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
- 格式:doc
- 大小:25.81 KB
- 文档页数:20
文房四宝之砚的介绍砚是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物品之一,用于磨墨、写字及保存墨迹。
砚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下砚的种类、制作工艺、用途等相关知识。
砚的种类:砚可以分为三种:石砚、陶砚和玉砚。
石砚是最常见的砚,主要是使用岩石制成的,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是最常用的一种砚。
陶砚是使用陶土制成的,质地轻盈、易磨墨,适合初学者和儿童使用。
玉砚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玉石制成的,质地细腻,常常被收藏家所珍爱。
砚的制作工艺:石砚是使用天然岩石制成的,首先要经过选择,然后切割成合适的大小。
接下来,需要将切割好的岩石打磨成光滑的面。
最后,砚的内部需要进行挖空,打磨边缘,整形成砚的形状。
陶砚是使用特制陶土制成的。
首先,陶土需要经过筛选,去掉杂质。
将筛选好的陶土放到模板中,压实成型。
再进行烤制和上釉,最后打磨成型。
玉砚是使用不同的玉石制成的,也是通过切割、加工和打磨等多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砚的用途:砚可以用于磨墨迹、写字、画画以及保存墨迹等。
在使用砚之前,需要先将墨块放在砚洞中,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使用砚台上的砚硯磨墨,使墨成为适合写字或画画的状态。
写毛笔字时,需要将毛笔沾湿后,再蘸入墨水,使得毛笔上的墨迹达到所需的浓度。
砚的保养:砚需要保持干燥,否则会出现发霉和变质等情况。
通常,在使用完砚之后,需要将墨水倒掉,用干净的抹布或软毛刷清洁砚面,并将砚放置在通风的地方晾干。
如果砚表面出现凹陷或损伤,需要小心地用石墨、细砂纸等工具进行修复。
总结: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替代的物品之一。
砚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
使用砚时要注意保养,才能使其使用寿命更长,更为美观。
艺术品知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赏石、玩石、藏石。
砚石就是一种收藏的宝石。
这宝石就是石质精卓,耐人寻味,并经济价值较高。
因既是宝物,经济价值又高,世上就会有人为了作伪而骗人上当。
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
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
砚材产在什么地方。
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
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
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
而再看石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款方式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
要收藏货真价实的珍品,需掌握辩伪常识,这应先从砚的价值入手。
砚的价值起决定因素,除了精美的砚匣,主要有三。
一为砚材,即天地赋予的自然品相。
上好的砚石是决定自身价值的根本。
二为雕工,历代雕砚高手,精致的工艺倍增神韵。
而且巧用石疵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价值自然昂贵。
三是刻铭,随着文人砚的出现,一方砚上诗、书、画、印一应俱全,这些刻铭即反映砚的历史年代,又寄托着主人的情趣。
砚的价值与其年代是成正比的。
而仿制赝品者正是根据人们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进行仿伪的。
好的砚台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质嫩细腻。
用手摸砚面的感觉,就像摸婴儿的脸蛋娇嫩、光滑、细洁、舒服。
第二是呵气而润。
在砚面上呵口气即湿润,似可磨墨。
第三是扣之木声。
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
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冷冷然。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砚台从单纯的文房用具,发展为集书法、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被历代文人视为珍玩藏品。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最为文人所珍视。
北宋诗人唐庚在《古砚铭》中写道“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观之寿以世计”;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也将砚放在四宝之首,说“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甚至一些文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陪葬。
《遂昌杂录》中记载一则逸事:“和靖先生……杨连真助亦发其墓焉。
间棺中一无所有。
独有缩砚一枚。
”由此可见,古时文人们对砚台的钟情程度可见一斑。
砚台的起源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颜料来装饰器物、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从其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还需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来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与磨杵自然形态的石砚一直从战国和西汉早期都在使用,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汉代之前,对于制作砚台的材料选取,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坚硬耐磨即可。
而汉朝之后,古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改制。
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人工制墨可直接磨于砚面,因此不再需要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矿物颜料了,因此对于砚台材质的坚硬度,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手工制墨因此,砚台在此时得以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材质的砚,如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
