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铁建沙特巨亏来说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源渗透型成长的困境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承接沙特高铁项目发生巨亏中铁建暴露短板2011年1月22日《上海证券报》刊文称,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中铁建已与控股股东中铁建总公司(国有企业)签署协议,后者向中铁建支付20.77亿元对价,接手沙特麦加项目的未完工工程,此举意味着中铁建麦加项目的最大损失为13.85亿元,较去年10月公告的41.53亿元大幅减少。
更有媒体称:“中国铁建按期实现了开通运营,圆满完成了2010年11月的朝觐运营任务。
”国资为上市公司买单,一个项目亏损41亿也叫“圆满”,这不得不让人深刻思考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模式。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中铁建把麦加项目巨亏的原因都归咎于雇主,好像自己没任何责任,这显然是国际工程管理不成熟的表现,浮出了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工程管理的短板。
不断奶的孩子强壮不起来中铁建2008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上市,2010年《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排名第133位,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排名第1位,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8位,是中国最大工程承包商和最大海外工程承包商。
2009年年底,企业总资产2829.9亿元,净资产540.8亿元,全年新签合同总额为6013亿元,海外新签合同额597 亿元,营业收入3555 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08亿元。
就是这么个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自己处理不了一个轻轨项目的技术、管理、建设和索赔工作,中国企业的软实力着实让人担心。
与沙特政府签订合同的是中铁建,现在国企中铁建总公司接手后续工程,这就意味着中铁建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按照国际承包规则,此时雇主可以没收中铁建的保函。
但从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中铁建和中铁建总公司与麦加项目雇主似乎没有履行承包商的变更手续,中铁建与中铁建总公司的安排只是中国企业之间的操作。
上市公司的股东是持股自然人或法人,而国有企业的股东是全国人民,国有企业为一个上市公司买单27.68亿元,意味着全国人民平均每人拿出2元钱来填补中铁建麦加项目的亏损黑洞,这种做法从法律上讲是不妥的。
中国铁路行业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计划遭到了当头棒喝。
10月25日晚,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中国铁建(01186.HK,601186.SH)发布公告称,公司承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将发生巨额亏损。
按9月底的汇率计算,总亏损额约为41.53亿元人民币。
以中国铁建为首的工程承包企业,从2003年开始拓展海外工程市场,在2006年以后达到顶峰,其业务范围遍布欧、美、亚、非各大洲。
但在迅速扩张、夺取订单的过程中,这些海外工程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未迅速跟进。
记者就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风险管理及相关索赔事宜致电中国铁建,对方拒绝置评。
10月26日,中国铁建复牌后股价大幅下挫,A股跌幅5.24%,H股跌幅达13.71%。
沙特风暴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是中国铁路行业进军中东市场的首个项目。
“虽然全长只有18公里,但受到中沙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谈到这条铁路的重要性时说。
中国铁建希望该工程能够成为样板,为将来在中东地区收获更多订单打下基础。
中国铁建总裁赵广发在接受沙特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说,麦加轻轨铁路项目具有三项世界之最:设计运能最大、每小时运量72000人;室外温度最高,达50多度;同类项目工期最短,仅有18个月。
该项目自2009年2月开工建设,根据合同约定,将于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项目总金额约17.7亿美元。
然而,中国铁建在公告中表示,项目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后,由于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沙特业主对该项目的2010年运能需求较合同规定大幅提升、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业主为增加新的功能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计划工期出现阶段性延误。
公告称,上述变化导致合同预计总成本大幅增加。
按9月30日汇率折算,合同预计总收入120.70亿元,合同预计总成本160.69亿元,合同损失为39.99亿元。
加上财务费用1. 54亿元,总亏损额预计为41.53亿元。
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的分析与思考内容摘要2010年10月25日,网上披露,中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41亿,创下了中国海外工程项目亏损的纪录。
