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 格式:pdf
- 大小:456.46 KB
- 文档页数: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单元讲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为“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为“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为“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为“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为“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学通常由以下九门主要课程组成: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人体脏腑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质量评价、配伍禁忌等。
3.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
4. 中医内科学:研究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5. 中医外科学:研究外伤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骨折、创伤、手术后恢复等。
6. 中医妇科学: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7. 中医儿科学:研究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
8.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和推拿等手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用于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
9.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以及康复技术和康复疗法,用于促进健康和康复。
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和专业,以提供全面的中医医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学计划而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
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
阴变阳合而生五行。
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五行的特性是:“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中医学内容中医学是一门传统医学学科,涵盖了一系列有关中医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知识。
中医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的主要课程内容和职业方向。
一、主要课程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学习如何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中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效、配伍规律等,学习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
4.针灸学:学习针灸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穴位与针灸方法,了解针灸的治疗原理和应用技术。
5.中医内科学:学习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如中医针灸治疗、中药治疗等。
6.中医外科学:学习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如外伤、骨伤、肿瘤等。
7.中医儿科学:学习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二、职业方向1.中医师:可以在医院、中医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从事中医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和健康咨询。
2.中药师:可以从事中药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药品质量控制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药药物。
3.针灸推拿师:可以在针灸推拿机构、康复中心等从事针灸推拿疗法,为患者提供保健和治疗服务。
4.中医科研人员:可以从事中医学科研工作,参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药物研发和科学实验等。
5.教育机构教师:可以在中医学院、中医科学研究院等从事中医学科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还可以与西医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专业人员可以与西医一起组成医疗团队,提供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总而言之,中医学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中医学,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医临床诊疗、中药研发、针灸推拿等职业,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经络学说、五脏六腑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将以这些主题为中心,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根本思想基础。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受到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主张“上医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多条经脉贯穿全身,通过经脉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
中医通过经络诊断,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节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方法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划分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而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根据五行学说的思想,进行治疗。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运行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紊乱可能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简要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