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非理性现象的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04.39 KB
- 文档页数:2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日本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
他在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建筑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讨论。
这种现象在现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并在以下方面具有独特性:一、超平面与日式建筑传统超平面是妹岛和世所特有的设计语言,其中许多元素可以被解读为回应传统日式建筑。
日本的室内传统装饰以强调平面为特点,而超平面则将这种传统风格转化为更现代的形式并加以超越。
妹岛所设计的建筑被视为迭代了日本传统与当代现代之间的桥梁。
例如,他的“皮肤住宅”设计采用了传统日式外立面的塑造方式,并巧妙地应用于现代构造。
这是其对日本传统建筑遗产和现代建筑技术的独特融合,设计采用了日本传统木结构的拦板构造,并应用了全新的、堆叠式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表皮,以创造出新的全屋颜色,并完美地模拟了传统日式木制门窗的造型。
二、超平面与日本文化现代化超平面现象还反映了日本文化现代化的趋势。
在这么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的文化美学一直在发展和演化,在形式和内涵上已经经历过了多次的调整,其中超平面建筑风格代表了日本文化美学的最新发展和现代化面貌。
超平面设计为传统的日式建筑形式提供了一个现代的、创新的表达方式,是现代日本人文化风格的反映和发展。
超平面建筑的形式语言是对传统家庭住宅结构及其功能的重新思考和发展,也是对日本美学和文化遗产的新的展示和发展。
超平面现象的存在,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并向世界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现代化面貌。
超平面建筑不存在明显的表面模式,它们更加注重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建筑结构的精致。
超平面建筑不仅是建筑外观上的颠覆,更体现了空间的连续体验和建筑结构的创新。
总之,妹岛和世的超平面现象体现了当代日本建筑文化的多重发展趋势,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和衍变。
它的存在也为现代建筑中的独特表达语言的创造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依据。
住宅功能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将吃饭、休息、睡觉这些原本连续的人类日常活动分解或截断,妹岛认为人们连续的活动和基于功能分区设计的建筑之间存在矛盾
李子林住宅—空间与使用者活动
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分离的方式连接和安排在一起。
妹岛心目中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同在屋檐下,除了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滞留的地方,可聚可散,可近可远。
住宅特征:1.墙体超薄
2.只有房间而没有交通空间,厨房也是同道,厅内开满了门。
3.由于房间平面的不同和好几个两层通高的房间,空间形态变得不同寻常:超高,超长,超薄。
4.内窗系统使内部各房间的关系近乎彻底改变了,如3楼的卫生间对2楼的书房开窗,2楼的卧室对3楼的静思室开窗等;
5.各个房间的门开的不同寻常,有好多的门只有门洞没有门扇,洞口离楼地面还有一定的高度;
6.不再按层进行功能分区,每层都有睡觉的地方;
7.通常的房间功能被打破:大厅只有一层高,而餐厅却有两层高,男孩卧室狭长且两层高,而书房却又高又大;
8.出现了一个房间两个门或三个门。
李子林住宅—室内中的室外空间
•住宅中有很多不规则的洞口,这些洞口一方面削弱了建筑的厚重感,同时也改变了房间之间,室内与室外的关系,陈为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一个平台。
从有玻璃,无玻璃的窗洞看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看到一层一层的空间,视线感受通过内墙的洞口而展开、延伸。
李子林住宅的形体分析
李子林住宅分析
妹岛和世的空间包容了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她的这种理念在李子林住宅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该住宅是一栋建造完成于2003 年的小房子, 坐落在东京都郊区的一个被李子树林所环绕的宁静住宅区内。
妹岛第一次参观基地时正是开满美丽李子花的季节, 所以尽管基地很小, 妹岛还是决定留出一些开放空间以保留李子树。
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两个孩子及一位祖母。
妹岛通过拜访业主的旧居, 形成了这样的第一印象,这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建筑师心中的理想空间模式是: 同在一个屋檐下, 除去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滞的所在, 可聚可合,相近相远。
所以妹岛设计了5 个卧室, 这些多余的卧室让家庭成员有时可以从他们通常住的房间里摆脱出来。
这座住宅是一个关于亲密的实验, 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分离的方式, 妹岛塑造出了区别于以往的房间形态, 形成了超长、超高、超薄的空间组合。
如大厅只有一层高,餐厅和狭长的只能摆下一张床的男孩卧室有两层高,书房有三层高。
她赋予每个空间自己的特征或比例,使之独立于其他空间,然后这个空间自己就会呈现某种特质而产生私密的感觉。
当初在看房子模型时,业主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说: 如果这里安个窗子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从窗口对话了,那该多好啊。
那个小学生的话给建筑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果便是建筑师在薄薄的墙上打开好多四角窗,比如在男孩卧室和入口大厅之间、祖母卧室和起居室、女孩卧室和学习室及图书室之间,内
窗系统将空间、视线、声响、行为、情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形成了空间与功能的新关系。
案例评价之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的作品李子林住宅是一栋建造完成于2003年的小房子,坐落在东京都郊区一个宁静的住宅区内,设计师妹岛和世,她的作品形式单纯,强调内部空间的物质反映,以凝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裴晓晨同学在主讲的过称中从建筑师妹岛和世的思想生平出发先剖析妹岛的设计风格,把重点放在李子林的空间分析上,从空间类型到流线分析再到空间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分析了李子林的构造、材料与色彩的特点,讲解得最后总结了妹岛的设计思想,以及他们自己感受,像他们自己所说的再从基地、平面、以及特点等方面对李子林进行基本介绍,此次讲解在李子林住宅的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住宅空间的设计方法和建筑师对于具体的细节问题的特殊处理方式。
了解了妹岛和世的这些设计手法和思想。
