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法家》《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课在高二历史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第二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1.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的原因包括技术进步、商业扩张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2.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私有制和竞争。
它激励个人和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来创造财富。
3. 英国的领先地位: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英国的优势在于其煤炭和铁矿等资源,以及其发达的金融和商业体系。
二、近代世界的重要事件与影响1.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以平等、自由和博爱为口号的大革命。
这个事件引发了欧洲各地的革命浪潮,并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工人运动: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阶级的崛起,工人运动在欧洲和美国迅速兴起。
工人们争取权益和福利改善的斗争推动了劳工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3. 帝国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国家进行了殖民地扩张。
帝国主义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的变化。
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 鸦片战争:1840年代,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这一事件揭开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篇章。
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并引起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2. 戊戌变法: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企图通过改革来实现现代化。
然而,变法运动不久即被保守势力所阻挠,失败了。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政府,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四、思考与展望1. 历史是前进的车轮:近代世界的重要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影响了全球的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2. 帝国主义的影响长久:帝国主义给亚非拉等地区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冲击。
初三道法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道法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和代表人物。
下面将对初三历史中的道法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道家思想1.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是《道德经》。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强调“无为而治”和“从无中有”。
2. 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道和无为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
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而“无为”则是指不做无用之事,强调顺应自然。
3.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自然万物之性,无恶无好,各得其所”。
他的代表作是《庄子》。
二、法家思想1. 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商鞅商鞅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对秦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2. 法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法治和重法法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和“重法”。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强调依法治国。
重法则是指法律的权威和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
3. 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法而下者胜”、“法治必由上而下”的思想,主张君主集权、重视法律制度。
三、道家和法家的比较1. 人性观点不同道家认为人性本善,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谐。
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制度约束和法治。
2. 政治观点不同道家主张君主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法家则主张君主集权,通过制度规范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3. 改变社会观点不同道家认为改变社会应该靠自我修养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法家则认为改变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变革。
四、道法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道家思想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追求“道”来修身养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素材中世纪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
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
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
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
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
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
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
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
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1250~1499年,增加到1∶。
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
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
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
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
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
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欧洲手工业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历史条件、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资本主义萌芽从根本上说是欧洲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
2.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自豪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引导学生分析欧洲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进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世界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横向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本课难点: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手段利用投影仪打出导读提纲及有关的资料。
教学要点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社会分工的扩大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1.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条途径3.资本主义手工生产的形式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5.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教学思路1.本节课属于阅读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预示着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现,揭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并与后面许多章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又是高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
如果本节课开得不好,将为以后的学习带来知识上的障碍。
2.既然是阅读课,就要以学生的阅读为主。
但是不能由学生漫无目标地看,教师可先设计好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在各自阅读的基础上可独立解决问题或分组讨论。
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细细讲解。
可能的话,可提供一些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资料。
3.因为这是高二第一节课,内容较多,如一节课完不成,可用两个课时进行。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大约从战国末年到秦朝时期(公
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21年)持续约200年。
这个时期,诸多学派争相崛起,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有以下几个:
1. 儒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制、君主统治等思想,倡导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追求道的真理,提倡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法家:以商鞅、李斯为代表,倡导法治统治,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4. 兵家: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提倡以战争达
到国家统一和稳定。
5. 名家:以公孙龙为代表,主张辩论和辩证法,注重言辞和辩才。
6.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倡导世界和平与庙堂与市场的统一。
7. 阴阳家:以淮南子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和道德修养的结合,注重天人合一。
总结起来,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主要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
段历史时期的思想争鸣,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也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上历史十六课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九年级上历史课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上历史十六课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文化与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 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科学技术、农业等。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演变:初代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世袭制度。
- 重要的国家制度:封建制、科举制、官僚制、封建地主等。
第三课:中世纪欧洲的国家- 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发展:封建领地、封建等级制度、骑士制度等。
- 中世纪欧洲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英国等。
第四课:围绕地中海的世界-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艺术家、科学家等。
- 地中海贸易: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探险、科技进步等。
第五课: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南欧海上霸权:葡萄牙航海家、西班牙航海家的探险事业等。
- 大航海时代的结果:地理知识的革命性发展、地理新发现等。
第六课:崭新的历史大舞台- 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分裂、兵法战争、重要的统一战争等。
- 秦始皇的统一: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治理、对外扩张等。
第七课:古代罗马的兴亡- 罗马的创建与发展:城市的建立、共和制度的兴起、外交政策等。
