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操作主要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2024修订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南一、实验概述本实验指南旨在帮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本册书中的实验均经过精心设计,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实验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实验器材与材料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请提前准备好以下器材和材料:1. 生物观察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地球科学实验器材:地球仪、地形模型、岩石标本等。
3. 物理科学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灯泡、电线等。
4. 实验材料:植物、动物、矿物、液体等。
5. 其他:笔记本、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每个实验都包括以下步骤:1. 实验准备:了解实验背景,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和现象。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5.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2. 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触摸实验器材和材料,以免造成伤害或损坏。
3. 使用实验仪器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误操作。
4.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整洁,遵守实验室纪律。
五、实验报告模板以下是一个实验报告的模板,请根据实验内容和数据进行填写: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与材料: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2. 实验操作:3. 实验观察:4. 实验分析:5. 实验报告:五、实验结论:六、实验反思:希望这份实验指南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班)级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一个、回形针若干
我的猜测: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
实验步骤:
1.把磁铁分成四段,标上A/B/C/D/E。
2.用磁铁的各部分去吸回形针并记录各部分吸引回形针的个数。
观察到的现象:磁铁两端吸的回形针最多,中间为0.
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班)级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根
我的猜测:两块磁铁靠近吸引。
实验步骤:
1.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它们相互接近,观察结果。
2.用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的情况,用符号“←→”表示相互排斥的情况,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到的现象:B和C排斥,B和D相吸,A和C相吸,A和D排斥。
实验结论: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级相互吸引。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实验示范(全)本文档旨在提供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实验示范,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
一年级实验示范1. 水的存在- 目的:观察水的存在形态- 材料:水、、冰块- 步骤:将水倒入,观察水的状态。
接着,将冰块放入中,观察冰块融化后的变化。
2. 空气的存在- 目的:观察空气的存在和压力- 材料:气球、吸管、瓶子- 步骤:将气球套在瓶口上方,并用吸管吹气入瓶。
观察气球的变化和气压对气球的影响。
二年级实验示范1. 测试磁铁的吸引力- 目的:观察磁铁对不同物体的吸引力- 材料:磁铁、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钉子、纸夹、铁砂)- 步骤:将磁铁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是否有吸引力产生。
2. 测试水的成分- 目的:观察水的组成成分- 材料:蒸馏水、火源、玻璃瓶、塑料薄膜- 步骤:将蒸馏水倒入玻璃瓶中,盖上塑料薄膜,并用火源加热。
观察是否有水蒸气生成并凝结在塑料薄膜上。
三年级实验示范1. 隔热材料的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材料对热的隔离效果- 材料:保鲜膜、泡沫板、金属片、热水- 步骤:将不同材料覆盖在热水杯的外壁,观察其隔热效果。
2. 植物光合作用- 目的: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材料:绿色植物、太阳光- 步骤:将绿色植物放置在阳光下,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并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四年级实验示范1. 溶解物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溶解物质对水的影响- 材料:糖、盐、沙子、杯子、水- 步骤:将糖、盐、沙子分别加入不同的杯中,加水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和溶液的差异。
2. 电流的传导- 目的:观察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过程- 材料:电池、导线、灯泡、铜线- 步骤:将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用铜线替换不同部分的导线,观察灯泡是否亮起,了解电流的传导特性。
五年级实验示范1.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目的:观察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材料:橡皮球、塑料梳子、天然头发- 步骤: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后,将橡皮球靠近头发,观察是否会产生静电现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计划
一、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浮沉
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加深学生
对物体浮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实验材料:水槽、水杯、硬币、铁钉、小木块、海绵
四、实验步骤:
1.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的物体在水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2.然后,老师将水槽放在实验台上,倒入清水至水槽的一半。
3.接着,老师将硬币、铁钉、小木块和海绵分别放入水杯中,然
后逐一放入水槽中,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
4.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记录下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用
文字描述每个物体的表现。
5.最后,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得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并将实验记录和结论进行汇报。
五、实验内容:
1.学生观察了硬币在水中的情况,发现硬币会下沉到水底。
2.学生又观察了铁钉在水中的表现,发现铁钉也会下沉到水底。
3.学生接着观察了小木块在水中的情况,发现小木块能够浮在水面上。
4.最后,学生观察了海绵在水中的表现,发现海绵也能够浮在水面上。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
1.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到水底,如硬币和铁钉。
2.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如小木块和海绵。
七、实验总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学生对物体浮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实验一:探究水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使用量筒、烧杯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水溶解食盐的能力。