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中铁建未针对项目要求进行询价,采用国内价格估价,没有对业主的概念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低估项目工程量,同时由于对于中东市场不够熟悉,低估了项目实施的难度,是造成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
现在各种报道中提到的各种原因并不符合事实或者并不能构成索赔的原因,比如政治工程的提法并不符合事实,指定分包造成的损失无法构成索赔原因。
中国铁建在不同场合做出的一些解释,很难解释造成如此大亏损。
而这些解释也更加暴露了他们管理层对于国际工程和中东地区情况的陌生。
长期来看,受大环境影响,除了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输出,一般的建设工程承包的前景并不看好,由于成本优势不在,很多公司可能会面临逐步退出海外市场的局面。
关键词:亏损、文化差异、政治工程、EPC项目目录1.前言42.正文42.1项目巨亏产生的影响42.3产生巨亏的推测82.4造成巨亏的原因分析102.5麦加轻轨项目巨亏的反思122.6海外工程的展望132.6.1目前EPC存在的问题152.6.2几项基本的应对措施17结论19参考文献20致谢211.前言二航局海外培训班旨在培养全面的海外人才,这个论文题目的选取对海外培训班的学员们来讲比较贴切,通过此种案例来加深我们队海外工程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海外工程和国内工程存在的差异,再通过具体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白在与海外业主签订合同所需要注意的东西。
现状:自从入世以来,中国的建筑企业也积极进军海外市场,这种趋势是必然的,以为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以及开展了三十年了,未来中国的建筑行业肯定会趋于平缓。
而目前在世界的许多欠发达国家仍旧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因此很多的中国建筑企业也抓紧这个机遇,努力拓展海外业务。
但是,与海外高利润相对应的是高风险,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文化差异和不熟悉当地的情况而造成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的案例,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海外市场以及我国建筑企业即将在未来的海外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内幕中国铁建(7.47,-0.05,-0.66%)(601186.SH,01186.HK,下称“中铁建”)爆出沙特轻轨工程项目可能亏损41.53亿元后,引起国内工程行业的广泛关注。
中铁建今天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27.74亿元,同比增长29.71%,但是亏损13.6亿元,大幅下降193.52%。
由于计提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损失,中铁建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高达6.49亿元。
另一家目前正在海外承包工程的大型央企海外项目负责人昨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中铁建以国内的经验来从事国外的项目,国外的问题没有研究透彻。
按照中铁建董秘余兴喜向本报的解释,沙特轻轨项目亏损的原因在于工程采用议标方式,而非投标方式,即指定由中铁建进行承建。
此外,项目采用“EPC+O&M”的总承包模式,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此后业主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增加。
到今年6月30日,中铁建预计总成本增加到125.44亿元。
但是实际的亏损原因并非余兴喜解释的这样简单。
2009年2月10日,中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业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
根据合同,中铁建将负责该轻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
合同要求今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的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的运能。
EPC 意味着中铁建拥有项目设计权、采购权、施工权,设备采购都应由中铁建进行调度。
而据中铁建上述管理层介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是由国外公司负责的。
“由国外设计的话,意味着标准、订货就有一些问题,可能由(设计公司)自己指定。
沙特这个国家制度管理跟中国不一样,据我了解好多东西是指定的,指定由哪些公司提供设备。
”中铁建上述管理层说。
这与上述另一家大型央企海外项目负责人的观点较为类似。
该负责人告诉本报:“据我了解,这个项目虽然是由中铁建总承包,但是很多控制系统是由西方公司提供的,价格就会比国内的设备高很多,中铁建对对方的价格没有把握准。
从中铁建沙特项目看央企海外项目投资风险问题摘要近年来,央企海外投资渐成风潮,因为风险控制不到位,或者是责任心的缺位,大多数项目产生了亏损。
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制度往往形同虚设。
本文通过对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的投资分析,找出央企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
正文2009年2月10日,中铁建总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 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施工完成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
