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200070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实践学时:4周(计划64学时,上机160学时)学分:2.5时间安排:第6学期先修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指导书:一、目的与任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接受较全面的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1.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其它先修课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工程设计能力、现代设计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4)进行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绘图(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等。
2.任务(1)完成课程设计题目的方案分析与设计;(2)完成装配图、零件图设计;(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二、内容、要求与进度安排1.内容(1)课程题目类型:设计题目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基本题目,即通用机械传动装置。
题目数据类型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这类题目的比例可在60%~70%;第二类为机械创新设计题目,类型数据见《机械基础教学指导文件》,比例所占20%~30%;第三类为学生自选题,比例由指导教师确定。
其工作量相当于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或单级蜗杆减速器设计。
(2)设计图纸:以减速器题目为例: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量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A0图纸);零件工作图3张(A0、A2或A3图纸),通常为箱体,齿轮(或蜗轮)、轴零件工作图。
采用计算机绘图、图纸大小可根据条件决定。
其他题目的工作量与上述相当即可。
(3)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最重要的技术文档之一,每个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必须按规定格式整理和编写一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机械设计课程涉及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机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培养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以下是《机械设计》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2.课程代码:MECHDES3.学分:3学分4.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a.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b.理解机械设计中的力学、材料、热学等基础知识;c.学习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2.实践目标:a.培养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b.学习并掌握机械加工、装配和测试的基本技能;c.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a.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步骤;b.机械设计中的力学、材料和热学基础知识;c.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
2.机械设计相关软件的应用:a. AutoCAD的基本使用方法;b. SolidWorks的基本使用方法。
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a.学习并分析实际机械设备的设计案例;b.设计一个小型机械设备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c.进行机械设计的计算和仿真;d.利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e.完成机械设备的加工、装配和测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2.实验实践:进行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计算和仿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计算和仿真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零件的选择、设计、分析、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机械系统。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能够应用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进行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4、熟悉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能够进行测试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机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4、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包括测试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
5、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课外作业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外作业和实验成绩等。
2、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设计作品:学生分组完成一项机械系统设计任务,通过作品展示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优秀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
2、实验设备:提供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Machine Design课程负责人:龙振宇二、学时与学分:60学时3学分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四、课程教材:龙振宇主编,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五、参考教材: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余俊等主编,机械设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六、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机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在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要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创新能力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具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5.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6.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教学基本内容机械设计总论: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化等。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机械零件的失效,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摩擦、磨损和润滑,寿命和可靠性概述,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和选用原则,机械零件的工艺性等。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过盈配合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机架零件,减速器,无级变速器等。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重要性、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实例分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各类机械传动、连接、支撑等部件的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了解工程实际中的设计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与绘图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完成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能在小组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工程师素养打下基础。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解释并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
2. 能够独立完成机械零件的CAD绘图。
3. 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和优化简单的机械系统。
4. 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专长,积极沟通协作。
5. 能够关注并了解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具备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步骤、设计要求及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设计概述2. 机械传动设计:介绍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设计原理及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3章 机械传动设计3. 机械连接设计:讲解螺纹连接、键连接、焊接等连接方式的设计原理及选用。
教材章节:第4章 机械连接设计4. 机械支撑设计:阐述轴、轴承、联轴器等支撑部件的设计方法及选用原则。
教材章节:第5章 机械支撑设计5. 机械系统设计优化:分析机械系统设计中的优化方法,包括尺寸优化、结构优化等。
教材章节:第6章 机械系统设计优化6.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与绘图的方法。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结构、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等内容。
2.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力学、机械材料和机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设计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4)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2.机械结构设计(1)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结构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3.机械零件绘制(1)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原理(2)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方法(3)机械零件绘制的常用工具和软件4.机械系统设计(1)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系统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安排机械设计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2.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的教材。
2.教学软件: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3.实验设备:提供机械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学时:7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相关专业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实际技能。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4学时)1.1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特点1.2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1.3机械设计中的概念和术语2.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16学时)2.1机械运动学原理2.2机械动力学原理2.3机构设计原理2.4机械传动设计原理2.5机械强度设计原理3.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6学时)3.1机械设计软件的分类和特点3.2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3.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4.机械设计实践(20学时)4.1机械设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4.2机械设计方案的制定与评估4.3机械产品的绘图与标准件选用4.4机械产品的装配与测试4.5机械产品的优化与改进5.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6学时)5.1典型机械产品的设计案例分析5.2机械产品设计的经验与教训5.3创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设计思路。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张俊松,王文君,《机械设计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钟尚贤,《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3.陈良伟,《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
