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药品检查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32 KB
- 文档页数:3
药品检查工作要点
检查的目的与依据:药品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药品检查行为,推动药品监管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
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检查的范围:本办法适用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上市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实施的检查、调查、取证、处置等行为。
检查的原则:药品检查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正的原则,加强源头治理,严格过程管理,围绕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开展。
检查的程序:药品检查分为许可检查、常规检查、有因检查、其他检查。
许可检查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开展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申请审查过程中,对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条件开展的检查。
常规检查是根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年度检查计划,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使用单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相关质量管理规范以及有关标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
有因检查是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使用单位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或者投诉举报等开展的针对性检查。
检查机构和人员: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查机构,依据国家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等开展相关的检查工作并出具《药品检查综合评定报告书》,负责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的日常管理以及检查计划和任务的具体实施。
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要点一证照制度检查内容违反条款处罚依据1检查是否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证照是否过期。
检查中如发现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设诊所、门诊的,其所使用的药品则视为无证经营。
2是否具有较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是否能定期检查和考核各项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1、《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
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
2、《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四条第一款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做好质量跟踪工作,并明确各环节中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二条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药品,下同)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款第一项医疗机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其限期整改,使其不改的,记入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未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的。
二从业人员检查内容违反条款处罚依据1、是否按规定配备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药品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及其他相关药剂人员,并履行相应职责(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应配备质量管理员)。
2检查直接接触药品人员每年是否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检查是否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药学方面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教育档案。
1、《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医疗卫生监督检查重点内容
1.食品卫生检查:对食品加工企业、餐饮服务场所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卫生安全、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等方面的情况。
2.药品监管检查: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情况。
3.医疗机构卫生检查:对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设施、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情况。
4.医疗器械监管检查: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情况。
5.疫苗监管检查:对疫苗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疫苗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情况。
6.环境卫生检查:对公共场所、居民区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环境卫生安全、噪音、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7.职业卫生检查:对工业企业、建筑工地等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职业卫生安全、职业病防护等方面的情况。
8.卫生应急管理检查:对各类卫生应急机构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 1 -。
药品验收的内容有哪些药品验收是医院药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验收工作可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品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品包装和标签的检查。
在进行药品验收时,首先需要对药品的包装和标签进行仔细的检查。
包装应该完整无损,没有破损或者渗漏现象。
药品的标签应该清晰可读,上面应该标注有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核对药品的规格、剂型、包装数量等信息是否与采购订单一致。
2. 药品的外观和质量检查。
验收人员需要对药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确保药品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
特别是一些易于变质的药品,需要更加仔细地检查,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3. 药品的数量核对。
在验收药品时,需要对药品的数量进行核对,确保实际收到的药品数量与采购订单上的数量一致。
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因为数量不符而导致的药品短缺或者过剩现象。
4. 药品的存储条件检查。
验收人员还需要对药品的存储条件进行检查,确保药品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受到不良影响。
特别是一些需要特殊存储条件的药品,比如需要低温保存的生物制品,需要特别注意其存储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5. 药品的验收记录。
最后,对于每一次的药品验收,都需要做好详细的验收记录。
记录应包括验收日期、验收人员、药品名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等信息。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建立药品档案,也可以在日后的药品使用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总之,药品验收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验收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批药品的质量和数量都符合要求。
只有做好药品验收工作,才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警戒检查要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药物也越来越多。
药物不仅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还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
但是,不合理的用药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因此,药物警戒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药物警戒检查的要点。