根据合同,中国铁建从2010年11月13日起负责该项目三年的运营和维护,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的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的运能。
项目净亏损人民币41.48亿元,尽管该公司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但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合同没有涉及到细节问题,设计用料被人控制,在大规模施工后,沙特方不断的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并要求工程量增加,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是由国外公司负责的。
标准、订货由(设计公司)自己指定。
很多控制系统是由西方公司提供的,价格比国内的设备高很多,加之工期缩短,需要额外支出大量成本,国外的工作习惯也严重制约了工期的进展,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的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发生大额亏损。
尽管事后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如被投资方的政治、文化等,无论是合作方执行力差还是当地政府没有给予支持,归根结底是央企在进行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第一、央企的海外投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很多国企在投资时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全面的前期调查,盲目进入新的市场。
在国内投资,对于重大项目由于政府协助,无需进行较科学的风险防范程序就可顺利进行,导致了央企一直以来忽视风险的预测与防范,进入海外市场,由于对于市场不熟悉,且没有经过慎重的市场分析,在投标时也没有获得充分的数据,导致投标时估计的成本过低。
关于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亏损原因的分析关于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亏损原因的分析(转载)2010年10月25日,中国铁建发布公告称,由于承包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出现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预计将发生人民币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
公告发布之后,股市上大小股民无不震惊,股民称之为“史上最雷人的公告”。
公告发布之后,各种媒体争相报道,晚上议论纷纷,不过,工程建设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所以各种报道和讨论也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各种分析都很难触及问题的本质。
笔者从事海外工程管理工作将近八年,所以对于中国工程企业承包海外工程的种种情况十分熟悉。
本来最近事情多,没打算专门写这件事情,可是昨天发现网上一篇新闻稿《沙特风暴:中铁建海外工程4 1亿巨亏警示》,在结尾的时候提到笔者一篇旧文的观点,其实此文是笔者为了应付领导的要求临时赶制的东西,所以写的很简单也很随意。
因此,为了让大家对于这次事件有个深入的理解,笔者也决定就此事件做一点分析。
关于中国铁建10月25日的公告,网上讨论最多的是中铁建关于亏损原因的说明:“该项目采用EPC+O&M 总承包模式,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主要由于业主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的增加,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合同预计总成本逐步增加。
到2010 年6月30 日,预计总成本增加到125.44 亿元。
2010 年下半年,项目全面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各分部分项工程全面展开,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业主对该项目的2010 年运能需求较合同规定大幅提升、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业主为增加新的功能大量指令性变更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计划工期出现阶段性延误。
”对于不从事这一行工作的人来说,这一段解释一定非常难理解,因此就出现了网上各种各样的疑问。
现在EPC项目非常流行,在EPC项目中业主会给出功能要求或者是概念设计。
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分析背景在接手沙特轻轨项目以前,中铁建已在海外市场历练30余年,此时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中铁建也正向“世界建筑业的领军者,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建筑集团”的目标迈进。
然而这条仅18公里的轻轨线改变了这一切,而这已创下了中国在海外建设项目的最大亏损记录。
随之而引发的是中国民众(尤其是中小股民)的强烈不满,究其原因就是其巨额亏损会由谁来买单,此处点到为止,大家不言自明。
中铁建在中东马失前蹄给中国海外企业敲响了警钟,而他在中东打拼奋斗的历程是中国工程类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缩影:通过中国式援建打开世界之窗的中国承包商们,在面对复杂的现代商业环境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
中铁建在麦加的教训也给所有期冀在中东掘金的中国企业上了一课。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中铁建在沙特拥有十年的根基,也吃过亏,应该熟悉这里一切的游戏规则,但是当中铁建在2010年年初就已经核算出巨亏,却无法遵循商业逻辑及时踩刹车,而是明知巨亏还要讲其完成,能否刹车已经不是中铁建能够左右的。
这应该算是巨亏的一个客观原因,政治因素起决定作用。