明代铜砚河蟹纹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而在造型方面,汉代砚台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较为规整的刻有纹饰的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开始兴起,于是也出现了瓷砚。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
◆周同祥( 北京 )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当然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在民间流通,在今天这个全民收藏的大时代,有的人喜欢收藏瓷器,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还有的人喜欢收藏家具等等,不胜枚举。
砚台的收藏一般会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材料的选择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汉唐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砚台是如何从简单的研磨器演变成实用砚台。
接着是明清阶段,这个阶段里古人开始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且由于文人的介入,砚台渐渐被融入到金石体系里,被文人当作一种记录、抒情、馈赠、自勉的载体,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捉刀代笔,在砚台上镌刻文字绘画,从而千古流传。
今将十方馆藏铭文砚做一展示,其中有释文和考证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清代端砚长15.5厘米 宽8.3厘米 高3厘米铭文:铁耕斋藏雷悦(1882—1933),字怡甫,一作彝甫,号虚公、锲公、铁耕山人、壶盦外史,室名铁耕斋,长沙人。
工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精鉴赏。
清代端砚长17.5厘米 宽12.7厘米 高2.2厘米铭文:作外吏难免俗毋饮贪泉重为尔辱 云麓自铭判牍之砚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别署闲云,又号顽头陀,别署洞天真逸,鄞县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善书,宗二王参以南北。
民国后寓沪教授书法,鬻书自给,间画墨梅,每日临碑读书,至老不衰。
子高式熊,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清代天成端砚长14.5厘米 宽11.3厘米高2厘米铭文:暝秦馈汉斋书画砚 乙未夏五题于宣武坊南寓庐 素人朱本 素人印朱本(1761—1819),清代人,字素人,号溉夫、竹西,江苏扬州人。
山水画法学文伯仁,笔墨秀润古雅。
花卉、人物笔致简淡恬静。
游寓京师(今北京)时,与其兄文新、泰州朱鹤年并称“三朱”。
清代庙前洪歙砚长宽14.8厘米 高3.8厘米铭文:庙前洪者龙尾石之良也今亡其处言如端溪之有青花者然铭曰庙前洪在何许产此石谁适主有美如斯勿用何居 癸未春让泉过客制程瑶田(1725—1814),清代经学家,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让泉过客,安徽歙县人。
砚的鉴赏砚的鉴赏砚既是⽂房⽤具,⼜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美术品。
有不少⽯质佳美,雕琢精致的砚,是艺术殿堂⾥的珍宝;有的古砚具有久远的流传经历,更具有历史⽂物的价值。
对于砚的鉴赏与收藏,应提到保护⾼档艺术品和⽂物的⾼度。
对于砚之优劣,有不同的标准。
由于⼈们喜好不同,侧重点和标准也不⼀样。
从客观上来看,共同的标准不外乎三条,即实⽤价值,艺术价值和⽂物价值。
从时代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砚的实⽤性正在逐渐淡化,⽽其艺术价值、⽂物价值,即砚的欣赏性则越来越得到升华。
⾼档次的砚可以作为⾼雅珍贵的礼品馈赠朋友,⽽品质上好的、流传有序的古砚则更价值连城,当可与“和⽒璧”并论,是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宠⼉。
具体地来说,我们鉴赏砚可以从质、⼯、品、铭、饰等五个⽅⾯来分析、研究。
⼀、质质,即是砚材的质量、坑⼝、美纹等。
砚材的质⽆论是⽯、⽟、砖、陶、⾦、漆等等,它们的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寒冬储⽔不冰,盛夏储⽔不腐。
从砚的质量要求出发,⾦、⽟质的砚应排除在佳砚的圈⼦之外。
以⾦、⽟制成的砚,只能是仅供炫耀,或作掭笔批朱⽽已。
因此,从砚质的要求出发,⾸推的便是端、洮河、歙、澄泥四⼤名砚了。
⽽在此四者中,⼜以端,洮⼆砚尽领风骚。
端砚的花⾊斑纹有:青花、鸲鹆眼、胭脂⽕捺、玫瑰紫、梅花点、鱼脑冻、蕉叶⽩、冰纹、马尾纹、⾦银线等。
洮砚的花⾊斑纹有:绿漪⽯、点⾦绿、银燕⼊⽔、鸭哥绿、绿漪⽯、憨绿⽯、湔墨点、柳叶青、⽞璞、阡⾎、玫瑰红、草⽪骠、蛇⽪骠、⽺肝红等等。
歙砚中的花⾊斑纹有:罗纹,眉⼦,⾦星,鱼⼦等。
端,歙砚的坑⼝决定了它所产⽣的美纹,同样从美纹中也可以分析出端,歙砚的坑⼝。
⼆、⼯⼯,即是雕琢。
砚的艺术价值的⾼低就在于雕琢的优劣。
鉴赏砚的雕⼯,⾸先看其造型是否⾼雅别致,砚雕在继承唐宋砚雕的基础上,线条圆浑,简练,意境深远,实⽤性强,具有较⾼的⽂化内涵。
清代砚雕讲究装饰华丽,布局丰满,但意境少,运⼑犀利,出筋露⾻,⼿抚之有楞⼿之感。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陈子奋铭平板端砚铭文:1. _毛主席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九六六年十月榕华同志属,陈子奋敬刻。
印文:奋翁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主席长沙诗句,陈子奋敬琢于榕城,时年六十又九。
子奋。
3. _气爽秋高九月天,光芒万丈读鸿篇。
此心永永遵方向,雪比明来石比坚。
读毛主席书永迈方向当与雨花共逸之,子奋又识。
收藏印:雨花藏石(仿小松法,子奋记)端溪妙品说明:_榕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清·冯继龄铭圭池端砚铭文:_宋严精华治平后,五百年来所未有也。
藏以适君子之用,岭南冯继龄识。
印文:臣龄江长说明:_此端砚体大方正,作圭形砚面,圭顶部有翡翠斑,刻以星辰,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背面作日月形砚面,角上饰梅花朵朵,姿态丰富,精美别致。
配红木天地盖。
清·卢云乔铭门字形端砚铭文:_水墨青花漾碎冻,洞石精腴第壹种。
卢云乔文房无上神品。
印文:云乔珍赏说明:_水墨青花,碎冻荡漾,洞石精腴,被主人奉为无上神品,可见宝贵。
砚作门字形,简洁明快,典雅大方。
侧作隶书铭文,浑朴古穆,气韵生动。
配楠木砚盒。
清·丁斋铭井田老坑端砚铭文:_砚有铭,则章第,画法丑,镌手拙,玷佳石,又不知虚左以待矣。
丁斋主。
说明:_此砚石为清初熊坑石,即熊文璨任两广总督时开采老坑之石。
作井田式砚面,背面覆手内石品尽显,白中有晕,向两遍晕开,似水非水,似线非线,与砚台完全融合。
侧刻铭文,书法隽秀。
配瘿木砚盒。
清·计氏白蕉砚铭文:1.计氏白蕉研之一品。
石公。
2.六六十蒙叟自写小象,钝厂刻。
砚盒题字:_端溪白蕉研,癸亥夏观并题签。