2.实践操作:包括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评成绩的3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获取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计算原理;3.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零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计的性能和可靠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机械设计的概念与分类(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功能、特性和要求2. 机械零件的设计(1)标准零件的选择与使用(3)轴类零件的设计与计算(4)轴承的选择与安装(5)齿轮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2)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3)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评估4.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1)实际机械设计案例的讲解和分析(2)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项目实践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授、实例演示、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目:(2)《机械设计与制图》(3)《机械CAD设计与计算》(4)《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设计实践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实物展示。
七、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期的周数和课时安排,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覆盖,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
八、其他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CAD软件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材料与机械设计2.1常见工程材料的特性和选择;2.2材料的强度和刚度;2.3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3.基本结构设计3.1机械零件的连接与固定;3.2机械零件的运动;3.3机械零件的传动与传动比计算;4.机械设计方法4.1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4.2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及其应用;4.3机械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5.1国内外机械设计标准介绍;5.2设计计算和技术文档的编制;6.机械设计案例分析6.1常见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6.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案例的实践;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机械设计任务,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设计和分析。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机械设计中的难点和疑惑。
四、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课程项目:学生完成一份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报告和答辩。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1.张三.《机械设计基础》.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李四.《机械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王五.《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赵六.《机械设计基础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第二周:材料与机械设计第三周:基本结构设计第四周:机械设计方法第五周: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第六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第七周:复习与总结第八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资源,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和优化。
《铁路运输组织学》考试大纲(专升本)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0.绪论
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铁路运营科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动态;理解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及其特点,铁路运输组织的完整概念。
1.铁路客流组织与货流组织
1.1 铁路客流组织
了解铁路旅客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客流的概念、分类及其构成、旅客列车的分类,客流调查与铁路旅客运输计划编制原理。
1.2铁路货流组织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货源调查与货源组织,货流及其构成、货物运输基本条件的概念原理。
掌握货物运到期限的计算方法。
2.车站工作组织
2.1 概述
了解车站作业及其分类,车站作业系统的基本特点,车站工作组织的基本原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内容与作用;理解车站生产活动及其技术作业过程。
2.2 调车工作
了解调车工作理论,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的基本原理;理解调车钩、调车程的概念,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工作特点;熟练掌握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的原理与方法。
2.3 了解接发列车与中间站工作组织的主要内容。
2.4 客运站工作
了解客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技术管理和工作组织;理解旅客和行包流线及流线组织的概念,客运站工作日计划图的编制原理。
2.5 货运站工作组织
了解货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货运站配置、作业及分类;理解车站货运作业组织原理;
掌握货场设备合理布置及合理使用方案,货车载重量的合理利用的原理与方法。
2.6 技术站工作组织
了解技术站列车到发技术作业过程,货车集结过程及集结停留时间的概念,车列解编作业组织,货物作业车的取送作业组织,铁路车站与企业专用线的统一技术作业过程。
2.7 车站作业计划、调度指挥及统计分析
理解车站日班计划、阶段计划的内容、编制原理,车站调度工作内容、意义,车站工作的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及方法,车站工作主要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3.车流组织
3.1铁路车流组织概述
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意义及任务,货物列车的分类、车流组织方法;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本质;掌握按不同运程进行货物列车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3.2车流运行径路
了解车流运行的经济径路、特定径路的基本概念及与列车编组计划的关系。
3.3 装车地直达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装车地直达列车的概念,装车地直达运输的组织方案、效果及开行条件。
3.4 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单组列车编组计划方案的优化原理;理解满足单组列车编组开行去向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绝对条件的概念原理;掌握运用表格分析法编制4~5个支点站单组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方案。
了解分组列车和空车直达列车的概念及编制原理。
3.5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确定与执行
了解违反编组计划的概念,货物列车编组计划最终确定的有关问题。
4.列车运行图
4.1 列车运行图概述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及作用;理解列车运行图的分类及图解表示;掌握列车运行图要素的概念及其查定计算方法。
4.2 列车运行图要素
理解运行图构成要素,车站间隔时间及追踪间隔时间的构成原理。
4.3 简单了解列车运行图结构原理及晚点传播理论。
4.4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程序及编制资料;理解客车方案与旅客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快运列车方案及其运行线的铺画,区段管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机车运用工作组织,内燃和电力牵引条件下列车运行图编制特点,运行图指标计算和实行新图前的准备;掌握铺画区段列车运行图的原理与方法。
5.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与加强
5.1 概述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综合运输能力的概念;理解能力限制的概念。
5.2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理解限制区间及其运行图周期的概念和构成,扣除系数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单、双线铁路不同行车闭塞条件下的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原理。
5.3 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通过能力的概念,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原理,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原理,车站通过能力的最终确定方法;理解空费时间、交叉干扰的概念;掌握到发线与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5.4 铁路车站改编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改编能力的概念,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的原理;理解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方法。
5.5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加强的基本原理,提高列车重量,提高行车密度,提高行车速度的主要措施与方法;理解各主要加强措施的适用条件,运输能力加强方案的比选原理与方法。
6.铁路运输生产计划
6.1 铁路运输生产货运计划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货物运输计划编制的质量要求,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货物运输计划的执行与考核。
6.2 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
了解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理解技术计划的编制原理方法;掌握技术计划的数量与质量指标。
7.铁路运输调度工作
7.1 铁路运输日常管理概述
了解运输调度工作的意义和一般原则。
7.2 旅客运输日常工作计划
了解客运调度工作,客流分配计划与车站旅客输送日计划,站车客流信息传报内容。
7.3 车流预测与调整
了解车流预测的作用及原理,车流调整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条件。
7.4 货物运输工作日常计划的编制
了解铁路局日班计划的基本内容,编制原理与方法。
7.5 列车运行调整-行车调度工作
了解行车调度员进行列车运行调整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形式
1.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为60分钟
三、试题类型
1. 单项选择题
2.填空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计算题
5.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杨浩,何世伟主编,《铁路运输组织学(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