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第13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 格式:doc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15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包括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外加试剂等。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的判断。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量筒、电子天平等3. 实验药品:难溶电解质、溶液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难溶电解质?什么是溶解度?2. 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固体质量和离子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 特点:动态平衡、多相平衡、饱和溶液。
2. 溶度积常数- 定义:对于沉淀溶解平衡AmBn(aq),溶度积可表示为Ksp。
- 计算:根据难溶电解质的化学式,求出各离子的浓度幂之积。
- 应用: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温度:大多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是吸热的,升高温度,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 浓度:浓度越稀,溶解程度越大,加水稀释,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 外加试剂:加入相同难溶电解质,平衡不移动;加入含有难溶电解质的组成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加入能与难溶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三、课堂练习1.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常数。
2. 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四、小结1. 总结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 强调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提问:如何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二、讲授新课1.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根据难溶电解质的化学式,求出各离子的浓度幂之积。
第五章1.写出下列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AgBr,Ag2S,Ca3(PO4)2,MgNH4AsO4解:K sp(AgBr) = c(Ag+)⋅c(Br-)K sp(Ag2S) = c2(Ag+)⋅c(S2-)K sp[Ca3(PO4)2] = c3(Ca2+)⋅c2(PO43-)K sp(MgNH4AsO4) = c(Mg2+)⋅c(NH4+)⋅c(AsO43-) 2.求CaC2O4在纯水中及在0.010mol⋅L-1的(NH4)2C2O4溶液中的溶解度。
解:在纯水中s = {K sp(CaC2O4)}1/2 = (4⨯10-9)1/2 = 6⨯10-5 mol⋅L-1在0.010mol⋅L-1的(NH4)2C2O4溶液中,设溶解度为x mol⋅L-1,则c(Ca2+) = x;c(C2O42-) = x+0.010 ≈ 0.010x⨯0.010 = 4⨯10-9所以s = x = 4⨯10-7 mol⋅L-13.假定Mg(OH)2在饱和溶液中完全电离,计算:(1)Mg(OH)2在水中的溶解度;(2)Mg(OH)2饱和溶液中OH-的浓度;(3)Mg(OH)2饱和溶液中Mg2+的浓度;(4)Mg(OH)2在0.010mol⋅L-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5)Mg(OH)2在0.010mol⋅L-1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
解:(1)设Mg(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xK sp(Mg(OH)2) = c(Mg2+)⋅c2(OH-) = x⋅ (2x)2 = 4x3所以x ={ K sp(Mg(OH)2)/4}1/3= (1.8⨯10-11/4)1/3= 1.7⨯10-4(mol⋅L-1)(2) c(OH-) = 2⨯1.7⨯10-4 mol⋅L-1 = 3.4⨯10-4 mol⋅L-1(3) c(Mg2+) = 1.7⨯10-4 mol⋅L-1(4)设Mg(OH)2在0.010mol⋅L-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xc(Mg2+) = x c(OH-) = 2x+0.010 ≈ 0.010x⨯(0.010)2 = 1.8⨯10-11所以s = x = 1.8⨯10-7 mol⋅L-1(5)设Mg(OH)2在0.010mol⋅L-1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为xc(Mg2+) = x+0.010≈ 0.010, c(OH-) = 2x0.010 ⨯(2x)2= 1.8⨯10-11所以s = x = 2.1⨯10-5 mol⋅L-14.已知AgCl的溶解度是0.00018g⋅(100gH2O)-1 (20℃),求其溶度积。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下)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回顾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复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
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如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配制2.1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溶液,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讲解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方法。