关于这个轻轨项目最开始夺标呼声最高的也并非中铁建,而是沙特当地实力最强的铁路建设集团,当年沙特公司报出200亿的高价,而中铁建却报出120亿的低价,这不免让人怀疑中铁建是否能达到世界标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120亿是按照国内广州轻轨的投标成本测算出来的,这就是巨亏的一个主观原因,由于中铁建没有全面考虑当地条件与国内的差异而引起报价的巨大偏差。
问题还在于,2009年正式签约到2010年11月完成35%的运能,留给中铁建的工期只有20个月,这在国内还算宽裕,但这里是沙特----一个工作节奏慢的出奇的国度。
事实证明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工作态度中铁建都没做好准备,随之而来的不确定因素让这个项目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旋即,沙特业主方的一个设计变更让一切变得不可逆转起来,双方的约定是在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要达到35%运能,在这一点上中铁建的理解是开通35%运能,在车站建设方面只需开通4个车站就能满足业主要求;但业主后来要求他们九个站在2010年11月就全部开通,这直接导致了工期的紧张,而其后业主又在技术设备方面的要求变更达到了让人不可理喻的地步。
第九章国际工程承包案例: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背后现“合同陷阱”【基本案情】2009 年 2 月 10 日,中国铁建公司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 EPC+O&M 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由公司负责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 年 11 月 13 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
工期要求为:2010 年 11 月 13 日开通运营,达到35%运能;2011 年 5 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 100%运能。
该项目合同总金额为 66.50 亿沙特里亚尔,约为 17.7 亿美元。
麦加轻轨项目对于中国铁建来说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程。
2010 年 10 月 12 日,中国铁建总裁赵广发还特别对沙方指出,该项目是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标志性工程,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设计运能最大、运营模式最复杂、建设工期最短、外部气候环境最恶劣的轻轨铁路项目。
而似乎也正是因为这几个“之最”,让中国铁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赵广发在与沙方会面中也坦言,该项目“遇到了一系列巨大挑战和不可预料的重大变更及重重困难”。
2010 年下半年,项目全面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各部分项目工程全面展开,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业主对该项目的2010 年运能需求较合同规定大幅提升、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业主为增加新的功能大量指令性变更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计划工期出现阶段性延误。
合同预计总成本160.69 亿元,按2010 年9 月30 日的汇率折算,合同总金额120.70 亿元,两者相减,合同损失39.99 亿元。
加上财务费用1.54 亿元,该项目总的亏损预计为41.53 亿元。
公司解释,合同预计总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项目采用EPC+O&M 总承包模式,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主要由于业主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的增加,合同预计总成本逐步增加。
大国企海外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罗列下事件、金额和时间,再来探讨根因。
事件一,2010年,中海外以超低价竞标夺得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后遭波兰政府索赔17.51亿元人民币。
事件二,2009年2月,中国铁建与沙特政府签署了麦加轻轨项目合同,后巨亏41亿元。
事件三,2009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投资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后因环境影响严重被缅甸政府搁置,面临73亿损失。
事件四,2008年,中石化花费1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 石油公司100%股权,获得该公司在叙利亚和埃及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但很快中石化发现他们原本想买“甜油”,不幸买成了“苦油”,其炼化成本比“甜油”高出一倍。
最后100亿投资打了水漂。
事件五,2008年,中钢集团花费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想买赤铁矿,后不幸买成磁铁矿,面临100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以上事件,共涉人民币金额330亿元左右,需要明确一点,谁买单?--纳税人。
总结失败的原因,中外体制不一样,比如国内,国企总是先以超低价投标,中标后再以工程要挟业主提价,但跑到国外,提价无门,这活你接了你就得干,不干就按违约条款来,中海外17亿当买个教训;另外,100亿的矿产收购,收购之前竟然不对矿产进行调查,最终中钢面临100亿的亏损,这背后所折射出的难道是出了事“锅”不用任何人来背的道理?最后,关于中石化,国内成品油这么贵,它又是垄断企业,还要一天到晚喊巨亏,怎么好意思!
