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概论纯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汉语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一、什么是现代汉语:1、语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层级装置)(自然属性,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
(社会属性,从功能上看)人类用语言来交际和思维,而当人们把思维活动的成果用一定的物质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某一民族或社会集团中进行交际,便形成了该民族或社团的文化。
因此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类型,不同的语言类型记载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2、汉语: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3、现代汉语:内容:(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形式:口语:人们口头上运用的有声语言。
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和规范化的书面语言。
文学语言不等同于文艺作品的语言。
二、现代汉语共同语1、概念: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同用的语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口语:先秦(雅言)汉(通语)明(官话)清(正音书院)辛亥(国语)“五四"唐(变文)书面语:先秦(文言)唐宋(白话)宋(话本)元曲明清小说“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三、现代汉语方言:1、北方方言:北京话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2、吴方言:上海话、苏州话次方言:太湖片丽衢片婺州片东瓯片台州片3、湘方言:长沙话4、赣方言:南昌话5、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6、闽方言:次方言:闽东方言福州话闽南方言厦门话闽北方言建瓯话闽中方言永安话莆仙方言莆田话7、粤方言:广州话吴方言的特点:以温州话为例语音:1、保存古浊音[b d dz d v z ]2、只有[ts ts‘s]没有[tƧtƧ‘s]3、鼻音韵尾大都只有一个—,而无-n。
4、上声带有紧喉成分5、有八个声调阴平33 高天三飞阳平31 平神入云阴上35 走草好粉阳上24 老近淡厚阴去42 对怕送放阳去11 大树帽用阴入313 急黑桌铁阳入212 麦杂白俗6、韵母中单元音较多,复元音较少。
现代汉语黄廖版(精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一、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的性质:结构上——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功能上——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阶级性。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共同语和方言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共同语的形成基础和条件。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方言一)方言的成因二)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三)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北方方言、XXX、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一)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现代汉语是XXX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节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二、促进当代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此属教材以外的补充内容)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二、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述1、现代汉语形成与发展“五·四”运动之后,汉语就进入了现代阶段。
现代汉语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现代汉语统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狭义上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简称,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它叫做普通话。
“普通”就是“普遍通用”之义。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共同语,但名称与现代不同。
汉语共同语史上先后出现了“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官话”等名称。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共同语一样,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也是在同一民族内部经过长期的交往在某种方言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但书面语是由口语发展而来。
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也是如此,然而古代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当它固化成一种模式后,不再与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与口语脱节,最终变成不仅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文言文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书面语(文言文)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
大约九世纪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后人把它称作白话文。
它是今天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书面语的直接源头。
到了公元十二三世纪白话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书面语,产生了主要用这种书面语撰写的文学作品,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明清以来用它撰写的文学作品更多,有影响的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方言的色彩,但总的来看它们都属于北方方言。
显然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文学作品因其经典便很快通行于全国,拥有了广大的读者,这大大扩大了北方方言的影响,其他方言区的人渐渐地也用它来写作,更加速了这种方言的推广。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自然也就成为各级官吏的交际语言,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就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交际工具的地位。
现代汉语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论一、语言(一)语言的特征1.本质特征: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2.功能特征:思维工具,交际工具;3.结构特征: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二)语言的构成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语音、词汇、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汇、语法的表现形式。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
(三)语言的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
•二、现代汉语(一)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二)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指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
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
"现代汉语通常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义的则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本课程讲述的是普通话。
•(三)汉语的世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高度成就的民族,对人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语言是文化的形式,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语词也输出了,给其他民族语言以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亚洲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加显着。
如:•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有人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中华"、"京师"、"疾病"、"生徒(学生)"、"先生"、"汉书(中国书)"、唐风(中国式)、"电话"、"散步"、"手表"、"落花生"、"砂糖"、"米"、"书"等等。
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有两个组成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
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年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2.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北京话)、吴(苏州话)、湘(长沙话)、赣(南昌话)、客家(广东梅县话)、闽(福州话)、粤(广州话)。
3.现代汉语的特点:(一)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2分)具体表现如下:⒈没有复辅音;⒉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⒊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二)词汇方面:⒈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⒉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⒊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就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⒈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⒉语法(词法、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⒊词具有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⒋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⒌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第二章语音4.人的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
5.语音的物理性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四要素)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
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
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的高低能区别意义。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
振幅大,声音就强。
而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
普通话里的轻声与音强有关。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