2.3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表示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如直接配制和间接配制。
讲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
第三章:沉淀与滴定分析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介绍沉淀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区分不同类型的沉淀,如溶解度积沉淀和同离子效应沉淀。
3.2 沉淀滴定分析法介绍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3.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介绍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金属分析。
举例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
4.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讲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估方法。
介绍提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措施。
第五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5.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理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讲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仪器结构和操作方法。
5.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地质分析、材料分析和工业分析。
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10—1溶度积原理教学目的及要求:1. 理解溶度积常数。
2. 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3.掌握溶度积规则。
4.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 溶度积常数。
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
教学难点:溶度积常数。
一、溶度积常数溶解AgCI(s)? Ag+(aq) + Cl —( aq)沉淀KJ =傀+/芒He')K s;Ag CI称为AgCI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A mB n( s) ? mA n+( aq) + nB m—( aq)不考虑K®的量纲时,K sp e Bm_注:(1) K sp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也与温度有关,而与离子浓度改变无关。
(2)在一定温度下,K sp的大小可以反映物质的溶解能力和生成沉淀的难易。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解度和溶度积都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单位统一时以相互换算。
一般地:A m B n(s)? mA n+( aq) + nB m—( aq)设溶解度为Smol/L时,则Ksp = m m n n S m n例25C时,AgBr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33 X10—4g L—1,求该温度下AgBr的溶度积。
—io —12例25C时,AgCI 的K sp为1.8 X10 , Ag2CO3 的K sp为8.1 X10 ,求AgCI 和Ag 2CO3 的溶解度。
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不一定也大,这与其类型有关。
三、溶度积规则在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幕次方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符号Q j表示,A mB n (s)? mA n+ + nB m —Q j 二c;n . c;m _①Q i v K sp时,为不饱和溶液,若体系中有固体存在,固体将溶解直至饱和为止。
所以Q i vK sp是沉淀溶解的条件。
②Q i=K sp时,是饱和溶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了解常见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熟悉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理论;(2)离子积常数;(3)酸碱滴定反应及滴定曲线。
2. 酸碱滴定法(1)强酸强碱滴定;(2)弱酸弱碱滴定;(3)氧化还原滴定;(4)非水滴定。
3. 沉淀溶解平衡(1)溶度积常数;(2)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沉淀滴定法。
4. 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5.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滴定曲线的分析;(2)沉淀滴定法的操作及计算;(3)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基本理论,分析实际案例;2.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滴定仪、分光光度计、质谱仪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计划:(1)第1-8课时:酸碱平衡;(2)第9-16课时:酸碱滴定法;(3)第17-24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第25-32课时: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沉淀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沉淀反应的条件和特点;