实验材料1. 量筒2. 烧杯3. 温度计4. 食盐5. 水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在量筒中加入200mL水,读数并记录。
2. 称取20g食盐,加入量筒中的水中。
3. 用计时器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4. 分别在20℃、40℃、60℃的水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量筒稳定,避免水溅出。
2. 称取食盐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热水烫伤。
实验二:制作风力发电机实验目的1. 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剪刀、胶带等基本工具。
3. 动手制作风力发电机,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实验材料1. 塑料瓶2. 硬纸板3. 电线4. 灯泡5. 磁铁6. 剪刀7. 胶带实验步骤1. 将塑料瓶剪去底部,倒立放在桌面上。
2. 在塑料瓶顶部剪一个孔,穿入电线,并将电线固定在塑料瓶内部。
3. 在硬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的形状,剪裁后固定在塑料瓶顶部。
4. 将磁铁固定在硬纸板上,与电线相连接。
5. 将灯泡与电线相连接,放置在塑料瓶旁边。
6. 用手扇动塑料瓶顶部,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注意事项1. 制作风力发电机时,要确保各部分连接牢固,避免脱落。
2. 剪裁硬纸板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学习使用蜡烛、火柴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1. 蜡烛2. 火柴3. 透明塑料袋4. 水5. 桌布(或黑色纸张)实验步骤1. 在桌布上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 将透明塑料袋套在蜡烛上,使其覆盖火焰。
3. 慢慢向塑料袋内注入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1.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包含了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上下册、五年级上下册和六年级上下册的实验内容。
2.在三年级上册的实验中,拓印树皮、观察狗尾草、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等实验可以通过演示或选做的方式来完成。
3.三年级下册的实验有观察植物的叶、记录植物的变化、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运动、观察蚯蚓和蚂蚁的身体反应等,需要使用放大镜、白纸、浅盘等器材。
4.四年级上下册的实验包括了沉浮实验、比较硬度、谁更柔韧等,需要使用木条、卡纸、铁钉等器材。
5.五年级上下册的实验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水在哪个袋中、比较水的多少等,需要使用水槽、小刀、烧杯等器材。
6.六年级上下册的实验有观察化学反应、制作电池等,需要使用试管、烧杯、电线等器材。
7.实验内容的具体步骤和教材页码可以在实验一览表中找到。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制作指南针制作指南针需要以下材料: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细绳、铁架台、4个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透明的胶带、司南、指南针盒、钢针、小磁铁、大头针、细线。
实验指南1.将蹄形磁铁和条形磁铁使用透明胶带固定在薄木片上,使其成为一条直线。
2.将环形磁铁放在铁架台上,将4个环形磁铁的南极朝向外,形成一个正方形。
3.将薄木片放在正方形中间,使用回形针固定。
4.将细绳系在回形针上,使其悬挂在正方形中间。
5.将小磁铁放在细绳的下端,让它自由摆动。
6.将大头针插在薄木片上,使其与小磁铁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7.将钢针磁化,然后放在指南针盒中。
8.将指南针盒放在正方形的一角,使其与薄木片平行。
9.将司南放在正方形的另一角,使其指向北方。
10.检查指南针是否指向北方,如果不是,调整指南针盒的位置。
实验结果制作完成的指南针可以指出北方的方向。
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序号 | 章节实验名称 | 主要器材1 | 温度与气温 | 温度计2 | 制作风向标 | 吸管、剪刀、硬纸板、大头针、带橡皮的铅笔、直通透明杯子、透明胶带、标有刻度的纸条3 | 制作雨量器 | 食盐、面粉、清水、玻璃杯、沙子、药匙、搅拌棒4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过滤食盐、沙、食盐、沙子、面粉、滤纸、漏斗、铁架台、玻璃棒、烧杯5 | 高锰酸钾的溶解 | 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6 | 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 药匙、胶水(或洗发水)、玻璃杯、搅拌棒、水7 | 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 食盐、小苏打、玻璃杯、水、搅拌棒、醋、酒精、食用油、试管、试管架8 | 汽水(或苏打水)的溶解能力 | 汽水(或苏打水)、注射器、橡皮塞9 | 溶解的快与慢 | 食盐、玻璃杯、量筒、搅拌棒、热水(6℃)、冷水、水果糖10 |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 浓盐水、烧杯、水、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放大镜11 | 听听声音 | 大音叉、小音叉、大铁钉、中铁钉、小铁钉、泡沫架、小鼓、钢尺、橡皮筋、水槽、音叉、清水12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钢尺、塑料尺、玻璃杯(或广口瓶)、水、木棒13 | 声音的变化 | 钢尺、塑料尺14 |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 用纸杯、5米长的棉线(或尼龙线)组装土电话;等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音叉15 | 声音的传播 | 石棉网、铁架台、三角架、酒精灯、放大镜、钢尺、塑料尺、玻璃杯、水、木棒16 | 闹钟铃声在玻璃罩中的传播 | 玻璃罩、闹钟、真空抽气机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六年级下册序号。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实验项目(全)
一年级实验项目
1. 水的三态变化实验: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
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 磁引力实验:用磁铁吸引一些金属物体,探究磁铁的吸引力。
二年级实验项目
1. 植物的生长实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2. 火种传递实验:通过传递火种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火的传
播原理,了解火的危险性和安全应对措施。
三年级实验项目
1. 隔热材料实验:使用不同材料制作隔热杯,测试不同材料的
隔热效果,让学生了解隔热材料的作用。
2. 声音传播实验:通过制作实验装置,观察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四年级实验项目
1. 光的折射实验:通过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原理。
2. 浮力实验:通过探究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
五年级实验项目
1. 电流传导实验:通过制作简单的电路,观察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情况,了解电流的传导原理。
2. 溶解实验:通过溶解不同物质于水中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物质的特性。
六年级实验项目
1. 电池组装实验:学生自己组装电池,了解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2. 酸碱中和实验:通过反应实验,观察酸和碱中和的过程,了解酸碱中和的性质和应用。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的实验项目,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项目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安全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本手册由连都区大阳路学校陈建秋主编。
将近40个实验被整理出来。
从实验名称、主题及页码、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现象与结论、备注等八个方面对每个实验进行了描述。
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起伏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自己对起起落落的初步判断。