而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她在设计时对于使用者在建筑中的活动,行为,舒适性,心理感受的关心,她充分尊重业主的意见,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依据来设计,她不画那些稀奇古怪的草图,而是事无巨细的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在李子林住宅这样空间尺度很奇怪的房子里,也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温暖气息。
从主讲者把握时间的角度上来讲,跟其他组一样,都大大超过了所规定的时间,无法在短短的十五分钟里完全阐述对妹岛和世及其她的李子林的深刻理解。
主讲人裴晓晨在讲解的过称中思路清晰,能有条不紊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运用辅助工具上,他为了能更清晰的在表现李子林的空间构成上运用了建模的形式,让我们更能深刻的理解李子林的空间,这是值得其他组好好学习的地方。
其次在细节的阐述上晓晨他们也分析的很好,譬如李子林住宅中运用的大面积的白色,世界上有很多建筑师钟情于将建筑设计成白色,包括柯布西耶,密斯,迈耶,阿尔瓦罗·西扎等等,虽然都是白色,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妹岛和世的设计所体现的白色表达是一种轻盈飘逸,模糊,透明,有点“暧昧”的味道。
李子林住宅,这个外观全白色的小房子是对这些特点很有代表性的诠释。
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至今,一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虽然经过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浅层解读或者误读,终于走向其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这在新一代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身上表现得更加尤为明显。
在前面师承关系上,可以看出建筑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只有作为三位一体完整地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确定地说建筑界对后现代社会中“不确定性”真正地领悟了和理解了。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
其实,还有概念的不确定性,观念的不确定性等等。
这些都可以归属到上面的三种之内,从目前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来讲,和当代人们对建筑认识深度来看,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应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把建筑上的“不确定性”的发展成果阐述清楚。
(一)形式的不确定性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伊东是从风的研究开始对建筑的流动性和轻盈感所作理解的。
初期,他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形式的“不确定性”上。
到了后来,他偏向了对“半透明性”理解,这个转变应该是对形式“不确定性”的理解的飞跃,甚至可以这样说,是从写实性的“不确定性”向写意性的“不确定性”的巨大的飞跃,这一点至关重要,乃至后来影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的视觉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建筑的空间、通灵剔透,具有“禅”一样的纯净空间(图6)。
虽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领悟到了这点,并且把老师的认识推到极致。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图7)。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其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好评,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妹岛和世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超平面(superflat)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本文将分析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并探讨其对建筑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超平面现象。
超平面现象是一种艺术概念,起源于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的创作。
他的作品以明亮的颜色和扁平化的图形为特征,将2D与3D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平面”的风格。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也有类似的风格,其外立面常常以平坦的面板和简单的线条组成,显得非常扁平化。
超平面现象在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筑物外墙上的板材装饰构件造型趋于扁平且呈现出简单明了的二维图形效果。
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降低建筑的复杂度和成本,并且能够强调建筑物的整体性。
妹岛和世作品中超平面现象的另一个特征是,建筑物的外墙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板材,这些板材组成了整个建筑物的外观。
这种设计方式让建筑物的整体质感更为统一,也更具有细节感。
此外,这种板材装饰构件的设计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呈现出强烈的几何感,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超平面现象在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化了建筑的形式,强调建筑物的整体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是多样化的,每个房间和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设计风格。
但是,妹岛和世的设计将所有元素都简化为二维图形,从而强调了建筑整体性。
这种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复杂度和成本,同时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造了强烈的几何感和细节感,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妹岛和世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赋予了建筑强烈的几何感和细节感。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让建筑看起来更加整齐有序,还能够以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强烈的视觉效果。
此外,超平面现象的应用还能够让建筑与周边环境契合更多。
三、呼应了时代的审美和文化趋势。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日本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其中一种设计风格就是所谓的“super flat”(超平面)现象,即建筑物表面几乎没有体块感,呈现出极度平坦的外观。