作者:金火。
中国铁建(601186)沙特项目相关情况中国铁建在沙特麦加项目合同预计总收入为120.51亿,预计总成本为160.45亿,财务费用为1.54亿,故此项目净亏损为41.48亿;沙特项目最新进展:1、公司将沙特麦加项目自2010 年10 月31 日后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中铁建总公司,总公司支付20.77 亿元作为对价;2、后期麦加项目的索赔安排:1)若索赔收入低于(含)13.85亿元,索赔收入全部归公司所有;2)若高于13.85 亿元低于34.62 亿元,其中13.85 亿元归公司所有,剩余部分(最多20.77亿元)归中铁建总公司所有;3)若高于34.62 亿元,按上述分配后的剩余部分优先补偿中铁建总公司在该项目上的后期亏损,其余部分归公司享有;3、麦加项目截止2010 年10 月31 日的累计净亏损41.48 亿元(包括已完工的34.62 亿元和未完工计提的预计损失6.86 亿元)仍将保留在公司2010 年及以前年度的利润表中,转回的合同预计损失和由中铁建总公司支付的款项计入“资本公积”;综上,中国铁建在沙特项目上最大亏损锁定在13.85亿,若后期索赔收入进账,则损失有望进一步降低;在会计安排上,此笔41.48亿的亏损会在2010年年报中体现,集团安排的20.77亿及未完工项目计提损失的追回部分将准入资本公积,对账面利润没有影响,预计亏损不变。
仅以10年三季报数据为基准,不考虑四季度业绩收入,公司亏损41.48亿计入,则每股亏损为0.337元,截止三季度公司每股收益为0.164元,按此计算,公司不计入四季度收益的前提下,每股亏损达0.173元。
但四季度公司有相当大笔的结算收入到账,机构普遍预计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在0.35-0.46之间。
集团公司承诺的20.77亿及后续合同损失转回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虽然不能从收入上体现,但会相应减少所得税的支出,对股东有利。
2009年,中国铁建承接石油大国沙特开出600亿天价的工程,狂亏41亿,为何声称赚大了?2009年,石油大国沙特开出600亿天价的工程却无人敢接,中国铁建犹豫再三站了出来,项目最后狂亏41亿,中国却声称:赚大了!沙特阿拉伯王国又被称为沙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因为居于世界首位的石油储量,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沙特信仰伊斯兰教,麦加和麦地那是这里两座非常著名的教徒朝拜圣城,每年大约有600万人次进入这两地进行朝拜。
于是沙特决定在麦加和麦地那之间建造一条麦麦高铁,全长450公里,设计最高时速达到360公里。
这份基建大单,富得流油的沙特给出了600亿美元的天价。
这实在是个强有力的诱惑,世界上的高铁强手纷纷闻风而来。
然而最终,他们都摇头而归。
因为这条麦麦高铁,需要穿越阿拉伯沙漠。
在沙漠中建高铁,谈何容易。
首先是罕见的高温炎热天气,阿拉伯沙漠的最高温度达到55摄氏度,这样的环境,即使在室内躺平也几乎窒息,何况是施工。
其次是路基的承重问题,这沙漠中的沙子风化厉害,无法存水,黏聚力不是一般的差,要想承受住一条铁路的重压,实在难如登天。
最后还有沙漠中流动的风沙,这无法预防的流动沙丘随时可能覆盖轨道线路,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对设备、通信设施等都极不友好,对精准仪器的破坏尤其严重。
这三个问题,无论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够呛,何况集齐了三个。
难怪那些高铁强国实地考察之后,纷纷表示:这钱不好赚。
就在大家望而兴叹之际,中国站了出来,并表示:这块“骨头”再硬,我们也接了。
其实早在这个项目之前,中国已经和沙特合作了多次,其中有沙特南北铁路CTW200项目、麦加轻轨铁路等项目。
而且中国早就有在沙漠中修建大型基建的经验,新疆塔克拉玛干中三条沙漠公路就是例子。
沙特大概也看中这些,与中国铁建签订了总承包合同。
合同一定,项目就开建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路基问题,这基础要是没打好,一切都是浮云。
因为有国内的治沙经验,工程人员先采用振冲挤密、冲击碾压等方法,压实基底,再使用鹅卵石防护与黏土式沙障结合,同时整条线路沿途种植绿植加固防护......再针对风沙移动问题,中铁设计机构通过无数次模拟预测沙子的运动,最后采取在各个风沙大的区域设置拦沙沟,再建一座宽达40米的积沙平台,有效阻挡了风沙的入侵。
从中铁建沙特巨亏来说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源渗透型成长的困境从中铁建在沙特巨亏来说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源渗透型成长的困境一.国有大企业垄断渗透式成长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以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方式进行垄断渗透式成长,其特点是不仅有超大型的规模,还靠垄断,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摄取了很高的利润。
这部分企业将很难成长,从他们在全国诞生起,大多数企业还在通过中国的人口红利不断扩大规模,因此称他们为垄断渗透更为准确,此外,以国资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依然乐此不疲的进行国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以资产重组方式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的做法虽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确乎瑞了企业自身的成长规律,因而具有先天的内生性缺陷,即企业的内部能力的刚性供给无法满足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
欧美的大企业也有明显的垄断性,但是他们的垄断是建立在竞争之后的垄断。
市场成长的环境从一个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在到国际市场,再到全球市场。
优胜者是从众多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市场前三甲的企业。
然而中国政府不惜降低社会福利,来培养中国超大型国有企业,以期望他们取得垄断地位之后到国际市场去和跨国企业竞争。
