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陷阱”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5月/10日/第003版声音・观察人均GDP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拉美陷阱”要防止“福利陷阱”要跨越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
这就意味着,中国成功走出偏下中等收入阶段这个矛盾突显时期,开始进入“陷阱密布”的偏上中等收入阶段。
未来十几年,尤其“十二五”期间,是中国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
无疑,中国在偏上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考验将是全新的,面对的挑战将是严峻的。
与其他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一些,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一蹶不振,存在掉进陷阱的风险。
根据近十几年来周边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在上一阶段遇到的问题,针对在偏上中等收入阶段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笔者总结出“转型陷阱”、“拉美陷阱”、“福利陷阱”、“金融陷阱”、“美元陷阱”、“捧杀陷阱”、“民主陷阱”共计7个中国或将面临的风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展开解释“拉美陷阱”和“福利陷阱”。
防止“拉美陷阱”着眼包容性增长从世界各国尼基系数调查中可看到几个有趣现象:凡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基尼系数一般都较高;凡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个别资源型国家不在此列),基尼系数都较低,且一般不超过0.40;中等收入国家的尼基系数一般都较高,拉美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些有趣现象说明,收入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
对很多国外学者而言,“拉美陷阱”(也有人将之称为“拉美化”和“拉美病”等)主要是指分配不公,进而指两极分化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城市和毫不守信的承诺等。
其实,“拉美陷阱”的含义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正如有学者曾撰文善意告诫的那样,如在2020年之前不能从“拉美陷阱”里逃出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将有可能像一个“方形轮子”,走走停停,断断续续,届时,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有可能导致社会分化和冲突,进而中断增长。
拉美陷阱”也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前曾出现过一段发展较快时期。
但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弱势群体增多,城乡差距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社会陷入动荡,政局不稳,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拉美陷阱”的典型表现是城市化畸形发展。
(要警惕中国陷入拉美陷阱)“拉美陷阱”,即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
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都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
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
由于缺乏规划,当农村人口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城市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和基本服务问题(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力供应、给排水等),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
来到城市的大批农民,由于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低,逐渐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通常被迫在环境较差的地方建立住所,形成城市贫民窟。
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活动、暴力活动和各种骚乱事件时常出现,治安状况差,社会环境恶化。
如今,几十年过去,拉美大部分国家人均GDP还在1000-3000美元间徘徊,就掉进陷阱中爬不出来,故称这种经济现象为“拉美陷阱”。
2表现形式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典型的表现就是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畸形发展,不仅没有给城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也没有给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而且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被世界称为“拉美陷阱”。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拉美国家的移民中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占绝大多数。
拉美城市人口增长有40%来自农村移民。
由于缺乏规划,城市没有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和基本服务问题(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力供应、给排水等),造成城市化过程的混乱。
第六讲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张峰教授博导社会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主要指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广义则不限于社会学研究的。
一、六大陷阱中国“发展中”:时空压缩,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已经出现。
矛盾的突显。
矛盾的发展期和矛盾的,形成“叠加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不要以转型来遮蔽问题,为腐败等问题寻找托词。
中国高铁美国第一条高铁中国修——高铁腐败的高发期中国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改革的现状是教育在追求公平的时候,效益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理要不要分科。
先发国家后发国家(吸取经验、避免教训)1、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北美和南美现象美国3.8亿人口,持枪3.9亿只——美国持枪有历史的传统(自卫的需要)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哥伦布是海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世界的三马(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中等收入:5000-10000美金产业结构:资源型(巴西: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集约型(亚洲四小龙)国际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用了12年跨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则用了8年。
东亚梯次开发——梯次转移(日本-第一级;亚洲四小龙-第二级;中国沿海-第三级;内地-第四级;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第五级)工业化(1.0机械化、2.0电气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IT新四巨头:GAFA(google搜索引擎、地图、汽车、手机;亚马逊amazon买书、手机、商品目录信息;脸谱网facebook;苹果手机apple),微软退出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新债还旧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指出负债表出现问题。
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戈尔巴乔夫:民主与新思维)社会党目标、社会民主党本次危机,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和谐社会”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它是人与人协调的一种形态B.社会没有差异C.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D.社会没有矛盾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审议通过是在( )。
A.党的十六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概念的是( )。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毛泽东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B.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C.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内涵B.总体特征C.总体要求D.基本内容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的“四位”指的是( )。