本文将对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进行解析。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通常采用大量的白色,并且表面几乎完全平整,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这种设计风格所展现出的简约和纯粹的美感是“super flat”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简约的设计形式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建筑的精神,即追求简洁、纯净和谦和的表达方式。
妹岛和世通过将建筑物置于白色环境中,突出建筑本身的形状和轮廓,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产生鲜明的对比。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常常使用大块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可以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平坦,还具有透明和通透的特点。
玻璃幕墙可以将外部自然环境和室内空间完美地连接起来,通过反射和透射光线,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轻盈,平整,宛如一幅画作。
玻璃幕墙还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开放性和通透感,使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自然的美景。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还常常采用几何化的形状和线条。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不仅使建筑物具有艺术感,还强调了建筑物的平面特征。
妹岛和世对于建筑的平面布局非常重视,她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称、重复、镜像等几何元素,使建筑物在平面上呈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整齐、平坦,增强了“super flat”现象的效果。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还常常使用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
她利用先进的工艺和科技手段,使建筑物的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并且能够反射和折射光线。
这种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精致和高级,也进一步强化了“super flat”现象的效果。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是指建筑物外观极度平坦,几乎没有体块感的设计风格。
这种设计风格体现了简约和纯粹的美感,通过大量使用白色、玻璃幕墙、几何化的形状和线条以及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物呈现出高度平坦的外观。
Analysis on the Villa in the Forest Done by Kazuyo Sejima“解析”妹岛和世的“森林住宅”摘要:本文通过对“森林住宅”进行文字与图示分析,从若干视角“解析”了建筑的合理性与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猜想出种种结果与意图的联系,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建筑的生成游戏。
针对分析不热衷著述和理论表达的建筑师的作品,似乎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的方法和可能性,猜想的结果或许与原作相去甚远,但它就像一个游戏一样刺激着我对建筑的种种探索。
关键词:森林住宅 装置 生成 游戏李丽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硕士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建筑师一、关于建筑师妹岛和世是日本女建筑师,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妹岛和世在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工作了六年后,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妹岛和世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建筑师,她的工作往往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入手,并花大量时间制作和研究工作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后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整体简洁的效果。
人们往往会惊讶于用这种极其理性、繁重的工作方式如何最后形成了她作品中那种纤细、敏感、柔弱的氛围之美。
二、关于森林住宅森林住宅是妹岛和世的早期作品,1994年完成。
住宅位于日本的千野市,建于一片森林里。
建筑用地面积为126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8.84平方米,分两层,主要用作居住,艺术工作室及展览室。
(图1)1.环境分析住宅位于一片森林中,此森林均质且缺乏方向感,但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建筑用地很大(1260平方米),建筑师却选择了一种体块集中的建筑体量,占地面积仅为156平方米,约占建筑用地面积的1/8,尽可能保留了用地的原有环境和肌理。
森林地面有一定的坡度,住宅建造在坡上,建筑处于基地深处,一条图3图2图6图7构形态,层层往内吸附,最后集中于圆形空间的中心位置(图2)。
零散的外围体块中最为醒目的是位于东南角的楔形体块,只有此体块为楔形,其他都是矩形或矩形的变形。
住宅空间关系的消解与重构——李子林住宅设计解析摘要:李子林住宅是小住宅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相关设计分析图示,研究分析一系列操作手法对原有功能秩序进行消解的过程,然后重新架构空间关系,得出用定义边界形态的方式以形成整体异质大空间,试图展现住宅空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尊重,探讨新的家庭生活交往模式。
关键词:李子林住宅;妹岛和世;住宅;空间引言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通常被认为属于极简主义,外观简洁,保持完整的几何形态,运用大量透明材料,给人感觉轻盈和漂浮。
她继承了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并坚持对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和对人类活动的密切关注,通过空间设计完成对生活模式的建构。
李子林住宅于2003年建成,设计手法延续了妹岛一贯的风格和模式,同时受场地条件、业主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其对住宅空间关系的消解与重构极具创造性,是小住宅设计中具有代表性作品,通过对其设计方法和过程的解读,为住宅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式。