一、药物品种检查在使用药物之前,首先要进行药物的品种检查。
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查看药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确认药品是否符合医生开的处方。
第二是检查日期,看药品是否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
对于过期的药品要进行及时处理,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药物包装及标签检查当我们购买药品后,要注意检查药品的包装及标签。
药品的包装应该是完整的,没有破损、泄漏等情况。
标签主要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应当清晰、准确。
如果标签信息不全或者不正确,就需要向医生或药师咨询清楚。
三、药物成分检查药物的成分是决定它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确认药品的成分、剂量等信息是否准确。
对于不懂药品成分的人来说,最好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如果发现药品成分与说明书不符或者存在不可逆转的副作用,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寻求医生协助。
四、药物剂量检查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药品疗效和安全的另一个因素。
药物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药物剂量过高则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产生毒性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认真遵守医生或药师给出的用药剂量,并且不要随意更改剂量。
五、药物相互作用检查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的药物反应。
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当向医生或药师咨询,确认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对于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减少或医生或药师给出的方法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
六、儿童和老年人用药检查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和其他人群有所不同。
儿童药品需要考虑到体重、年龄等因素,而老年人用药需要考虑到身体抵抗力、肝肾功能等方面。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根据个体特点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药品生产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分为通则和分则两个部分,通则部分是指药品生产质量和管理管理的通用要求,分则部分列举了不同类别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
监督检查时,应根据不同的药品类别,将两部分的相关内容结合实施检查。
第一部分通则(一)证照合法性1.许可证合法性检查方法:检查《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正副本和其变更记录及相关批件。
检查内容:1.1《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企业(制剂室)负责人、生产(配制)地址、生产(配制)范围等许可事项是否变更,变更是否按照规定经省局批准。
1.2《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企业(医疗机构)名称、企业类型(医疗机构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登记事项是否变更,变更是否按照规定报省局备案。
1.3《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2.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合法性检查方法:检查药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再注册批件、注册补充申请批件,必要时查询国家局数据库。
检查内容:2.1 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中载明的药品(制剂)名称、剂型、规格、药品有效期、生产(配制)地址等信息是否发生变更,变更是否经过国家局或者省局批准。
2.2 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是否在有效期内,到期是否通过再注册。
3.药品GMP证书合法性检查方法:检查GMP证书和GMP认证申报材料。
检查内容:3.1制剂剂型、中药饮片炮制范围、原料药品种及其生产车间是否取得相应GMP证书。
3.2中药饮片生产品种是否在GMP认证申报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品种是否通过市局组织的现场检查。
3.3 药品GMP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
(二)机构和人员1.组织机构检查方法:检查组织机构框图,抽查关键岗位职责和有关管理文件。
检查内容:1.1是否设立了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仓储管理等部门。
1.2质量管理部门是否独立设置(不得隶属于其他部门,也不得归属质量管理负责人或者企业负责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领导)。
药品零售企业(含连锁门店)重点检查项目记录表
单位名称(盖章):地址:
注:此表一式二份,由监管部门和被检查单位各留一份。
负责人:电话:
检查人员:检查时间:年月日
诊所重点检查项目记录表
单位名称(盖章):地址:
注:此表一式二份,由监管部门和被检查单位各留一份
负责人:电话:
检查人员:检查时间:年月日
药品零售企业监督检查要点及处理
行政执法依据:
药品零售企业监督检查要点及处理
医疗机构药品监督检查要点及处理行政执法依据:
医疗机构检查要点及处理
药品行政处罚依据:。
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查制度药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针对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查制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以期提高人民群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保障。
在药品生产环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和设备,按照相关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
药品生产企业应该拥有合格的生产人员,熟练掌握药品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
药品生产过程应该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药典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
在药品经营和市场环节,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合法的批发和零售药品的资质,并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经营。
药品经营企业应该保证药品的进货渠道合法合规,不得经营假冒伪劣药品和过期药品。
对于药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应该进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在药品使用环节,医疗机构和个人使用药品应该按照医学准则和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严禁滥用和失控使用药品。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用药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药品,防止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个人使用药品应该遵循医师的指导,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药品的储存和使用期限,避免药物过期或变质使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应该主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问题。
相关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权益。
为了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查制度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机制建设。
相关法律法规应该明确药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要求和责任追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药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药品质量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医疗机构药品检查要点
以下是 8 条关于医疗机构药品检查要点:
1. 药品的储存条件可重要啦!就像食物需要合适的环境保存一样,药品也得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呀!比如胰岛素,要是储存不当那不就失效了吗?检查的时候可得仔细看看药品储存的地方对不对。
2. 药品的有效期你能不操心吗?这就好比面包有保质期,过期了你还敢吃吗?那药品过期了能给病人用吗?所以检查药品有效期绝对不能马虎!