A.政治B.经济C.文化D.外交E.社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A.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B.表明了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C.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D.是我们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执政理念的升华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
A.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以人为本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E。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三、辨析题1.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2012.7CONTEMPORARY WORLD57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王友明/文拉美是较早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但由于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不但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经济发展,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地区。
拉美跌入“陷阱”的教训值得谨记和汲取,其应对措施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诸多启示。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一词最早出现在《时代周刊》记者米切尔·斯库曼撰写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1]作者指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种“陷阱”现象经常发生,即社会矛盾凸现,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犹如跌入陷阱,难以自拔。
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熟知和应用,成为学术界论述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常用语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总结及对概念的解读和诠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外延日益完善和丰富。
目前,该概念较为完整的意义是指,“一国经济跨越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门槛’后,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实现翻番。
但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受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开始迟缓甚至长期停滞,社会分化趋势加快,社会风险随之积聚,社会运动频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进入人均10000美元的高等收入阶段,整个国家跌落经济停滞、社会失衡的陷阱。
”[2]“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特征通常表现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裂痕扩大并行。
发展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目标,导致两级分化,产生“有增长而无进步”的现象。
二是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与边缘化并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扩大趋势,出现“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的现象。
时空观照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文/高潮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2015年,中国人均GDP更是达到了8000美元。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未来能否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就已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时隔40年之后多数拉美国家仍未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目前依然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难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曾为欧洲殖民地的拉美国家,资源丰富,背靠美国大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就陆续踏上了现代化之路,阿根廷和智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高于当时的一些欧洲国家。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智利、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人均GDP就已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却后续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国际经济陷入萧条,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1980年至1990年间,拉美地区年均GDP增长仅为1.2%。
21世纪初,全球大宗商品繁荣带动了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仿佛看到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
但是,随着此轮大宗商品周期的结束,这些国家重新出现经济衰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多数国家人均GDP,继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至今仍没能跨过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33个经济体中,85%的国家都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且“滞留”的平均时间达到37年,有学者因此也将“中等收入陷阱”称为“拉美陷阱”。
梧桐作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汇报材料、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发言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material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梧桐作文5篇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一目了然的,结构完整是优秀的作文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立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梧桐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未来十年中国应努力避免两个陷阱系列之二:拉美陷阱转发(125)评论(231)04月12日04:55《投资者报》专栏文章,尚未发表,谢绝转载2012年4月2日是英阿马岛战争30周年。
尽管阿根廷总统总统克里斯蒂娜仍在重申阿根廷拥有马岛主权,并敦促英国就马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
但看过了太多类似争端的我们都明白,这样的要求通常会无疾而终。
尽管英国已经不再是叱咤风云的日不落帝国,但即使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时代,强权似乎依然是公理。
事实上,阿根廷可谓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命运多舛的国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达到790美元,约为英国人均GDP的75%,远高于日本的332美元(以上数据均按1965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然而到201 1年,阿根廷人均GDP为9138亿美元,仅为英国人均GDP的25%,以及日本人均GDP的21%。
不难看出,一个世纪之后,阿根廷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急转直下。
政治上的窘迫,自然与经济上的衰落息息相关。
阿根廷只是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一个缩影。
在1960年,拉美的巴西、阿根廷与东亚的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同属中等收入经济体。
50年之后,韩国、台湾、新加坡成功地晋级高收入经济体,而巴西、阿根廷依然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里停滞不前。