2.观察不同对象的起伏,并将其与预测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3.引发思考,初步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对象的起伏。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水中七个物体的起伏并解释原因。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将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室记录表:我的预测结果、小石头气泡块、回形针蜡烛、空瓶子、苹果胶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1.预测的理由很繁琐。
建议学生口头交流。
2.观察物体的起伏,将其放入容器中,然后观察物体的起伏。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了解由相同材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其重量和体积,起伏不会改变。
2.学会通过分割和堆叠物体来研究起伏的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将橡胶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两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起起伏伏,并解释原因。
5.观察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我的预测全橡胶1/2橡胶1/4橡胶1/8橡胶小橡胶实验结果我的预测实验结果我的预测实验结果全苹果1回形针1/2苹果2回形针1/4苹果3回形针1/8苹果1小木块小苹果2小木块现象与结论:由相同材料组成的物体,其重量和体积会发生变化,下沉和漂浮条件不会发生变化。
(2024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大全实验1: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实验器材- 一个透明容器- 水-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小球、木块、塑料袋等)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
2.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
3.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记录下浮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不同。
某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某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
形状较大、体积较大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较大,形状较小、体积较小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较小。
实验2: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 一个透明玻璃容器- 水- 一个激光笔或手电筒实验步骤1. 将透明玻璃容器装满水。
2. 将激光笔或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透明玻璃容器中。
3. 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结果光线在水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向水面法线弯曲。
实验结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从光疏介质(如空气)进入光密介质(如水)时,会向法线弯曲。
实验3:电流的通路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了解电流的通路和电灯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AA电池- 电灯泡- 电线- 电池盒实验步骤1. 将电池盒和电灯泡用电线连接起来。
2. 将电池正极与电灯泡的一端连接,将电池负极与电灯泡的另一端连接。
3. 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当电路连接正确时,电灯泡会亮起。
实验结论电流需要一个通路才能流动。
当电路中的电池正极和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电灯泡时,电流就会通过电灯泡,使其发光。
实验4: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 一个铃铛- 一个空玻璃杯- 水实验步骤1. 将空玻璃杯装满水。
2. 将铃铛放在空玻璃杯的边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1)三年级下册时间实验名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实验目的: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实验器材: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
实验步骤:(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让两球进行运动。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让两球进行运动。
4)观察比较小球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班级实验组别实验者观察到的现象:1.小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
2.小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
实验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小球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2)三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尝试目的: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体式格局。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尝试,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尝试器材:长木板、小正方体、六棱柱、小球、铅笔等其他常见物品.尝试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3)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4)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情况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小坡度斜面不动滚动滚动大坡度斜面滑动滚动滚动尝试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3)三年级下册时间班次实验组别尝试者实验名称: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实验目的: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尝试器材: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
尝试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实验清单(全)
一年级实验清单
1. 对日常用品进行观察实验
2. 探索不同材料的浮沉性实验
3. 研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实验
4. 观察生长植物的需求实验
5. 探索不同物体的磁性实验
二年级实验清单
1. 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实验
2. 探索光的传播实验
3. 观察水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变化实验
4. 研究动物的基本需求实验
5. 探索简单电路的组成实验
三年级实验清单
1. 探索压强对物体影响的实验
2. 研究光的折射实验
3. 探索磁力对物体的影响实验
4. 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关系实验
5. 观察简单机械的应用实验
四年级实验清单
1. 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
2. 探索物体的浮力实验
3. 观察电能的转化实验
4. 探索光的颜色和材料的关系实验
5. 研究水的净化实验
五年级实验清单
1. 观察物体的重力实验
2. 探索热的传导实验
3. 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
4. 探索声音的音调实验
5. 研究水的沉浮实验
六年级实验清单
1. 探索物体加速度的实验
2. 研究声音的吸收实验
3. 观察电能的转换实验
4. 探索光的反射实验
5. 研究空气对物质的压强实验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各年级的实验清单,每个年级都包含了多个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