3. 药品的来源正规不正规,这可是大问题!就像我们买东西喜欢去正规商店一样,药品也得来自可靠的渠道呀!如果是来路不明的药,用了能放心吗?一定要严格检查药品的来源渠道哟!
4. 医生开的药对不对症,这可关系重大呀!就像射箭得瞄准靶子一样,用药也得对症呀!要是开错药了,那病人岂不是遭罪?检查用药的准确性不容忽视啊!
5. 药品的数量得准确无误吧!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像给人分东西,得公平合理呀!多给了浪费,少给了病人不够用,检查药品数量这个环节可不能出岔子哟!
6. 药品的质量那是必须要保证的哟!这就好像盖房子得用高质量的材料一样,药的质量不好怎么能治病呢?检查的时候要瞪大眼睛好好瞧一瞧药品质量过不过关。
7. 医护人员对药品的了解程度够不够呀?这就好比你得熟悉自己的工具一样,如果他们对药品都不熟悉,能给病人用好药吗?所以对医护人员这方面的检查也很关键呐!
8. 药品管理的制度完善不完善,这可不是小事!就像一个团队得有规矩一样,药品管理也得有完善的制度呀!没有好的制度,能管好药品吗?一定要重视药品管理制度的检查哦!
我觉得医疗机构对药品的检查一定要认真严格,一点都不能马虎,这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安危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要点和判定原则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机构监督检查是确保临床试验过程合规、科学、公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机构监督检查的要点和判定原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构监督检查的要点1.试验方案合规性临床试验的方案应符合药品监管法规的要求,包括对受试者的选择和排除标准、试验药物的剂量、随访频率和终点指标的设置等内容。
监督检查时要关注试验方案是否合规,是否符合伦理要求和科学性要求。
2.试验过程合规性试验过程的合规性是监督检查的重点之一,包括试验药物的配给使用、受试者的随访情况、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等环节。
监督检查时需对试验过程进行全面的审查,确保试验过程符合规定。
3.试验数据真实性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是临床试验的重要保障,监督检查时需对试验数据进行全面的审查,包括数据的采集、记录、存储和统计分析等环节,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
4.试验报告质量临床试验的报告质量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可信度,监督检查时需对试验报告进行审查,包括试验结果的描述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内容。
二、机构监督检查的判定原则1.依法依规监督检查的判定原则是依法依规,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临床试验进行审查,确保试验过程的合法合规。
2.公正客观监督检查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审查试验数据和报告时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判断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3.科学性监督检查的判定应具备科学性,即根据医学科学知识和临床试验的特点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判定。
4.及时性监督检查应具有及时性,及时发现和纠正试验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
三、机构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手段1.文件审查通过审查临床试验的相关文件,包括试验方案、受试者知情同意书、试验记录表、试验报告等,了解试验过程和结果是否合规。
2.现场检查到临床试验现场进行检查,包括试验药物的使用情况、受试者的随访情况、试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情况等,对试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
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一、引言为了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安全管理,提高药品安全性监测水平,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药物安全性检测2.1 监测范围医疗机构应对所有使用的药品进行安全性监测,包括国产和进口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饮片等。
2.2 监测内容医疗机构应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转归等。
2.3 监测方法医疗机构应采用电子化、纸质化等多种方式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定期进行数据分析。
三、不良结果反馈3.1 反馈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反馈流程,包括不良反应的收集、评价、报告、处理等环节。
3.2 反馈时限医疗机构应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15个工作日内,将不良反应报告给药品生产厂家或者药品销售企业,并报医疗机构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3.3 反馈内容医疗机构应将药品不良反应的详细信息反馈给药品生产厂家或者药品销售企业,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
四、制度执行与监督4.1 执行责任医疗机构应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反馈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4.2 监督评价医疗机构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反馈工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4.3 培训与宣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反馈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
五、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以上就是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品监管中的监督与检查
药品监管中的监督与检查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监督主要包括监督企业的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检查则是对药品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监督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对药品市场进行定期检查,加大对药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在药品监管中,监督与检查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生产企业:监督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可靠。