国有企业从诞生时就被赋予了与跨国企业竞争的重任,然而,在垄断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没有在规模超速扩张的垄断中培养足够的成长能力,未来靠什么赢得世界?二.事件始末2010年10月25日晚间,中国铁建公告称,由于承包麦加轻轨项目,出现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预计将发生41.53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股东的损失,中国铁建将这个项目的风险和损失转嫁给了母公司中铁建总公司,国家将为这个巨大的失误“埋单”。
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轻轨项目起于加马拉站,经米纳、穆茨达里法赫,至终点阿拉法特站。
正线全长18.06公里,环形折返线长1.6公里,其中高架段长13.36公里。
2010年10月25日,中國鐵建發佈公告稱,由於承包的沙特麥加輕軌專案出現實際工程數量比預計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預計將發生人民幣41.53億元的巨額虧損。
公告發佈之後,股市上大小股民無不震驚,股民稱之為“史上最雷人的公告”。
公告發佈之後,各種媒體爭相報導,晚上議論紛紛,不過,工程建設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所以各種報導和討論也都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各種分析都很難觸及問題的本質。
筆者從事海外工程管理工作將近八年,所以對於中國工程企業承包海外工程的種種情況十分熟悉。
本來最近事情多,沒打算專門寫這件事情,可是昨天發現網上一篇新聞稿《沙特風暴:中鐵建海外工程41億巨虧警示》,在結尾的時候提到筆者一篇舊文的觀點,其實此文是筆者為了應付領導的要求臨時趕制的東西,所以寫的很簡單也很隨意。
因此,為了讓大家對於這次事件有個深入的理解,筆者也決定就此事件做一點分析。
關於中國鐵建10月25日的公告,網上討論最多的是中鐵建關於虧損原因的說明:“該專案採用EPC+O&M 總承包模式,專案簽約時只有概念設計,主要由於業主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的增加,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合同預計總成本逐步增加。
到2010 年6月30 日,預計總成本增加到125.44 億元。
2010 年下半年,專案全陎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各分部分項工程全陎展開,實際工程數量比簽約時預計工程數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業主對該項目的2010 年運能需求較合同規定大幅提升、業主負責的地下管網和征地拆遷嚴重滯後、業主為增加新的功能大量指令性變更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調整等因素影響,導致專案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計畫工期出現階段性延誤。
”對於不從事這一行工作的人來說,這一段解釋一定非常難理解,因此就出現了網上各種各樣的疑問。
現在EPC專案非常流行,在EPC專案中業主會給出功能要求或者是概念設計。
比較好的方法是業主給出功能要求,各個承包商在投標時,提出自己的方案和報價,這樣業主接受了方案和報價之後,承包商就按照這個方案和報價實施,相對來說爭執就會較少。
为什么是中国铁建?----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41亿事件的法律分析与思考一、公告情况2010年10月25日中国铁建在上交所和联交所发布公告,公告称,承建的沙特轻轨项目可能面临41.53亿元的亏损,亏损是因为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
中国铁建已根据合同向业主递交了变更及索赔资料,业主承诺在项目结束后将成立专门委员会,商谈相关索赔和补偿问题。
二、项目及进展情况2009年2月10日,本公司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该项目正线全长18.06公里,环形折返线1.6公里,正线为双线。
项目采用EPC+O/M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三年)的模式,施工工期约22个月,计划2010年10月开通运营。
合同总金额66.5亿里亚尔,折合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1亿元,约占本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07 年营业收入的6.81%。
该项目为全世界穆斯林朝觐专用铁路,项目意义重大。
项目进展过程中,2010 年下半年,项目全面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各分部分项工程全面展开,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业主对该项目的2010 年运能需求较合同规定大幅提升、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业主为增加新的功能大量指令性变更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计划工期出现阶段性延误。
该项目社会影响重大且受到两国政府高度关注,为确保工期进度,本公司下半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了项目主体工程按期完工,满足了业主有关2010 年11 月开通运营的要求。
就上述变化导致合同预计总成本大幅增加,本公司已经根据合同向业主递交了变更及索赔资料,业主承诺在项目结束后将成立专门委员会,商谈相关索赔和补偿问题。
到目前为止,本公司仍在就上述变更索赔事宜与业主协商,尚未获得业主的批准。
三、对中铁建披露的预亏原因及其后果的法律分析根据中国铁建在联交所和上交所公布《公告》,公司认为产生巨亏的原因主要是:1、签约资料不全;2、工程变更;3、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4、汇率变化,即人民币升值增大亏损;5、赶工使成本增加。
深度分析中国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41亿巨亏原因自从2010年10月25突然发布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以来,网上议论纷纷。
关于沙特项目的亏损,中国铁建在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该项目采用EPC+O&M 总承包模式,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主要由于业主提出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的增加,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合同预计总成本逐步增加。