文房四宝的历史背景与鉴赏技巧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认可和重视的文具用品,包括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的必备工具。
文房四宝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我们来探讨文房四宝各自的历史背景。
首先是文房四宝之一的笔,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笔材料主要有毛笔和竹笔。
毛笔流行于汉代,经过不断改良和提炼,成为了书法绘画的必备工具。
竹笔则是发展历史较短的一种笔,主要用于速记和平面绘画。
其次是文房四宝之二的墨,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书写材料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必备的用品。
墨的制作工艺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炙研、添水、研磨等多个步骤,经过精心制作的墨汁可以让书写更加流畅且墨色浓郁。
第三是文房四宝之三的纸,中国是造纸之国,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
古代纸张主要由植物纤维如葛布、麻布等制成,制作工艺繁复。
纸张的质地、厚薄、光泽度等都会影响书写效果,选用合适的纸张对提高书写品位至关重要。
最后是文房四宝之四的砚,砚是用来研磨墨块、调墨汁的工具。
砚分为石砚和陶砚两大类,石砚以其质地坚硬、质地细腻而备受推崇;陶砚则因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逐渐成为了主流。
砚的材料、形状都会对书法绘画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砚是很重要的。
鉴赏文房四宝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文具。
比如喜欢硬笔字的人就可以选择较为坚硬的毛笔;喜欢水墨画的人就要选用适合的墨汁和纸张。
其次是要注重文房四宝的保存与保养,如何妥善保管和使用文房四宝是维持其品质的关键。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相关书籍和与其他文具爱好者交流,来提高自己对文房四宝的鉴赏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这些传统文化宝物。
总的来说,文房四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鉴赏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清乾隆年间)。
砚菊花石制,取材于圆状石料,依形略加斧凿。
砚石茶绿色,圆形砚堂,犹如一潭秋水。
砚堂内外各有白菊纹一朵,注水后,恰似菊花倒映于水中,情趣盎然。
砚堂右上方有一天然孔洞,可作墨池。
此砚因材施艺,造型自然,雕工刀法简练,构思奇巧,意趣天成。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清乾隆)。
六方砚分别呈圆形、椭圆形、八角形、长方形、风字形、瓦当形。
每方砚之砚背或砚面上方均镌阴文乾隆御题诗一首。
各砚皆装于紫檀木嵌玉珮匣内,匣盖上均刻阴文填金乾隆御制诗一首。
六方砚同装于一楠木盒内。
此种赏砚均成套,其砚型在一套中各不相同,是清代流行的宫内赏赐用品,常用端石、歙石制作,而用澄泥制作的较少,澄泥砚的制作在明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端石双龙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双龙砚(清乾隆)。
此砚端石制,椭圆形。
砚面上部及砚边雕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四旋盘绕,翻腾踊跃。
右侧一游龙突现藏尾露头,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一颗,形成二龙戏珠图。
砚下方为砚堂,金珠煌煌生辉,周围间以飞云、骇浪,有云海相接之意。
艺术家以巧妙的手法,在龙身之下,激流低凹处作暗通的墨池三。
云水四合于砚背,激浪和疾风形成两个急卷的漩涡,前后浑然一体,气势酣畅。
砚石色青紫,纯净无暇,石内隐含“火捺胭脂晕”等纹理。
质地极为细腻,温润,制作精妙,构图新颖,造型典雅,刀法圆润流畅。
为清代砚中佳品。
砚台装一紫檀木盒内,砚盒亦颇为考究。
盒嵌玉佩饰件,盒面有乾隆御制诗,并录苏轼的咏文,盒内雕一龙并显“龙光”二字,盒底外面刻二十八宿图,其图填金“天府永宝”四字。
盒雕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端石猫蝶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猫蝶砚(清)。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文房四宝---砚砚为文房用具之一。
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
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
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
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
《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
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
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
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
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
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
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
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
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
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
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
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
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
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
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
浅谈古砚的修补作者:刘彦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1期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历来为文人们所珍视。
许多砚台在岁月的流转中破损断裂,“文人爱砚”,尤是佳石,不忍舍弃,因此想方设法进行修补。
关于补砚之法,古人早有著述。