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2030展望》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间,只有13个国家或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晋级为高收入经济体(有趣的是,这里面居然包括希腊!),而大多数在1960年就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或地区,到今天依然如是。
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由于拉美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因此拉美陷阱也就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代名词。
从经济层面来看,拉美陷阱的症状是,当由低成本适龄劳动力构成的人口红利与由资本匮乏构成的收益率红利逐渐消逝之后,以及当本国科技水平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追赶效应”耗竭之后,由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不鼓励个人与企业的创新,以及在教育与科技研发方面乏善可陈,导致该国失去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该引擎通常由人力资本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CONTEMPORARY WORLD36“两个主义研究”专栏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经济一度持续高速增长,但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陷入困境,至今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
有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的形成既有特殊历史根源,又有深刻现实原因。
“拉美陷阱”的突出表征一是经济低迷起伏。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年均GDP 增长率和人均GDP 增长率分别为1.2%、–0.9%,90年代分别为3.2%、1.4%。
虽然2003—2008年有所恢复,分别达4.8%、3.4%,但近年又步入下行轨道,个别国家甚至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二是发展能力下降。
1980—2002年,拉美地区12个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年贡献率,除智利为1.5%外,其余为零或负数。
这说明,近22年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生产力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拉美陷阱”,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
究其原因,既与拉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误、经济社会政策失调有关,也受其政治制度无法满足国家治理需要以及政治腐败深刻影响。
关于“拉美陷阱”的几点启示,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陈湘源/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3.009三是社会分化严重。
1980—2002年间,拉美地区贫困人口从1.35亿增加到2.14亿,贫困率达43%,基尼系数始终在0.5上下高位徘徊,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002年,占地区总人口30%的最贫困人口仅占国民收入的7.5%,而人口占10%的最富人口却占国民收入的40%。
虽然近年来,拉美各国扶贫减困取得成效,但其至今仍是公认的贫富差距最悬殊地区。
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百分之多少收入陷阱
东南亚国家陷入收入陷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福祉。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东南亚国家的收入陷阱百分比达到了50%。
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无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现象。
东南亚国家的收入陷阱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分配不均、技术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多等原因造成的。
首先,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动力,无法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导致贫困人口增多,社会福利水平低。
此外,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无法提高生产效率,也无法实现经济发展。
要想解决东南亚国家的收入陷阱问题,首先要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
济发展水平,改善资源分配,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其次,要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总之,东南亚国家的收入陷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东南亚国家的收入陷阱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拉美陷阱” 初探“拉美陷阱”初探刘持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摘要】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其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过多地利用外资等。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规避国际风险,跨越发展的“陷阱”,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拉美陷阱;贫富分化;城市病一、何谓“拉美陷阱”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拉美各国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仅用十年就达到1000美元,被称为“拉美奇迹”。
70年代以来,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阶段中,危机频繁,动荡不已,发展滞缓,人均GDP再翻一番竟花了30年时间,又被称为“拉美现象”。
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了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社会结构失衡,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或者说是遭遇了现代化的“陷阱”。
学界对此整体性危机多有论述,有的叫拉美病,有的称拉美化,有的则称之为拉美陷阱,其内容所指也不尽相同。
我们把“拉美陷阱”定位于经济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极端贫困并存;过多地吸收利用外资,外资依赖度高。
二、“拉美陷阱”的表现1、“拉美陷阱”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收入分配不均衡是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但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不均衡程度差异很大。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
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4被定为警戒线。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3,0.4之间。
目前的统计,拉丁美洲的平均基尼系数已达到0.522,已大大超过警戒线。
拉美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
[拉美陷阱]拉美一:[拉美]拉丁美洲的商务礼仪概述拉丁美洲国家商务礼仪概述:拉丁美洲国家国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能管理经营业务的人才并不多。
因而在拉美必须与负责管理的人才能谈生意,拉美休假很多,往往在商谈中,经常会遇到参加洽谈的人突然请假,商谈要暂停到他休假回来后才能继续进行。
和处事敏捷的北美人相比,拉美的商人显得极为悠闲开朗。
与拉美商人洽谈时,常听他们说:“明天就办”,但到了明天,却仍然是这句话。
由于这种情况,所以洽谈中的感情成份很大,但是如果彼此成为知己之交之后,他们便会优先办理,同事也会照顾到客户的要求,商谈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所以,在拉美,商谈时的态度是要做到善解人意和真诚,冷酷无情将不适合那里的商谈气氛。
但是,在近几年来,受过商业教育的人迅速增加,因此这种商业环境正在逐步改变。
拉美的工业水平很低,企业家的企业意识也较低,工作时间普遍短而松懈。
由于气候的关系,早上起得晚,而午饭后必须睡午觉。
中午休息的时间一般是从12点到下午3点,银行要到中午12点才开门,而到下午3点也就关门了。
而且因为金融界的知识水平较高,常常发生罢工,有时会持续一个月之久。
在此期间,金融活动也就跟着停顿。
我们与拉美国家贸易时,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拉美国家由于比较悠闲,人们常常变得责任感不强。
在商业活动中,不遵守付款日期是经常发生的事,而对金融的时间价值也缺乏敏感。