”“2010 年下半年,项目全面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各分部分项工程全面展开,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业主对该项目的2010 年运能需求较合同规定大幅提升、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业主为增加新的功能大量指令性变更使部分已完工工程重新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计划工期出现阶段性延误。
”公告发布之后,笔者就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结合笔者长期研究海外工程的经验,对中国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亏损原因做过分析。
随着现在更多的信息被揭示,对于该项目的亏损,我们可以做出相对更加接近事实的推测:1.报价时没有慎重分析合同及规范,并依据合同和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询价,而是参照过去国内的经验进行估价。
这是海外工程大量项目出现亏损的一个常见原因。
中东地区的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欧美一些国家的咨询公司编制合同及规范,合同中一般都会包含非常详细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对于设备、材料的参数,施工工艺等有非常细致的要求,在合同和规范中指定厂家、品牌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很多合同还会有指定分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认真分析规范,而是想当然的认为中标后能够使用国内的材料和设备,必然会带来巨大损失。
2.这是一个EPC合同,业主提供的设计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相比于施工合同,施工方在投标前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需要结合设计院的力量,对概念设计作出评估,较为准确的估计总体工程量。
当然,这样的工作会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和人力财力,因此很多公司在投标时间紧的情况下,这一步就会做的比较粗略,但是这也会给投标带来极大的风险。
中铁建巨亏内幕及分析(合集五篇)第一篇:中铁建巨亏内幕及分析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内幕中国铁建(7.47,-0.05,-0.66%)(601186.SH,01186.HK,下称“中铁建”)爆出沙特轻轨工程项目可能亏损41.53亿元后,引起国内工程行业的广泛关注。
中铁建今天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27.74亿元,同比增长29.71%,但是亏损13.6亿元,大幅下降193.52%。
由于计提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损失,中铁建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高达6.49亿元。
另一家目前正在海外承包工程的大型央企海外项目负责人昨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中铁建以国内的经验来从事国外的项目,国外的问题没有研究透彻。
按照中铁建董秘余兴喜向本报的解释,沙特轻轨项目亏损的原因在于工程采用议标方式,而非投标方式,即指定由中铁建进行承建。
此外,项目采用“EPC+O&M”的总承包模式,项目签约时只有概念设计,此后业主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及工程量增加。
到今年6月30日,中铁建预计总成本增加到125.44亿元。
但是实际的亏损原因并非余兴喜解释的这样简单。
2009年2月10日,中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业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
根据合同,中铁建将负责该轻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
合同要求今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的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的运能。
EPC 意味着中铁建拥有项目设计权、采购权、施工权,设备采购都应由中铁建进行调度。
而据中铁建上述管理层介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是由国外公司负责的。
“由国外设计的话,意味着标准、订货就有一些问题,可能由(设计公司)自己指定。
沙特这个国家制度管理跟中国不一样,据我了解好多东西是指定的,指定由哪些公司提供设备。
”中铁建上述管理层说。
这与上述另一家大型央企海外项目负责人的观点较为类似。
浅议中国企业的境外项目成本管理--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带来
的启示
张慧德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15(000)026
【摘要】2009年2月,中国铁建在沙特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
该项目工期22个月,计划次年10月完工进行试运营,项目的执行模式为交钥匙工程加运维管理。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项目便成了中国铁建的滑铁卢。
根据其2011年1月在上交所发布的公告,截至2010年底,该项目预亏预计将高达41亿元。
根据中铁建公告的解释,项目出现巨亏的原因主要有三:业主负责的征地拆迁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张慧德
【作者单位】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传导及控制——以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为例 [J], 叶建木;潘肖瑶
2.从中铁建沙特巨亏看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J], 齐荣光;梁权
3.对沙特项目发展的战略构想——中铁J局沙特项目的调研报告之二 [J], 朴奉根