例如,北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就有提到:“近石晋之际,关右有李处士者……复能补端砚至百碎者。
赏归旬日,即复旧焉。
如新琢成,略无瑕类,世莫得其法也。
”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中亦有相同的著述。
那么,古人如何补砚呢?清代吴兰修所著的《端溪砚史·卷二》“补砚”载:“就砚底以刀刮细末,用黄蜡火中煅令匀,须火中安排以补损处,一色且牢。
”并且在其后面的按语中提到“凡制砚有惊纹水线者,施以锥锯,往往应手而裂,必须煅以蜡补之。
其有罅隙者,和以石末则牢矣。
”这样的方法早在宋高似孙的《砚笺》中早有提及。
由是可知,“补砚”之法由来已久,五代时就有名手进行补砚,而且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传统的补砚方法是用黄蜡调和砚石本身的石末作为粘合剂进行修补的,而且达到了“一色且牢”的效果。
这种方法开始并不为世人所传,但到了清代吴兰修时,“则庸匠皆能之”。
其实,传统的修复方法很多,一般是将胶黏剂软化后,涂于裂痕处,直接粘合,达到复初的目的。
历史上曾用过的胶黏剂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动物胶(如鱼鳔胶、兽皮胶)、植物胶(如树脂、树胶)和矿物胶(如矿蜡、沥青)等。
但这些材料均只能起到临时粘结的作用,不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例如,谢明先生在《古端砚中的仿古与修补》一文中刊出几方明清时修补过的端砚,修补过的部分有的已经脱落,但有蜡状物残存其上。
可见用黄蜡调和石末修补古砚确与历史记载相合,同时也说明这种修补方法并不能达到坚固的效果,但这种修补方法不会对砚石本身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古人并不局限于用黄蜡一种材料来修补砚台。
灰浆也是一种传统的粘接材料,至今仍在使用,是用石灰与胶黏剂、石粉、沙粒混合制成的。
笔者也有一方端砚,砚缘部分残损,砚缘内外的残损处粘有黄色粉状物质(图一),可见其经过修补,可惜补缺处已失。
砚台修补方法The restoration of ink stones, a traditional writing tool in China, requires meticulous care and expertise. Firstly, one must thoroughly clean the ink stone, removing all traces of ink and dirt. This can be done using a soft brush and warm water, ensuring that no abrasive cleaners are used to prevent damaging the delicate surface. Once clean, any cracks or chips must be carefully assessed. Minor cracks can often be filled with a suitable adhesive, such as epoxy, which is applied sparingly to avoid altering the original shape or texture of the stone. For larger chips or broken pieces, it may be necessary to use a stronger bonding agent and reinforcement materials.砚台作为中国传统书写工具,其修补工作需要细致入微的技巧和专业知识。
首先,必须彻底清洁砚台,去除所有墨迹和污垢。
这可以通过使用软刷和温水来完成,同时确保不使用任何研磨性清洁剂,以防损坏砚台细腻的表面。
清洁完毕后,需仔细评估砚台上的裂纹或碎片。
对于较小的裂纹,通常可以使用合适的粘合剂(如环氧树脂)进行填补,但应谨慎使用,以免改变砚台原有的形状或纹理。
端砚鉴定方法与技巧一、观察砚的外观1. 观察砚的材质。
真正的端砚石材质地细腻,色泽深沉,具有独特的纹理和光泽。
2. 观察砚的造型。
端砚的造型通常古朴典雅,线条流畅,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观察砚的雕刻工艺。
真正的端砚雕刻工艺精湛,细节处理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检查砚的使用痕迹1. 检查砚的磨损。
真正的端砚由于长期使用,表面会有一定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是鉴定端砚真伪的重要依据。
2. 检查砚的包浆。
真正的端砚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一层厚厚的包浆,呈现出独特的油腻感,这也是鉴定端砚真伪的重要特征。
三、辨识砚的刻字和铭文1. 了解常见的刻字和铭文风格。
真正的端砚刻字和铭文风格古朴,字体流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 检查刻字和铭文的完整性。
真正的端砚刻字和铭文应该完整无缺,没有明显的修补痕迹。
四、了解砚的历史背景1. 了解端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真正的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鉴别端砚的真伪。
2. 检查砚的年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端砚具有一定的年代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鉴定端砚的年代。
五、比较和研究类似砚品1. 收集类似的砚品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真伪端砚的特征差异。
2. 学习其他专家学者的鉴定方法和经验。
通过学习其他专家学者的鉴定方法和经验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
六、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检测1. 使用手电筒照射检测。
手电筒可以用来观察砚的内部结构和裂纹情况,是检测端砚真伪的重要工具之一。
2. 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放大镜可以用来仔细观察砚的细节部分,如雕刻工艺、刻字和铭文等,是鉴别端砚真伪的重要工具之一。
3. 使用专业检测仪器。
如红外光谱仪、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专业仪器可以用来检测砚的成分和结构,是鉴别端砚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咨询专家或专业机构1. 咨询博物馆专家或研究员。
博物馆专家或研究员具有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定意见。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古代文房珍品——砚①砚,又称砚台、砚田等,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
古时候的文人以文墨为生,以田喻砚,赋予它特别的意义。
在文人眼里,砚台实际上是自己的生产工具,莫不精益求精,爱护备至。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中就有:“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传说他爱砚成癖,为了得到张近的一方龙尾石砚,竟用家传宝剑与之交换。