在拉美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中,也有对信用证付款的观念极为淡薄人,甚至还有商人希望同国内交易一样用支票付款,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国际贸易中正式交易的做法。
在拉美的贸易中,美元是主要的货币,美元黑市的横行,是拉美各国共同的现象。
拉美国家中,除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外,对进口许可证审查很严,所以事先若未确认是否已获得许可,千万不要着手组织生产,以免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拉美,政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们由于司空见惯,因此发生了政变,也不会紧张骚动,街上仍平平静静。
政变对于一般的商业几乎没有影响,只有牵涉到政府的交易,才产生影响。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
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总体判断:中国人口城市化步入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口地理分布上的体现,当前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驶人人口城市化快车道。
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亦称之为乡村城市化;第二阶段,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形成以超大城市组带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三阶段,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其他乡村迁居,称之为逆城市化。
从总体上观察,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已步人第二阶段,超大城市的发展主导着人口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开创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采取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的方针,大大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195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占39.6%,2005年上升到占49.3%w,城乡人口差不多平分秋色。
中国人口城市化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已由1950年的11.2%上升到1980年的19.4%、1990年的26.4%、2005年的43%左右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规避这五个“发展陷阱”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个基本论断,是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人类历史教训、借鉴各国发展经验、审读全球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指引和战略部署,是我党现代化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但主要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陷入了各式各样的发展陷阱。
有的国家难以跨越发展陷阱,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停滞;有的国家貌似跨越了发展陷阱,却将跨越陷阱的代价与成本转嫁给了国内部分群体或其他国家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既实现自身跨越发展陷阱又兼顾全球发展包容的道路,必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新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出新道路。
一、跨越李嘉图陷阱:避免低水平国际分工带来的发展锁定从历史上看,某些后发国家依赖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起飞,却落入了“资源诅咒”,最终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陷入了“贫困化增长”陷阱;而某些国家虽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廉价的后发优势迅速融入全球分工和推进国内工业化,却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加上其他制度性因素,人均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水平,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两类国家都过于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而未能在合适的时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所谓的“李嘉图陷阱”。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分工体系,利用庞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释放人口红利,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的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推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及启示作者:陈湘源来源:《当代世界》2017年第03期“拉美陷阱”,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
究其原因,既与拉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失误、经济社会政策失调有关,也受其政治制度无法满足国家治理需要以及政治腐败深刻影响。
关于“拉美陷阱”的几点启示,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经济一度持续高速增长,但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陷入困境,至今仍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
有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的形成既有特殊历史根源,又有深刻现实原因。
“拉美陷阱”的突出表征一是经济低迷起伏。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年均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2%、–0.9%,90年代分别为3.2%、1.4%。
虽然2003—2008年有所恢复,分别达4.8%、3.4%,但近年又步入下行轨道,个别国家甚至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二是发展能力下降。
1980—2002年,拉美地区12个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年贡献率,除智利为1.5%外,其余为零或负数。
这说明,近22年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生产力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三是社会分化严重。
1980—2002年间,拉美地区贫困人口从1.35亿增加到2.14亿,贫困率达43%,基尼系数始终在0.5上下高位徘徊,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002年,占地区总人口30%的最贫困人口仅占国民收入的7.5%,而人口占10%的最富人口却占国民收入的40%。
虽然近年来,拉美各国扶贫减困取得成效,但其至今仍是公认的贫富差距最悬殊地区。
四是政治社会动荡不安。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拉美地区先后有五国的六位民选总统在民众抗议浪潮中被迫下台,个别国家甚至一年内先后更换五位临时总统;多国发生军事政变,个别国家总统被迫流亡国外,或遭反对党弹劾。
“拉美陷阱”初探
“拉美陷阱”初探
刘持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摘要】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其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过多地利用外资等。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规避国际风险,跨越发展的“陷阱”,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拉美陷阱;贫富分化;城市病
一、何谓“拉美陷阱”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拉美各国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仅用十年就达到1000美元,被称为“拉美奇迹”。
70年代以来,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的阶段中,危机频繁,动荡不已,发展滞缓,人均GDP再翻一番竟花了30年时间,又被称为“拉美现象”。
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了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社会结构失衡,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或者说是遭遇了现代化的“陷阱”。
学界对此整体性危机多有论述,有的叫拉美病,有的称拉美化,有的则称之为拉美陷阱,其内容所指也不尽相同。
我们把“拉美陷阱”定位于经济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的极端贫困并存;过多地吸收利用外资,外资依赖度高。