4.软预算约束对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铁建沙特巨亏案的分析
[J], 李琬珩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传导及控制——以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为例 [J], 叶建木;潘肖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齐荣光 梁权
作者机构: 石家庄铁道大学
出版物刊名: 会计之友
页码: 20-2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9期
主题词: 海外工程项目 总承包合同 风险
摘要:2010年中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发生巨额亏损。
通过详细解析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合同风险、工程变更风险、文化风险、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文章认为造成此次亏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铁建海外施工经验不足,风险管控意识淡漠。
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意在进行全球拓展的中国建筑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中铁建在沙特巨亏来说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源渗透型成长的困境
一.国有大企业垄断渗透式成长
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以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方式进行垄断渗透式成长,其特点是不仅有超大型的规模,还靠垄断,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摄取了很高的利润。
这部分企业将很难成长,从他们在全国诞生起,大多数企业还在通过中国的人口红利不断扩大规模,因此称他们为垄断渗透更为准确,此外,以国资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依然乐此不疲的进行国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以资产重组方式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的做法虽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确乎瑞了企业自身的成长规律,因而具有先天的内生性缺陷,即企业的内部能力的刚性供给无法满足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
欧美的大企业也有明显的垄断性,但是他们的垄断是建立在竞争之后的垄断。
市场成长的环境从一个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在到国际市场,再到全球市场。
优胜者是从众多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市场前三甲的企业。
然而中国政府不惜降低社会福利,来培养中国超大型国有企业,以期望他们取得垄断地位之后到国际市场去和跨国企业竞争。
国有企业从诞生时就被赋予了与跨国企业竞争的重任,然而,在垄断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没有在规模超速扩张的垄断中培养足够的成长能力,未来靠什么赢得世界?
二.事件始末
2010年10月25日晚间,中国铁建公告称,由于承包麦加轻轨项目,出现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预计将发生41.53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股东的损失,中国铁建将这个项目的风险和损失转嫁给了母公司中铁建总公司,国家将为这个巨大的失误“埋单”。
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轻轨项目起于加马拉站,经米纳、穆茨达里法赫,至终点阿拉法特站。
正线全长18.06公里,环形折返线长1.6公里,其中高架段长13.36公里。
2009年2月10日,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订《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下称合同)。
根据合同,轻轨项目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中国铁建负责麦加轻轨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
该项目合同总金额为66.50亿沙特里亚尔,约为17.7亿美元,按2010年9月30日的汇率,折合人民币120.70亿元。
这也是中国铁建首次采取类似模式承建项目,在此之前,多数项目都是EPC模式,即俗称的“交钥匙”工程。
中国铁建负责人介绍,麦加轻轨项目采用了议标而非招标方式,在签订合同之前,公司进行过评估认为按照当时的工程量,“毛利率可以在8%-10%左右”。
之所以会出现后来项目的亏损,中国铁建方面认为,主要是由于项目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后,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所致。
比如,空调设计最初是按照室外温度38℃进行设计,最后提高到按照46℃进行设计,标准提高带来了成本增加。
中国铁建自称,由于在某些方面和业主方面理解上存在差别,也导致许多工程需要提前进行,造成了工期紧张。
此外,中国铁建方面认为,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也导致了工期紧张,增加了赶工成本。
消息宣布之后,10月26日中国铁建复牌,A股股价下跌至7.59元,H股跌至9.59港元。
三:中铁建巨亏原因分析
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报价过低,做出过度让步
对投资的文化因素和地质环境考虑不足。
导致了工期紧张和成本上升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对事后发生巨亏的索赔程序未做到位。
四:管理启示
1.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2.对外投资需要考虑更多的变量
3.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