2. 沉淀溶解平衡的含义和表达式。
三、教学内容:
1. 沉淀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3. 沉淀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种沉淀反应,引出沉淀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授课: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以及平衡常数的定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目,加深对概念和表达式的理解;
4. 实验:设计一个涉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及实物展示;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3. 计算题目练习;
4. 讨论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反馈:
1. 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经验;
3. 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延伸拓展:
1. 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
3. 探讨沉淀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和意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对化学平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祝愿本节课取得圆满成功!。
第十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学习指导1、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学会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及溶解;3、掌握摩尔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主要应用;4、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3-1 沉淀溶解平衡电解质按其溶解度的大小,可分为易溶电解质和难溶 (微溶)电解质两大类。
一般把溶解度小于20.01/100g gH O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电解质溶解后,电解质晶格表面上的离子会脱离表面而进入溶液中,成为水合离子,称为溶解;同时,溶液中的离子会相互结合成分子回到晶格表面,称为沉淀。
当二者的速度相等时,则达到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是多相离子的动态平衡,υ溶解 =υ沉淀。
一、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达平衡时溶解的量称为溶解度。
对于微溶化合物,也有溶解,难溶物质通常用“ s ”表示溶解度。
表示达到平衡时每升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
单位mol L -1 。
微溶物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是分步进行的: MA(s) MA(aq ,s 0) M ++ A –式中s 0是在一定的温度下MA 的溶解度。
aq ─表示以水做溶剂的溶液(即水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 s ○为一常数,称为该物质的固有溶解度或分子溶解度(单位:1mol L -⋅)。
s 0一般在10-6~10-9 1mol L -⋅之间。
如AgCl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s = s 0 + s (电离) = s 0+[Ag +] = s 0 +[Cl -]由于溶解度极小,s 0 通常也很小,所以: s = [Ag + ] =[Cl -]又如HgCl 2的溶解度:2202[][][][]s Hg HgCl HgCl Hg s +++=++≈+ 二、溶度积若微溶化合物MA 在水中除简单的水合离子外,其它存在形式忽略不计, 则 MA(s) MA (aq) M ++A - a(M +)·a(A -)=K apK ap 称为该微溶化合物的活度积常数,简称活度积。
例如氯化银虽然是难溶物,如果把它的晶体放入水中,或多或少仍有所溶解,可表示为:()AgCl s Ag Cl +-+溶解沉淀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SP c Ag c Cl K AgCl c Ag c Cl c c θθθ+-+-=⋅=⋅ SP K θ称为该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
溶度积与活度积的关系可表示为:a(M +)·a(A -) = γM + [M +]·γA -[A -] = γM + γA – K sp = K ap溶度积常数仅使用于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对中等或易溶电解质不适用。
溶度积常数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
一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见附录。
三、溶解度和溶度积之间的换算在一定的温度下,K sp一定,而s可随其它因素而变;对于同一类电解质(如AB型,AB2型等),可通过K sp比较它们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1.AB型化合物:K sp = [A+][B-] =S22.AB2型化合物:K sp = [A+][B-]2= 4S32.AB3型化合物:K sp = 27S43.A2B3型或A3B2型化合物:K sp = 108S5可列表如下:例1298K时,BaSO的溶解度为2.42×10-4 g/100g(H2O)。
求BaSO4的4K sp。
