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松鼠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32
10*松鼠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驯良、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乖巧矫健榛子榉实帽缨舵蛰伏苔藓狭窄勉强栎树褐色敏捷机警警觉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围绕提示,自读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下面这篇文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2、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
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10、松鼠和松果松鼠和松果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对组合。
松鼠是松树林中常见的小动物,而松果则是松树所生的果实。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联,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松树的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松鼠的特点松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一类小型的灵活动物。
松鼠通常身体细长,尾巴长短不一,善于攀爬和跳跃。
它们的前肢有五指,适合抓握和攀爬。
松鼠的牙齿尖锐,具有很强的啃咬能力,能够咬开坚硬的坚果壳。
松鼠的皮毛一般为浅棕色或灰色,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松鼠主要以坚果为食,如松果、榛子、杏仁等。
它们会将坚果储藏在地下或树洞中,以备后用。
松鼠还会夺取鸟类的蛋和幼崽作为食物,或者吃些昆虫和小型动物补充蛋白质。
松果的特点松果是松树的果实,是一种种子结构。
松果呈圆锥形,通常由许多鳞片状的结构组成。
每个鳞片上有两颗种子,种子内含有营养物质和胚芽。
松果的颜色从青色到棕色不等,成熟后会散开,将种子散播到周围的环境。
松树通过产生松果来繁殖后代。
松树的雄性花和雌性花都生长在同一株树上,雄性花结成的松果称为雄松果,只含有花粉。
而雌性花结成的松果称为雌松果,含有种子。
当雄性花的花粉落在雌性花的柱头上时,就会受精,然后形成种子,最终变成成熟的松果。
松鼠和松果的关系松鼠和松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松鼠是松果的传播者。
当松树的松果成熟后,松鼠会将松果摘下并储藏在不同的地方。
在冬季或食物紧缺时,松鼠会回到储藏的地方取食松果。
然而,有时松鼠会忘记或不小心遗漏一些储藏的松果,这些松果会在春季发芽生长,成为新一代的松树。
松鼠还在储藏松果的过程中,经常会将松果埋在地下,而不是在地上储存。
这样做的好处是,地下的松果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不易被其他动物找到和捕食。
而且,有一部分被埋在地下的松果无法被松鼠取回,这就为松树的繁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了传播松果,松鼠还和松树之间存在其他的相互影响。
松树提供了松鼠的栖息地和食物源,而松鼠则通过捕食害虫和依附于松树皮屑上的昆虫为树木提供保护。
10松鼠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说明文《松鼠》。
二、检查预习情况前两天,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的任务。
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读。
②齐读。
2.检查自学词语情况,重点理解“乖巧驯良”。
①乖巧:①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灵巧。
三、看图谈感受1.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2.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3.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老师随即板书:漂亮、乖巧、驯良。
)4.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
并了解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四、体会松鼠的特点及其他习性松鼠具有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漂亮、乖巧、驯良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哪些习性?第1自然段:漂亮——外形第2自然段:驯良——性格第3、4自然段:乖巧——行为第5自然段:胎生、换毛——生活习性(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达到理解课文,体会说明文特点的目的。
)五、学习说明方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是从松鼠的外形、性格、行为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
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讨论找出来。
学生画出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老师归纳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了解说明方法。
)六、与《鲸》一课作比较1.说明角度的比较;说明方法的比较;语言风格的比较。
2.归纳本课的语言风格:这篇课文运用了较多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说明,语言风格更显得生动传神,更具有文学色彩。
马家嘴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导学设计鯨松鼠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你们喜欢这只小松鼠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作者呢?②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除了喜爱小松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仔细观察小动物)③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和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
如果我们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必须和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小动物和喜爱小动物。
(七)小练笔仿照《松鼠》这一课向大家介绍你喜欢或熟悉的一种动物。
板书设计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这段从松鼠的、、、、等部位来说明它的美丽体态。
2、写出表现松鼠漂亮、讨人喜欢的形容词。
3、这一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河马是世界上稀有地腭动物之一。
河马的鼻孔,眼睛和耳朵全生在脸的上部,几乎成了一个平面,因而当它把身体潜入水中的时候,眼、鼻、耳还能露在水面上。
它的一对大门牙,不是向上长,而是向前方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它的嘴比一般动物都大,当它张开大嘴时,一个人如果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它的嘴呢。
