量等级时,按不合格判定;
10、产品的各等级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大豆适量检测的要求:
1、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分析步骤进行检验,对实验中不安全因素(中毒、爆炸、腐蚀、烧伤等)应有防护措施。
2、理化检验实验室实行分析质量控制理化检验实验室在建立良好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测定方法应有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绘制标准曲线的数据等技术参数。
3、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一个月,以备需要时复检。
易变质食品不予保留,保存时应加封并尽量保持原状。
检验取样一般
皆指取可食部分,以所检验的样品计算。
4、检验人员应填写好检验记录。
贮藏大豆种子“四不宜”2023-11-15contents •不宜久存•不宜受潮•不宜混存•不宜忽视贮藏时间目录不宜久存01大豆种子的贮藏时间过长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导致出苗率降低、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长期贮藏还会增加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物质,降低种子的品质和耐贮性。
原因分析在秋季收获时,应尽量减少种子在田间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对种子的影响。
合理安排收获时间干燥贮藏低温贮藏将大豆种子干燥到含水量低于12%,然后贮藏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以延长种子的贮藏期。
将种子存放在0-5℃的低温环境下,可以有效地延长种子的贮藏期,并保持种子的活力。
03解决方法0201在某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田中,将收获的大豆种子分别贮藏在常温和低温环境下,经过3个月后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现常温下贮藏的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而低温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保持稳定。
在另一个农业生产基地,由于收获后未能及时干燥大豆种子,导致贮藏期间种子受潮、发霉,最终导致种子无法使用。
实例展示不宜受潮02大豆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受潮后容易发生霉变和氧化,影响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
受潮的大豆种子还可能引发虫害和鼠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原因分析贮藏大豆种子的环境应保持干燥,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
可以使用干燥剂、吸湿剂等物品来降低湿度,防止种子受潮。
将种子装入密封性好的容器中,防止水分进入。
解决方法•在一个湿度较高的地区,农民将大豆种子存放在通风不畅的仓库中,导致种子受潮,发芽率下降。
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民将种子转移到干燥、通风良好的新仓库中,并使用干燥剂和吸湿剂控制湿度,最终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
实例展示不宜混存03原因分析混存可能导致不同品种间的病虫害交叉感染,增加防治难度。
混存可能影响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大豆种子的品种和品质不同,贮藏时的适宜条件也不同,混存容易造成品质下降。
解决方法对不同品种的大豆种子进行分类贮藏,避免混存。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入仓前的准备、进出仓要求、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仓库中大豆的储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2 大豆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GB 17440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T 17913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烝装备GB/T 18835谷物冷却机GB/T 9237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GB/T xxxxx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LS/T 1201磷化氢环流熏烝技术规程LS/T 12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1203粮情测控系统LS/T 1204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 1205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T 1211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 1213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LS/T 3801粮食包装麻袋术语和定义GB 1352和LS/T 1211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基本要求4.1基本原则4.1.1 大豆中脂肪含量高,不耐高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快速增加。