②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砚台,是陕西临潼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砚。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战国末期的石砚。
汉代以后,砚台种类渐多,有石砚、陶砚、玉砚、漆砚、木砚等。
砚最初只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汉以后添加了纹饰,使其兼具了观赏性。
③最为有名的砚是四大名砚。
④歙砚产地在皖南古歙州境内,其开采始于唐代。
宋代时,歙砚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名目繁多,有眉子纹、外山罗纹、水玄金纹等数十种。
南唐后主李煜对龙尾砚极为推崇,将之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三者并称天下之冠。
龙尾砚是歙砚中的名品,以产于今江西婺源县东部的龙尾山(古属歙州)而得名。
用手指轻弹,有清脆的“镗镗镗”金属声者为佳。
⑤比歙砚更为有名的是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沿岸的端砚。
端砚的石质比歙砚要好。
有青花、鱼脑冻、冰纹冻、蕉叶白、火捺、绿端等品种。
端砚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许多石头有眼,古代有“无眼不成端”的说法。
端石的眼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其实是动物化石或彩泥形成的结核,又称石核。
将端砚用五指托空,轻轻敲击,有竹木之声者为上品,如发出金属声,那便是下品了。
⑥甘肃卓尼县洮砚乡是洮河砚的产地。
洮河砚质地细润、色泽碧绿,砚面多有微黑的水波状花纹。
澄泥砚属陶类。
与端砚、歙砚相比,澄泥砚使用范围不太广泛。
⑦砚台的优劣,首先取决于砚石,其次是雕工。
⑧好砚石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用术语说就是润、发墨。
如端石,外柔内,摸起来很细腻,但极细的沙粒中藏着尖利的小东西,所以是制砚的良材。
⑨砚台的雕工具有观赏价值。
⽂房四宝⼁寿⾻⽽质润,⽟德⽽⾦声——⽂房四宝中的砚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房四宝,“四⼤名砚”更是名满天下。
同时,砚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艺品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砚台已不再是单纯的⽂具,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的精美⼯艺品。
【蒙于史前:从研磨器演变过来】砚的起源被认为最迟应在母系⽒族时期的仰韶⽂化时期或更早。
⼀般认为,砚台是从研磨⾕物的研磨器演变过来,并在“适⽤”于研墨的层⾯上逐步加以改进⽽成为研墨(颜料)的器具。
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双格研磨盘》是1958年在陕西宝鸡出⼟的。
观此研磨盘,形状为椭圆,较对称、厚重,但⽯质粗糙,尺⼨、⽐例⼏与今⼈⽤的实⽤砚相符。
其结构、功能相仿,亦有区别。
其残留在格槽中的天然矿物颜料痕迹,有⾜够的证据证明是为绘画所需颜料⽽研磨的。
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原始的⽯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
出⼟于陕西临潼姜寨⼆期遗址发现的⼀套完整的彩绘⼯具,则被认为是最早的⼀套完整的成套⽂具,其功能结构、尺⼨、⽐例、⼯艺与材质与前略同。
▲双格研磨盘【兴于秦汉:初步显⽰美化趋势】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砚台是汉代的砚台,许多汉墓出⼟时带有砚台。
汉代砚质地以⽯为主,此外还出现了陶砚、⽡当砚、漆砚、铜砚等。
砚的造型上已初步显⽰了美化的趋势,形状⼤多为圆形、三⾜,⾜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
纹饰也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砚研⽯西汉▲⽯砚⽑笔西汉▲⽯砚研⽯墨丸西汉汉代处于青铜时代末期,汉砚造型具有“青铜化”的特征,特别是三⾜砚的造型。
同时,砚台发展到了汉代以后逐渐开始有了艺术元素,取法多取⾃然界中有⼒量⽽且神秘传说的灵兽造型作为砚台艺术的主要表现⽅式,如龙、凤、虎、熊、龟等灵兽作为砚台的底⾜和砚盖,汉代凿刻⼯艺古拙简朴,写意⼤⽅,此刻由于制墨仍处于原始期,砚堂多为平整,适合研钮研磨使⽤。
从出⼟的⽂物来看,两汉研(砚)台已基本完成了研向砚的转变。
▲漆盒⽯砚西汉▲圆形三⾜⽯砚西汉▲鎏⾦兽形铜盒⽯砚东汉▲鎏⾦兽形铜盒⽯砚东汉汉代最常见的⽯砚是⼀种长⽅形的平板砚,砚⽯⼤多琢制成⽅形或圆形。
北京故宫馆藏文房四宝(砚)赏析(上)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见诸载籍。
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
可称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
下面介绍故宫馆藏各式砚台,请欣赏。
辟邪盖三熊足石砚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通高14cm,直径14.6cm。
砚青灰石制成,圆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擎状。
砚盖圆形,表面琢磨光滑,盖顶雕饰辟邪,体态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视,身饰减地凸起弧线,颇具神韵。
盖内雕刻螺旋式弧线,雕刻痕迹明显,略显出黑白相间的石质纹理。
此砚雕刻技艺娴熟,造型显示出汉代石雕艺术的风格,古朴生动。
十二峰陶砚十二峰陶砚,通高17.9cm,宽21.5cm,径18.5cm。
砚细灰陶质,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
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
陶砚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
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出土于河南洛阳,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
箕形陶砚箕形陶砚,唐,长12.6cm,宽9.2cm,厚1.9cm。
砚陶制,造型小巧,呈风字形。
陶色青灰,陶质较细,砚体薄而轻。
砚首高翘呈圆弧形,两侧折腰,因似箕形而称箕形砚。
砚面下斜形成砚池,砚堂表面光滑,可与石砚相媲美。
陶质箕形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精湛制作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房四宝不仅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中国古代士人和学者必备的文具。