二、“拉美陷阱”的表现
1、“拉美陷阱”主要表现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
收入分配不均衡是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但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不均衡程度差异很大。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
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4被定为警戒线。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3,0.4之间。
目前的统计,拉丁美洲的平均基尼系数已达到0.522,已大大超过警戒线。
拉美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拉美5%最富有的人获取了国民收入的25%,东南亚国家为16%,发达国家则为13%。
在大多数拉美国家,占总人口10,的富人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40%,47,,而占总人口20,的穷人所占的比重仅为2%,4,。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报告《拉美与加勒比的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和其他地区相比,在任何一个时期,拉美的基尼系数都是最高的。
虽然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显著下降,但80年代又开始上升,90年代的下降幅度较小。
美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指出,拉美的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而在拉美,除牙买加(0.38)以外,其他拉美国家均高于世界平均数,其中11个拉美国家高达0.5。
在拉美,占总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总收入的7.5,。
这一比重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其他地区平均为10,)。
而在拉美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总人口5,的富人获得了国民总收入的25,,占总人口10,的富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40,。
这样的收入分配不公情况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只及拉美一半的若干个非洲国家才会出现。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拉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1、0.52和0.50,而东亚则分别为0.38、0.40和0.39。
2、“拉美陷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城市病与农村的凋敝并存
城市化是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要素,实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是: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水平应随之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发展。
当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就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自独立以来,拉美各国就形成了土地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的状况。
农村政策向大地主倾斜,农民的发展受到限制。
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民生活艰难,农村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农民为摆脱困境,涌入城市。
城市无法为骤增的民工提供生存与发展的一般条件,很多人沦为城市贫民,从而形成了贫民窟。
到1994年,拉美贫困人口的65%已生活在
城市。
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城市化本身是个自然的过程,而拉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
19世纪初获得独立后的一些拉美国家,作为
现代化的后来者,其现代化进程缓慢而又艰难。
进入20世纪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其城市化水平就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几乎接近了。
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造成了城市病。
其原因是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以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一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贫困化。
20世纪90年代末,10个贫民中有6人住在城市。
二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城市的失业率很高。
三是城市的首位度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的比值。
城市人口集中于首都是拉美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拉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
3、“拉美陷阱”还表现为过多地利用外资,外资依赖度高
经济学家已证明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A?刘易斯指出:历史上一个
国家的经济起飞总是伴随着储蓄的大幅度增长。
H?钱纳利和A?斯特劳特也指出,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弥补缺口的有效途径就是大量利用外资。
1970-1980年间,拉美的外债总额从270亿美元上升到2310亿美元。
其后果是,一方面,拉美国家的还本付息额每年高达180亿美元。
拉美经济稳定性差的根源在于过度举借外债,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
统计数据表明,在进入拉美国家的外资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明显少于外债。
由于过度依赖外资,拉美国家先后在20世纪30年代和60、70年代出现两次外债危机。
二是用途不当,从理论上说,适度地举债能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能力弱的缺陷。
但拉美国家的外债,却大量进入消费领域或军政府,用于购买军火。
而且,进入生产领域的资金也是在周期长收效慢的工程项目。
这更使其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为以后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如通过参与生产全球化,该地区的生产结构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结合度越来越高。
又如,通过参与贸易全球化,该地区的贸易壁垒大幅度下降。
再如,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该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机构融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拉美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尤其在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该地区已爆发了三次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即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总之,得益于国际金融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获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国际金融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大量的政策自主性,也使它们更容易受到外部金融动荡的影响。
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
各发展模式没有优劣之分。
每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如何规避国际风险,都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如何跨过发展的“陷阱”,使发展的进程不被打断,从而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侯成鹏.吸取拉美现象教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学
习,2006.7 【2】尹保云.1000-3000美元危险期的"神话"[J].改革内参,2007(3)3-6 【3】郑秉文.拉丁美洲研究.2005-2007
【4】苏振兴.关于拉美国家现代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术探
索,2006(2)79-86 【5】张小川,张学军.走进拉丁美洲[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
刘持金(1978-),男,汉族,云南丽江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育系教师,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