有人曾经亲眼看到河马把一条小船咬成两段。
五六厘米粗的芦苇秆子,它咬起来,就好像人们吃韭菜那样容易。
河马不但嘴巴大,胃口也大。
据说它的胃能容纳100千克左右的食物。
在动物园里,因为不光是喂草,要喂大麦、燕麦、小麦、胡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松鼠》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
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
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10、松鼠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尾巴()地梳理塞得()()的果实()地跳跃扎得()2、积累大比拼,我能写出带有“鼠”字的成语(写4个)。
例:獐头鼠目 _________ _________3、我能找出下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A.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B.松鼠的叫声很响亮,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C.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的_______,他毕生从事_________的研究,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一篇巨著,书名是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尾巴老是翘起来。
B.它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C.它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
D.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
6、我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学了《松鼠》这课,感受到了小动物的可爱。
我要发出“关爱动物”的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知道本文与《鲸》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形”与“型”同音,但意思却大不相同。
“形”主要表示形状、形体和显露的意思。
我能用它来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主要指类型。
用这个意思可以组成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1)玻璃__________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到人。
(2)________噪音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__________很难11、学习了课文,我能举例说出一个作者介绍各种新型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松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记“驯、榛”等11个生字,并且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松鼠的外形特点和习性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能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明白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自主预习1、自读课文,圈出“驯、榛”等11个生字及生字所在新词,并把它们多读几遍。
2、正确读记“矫健、机警”等词语,能运用“矫健、机警、遮蔽”口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展示互动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宽敞—— 响亮——锐利——2.反义词:乖巧—— 干净——坚实——二、选词填空。
暖和、温和、敏锐、锐利1.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
2.松鼠对危险或情况突变有着()的感觉。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松鼠()到地上来。
2.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舒适()安全。
四、按提示填空。
1.课文介绍了松鼠的()等五个方面的特点。
2.本文主要采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3.松鼠的外貌特征是()性格特征是()行为特征是()五、我能按照一定顺序重新排列下列词语。
1.动物生物鲸哺乳动物2.凉爽炎热寒冷温暖六、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一、说明手法我知道。
1.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2.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3.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10* 松鼠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10*松鼠之教材分析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10*松鼠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
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精练的说明。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
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松鼠》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
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
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10* 《松鼠》我们w ǒmen 家ji ā的de 房子f ángzi 紧j ǐn 挨着āizhe 森林s ēnl ín。
一y ī只zh ī松鼠s ōngsh ǔ跑p ǎo 进j ìn 我们w ǒmen 家ji ā来l ái ,很快h ěnku ài 就ji ù跟g ēn 我们w ǒmen相熟xi āngsh ú了le 。
它t ā整天zh ěngti ān 满m ǎn 屋w ū乱跑lu ànp ǎo ,在z ài 橱柜ch úgu ì和h ã架子ji àzi 上sh àng 跳来跳去ti àol áiti àoq ù,动作d îngzu î灵活l ínghu ï得d ã惊人j īngr ãn ,从来c ïngl ái没有m ãiy ǒu 碰p âng 掉过di àogu î一样y íy àng 东西d ōngx ī。
爸爸b àba 的de 书房sh ūf áng 里l ǐ,挂gu à着zhe 一y ī副f ù从c ïng 森林s ēnl ín 里l ǐ捡ji ǎn 来l ái 的de 大d à鹿角l ùji ǎo 。
松鼠s ōngsh ǔ常常ch ángch áng 跳ti ào 到d ào 上面sh àngmian 去q ù蹲d ūn 着zhe ,就ji ù像xi àng 蹲d ūn 在z ài 树枝sh ùzh ī上sh àng 似的sh ì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