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口腔助理医师辅导: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26 KB
- 文档页数:1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及其发展(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纵向研究: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常规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分析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三、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1.恒牙龋、失、补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
“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
2.乳牙齲、失、补指数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齲、失、补牙面数(dmfs)。
3.龋均和龋面均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面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
5.患龋率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指至少在1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齲病的频率。
7.无龋率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齲病的流行特征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国齲病患病率差别悬殊。
从时间分布上看,发达国家患龋率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逐渐上升。
从人群分布看,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齲病。
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
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
口腔助理医师笔记大全一、口腔解剖生理学。
1. 牙体解剖。
- 牙的组成:从外部看有牙冠、牙根和牙颈。
牙冠又分为解剖牙冠(牙体外层被釉质覆盖的部分)和临床牙冠(暴露于口腔,被牙龈覆盖部分以外的牙体部分)。
牙根有单根牙、双根牙和多根牙之分。
- 恒牙的萌出顺序:上颌多为6 - 1 - 2 - 4 - 5 - 3 - 7或6 - 1 - 2 - 4 - 3 - 5 - 7;下颌多为6 - 1 - 2 - 3 - 4 - 5 - 7。
萌出时间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例如第一磨牙(6岁左右)、中切牙(7 - 8岁)等。
- 牙体组织:-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釉柱和柱间质组成,无细胞结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 牙本质:构成牙体的主体,硬度比釉质低,有许多牙本质小管,管内有造牙本质细胞突。
- 牙髓:位于牙髓腔内,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包含细胞(成牙本质细胞、牙髓细胞等)、纤维、血管、神经等。
- 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有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两种类型,在牙颈部较薄,根尖和根分叉处较厚。
2. 牙列与咬合。
- 牙列形态:根据牙列的形态特征,可分为方圆型、尖圆型和椭圆型。
- 牙弓的长度和宽度:长度是指从一侧第一恒磨牙远中面到另一侧第一恒磨牙远中面的距离;宽度是指左右侧同名牙之间的距离。
- 咬合关系:正常咬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称为覆合,水平距离称为覆盖。
正常覆合为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唇面的切1/3以内,正常覆盖为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切缘的水平距离在3mm以内。
3.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 颌面部的表面标志:如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是颏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等。
- 腮腺咬肌区: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分为浅叶、深叶和峡部。
咬肌起自颧弓下缘及内面,止于下颌支外面和咬肌粗隆。
- 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口腔流行病学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的科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口腔流行病学可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有需要,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的方法,或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3.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来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预防口腔医学考试重点总结预防口腔医学考试重点总结口腔内科考试重点一、解释1.口腔流行病学:口腔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的原则、根本原理和方法,讨论人群中口腔安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究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安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制策略和效果评价供应依据的科学。
2.氟牙症:又称斑釉牙。
是牙在发育期间,长期承受过量的氟,使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3.指数:说明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
是起到指标作用或指示作用的标识用一组数值说明龋病在个体或群体中的临床表现,用数量等级和标准方法来说明和比拟龋病的范围及严峻程度。
4.恒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龋-已龋坏未充填的牙、失-因龋丢失的牙、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5.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龋-已龋坏未充填的牙、失(missing)-因龋丢失的牙、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6.龋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7.龋面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龋均和龋面均: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峻程度。
8.患龋率(cariesprevalencerate):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9.龋齿发病率: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
10.菌斑指数PLI:依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记分而不依据菌斑掩盖面积记分。
用于评价口腔卫生状况和衡量牙周病防治效果。
11.牙龈指数GI:该指数只观看牙龈状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转变,以及出血倾向。
12.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可以用于个人,但主要用于人群口腔卫生状况评价。
13.社区牙周指数CPI:其特点是不仅反映牙周组织的安康状况,也反映牙周的治疗需要状况,且操作简便,WHO推举作为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指数。
14.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1~2天或1~2周。
口腔流行病学定义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的科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口腔流行病学可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有需要,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的方法,或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3.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来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口腔流行病学定义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的科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口腔流行病学可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有需要,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的方法,或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3.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来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口腔助理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预防医学-第二单元口腔流行病学[单选题]1Kappa值为0.40以下时可定为A.完全不可靠B.可靠度不合格C.可靠度中等D.可靠度优E.完全(江南博哥)可靠正确答案:B掌握“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样本含量及误差和偏倚”知识点。
[单选题]3.在估计样本含量的公式N=K×Q∕P中错误的解释是A.N为受检人数B.P为预期现患率C.Q为I-PD.K根据研究项目的允许误差大小而定E.允许误差为10%时,K=IOO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N为受检人数,P为某病预期现患率,Q=1-P,k值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允许误差大小而确定,当允许误差为10%(0.1P)时,k=400,当允许误差为15%(0.15P)时,k=178,当允许误差为20%(0.2P)时,k=100o掌握“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样本含量及误差和偏倚”知识点。
[单选题]4.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是随意选择,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的误差,称为A.无应答偏倚B.标准误差C.选择性偏倚D.决定性偏倚E.测量误差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不是按照抽样设计的方案进行,而是随意选择,由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差,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的误差,称为选择性偏倚。
掌握“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样本含量及误差和偏倚”知识点。
[单选题]5.在随机抽样时,样本人群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出现的偏倚称为A.无应答偏倚B.标准误差C.选择性偏倚D.决定性偏倚E.测量误差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无应答偏倚:在随机抽样时,属于样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如未接受检查的人数达到抽样人数的30%,应答率仅有70%,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
掌握“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样本含量及误差和偏倚”知识点。
[单选题]6.下列哪项能够说明一组观察值之间的变异程度,即离散度A.标准误B.标准差C.可信区间D.率E.构成比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标准差:是用来说明一组观察值之间的变异程度,即离散度。
(一)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
口腔流行病学可用于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二)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难以研究疾病的病因,但通过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果需要再采用其它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实验和多种实验室的方法,有时还可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疾病的病因因素。
(三)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在取得大量非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之后,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盲法或双盲法。
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二组人群的发病差异。
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对于已经应用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其效果可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措施是否可供选择应用。
(四)用于疾病监测
口腔流行病学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
口腔疾病的流行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卫生保健服务状况等,这些因素的改变常会导致口腔疾病流行情况的变化。
定期开展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监测口腔疾病的发展趋势。
(五)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并评价其进展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口腔健康目标、规划口腔保健措施的主要依据。
我们国家疆土宽广,各地区情况很不平衡,经济状况、卫生保健状况、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相差很大。
这种状况使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根据这些信息,卫生行政部门可制定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这些目标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量化,实际可行。
同时,为达到这些目标,卫生行政部门还必须提出具体的口腔保健策略措施,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以期在规定的实施期限结束时评价达标的程度。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定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定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