它们在制作工艺上精湛独特,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一、笔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重视笔法的运用,因此制作优良的笔具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的笔分为毛笔和羊毫笔两类。
毛笔多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而羊毫笔则多用于文书书写。
毛笔的制作工艺繁复,主要材料是动物毛发,通常以黄山或者小尖子兰的毛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包括精选原料、剪裁、磨练、柳条沈软等多个环节。
不同的动物毛发所制的毛笔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狼毫笔适合于书法的楷书和行书,兼顾硬中带软;羊毫笔则适用于草书或行草等书法作品,具有韧性好、水性强等特点。
二、墨墨是书法和绘画中最重要的绘画材料之一,起着记录文字、表现线条和形体的作用。
中国古代墨分为墨饼和墨汁两种类型。
墨饼是一种固体墨,它由炭黑、麦麸、胶质等材料经过多次研磨、搅拌而成。
墨饼一般带有香气,墨色浓郁,流畅自然。
墨饼制作工艺要求细腻,制作过程中渗透性、固体度、颜色要均匀,以确保书法绘画时墨色饱满、渗透均匀。
墨汁相对于墨饼来说较为常见,它是将墨饼用水磨化而成的。
墨汁色浓、可调,适宜于写意画、水墨画等绘画艺术形式的创作。
制作优质的墨汁需要选用上等的墨饼作为原料,并控制好加水的比例和磨墨的时间,以保持墨汁的稠度和流动性。
三、纸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而中国古代制作的纸张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中国古代纸分为丝绢纸、竹纸和木纸等几类。
丝绢纸是最古老的纸张种类之一,它由桑蚕丝绢纤维制成。
丝绢纸薄而透明,纤维结构均匀,质地柔软,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等领域。
竹纸是中国特有的纸张,由竹子的纤维经过漂白、加工而成。
竹纸以柔软、吸墨性好等特点著称,是书法和绘画的重要纸张材料。
木纸则是在古代火炼技术的基础上制作的一种纸张,它以杨木或桉木为原料,纤维结构均匀,质地坚韧。
4砚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
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因质地坚硬,便于保存,又能在砚台上镌诗题铭、言志抒怀,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收藏佳品。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汉代制砚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砚台的形制由长方扁平形向有足的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发展,纹饰和雕工由朴素粗糙向复杂精美大步迈进。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第一个设立砚务造办处的王朝,在此期间砚的品种和样式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名砚于此相继出现,如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并出现了澄泥砚。
宋代则已普遍使用,主要样式为抄手石砚,端庄大方,实用美观。
明、清两代砚的品种繁多,中国砚史进入了全盛时期,制砚工艺在继承了唐宋式样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在创新和形式变化上又达到新的高度。
本文选取河南博物院藏的部分精品砚,按年代、质地分类,对其造型、制作工艺及特点等分别加以介绍和鉴赏。
镂雕盘龙纹石砚(图1),东汉,通高12厘米,直径32厘米。
1978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洛村出土。
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砚面光亮平滑,有明显墨迹,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
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面与砚盖相扣合处一周阴刻有隶书“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为,研直二千”,共计42字。
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六个龙头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
砚盖边沿及砚盖外侧饰以圆圈纹和波浪纹各一周,砚座底部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浮雕三兽为足以承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文 房 雅 器——河南博物院藏精品砚赏析河南博物院 杨 璐 (河南郑州)图3 红陶多足砚图2 白釉多足砚图1 镂雕盘龙纹石砚图4 澄泥砚膝部做奋力撑托状。
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纹饰。
文房四宝之砚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笔墨纸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房工具。
砚台在古代文人家中是必备的,其中江西婺源龙尾砚是独具盛名的。
龙尾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
史载,唐开元年间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石如城如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粗成砚。
龙尾砚问世后,声名日著。
南唐后主李煜就曾设砚务官,在龙尾山为朝廷督制石砚,宋代砚台生产更为扩大。
那时的砚山村,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制砚,景象十分繁盛。
龙尾砚砚品丰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
五大类分为:眉纹、金晕、金星、罗纹、鱼子。
眉纹:又称眉子,即石材的纹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晕:砚史上称为驴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黄色晕块。
金星:素被推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结于砚石之中,翌翌发光。
罗纹:纹似丝罗。
鱼子:形状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
龙尾砚石质秀美,概之为涩、细、润、坚。
涩:即石有锋芒,发墨如砥。
细:则墨膏稠腻,且不损毫。
润:石质紧密温润,故贮水难干,墨色不燥。
坚:即坚劲耐磨,经久不乏。
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