解:已知 M (BaSO 4)= 233.4 g mol -1因溶液极稀,可认为密度为 1g.mL -1 第一步单位转换:S= 2.42×10-4 ×10 /233.4 = 1.04 ×10-5mol ⋅L -1第二步计算得结果:BaSO 4(s) Ba 2+ + SO 4 2–K sp = [Ba 2+] × [SO 42–] = S×S =(1.04×10-5)2 = 1.08×10-10 例2 Ag 2C 2O 4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为s = 1.34×10-4(1mol L -⋅),求溶度积。
解: Ag 2C 2O 4(s) 2Ag + + C 2O 42–2s sK sp = [Ag +]2×[C 2O 42–]=(2s)2×s = 4s 3= 9.62×10-12四、溶度积规则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判定沉淀─溶解反应进行的方向。
下面以3CaCO 为例说明。
在一定温度下,把过量的3CaCO 固体放入纯水中,溶解达到平衡时,在3CaCO 的饱和溶液中223()()c Ca c CO +-=,223'()'()SP c Ca c CO K θ+-⋅=。
(1)在上述平衡系统中,如果在加入2Ca +(或23CO -),此时,223'()'()c Ca c CO +-⋅ >3()SP K CaCO θ,沉淀─溶液平衡被破坏,平衡向生成3CaCO 的方向移动,故有3CaCO 析出。
与此同时,溶液中2Ca +(或23CO -)浓度随3CaCO 的析出而不断地减少,直至223'()'()c Ca c CO +-⋅ =3()SPK CaCO θ时,沉淀不在析出,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起平衡:2233CaCO Ca CO +-+←−−−−平衡移向(2)在上述平衡系统中,设法降低2Ca +(或23CO -)的浓度,或者两者都降低,使223'()'()c Ca c CO +-⋅ <3()SPK CaCO θ,平衡将向溶液方向移动。
如在平衡系统中加入HCl ,则H +与23CO -结合生成23H CO ,23H CO 立即分解为2CO 和2H O ,从而大大降低了23CO -的浓度,致使3CaCO 逐渐溶解,并且重新建立起平衡:2233CaCO Ca CO +-+−−−−→平衡移向根据上述沉淀与溶解情况,可以归纳出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规律。
把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与标准浓度相比后代入SP K θ表达式,得到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Q i 表示。
对难溶物M m A n ,离子积 Q i = C M ·C A 。
得溶度积规则如下:1.Q i > K sp ,溶液呈过饱和状态,生成沉淀;2.Q i < K sp ,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3.Q i = K sp ,呈动态平衡:有固体,达到平衡,溶液饱和;无固体,准饱和溶液。
例3今有350mL ,6.0×10-31mol L -⋅的含Ag +废水,加入250mL0.0121mol L -⋅的NaCl 。
试问能否有AgCl 沉淀产生,若有沉淀,溶液中Ag +离子的浓度多大?解: 已知SP K θ(AgCl )= 1.8 ×10-10 ,两种溶液混合后,浓度为:c(Ag +) = 6.0 ×10-3 × (350/600 ) = 3.5×10-3(1mol L -⋅)c(Cl -) = 0.012 × (250/600) = 5.0 ×10-3(1mol L -⋅)i Q =c(Ag +)⋅c(Cl -) = 3.5×10-3×5.0×10-3= 1.75×10-5i Q >SP K θ(AgCl )故有AgCl 沉淀产生。
设:平衡时[Ag +]=x ,Ag +沉淀了的浓度为(3.5×10-3–x )1mol L -⋅AgCl Ag + + Cl -平衡时 x 5.0 ×10-3 -( 3.5×10-3–x )则 x ×[5.0×10-3-(3.5×10-3–x )]= SP K θ(AgCl )即 x (1.5×10-3 + x ) = SP K θ(AgCl )由于x 很小,故 1.5 ×10-3 + x ≈ 1.5 ×10-3x = 1.8 ×10-10 / 1.5 ×10-3 = 1.2 ×10-7 (1mol L -⋅)则溶液中Ag +离子的浓度降至1.2×10-7(1mol L -⋅) 。
五、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当溶液中含有与难溶电解质相同的阳( 阴 )离子时,会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
这种因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例4比较BaSO 4在0.10 1mol L -⋅ Na 2SO 4溶液中和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解:已知K sp (BaSO 4)= 1.08×10-10 24()SP K BaSO s =在纯水中,BaSO4 Ba 2+ +SO 42-设:在0.10 1mol L -⋅Na 2SO 4溶液中溶解度为's :BaSO 4Ba 2+ + SO 42-平衡时 's 's + 0.10因 's <<0.10, 故's +0.10 = 0.10K sp = [Ba 2+]× [SO 42-] = 's × 0.10's = K sp / 0.10 = 1.08×10-9 (1mol L -⋅) 由计算结果可知,Na 2SO 4的加入使BaSO 4的溶解度大大下降。
在实际工作中,含有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称为沉淀剂。
511.0410(mol L )s --===⨯⋅例5某溶液20mL,[SO42-] = 0.002 (1⋅)。
的溶液中加入20 mL0.02mol L-1mol L-⋅的BaCl2溶液,试计算溶液中残余的[SO42-]为多少,是否沉淀完全?(K sp(BaSO4)= 1.08×10-10)解:已知K sp(BaSO4)= 1.08×10-10,加入沉淀剂后溶液的总体积为40 mL,混合后的浓度为[SO42-] = 0.001 mol.L-1 ,[Ba2+]=0.01 mol.L-1 ,[Ba2+].[SO42-] = 0.00004> K sp(BaSO4),有沉淀生成。
由于沉淀剂过量,因而可认为沉淀较完全,剩余的[Ba2+][Ba2+] = 0.009 (1mol L-⋅)BaSO4 Ba2+ + SO42-平衡时0.009 +s sS= K sp / (0.009 + s) = 1.08×10-9 / 0.009 =1.2×10 -8 (1⋅)mol L-与原溶液中的浓度相比,1.2×10-8/0.002 = 6.0×10-6 SO42-沉淀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