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
(汉语中)音强和音长在语调和轻声里也起重要作用。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现代汉语概论现代汉语一、现代汉语指什么?〔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
而这两种活动都根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
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
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
书面语可以说是口语的一种延伸,它是人类借助于文字将口语记录下来并加以加工、提炼的产物。
文字的产生实在是人类文明开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了文字,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而且也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利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看法、感情等传给后人。
可见,文字的使用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彼此进行交际,更为人类社会保存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在生产斗争和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能在前人业绩的根底上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二〕现代汉语指什么?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使用语言。
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是各不相同的。
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或者说特性。
任何语言的任何表达单位都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简称“音义结合体”〕;在其语音系统里,都有元音和辅音,都存在着音节结构;在其词汇系统里,都有虚词和实词的类别,都有称代性词语;在其语法系统里,都不止一种结构规那么,在语法构造上都可以一层套一层地进行组合。
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课件(一)主讲:徐国苓
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第二节一、语言的属性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
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
所谓社会性指的是语言产生于社会、依存于社会,没有社会,语言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而全民性指的是语言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
从外部功能而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辞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重要的关系,是思维的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无法维持。
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美国语言学家撒皮尔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
”
这个印度狼孩叫卡玛拉。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因大狼被打死而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小的一年后就死了,而这个叫卡玛拉的狼孩活到了16岁,经过人7年的精心教育,它只学会了45个单词。
由此证明人的语言并非天生本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
人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在这个抽象的思维过程中语言的词、短语、句子始终主导、制约着整个思维的过程。
从内部结构来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和义相结合的一套符号系统。
它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是任意性、线条性。
任意性:语言中的语音与意义、内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线条性:语言符号是一个个的发出,随着谈话的时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
广义上:汉民族的语言。
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狭义上: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其定义是: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的历史地位和语际地位
语言总属于一定的社会和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由于使用汉语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汉语成了我国各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在东方文化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亚、东南亚邻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家直到现在,汉语词汇在这些国家的的语言里还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3年联合国把汉语列为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上古汉语公元3世纪以前,从有甲骨文的殷商时代一直到秦、汉时期。
2. 中古汉语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几个朝代。
3. 近代汉语公元13世纪到公元19世纪,包括元、明、清几个朝代。
4.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来源:
现代汉语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宋、元以后北方方言产生了两种变化趋势:
一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和口语脱节的文言逐渐向口语靠拢,产生了白话文学,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二是“官话”逐渐渗透到各个方言区。
“官话”不仅流
行于明、清官场,而且也成为不同方言区的交际工具。
明、清时曾在福建和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清政府甚
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1. 北方方言: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地,约占70%的人口。
2. 吴方言:江、浙以及上海一带,约占8.4%的人口。
3. 粤方言:广东及广西一部分,约占5%的人口。
4. 湘方言:湖南及湖北南部,约占5%的人口。
5. 闽方言:福建、台湾、海南及广东东部、浙江温州、玉环,约占4.2%的人口。
6. 客家话:广东梅州以及广西、江西、福建、四川的客家人居住区,约占4%的人口。
7. 赣方言:江西省,约占2.4%的人口。
四、汉语规范化
千百年来,汉语经历了好几次规范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实际就是隋、唐、宋、元的语音规范和标准。
什么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文字法》明确地说就是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经整理简化,但是历史流传下来,沿用至今的字。
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公布515个简化字,54个简化偏旁。
称为“一简”字。
1977年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简称“二简”字。
由于这批字问题较多,1986年宣布
普通话的确立和推广:
1955年末,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讨论会”。
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为推行汉民族的共同语作了充分的准备。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明确了普通话的概念,拉开了推普的序幕。
1958年2月18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推出,标志着汉语规范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拼音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作为拼音字母,为识字、注音、正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五十年代国务院提出的推普方针是:“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九十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
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宪法》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明确写入,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
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的通知,并提出了普通话三级六等测试标准,开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使推普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向法制轨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总则第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文字法》中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机关公务用语用字;是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广播电视要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公共服务行业要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公共设施
现代汉语又分为若干分支学科:
汉语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语义学、汉语语用学、汉语方言学等。
汉语学内部也可以分出许多分支学科:
实验语音学、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汉语是世界上众多语言的一种,可以进行比较。
把它和某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其异同、来源以及相互关系,这就叫比较语言学。
把它和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各自的特点和对应关系,叫对比语言学。
二、现代汉语的特点
★语音方面,音乐性强,这是由于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单音节多,乐音较多,声调和语调高低变化抑扬顿挫。
具体表现在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等。
比如:teacher(老师)汉语lǎoshī
★词汇方面,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语法方面,汉语是综合性的语言,比较缺乏形态变化。
主要表现在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语法结构一致性明显,词具有多功能性,词语组合易
三、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同时兼有工具课、理论课、实践课的因素。
这门课的任务,就是把以前大家对汉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以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
学习的意义:
1.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 能帮助我们提高运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3. 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增强对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