历史上歙石开采虽然断断续续,几经兴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终无法与它相媲美。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
又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
(按: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大显。
为此,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
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
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
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古谚云:“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纸之寿以年计,砚之寿以世计。
”由此看来,“笔、墨、纸、砚”的排序大抵是使用寿命顺序的缘故,或是古人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因由。
砚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使人愉悦的审美功效。
说砚砚,用石、土或其他原料加工而成的研墨和掭笔的器具,即磨墨器,就是人们平常说的砚、砚台,又称砚田、砚池、砚海、墨砚、墨池、墨海、墨盘等。
《说文解字》:“砚,石滑也”。
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
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卷六《释书契》中曰:“砚者,研也。
可研墨使和濡也”。
《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
盖始于黄帝时也。
”“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宋·苏易简《砚谱·叙事》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成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研’。
”可见在秦汉时,研墨的砚已经产生,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石砚和砚杵、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磨盘和磨棒、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出土的调色器等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和调色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这些研磨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
虽具有砚的一些功用,但却还没有摆脱研磨器和调色器的形态。
至东汉后,随着麻纸、蔡侯纸的发明以及书画的进步和发展,砚抛开了研石,自成一体,真正成为了书画用具。
砚由砚额(砚头)、砚池(砚沼、砚泓、砚海、砚湖)、砚侧、砚唇(砚缘)、砚底(砚阴、砚背)、砚冈、砚面、砚堂(墨道、砚心、墨堂)等组成(如图)。
由于人们对砚的钟爱、痴迷,于是文人墨客赋予砚许多雅称、昵称、别称,如:晋·潘安仁、宋·王炎称之“石友”;唐·韩愈呼作“陶泓”;唐·元稹呼名“润色先生”;唐·文嵩呼称“石虚中”封“即墨侯”;宋·黄庭坚称作“石泓”;宋·苏轼称呼“涵星泓”“龙尾”;清·王继香称名“石君”“静真先生”;还有“青眼”等等。
把砚人格化,以友相看,可谓喜爱至极。
四大名砚的形成砚自秦汉,经魏晋,至唐宋,达到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青州红丝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为主流的局面。
明清时,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装璜考究、华丽美观。
雕刻工艺自然,因材制砚,形式多样,从使用价值更趋向艺术价值,成为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收藏品。
将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青州红丝砚因枯竭难求而淡出,继之山西绛州澄泥砚,并与端、歙、洮砚,形成”中国四大名砚“,直至当今。
1、端砚产于广东端溪斧柯山。
自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年)始,历经各朝而不变。
佳称端璞。
宋·叶樾《端溪砚谱》载:“肇庆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
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
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至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
”端砚是一种沉积矿床,主要产于泥质页岩中,略呈层状,一般厚度在0.2-0.6米。
砚石的矿物主要是水云母类及其他黏土矿物,不易氧化,化学性能稳定,能长期保持不变。
同时,砚石中的矿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因此,石质坚实、幼嫩、细腻、滋润,抚之若婴肤,有坚而柔,细而温,“质刚而柔”“细润如玉”之美称,敲之有“笃笃”的木声。
具有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的特点。
又因为砚石主要是泥质结构,矿物呈隐晶质微粒,绝大部分粒径小于0.01毫米,颗粒之间孔隙小,结合紧密,形成砚石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都很微弱,产生“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的良好性能。
以下岩砚石材质最优。
常见名品、佳品有青花、鱼脑冻(状如受冻的鱼脑)、蕉叶白(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四围火捺)、火捺(如火烙状或肌肉灼伤色)、天青(色青微带灰白)、石眼(彩泥形成的如珠似目的结核)、金银线(状如线卧石中,色黄为金,色白为银)、冰纹(状若悬崖峭壁上的瀑布,边绕雾纱朦胧)等。
精品为青花:子母青花:大小青黑斑点相聚相依相偎,如母子相随相伴左右;玫瑰紫青花:紫蓝色的形体较大一些的圆形点,散布在青花中,形成色泽浓淡、深浅的变化和花纹大小、粗细的对比,更显得生气盎然;雨霖墙青花:花纹犹如雨天房檐上滴注的水珠形状,又称点滴青花,其中呈毛毛细雨状的为青花中的绝佳品类;鱼仔队青花:状如鱼仔,或三五成群,或离伍独游,有的竟隐在萍藻之中,妙趣横生;蚁脚青花:纹状若蚂蚁脚大小;萍藻青花:状如水中萍藻,色蓝而淡紫,时隐时现地连片成串;蛤肚纹青花:呈青白黄色,并有壁色的圆形图案,色泽如蛤肚皮;鹅毛青花:状如雏鹅之胎绒毛,微小而短少,必须在阳光下遇水方显,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鹅结青花:其状是在条纹形雏鹅绒毛中呈现打结疙瘩的花纹,为青花纹中的下品;蝇青花:状如苍蝇头上的两只眼,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
