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31.76 KB
- 文档页数:18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设计轴承和轴的设计传动机构设计(齿轮、链条、皮带等)联接件设计(螺栓、螺母、焊接等)3. 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惯性力、力矩和运动规律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4. 机械强度计算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和选择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安全因数和寿命预测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参数化设计和三维建模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上机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CAD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手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等。
2. 课件:PowerPoint、Flash等。
3. 软件:AutoCAD、SolidWorks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视频教程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设计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创新性、实用性、准确性等方面。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每次2课时。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第9-12课时:机械动力学第13-16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7-20课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引言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要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设计概述1.1 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1.2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机械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环节。
1.3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包括设计功能、性能、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材料、成本、可制造性等因素。
二、设计步骤2.1 问题分析对设计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确定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2.2 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2.3 详细设计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计计算、选材、零部件设计等。
学生需要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和软件工具,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4 制图根据详细设计结果,进行制图工作。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符号,绘制各种视图、剖面图和装配图等。
2.5 设计报告完成设计后,学生需要撰写设计报告,包括设计任务的概述、设计过程的描述、设计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三、设计注意事项3.1 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3.2 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选择材料、结构和工艺,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3.3 成本和制造工艺学生需要在设计中兼顾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式,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
3.4 环境和可持续性学生需要关注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资源推荐4.1 课程教材推荐使用《机械设计基础》等经典教材,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浙江大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2. 学习并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和工具,如CAD、SolidWorks等,进行三维建模和图纸绘制;3. 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设计和创新;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绘图的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协作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注重细节,追求卓越;3. 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遵循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本概念,以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以CAD、SolidWorks等软件为工具,教授三维建模、图纸绘制等操作技能,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现代化工具。
3. 机械零件设计:详细讲解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轴、齿轮、轴承等零件的设计,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机械零件的设计。
4. 机械系统设计:分析典型机械系统的设计案例,教授设计方法和步骤,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整体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题名称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计算系别机械系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班级 17机制17701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18年6月27日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课题题目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2.1 课题题目2.2 主要技术参数说明2.3 传动系统工作条件2.4 传动系统方案的选择第三章减速器结构选择及相关性能参数计算3.1 减速器结构3.2 电动机选择3.3 传动比分配3.4 动力运动参数计算第四章齿轮的设计计算(包括小齿轮和大齿轮)4.1 齿轮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4.2 齿轮几何尺寸的设计计算4.2.1 按照接触强度初步设计齿轮主要尺寸4.2.2 齿轮弯曲强度校核4.2.3 齿轮几何尺寸的确定4.3 齿轮的结构设计第五章轴的设计计算(从动轴)5.1 轴的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5.2 轴几何尺寸的设计计算5.2.1 按照扭转强度初步设计轴的最小直径5.2.2 轴的结构设计5.2.3 轴的强度校核第六章轴承、键和联轴器的选择6.1 轴承的选择及校核6.2 键的选择计算及校核6.3 联轴器的选择第七章减速器润滑、密封及附件的选择确定以及箱体主要结构尺寸的计算7.1 润滑的选择确定7.2 密封的选择确定7.3减速器附件的选择确定7.4箱体主要结构尺寸计算第八章总结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本论文主要内容是进行一级圆柱直齿轮的设计计算,在设计计算中运用到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与互换性》等多门课程知识,并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绘图,因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也是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实践训练。
通过这次训练,使我们在众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了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深化和扩展了相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常用机械传动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我们掌握了一般机械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培养独立、全面、科学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电子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过程;2. 培养学生对电子版机械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学会运用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3.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工程制图标准,提高图纸阅读与绘制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零件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版软件进行机械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机械结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工程师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运用电子版设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概念:-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机械零件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 机械结构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2. 电子版机械设计软件操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技巧;- 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与装配;- 机械零件图的绘制与标注。
3. 机械设计实践与应用:-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学生团队项目设计实践;- 机械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评价。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1周: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概念;第2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本操作与使用技巧;第3周: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与装配;第4周:机械零件图的绘制与标注;第5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6周:学生团队项目设计实践;第7周:机械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选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等。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了解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和规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讲解齿轮、轴承、联轴器等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3.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和规范:介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讲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等。
4.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后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机械设计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表现评价。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附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了解机械设计的新发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能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械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具体内容包括: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过程、设计方法等。
2.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包括轴承、齿轮、联轴器、弹簧等的设计计算。
3.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包括Auto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创新发展。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械设计基础》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机械设计手册》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等。
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如计算机、机械设计软件、实验器材等,以支持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word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wor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基础文档的编辑、排版和绘图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和标准,掌握相关工程图的绘制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wor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文档的编辑和排版,提高文档制作效率。