- 罗马的衰落:军队衰退、政治腐败、入侵民族等。
第八课:印度教、佛教与耆那教- 印度教的传播:教义、种姓制度、文化传统等。
- 佛教的发展:佛陀悟道、教义、传播等。
第九课: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发展-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与教义:穆罕默德、《古兰经》、五功中的五齐。
- 伊斯兰帝国的扩张:帝国的建立、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对西方的影响等。
第十课: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入显佛教、本土化过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
第十一课:东亚的农业文明- 东亚的农业发展: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农耕文明。
- 高句丽与新罗:两个古代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等。
墨家道家法家知识点总结一、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创始人是墨子,他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和“尚同”等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墨家对爱、和平和公平的追求。
1. 兼爱墨家提出了“兼爱”思想,即“爱人如爱己”。
墨子认为,爱不应该局限于家人和至亲,而是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墨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同样的爱来对待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充满和谐和平等。
墨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倡导“兼爱”,他带领他的追随者去救助那些被战争和灾难所困扰的人们,这使得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2. 非攻墨家提出了“非攻”思想,即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子认为,战争只会带来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只有通过和平与爱的方式来解决纷争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
墨子主张国家应该采取防御战略来防范外敌的侵略,而不应主动发动战争。
3. 尚同墨子主张“尚同”,这是墨家的一种政治理念,意思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
墨子认为,不同的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不可言说”等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道家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反对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可强求。
对政治来说,就是主张政府应当放手让民间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这样才能使社会得到真正的和谐发展。
2. 道法自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认为自然界有其自然规律和道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可人为的干预和破坏。
道家重视自然和人性,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强求。
3. 不可言说道家主张“不可言说”,即认为道法自然,超出人类的理解和描述。
道家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概念是不能够准确表达和理解自然界的道理的,唯有通过心灵的净化和超越才能领悟自然界的真理。
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对自然的理解和领悟。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欧洲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包括:纺织、采矿、冶金、印刷等行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第二,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讲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逐渐形成,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和首先出现的地点;资本主义是通过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形成资本家和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这两条道路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一目,教材写了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包括三个问题:1.欧洲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教材通过不同手工生产行业的大量具体事例,反映出十四五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应当注意的是,教材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了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令炎黄子孙自豪的同时,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相反却在欧洲结出划时代意义之果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2.社会分工的扩大。
教材通过实例指出,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手工业者专业化的程度加强,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并出现了很多新的手工行业。
分工以及与其相对而并存的“协作”,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教材概述了欧洲中世纪晚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超越于农业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一目,教材写了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问题:1.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欧洲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在14—15世纪,欧洲国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提高。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农业。
这期间农业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带有两个轮子的铁犁已在欧洲普及,后来又发明了犁壁,改善了挽具,使畜牧效率大大提高。
在耕作方法上,种植业已普遍推行三圃轮耕制,即把耕地分成三部分,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大麦或豆类;第三年休耕养地。
三部分耕地轮流种植,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持地力,增加收益。
肥料施用量日益增多,大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再就是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都在迅速增长。
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对东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多地了解,水稻、甘蔗、棉花被引进欧洲。
在南欧,还发展了亚热带水果的生产,如柑橘等。
良种绵羊的养殖在欧洲也有了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冶炼方面,13世纪,水力鼓风机械用于冶金,到14世纪,西欧已懂得了铸铁技术。
冶金业中使用了高大的熔炉和风箱,溶出的铁也能浇铸质量较高的各种生产工具或武器,并可练出较好的钢。
以水为动力的矿井排水机械也开始使用。
采矿业中蓄力或水力推动的抽水机、提运矿石的绞车等设备的使用,使人们有可能开采更深层的矿藏。
从13世纪起西方广为应用火药。
14世纪出现第一批火器,到16世纪被广泛运用。
火器的广泛流行,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
15世纪时,欧洲人已有了自己生产的瓷器。
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也发展起来了。
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自中国传入后,欧洲人一开始生产自己的丝织品。
欧洲传统的毛纺织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纺织工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这时期的欧洲社会“十分看重衣料、穿着和豪华的服装。
房屋内部要用布料、窗帘、帷幔、花毯以及装满呢绒细布的衣柜来装饰”。
【教材梳理】中外历史纲要学习聚焦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历史纲要(上)1.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2.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4.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6.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7.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9.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0.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1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1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1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1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16.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17.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8.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19.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21.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道家和法家》《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知识点总结
《道家和法家》《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xx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道家和法家,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知识点-道家和法家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
的记忆,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作用
2、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巨变
3、农业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1)生产技术的进步;(2)社会分工的扩大;(3)经济结构的巨变;(4)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5)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兴起;(6)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14、15世纪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德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几种形式
(1)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是指以雇佣关系为基础和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G—W—G’(G-货币;W-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获得更多的货币,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
一般商品生产的特点:W—G—W,卖出商品获得货币,再购买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产生
①手工业生产领域:富裕作坊主成为资本家;帮工、学徒和破产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②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人成为包买主;小生产者成为雇佣工人。
③农村:富裕农民、封建领主成为农业资本家;破产农民沦为雇佣工人。
(15、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地主的主要形式已是货币地租)
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接替和市场的扩大。
商人成为包买主,最初采用低价预购的小生产者产品;后来将原料分配给小生产者,要他们按时按质交货,付给他们酬金;最后又将分散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生产,形成了新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4、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工场手工业在欧洲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高二历史知识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