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易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4.1.2 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又具有特殊的吸收构造发芽孔,因此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在相对湿度为70鳩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寸,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大豆若长期储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水分升高,体积膨胀,同时随着呼吸强度的增高和生理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粮堆温度升高。
因此,储藏大豆应做好防潮工作,应保证不浸油、不酸败、不变质,维护好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在储藏初期创造高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或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
宜根据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和储藏条件,控制安全水分,防止劣变发生。
4.1.3 大豆在储藏期间易遭受印度谷蛾、地中海螟蛾和粉斑螟蛾等蛾类害虫的危害,应加强防治。
4.1.4 大豆的安全水分与其脂肪含量有密切关系,含油量越高,其安全水分的数值越低。
4.1.5 大豆从收获到生理成熟的后熟期长,在此期间,在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下,会释放水分和热量,容易造成粮堆局部水分和温度积聚升高。
大豆不耐高温,过高的温度会引起大豆的主要成分发生变化。
4.1.6 大豆粮堆孔隙度偏低,一般为38%—45%之间,并且大豆中脂肪的导热性不良,热容量大,当储藏过程中出现高温后很难快速降温。
4.1.7 大豆储藏宜采用准低温、低温、三低、气调等储藏技术,以延缓其品质劣变。
4.2 粮仓4.2.1 粮仓的维护结构应能够安全承载粮堆及环境的动、静荷载。
其性能能够满足储粮通风、气密、隔热、防潮的要求。
建议使用防潮性、隔热性较好的仓房做大豆储存仓房,对高大平房仓,70%的热量来自仓顶,为保持较低的温度,宜增加防护板改造仓顶。
4.2.2 仓内地坪应完好、平整,具有一定的承载动静负荷能力和良好的防潮性能。
4.2.3 仓房墙体无裂缝和孔洞;内侧墙面应完好、光滑并设防潮层,应按设计仓容量标明装粮线和设置密封槽;外表面应为浅色。
4.2.4 仓盖应完好,有隔热层和防水层,外表面应为浅色(或用高反射率的材料);仓内尽量避免使用支撑柱。
仓内宜设隔热吊顶,吊顶与仓盖的间距应在0.3 m 以上。
4.2.5 门窗、通风口结构要严紧并有隔热、密封措施。
门窗、孔洞处应设防虫线和防鼠雀板、网。
4.2.6 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用于低温储藏的仓房墙体和仓盖的传热系数应符合LS/T 1211 的规定。
4.2.7 粮仓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4.3 技术条件4.3.1 根据不同储粮生态条件、仓型和实际需要,配备清理、输送、计量、粮情测控、通风、熏蒸、消防等设备设施。
4.3.2 立筒仓、浅圆仓配备的除尘、防爆设备应符合GB 17440的规定。
4.3.3 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大型粮仓中长期储藏大豆时,应配备符合LS/T 1203 规定的粮情检测系统,符合LS/T 1202 规定的机械通风系统,符合GB/T 18835 规定的谷物冷却机系统和电动采样设备。
434 堆粮高度在6m以上的仓房宜配备符合GB/T 17913规定的环流熏蒸设备。
4.3.5 采用低温储藏配备的谷物冷却机应符合GB/T 18835 的规定,制冷设备应符合GB/T 9237 的规定。
5 入仓前的准备5.1 对仓房、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
5.2 粮仓应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
5.3 仓房、包装器材、装粮用具和输送设备等感染有害虫时,应施用空仓杀虫剂或熏蒸剂进行杀虫处理并做好隔离防护工作。
5.4 包装粮用的编织袋、麻袋应符合LS/T 3801 的规定。
5.5 入仓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冬季,入仓结束后封仓进入静态保管。
如7、8月份入仓的话,地坪温度过高,与之接触的大豆易走油,不利于保管。
夏季入仓结束后,应立即对整仓大豆进行均温,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结露现象。
5.6 遇阴雨潮湿天气时不宜入仓。
5.7 采用钢板仓储存大豆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出入库输送、筛分、除尘过程中因谷物间的磨擦、滚动、撞击产生静电带来的危害。
