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岳阳楼记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47
对比鲜明抒情言志
——简析《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写的一篇记。
它通过迁客骚人在阴天和晴天站在岳阳楼上所见景色之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一、景的对比
例句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例句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这两句分别描写了阴天和晴天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之景。
然而,写这些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写景,而是为了引出下文由观赏这些景色而产生的两种心情的对比。
二、情的对比
例句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例句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两种心情,一悲一喜,泾渭分明。
其原因在于迁客骚人,以己悲,以己乐。
这些为下文写作者的政治理想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志的对比
例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句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既隐含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处世态度的否定,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是文章的重心和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怀,寄寓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可见,全文表面写景,实际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处世态度。
后人评价此文时说:“记为游览而作,却推出如许大道理,只缘公自写其志耳”,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2024年岳阳楼记的说课稿岳阳楼记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
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
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
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
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第27课《岳阳楼记》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确实是令人向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因此产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表达情况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刻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讲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讲〝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讲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那么〞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形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辈子情境。
第3段以〝假设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讲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许多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假设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那个地点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假设〞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辉煌的画面。
27《岳阳楼记》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汇、句子的含义。
3.初步感受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胸怀。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年),字_____,北宋杰出的_____、_____。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
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诗赋.衔.接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浩浩汤汤.阴风怒号.锦鳞.游泳静影沉璧.
薄.暮冥.冥忧谗.畏讥.沙鸥翔集
..
霪.雨霏.霏岸芷汀
..兰樯.倾楫.摧
三、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2.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3.具体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4.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
5.“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1。
第27课《岳阳楼记》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一辈子,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一辈子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青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巨生活中度过的。
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
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
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刻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
事实上,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刻,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这应该是确实的。
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独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八年级下册语文27课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岳阳楼记的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27课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27课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
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8年级下册语文27课岳阳楼记8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第27课《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8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岳阳楼记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8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岳阳楼记原文8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