2. 培养学生利用word软件绘制简单机械结构图、示意图等,提升图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机械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机械设计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运用word软件高效地进行文档编辑和绘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以课本第二章内容为基础,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框架。
2. Wor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教授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讲解绘图、表格、公式等功能在机械设计文档中的应用,对应课本第四章内容。
3. 机械设计文档制作:以课本第三章为例,教授如何利用wor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文档的编辑、排版和绘图,包括设计说明书、技术报告等。
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选取课本第五章典型案例,分析机械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机械设计规范与标准:讲解我国机械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以课本第六章内容为参考,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行业的规范要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芦书荣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与组成;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机械传动、连接和支撑等设计方法;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工程图纸绘制及标注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计算;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CAD软件进行工程图纸的绘制和标注;3. 学生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4. 学生能够对机械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机械工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设计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公差配合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第二章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
2. 机械传动设计:讲解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常见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教材章节:第三章 齿轮传动设计、第四章 链传动设计、第五章 带传动设计。
3. 机械连接设计:介绍螺纹连接、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教材章节:第六章 螺纹连接设计、第七章 焊接与铆接。
4. 机械支撑设计:分析轴、轴承、联轴器等支撑部件的设计方法和选用原则;教材章节:第八章 轴与轴承设计、第九章 联轴器与联接件。
5. 工程图纸绘制与标注:教授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工程图纸的绘制、标注和修改;教材章节:第十章 工程图纸绘制、第十一章 CAD软件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4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过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常用参数计算和公式应用,如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3. 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有效地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和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设计在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围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4版”教材,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概述、设计要求和设计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
2. 机械零件设计:涵盖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常见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使学生掌握各类零件的设计要点。
3. 机械结构设计: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典型机械结构的设计实例,提高学生结构设计能力。
4. 材料选择与公差配合:讲解常用机械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使学生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知识,并能合理选用。
5.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运用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
6. 力学原理应用:分析机械设计中的力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设计方案讨论与修改: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2. 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机械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公式、图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具备一定的机械绘图能力;2. 掌握机械设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机械设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四版,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零件设计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3.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结构设计内容: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设计中常见的连接、传动和支承结构。
4.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材料选择内容:常用机械材料的性能及选用原则;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5. 教材章节:第五章 力学分析内容:力学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受力分析及计算方法。
6.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设计实验内容:机械设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唐增宝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完成机械零件的绘制。
3.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机械设计中的工程材料和加工工艺。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程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对机械设计有一定兴趣,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机械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要求和设计步骤等,参照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械制图:涵盖制图标准、视图表达、尺寸标注等,结合教材第二章进行讲解和实践。
3. 机械零件设计:讲解轴、齿轮、轴承等常见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要点,参照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工程材料和加工工艺:介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点及选用原则,分析不同加工工艺的适用范围,结合教材第四章进行教学。
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参照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第六章进行讲解和实践。
7. 机械设计项目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包括项目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定位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
3.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需求完成机械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其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
参考教材第1章内容。
- 结构设计原理- 设计流程与方法- 机械性能评价2. 机械零件设计:涵盖齿轮、轴、轴承、联轴器等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参考教材第2、3章内容。
- 齿轮传动设计- 轴承和轴的设计- 联轴器的选用与设计3. 机械制图与CAD软件应用:学习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CAD软件的使用技巧,完成机械零件的绘制。
参考教材第4章内容。
- 机械制图基础- CAD软件操作与技巧- 机械零件图的绘制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实际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流程;2. 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进行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3. 了解常见机械传动、连接、支撑等设计要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设计中;4. 熟悉机械设计相关标准和规范,能够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4. 培养学生撰写机械设计说明书和报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设计专业,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注重安全生产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循工程设计伦理;4.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和改进,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实际设计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概述、设计要求和设计步骤,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2. 机械零件强度计算:讲解力学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零件强度计算3. 常见机械传动设计:介绍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见机械传动设计4. 机械连接与支撑设计:讲解螺纹连接、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以及轴、轴承、联轴器等支撑部件的设计。
东南大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习并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解决实际问题;3. 了解东南大学机械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类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制图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到机械设计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和我国工程技术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概念:- 力学基础: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材料力学:材料的应力、应变、扭转、弯曲等;- 机械零部件设计: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 教材章节:第1章至第4章。
2. 机械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流程: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验证;- 设计方法:经验设计、计算设计、优化设计;- 教材章节:第5章至第7章。
3. 机械设计实践与应用:- CAD软件应用:AutoCAD、SolidWorks等;- 机械制图:平面制图、三维制图、装配图;- 设计案例:简单机械装置设计、工程项目实践;- 教材章节:第8章至第10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周至第4周: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与概念;2. 第5周至第8周:机械设计方法与步骤;3. 第9周至第12周:机械设计实践与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尹丽娟
班级:机制122
学号:1207050204
姓名:姚瑶
目录
一、传动方案拟定
二、电动机选择
三、计算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
四、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选择
五、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六、轴及其上零件的设计计算校核
七、齿轮的结构设计
八、减速器附件的选择
九、设计小结
十、参考资料
齿轮1的受力分析:切向力
径向力
②求水平面的支承反力(Ft1运动方向相反,垂直纸面向外)④水平面的弯矩
d1=d轴承=45mm L1=B+s+a+2=25+10+5mm=42mm(与轴I左侧轴承相配合)
d2=50mm L2=b3-2=138mm
垂直面的支承反力计算:
解得F IIV2=90N
解得F IIV1=1243N
水平面的支承反力计算:
解得F IIH2=-4189N
解得F IIH1=4529N
垂直面的弯矩计算:
合成弯矩计算:齿轮3轴线所在截面为危险截面。
d1=d轴承=75mm L1=B+s+a+2=37+10+5+2mm=54mm d2=80mm L2=b4-2=133mm
d3=d2+2h=94mm L31.4h=10mm
d4=84mm L4=80mm(保证三根轴上每对轴承盖外端面间的距离大致一致。
)
齿轮4的受力分析(齿轮IV为逆时针旋转):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外)
径向力
①求垂直面的支承反力
解得F IIIV2=N
解得F IIIV1=N
解得F IIIH2=N
⑤合成弯矩(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将最大值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