使用输送机入仓过程中,自动分级比较严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机头配备工人,及时清理,降低自动分级程度,使豆荚等杂质及时清理。
5.8 为防止静电积累达到高电位,在大豆的出入库、筛分、除尘过程中宜采用下列控制措施:——静电泄放法。
如良好的接地装置, 工作场合相对湿度的控制, 放置导电地板,工具上喷涂导电涂料等;——静电中和法, 如使用感应式静电中和器等给带电体外加一定量的反电荷, 使其与带电体上的电荷中和而避免静电电压上升。
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 工作人员应穿用导静电鞋, 导静电工作服,及时排除人体所带静电带来的危险。
6 入仓大豆的质量要求6.1 大豆脱粒后应及时整晒,大豆后熟期长,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同时降低水分,防止吸湿生霉、浸油赤变、品质劣变、发芽力丧失等不良现象, 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2.5%。
6.2 入库过程中,除杂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杂质除的不够彻底,会增加大豆的保管难度,杂质集聚区易出现发热等不利于储藏的情况出现。
大豆入仓储存前和储存过程中应采取多重筛选的方式进行彻底的清理。
6.3 各类大豆、各等级大豆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 1352 的规定。
6.4 储备大豆的质量应符合GB/T xxxx 《大豆储存品质判断规则》规定的宜存要求。
6.5 大豆的卫生质量应符合GB 2715 的规定。
6.6 发现大豆带有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或杂草种子,应立即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报告,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7 堆存要求7.1 不同种类、不同等级、不同粒型、不同水分含量、不同生产年度的大豆宜分仓储存。
宜按品种、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大豆应分开储藏。
7.2 已感染害虫的大豆应单独存放,并根据感染程度和储粮温度按LS/T 1211 的规定处理。
7.3 大豆入仓时, 应尽可能不采取分批次间歇入仓的作业方式,避免因豆堆内存在明显温差造成内结露的隐患发生。
7.4 宜采用带式输送机等对物料的作用力和缓、不会造成籽粒损伤的输送和装卸设备进行大豆的搬倒和进出仓作业,以保证大豆在长距离输送时尽可能不出现裂纹、脱皮、破损等不良现象。
7.5 对后熟期的大豆要单独堆存,散温散湿,防虫防霉,发现不良变化和储粮隐患要及时处理。
7.6 大豆装袋入库后,应用木楞垫高底部,有利于通风、透光和降低水分,还可以防止潮湿和其他危害。
8 出仓要求8.1 出仓应设置缓冲仓,合理使用输送设备,减少破损、降低扬尘。
8.2 平房仓出仓时,应均匀出仓,相邻廒间无伸缩缝的隔墙要保持两侧压力平衡,以免损坏仓房;浅圆仓出仓时,应注意从出粮口均衡出仓,避免从一侧出仓。
同时应保持仓储设施完好。
8.3 出仓粮食应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9 大豆储藏技术及有害生物的控制9.1 可采用LS/T 1211-2008 中第8章和第9章给出的技术和控制方法。
9.2 长期储藏的大豆,应在冬季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豆温,春暖时压盖,实施低温储藏。
即从每年三月份开始,密封通风管道,有条件的仓房应增设窗帘,用毛毡、稻壳、草垫等压盖材料对粮面进行压盖,压盖时应做到“密、紧、实”,不留缝隙。
密闭压盖期间应减少开仓次数,以免外温影响仓温。
夏季高温季节如仓温明显升高,应利用夜间相对低温条件开启轴流风机降低仓温,延缓粮面温度随仓温升高的速度,以免上层大豆品质快速下降。
9.3 高水分大豆,在春季可以装包堆成通风垛,采用去湿机吸湿降水。
9.4 适时通风,由于大豆较易失水,故不宜采用大功率风机进行通风,以免水分降的过低而损失经济效益。
一般采用轴流风机慢速通风降温,通风7天-10天可达到要求,水分减量可控制在0.3-0.5个百分点。
这种通风的特点为通风均匀,无死角,效果好,降温彻底,较为经济。
如能在入库3周—4周后,倒仓出风并结合过筛除杂一次,则更能提高储藏稳定性与良好效果。
9.5 在季节交替时期勤于观察粮情,避免因水分不均引起的结露。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吸水过快引起的板结。
与谷类粮食不同的大豆,结露扩散的速度很快,极易造成霉变。
若粮堆出现结露或局部粮食发热现象时,应采取通风、降温、均温、气调等措施消除。
9.6 在日常保管过程中,仓窗和轴流风机口要使用纱窗进行封闭,防止感染。
主要出现的害虫为麦蛾和印度谷蛾,进入夏季以后,每隔七天清消,进行物理隔离。
10 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10.1 粮情检测按LS/T 1211-2008 第7 章的规定执行。
10.2 品质检验10.2.1 检测时间间隔储藏过夏的大豆应在进出库前和每年春、秋季按照GB/T 大豆储存判定规定各检测1次;不储藏过夏的大豆应在进出库前各检测1次。
10.2.2 储存品质判定大豆谷储存品质判定按GB/T XXXXX 大豆储存判定规则进行。
根据储存品质判定结果,对于达到重度不宜存的大豆不得继续储藏。
11 储藏期间异常情况的处理11.1 粮堆表层结露发热的处理:由于季节变化,粮堆表层与仓温或堆内温差过大,易形成结露发热。
若外界温、湿度小于大豆堆内温、湿度时,宜采用扒沟自然通风降水,扒沟的方向与风向相同;机械通风则采用排出式通风;若表层水分特别大,通风效果不好,可直接倒出库外,摊晾整晒降湿散热,同时压盖密闭仓库以防下层再次结露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