(图1、图2)2、歙砚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
又称龙尾砚。
歙石属于变质岩,这是火山岩和沉积岩在高压、高温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特质而成。
歙石含多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矿物和炭质组成,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平均硬度为4摩氏硬度,比重约为3。
歙石的特点是质坚润,易发墨,不损毫,涤即净。
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徐毅《歙砚辑考》:“凡石质坚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有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峰,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独有也。
”宋·苏轼:“混不留笔,涓不拒墨,瓜,金声而玉德。
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 宋·黄庭坚《砚山行》:“不轻不燥天然重,实温润禀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 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将”龙尾山砚、澄心堂纸、李廷墨”称为“三者为天下冠“。
歙石主要品种有:金星、金晕、金花、银晕、银星、眉纹(宋·曹继善《歙砚说》:“眉子,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而犀纹立理;长者阔者如虎纹,而松纹从理。
其曰‘雁湖攒’与‘对眉子’最为精绝。
”)、罗纹(丝罗形状,分金花罗纹、算子罗纹、松纹罗纹、角浪水波纹、刷丝等)、玉带、鱼子等。
金、银的色彩为硫磺铁等物质,有层理的纹饰多为远古的沉积物,经高压、地热演变而成。
金星为歙石上品。
由金星斑点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得到不同名称,如雨点金星、鱼子金星、金钱金星等。
(图3、图4)3.洮砚亦称洮河石砚。
产于甘肃甘南自治州临潭一带的洮河沿岸,即临洮县以南的岷县,现产地属卓尼县管理。
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
以绿石为贵。
绿石中往往含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或涟淆的河水,更加千姿百态。
宋·黄庭坚:“久闻岷山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除绿色外,还有绛红色,带黄标者等。
由于洮河石终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润,发墨而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堪称色泽艳雅质地优良。
(图1)4.澄泥砚产于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河南的虢州,相州,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沿岸等地。
制砚工艺是用经过过滤的细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加工雕刻,炼烧而咸。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以堪泥令入于水中,按之,于瓮器入黄丹团和溲如面,做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墨,亦足亚于石者。
”每道工序,无不以使其质地坚硬为目的,加之黄丹这一铅化合物,更加强泥土的强度,经烧、蒸最后一道工序,使泥如石坚,遍体生津,易于发墨,制成佳砚。
澄泥砚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取材方便。
烧制的火候不同,产生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
清·朱栋《砚小史》:“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硃砂澄泥之尤妙。
”澄泥砚起源子唐,兴于宋,明代是发展成熟阶段,明代以后南方亦有制作。
(图2)鲁砚及缤纷的诸砚1.鲁砚山东诸石制作的砚,统称为鲁砚。
特点:品种多,纹理丰富多样,石色五彩缤纷,石质嫩润细腻,研磨易于发墨。
燕子石砚:亦称多福砚、鸿福砚。
产于山东泰山。
以汶水中的三叶虫化石制作的砚。
石呈土黄色或土黄偏棕灰色,石中有许多浅黄色斑纹化石虫体,形似蝙蝠或燕子。
清·王渔洋《池北偶谈》:“泰山所钟,汶水所浴。
坚劲似铁,温莹如玉,化耳为鼠耳,生生百族。
不假雕饰,天然古绿。
文字之祥,自求多福。
”(图3)尼山砚:产于山东曲阜尼山。
石色蜡黄,坚而不顽,抚之生润,易于发墨。
田横砚:产于山东平度县东南田横岛。
石呈黑色,也有金星者。
石质温润不燥,质地细密,易于发墨。
浮莱山石砚:产于山东莒县城西20华里的浮莱山后。
色呈绀青、褐黄、沉绿等。
琅琊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地区费县岐山涧的金星石砚。
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虞望山等地。
品类有韫玉、金星、青金,墨玉,金雀等。
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及益都黑山。
沂蒙山区临朐县老崖崮等地。
鲁砚中之极品,曾被公认“天下第一”。
唐·柳公权《论砚》:“蓄砚以青州为第一”。
砚呈柑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等,丝纹十余层次第不乱。
宋·唐彦猷《砚录》:“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研。
既加镌凿,其声清悦。
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
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
”(图4)徐公砚:产于山东沂南县徐公店村。
石层呈倾斜状,形成一块块扁平的石板,大者逾尺,小者盈寸,厚达五寸,薄至半寸。
砚石坚硬,质地细腻,纹理丰富,色泽多鳝鱼黄、蟹盖青、沉绿、桔红、茶叶末等。
所制之砚,发墨适中,不滞不滑,蓄墨保温(—4℃而不结冰),贮墨耐久。
龟石砚:产于山东临朐县东南辛寨龙岩寺石涧沟壑中。
以龟状石制作的砚。
色有赭红。
黄褐、茄紫等。
在鲁砚中较名贵。
紫金石砚:产于山东临朐。
色紫润泽。
温石砚:产于山东即墨县马山洪阳河底温泉下。
色呈深紫,且有青花、朱斑,朱线、胭脂晕、翠斑等多彩纹及豆绿色石眼。
此砚虽冬日严寒,磨墨不冻。
薛南山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城西薛南山。
石呈深绿色,斑纹如微尘。
形若马蹄、龟壳,四周似竹节状。
皆天成砚材,小者尤佳。
柘砚:宋时产于山东柘沟镇的石泥砚,因地而名。
柘沟镇毗邻柘沟河,南流注入泅水。
当地产赤色黏土,镇人多以此做砚,称为柘砚。
有的砚上刻有“鲁柘砚”款印,故人称此地砚又为鲁柘砚。
鼍矶石砚:产于山东蓬莱县北140华里长列岛中的鼍(砣)矶岛。
色清黑,质坚细,下墨甚利。
还有:墨角砚、黄玉砚、鹊金墨玉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