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4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操作主要项目三年级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0分)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
(1分)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4分)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分)4、整理器材(1分)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10分)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
实验步骤: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3分)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6分)3、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10分)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
实验步骤: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
(2分)2、用有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磁铁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
(5分)3、辨别出无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
(2分)4、整理器材。
(1分)四年级实验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10分)实验材料: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
实验步骤:1、组装电路: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③将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中。
④打开开关。
⑤用导线将灯座和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5分)2、接通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2分)3、拆分器材:断开开关,使小灯泡熄灭。
(2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检测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1分)2、检查电路检测器。
(1分)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6分)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1分)5、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10分)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
实验步骤: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①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③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④……(每种连接方式4分,做出两种即得满分8分)2、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1分)3、整理器材。
(1分)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10分)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1、辨别脂肪:(4分)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2、辨别淀粉:(4分)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
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
(2分)五年级实验实验一: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10分)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
实验步骤:1、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
(4分)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①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②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③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④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⑤……。
(每个方法2分,做出两种即得满分4分)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增大了。
(1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10分)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
实验步骤: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4分)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4分)3、实验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1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热是怎样传递的(10分)实验材料: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
实验步骤: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金属棒支好。
(1分)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金属棒上。
(2分)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
从离蜡烛最近的一端塑料小棒依次落下。
(4分)4、实验结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2分)5、整理实验材料。
(1分)实验四:摆的快慢有什么有关(10分)实验材料:秒表、不同轻重的摆锤、不同长短的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1、摆锤与摆绳一端连接,摆绳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1分)2、摆绳长短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3分)3、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3分)4、汇报结果:摆的快慢跟摆锤的重量无关,跟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分)5、整理器材。
(1分)六年级实验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0分)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1分)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1分)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2分)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2分)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
(3分)6、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10分)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1、说出小苏打和白醋的使用比例约为1:3。
(1分)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缓慢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
(2分)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玻璃杯。
(1分)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有很多气泡冒出,杯壁变凉等等。
(2分)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熄灭。
(2分)6、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1分)7、整理器材。
(1分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
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