2.药品流通环节:定期对药品经销售单位进行检查,检查药品的存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防止药品变质、过期等情况。
3.药品广告宣传: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督,严格执行《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杜绝虚假夸大宣传,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可靠。
4.药品安全监测: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5.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药品生产企业、经销售单位和广告宣传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打击,保障公众用药权益。
总的来说,药品监管中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是确保全社会用药安全的基础,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要点一证照制度检查内容违反条款处罚依据1检查是否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证照是否过期。
检查中如发现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设诊所、门诊的,其所使用的药品则视为无证经营。
2是否具有较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是否能定期检查和考核各项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1、《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
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
2、《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四条第一款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做好质量跟踪工作,并明确各环节中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二条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药品,下同)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款第一项医疗机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其限期整改,使其不改的,记入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未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的。
二从业人员检查内容违反条款处罚依据1、是否按规定配备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药品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及其他相关药剂人员,并履行相应职责(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应配备质量管理员)。
2检查直接接触药品人员每年是否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检查是否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药学方面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教育档案。
1、《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药品生产监督医疗机构制剂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同其他药品一样,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必须按照批准的处方、工艺配制,必须严格按照制剂标准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对医疗机构制剂的检查内容应依据《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确定,具体检查内容和方法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有关剂型的要求。
监督检查时,应重点关注配制场所的洁净级别设置、原料及制剂成品的检验、是否按处方投料以及有无非法添加行为等内容,采用手工操作的,还应关注其配制操作的稳定性。
1.机构与人员1.1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制剂室、药检室和质量管理组织是否在药剂部门分设。
1.2 制剂室和药检室的负责人是否具有大专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具有相应管理的实践经验。
1.3制剂室和药检室的负责人是否不互相兼任。
2.房屋与设施2.1制剂室各工作间是否按制剂工序和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合理布局,布局是否符合以下要求:2.1.1一般区和洁净区分开;2.1.2配制、分装与贴签、包装分开;2.1.3内服制剂与外用制剂分开;2.1.4无菌制剂与其它制剂分开。
2.2..制剂室是否具有与所配制剂相适应的物料、成品等库房,并有通风、防潮等设施。
2.3是否根据制剂工艺要求划分空气洁净度级别,洁净级别是否符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附件(表I、表II)的要求。
2.4洁净室(区)内安装的水池、地漏的位置是否适宜并不对制剂造成污染,100级洁净区内是否不设地漏。
3.制剂标签制剂的标签、使用说明书是否与省局批准的内容、式样、文字相一致;标签、使用说明书是否专柜存放,专人保管。
4.文件4.1制剂室是否保存有下列文件:4.1.1《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及申报文件、验收、整改记录;4.1.2制剂品种申报及批准文件;4.1.3制剂室抽验及监督检查文件及记录;4.2是否建立以下配制管理、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记录:4.2.1制剂室操作间、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等制度和记录;4.2.2物料的验收、配制操作、检验、发放、成品分发和使用部门及患者的反馈、投诉等制度和记录;4.2.3配制返工、不合格品管理、物料退库、报损、特殊情况处理等制度和记录;4.2.4留样观察制度和记录;4.2.5制剂室内外环境、设备、人员等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4.2.6《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规范和专业技术培训的制度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