1.平面与环境李子林住宅位于日本东京郊区安静的住宅区内,基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长满李子树,位于两条马路的交角处,建筑面积为77.68㎡,共三层。
业主希望最大程度保留基地原有的李子树,使住宅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该住宅设计从平面出发,尊重基地的原有条件,充分利用各个要素与环境产生某种互动关系。
建筑的外轮廓由基地边线向中心偏移而限定,延续场地大于90度的街道转角形状,建筑与基地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关系,使建筑尽可能位于基地正中心,周围被李子树环绕,使建筑各个朝向都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保证了建筑的私密性。
2.功能的消解业主一家共五口人,年轻的夫妇,两个孩子和一位祖母。
业主最初想要一种大空间的生活模式。
然而场地受限,除了满足四个卧室的基本要求之外,剩余部分无法达到物理层面上的实质“大空间”。
妹岛让每一个空间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或者行为,对应房间的尺度也被缩减到极致。
这样就出现了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卧室,只能放下一张书桌的学习室等17个小空间,每个房间自然形成一种紧凑感。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7)02 0021 02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非理性现象的解析收稿日期:2006 09 25作者简介:谢立伟(1981 ),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谢立伟摘 要:通过分析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中的非理性现象,试图揭示妹岛作品中空间与使用者活动之间的关系,展示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空间,住宅设计,墙体,保温层中图分类号:T U 20文献标识码:A妹岛和世(K AZU YO SEJIM 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1995年与西泽立卫合作建立SA NAA 建筑事务所。
妹岛和世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特性有着其独特的看法。
妹岛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伊东丰雄的轻快和飘逸,又更进一步增加了其特有的浮游感,使其作品细腻、精致而富于女性气息。
妹岛认为建筑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因物而异、因时而异。
因此,她的作品中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更多的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
她的设计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因此,妹岛在设计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功能去划分或围合空间。
功能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将吃饭、休息、睡觉这些原本连续的人类日常活动分解或截断。
而妹岛认为,人们连续的活动和基于功能分区设计的建筑之间存在矛盾。
因此,她更多的关注于人们的活动,根据人们活动之间的关系去重新组织空间,空间的特点由人们活动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所以,在妹岛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貌似 非理性 的、出人意料的空间出现。
而隐藏在这些奇特空间背后的,则是妹岛对使用者需求细致的研究以及对人活动的密切关注。
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2003年建成,建造地点为日本东京,见图1。
1 基地状况基地位于东京都郊区一个宁静的住宅区内,周围种有一排排李子树。
家庭成员希望住宅能与周围环境相互连接并且融为一体,同时希望能够尽量保持李子林的美景。
拜访业主以前的家,第一印象就是东西很多,不仅如此,家里每个成员的东西都是零乱分散在各个房间 [1], 业主想法很怪,一开始他们要求设计只有一个房间的大空间,然而基地很小,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大空间 [2],妹岛和世在对这个设计的介绍中说到。
2 构思形成业主一开始需要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而在日本,尤其在东京,要设计这样一个大空间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把每个人的卧室空间降到最小,剩下的空间还是很小。
因此,妹岛和世开始构想一个随意堆叠的空间系列。
最终,她决定不设计一个大空间,而是设计很多非常小的空间。
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者分离的方式连接和安排在一起。
妹岛心目中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同在屋檐下,除了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滞的地方,可聚可散,可近可远。
们获得多层次的体验,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与自信。
因此在对少数民族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重对景观体验 三境 的把握,从而利用并保护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1]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卢 丁,工藤元男.羌族历史文化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王 芳,熊和平.景观!体验!设计[J].四川建筑,2004(8):20 23.[5]余 平,董 克,商 君.走进桃坪羌寨[J].小城镇建设,2002(6):72 73.[6]张 青,全惠民.桃坪羌寨聚落景观与民居空间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9):293 294.Landscape experience and tou 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minor ethnic villagesQIN Qin LI XiuAbstract:Historical backgr ound of T aoping Q iang village is rev iewed.F rom three aspects:physical,emotional and artistic conceptions land scape exper iences of T aoping Qiang v illage is analy zed.In addition idea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mino r ethnic village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protect special culture of minor ity.Key words:national village,landscape experience,tour ism development ,protection!21!第33卷第2期2007年1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 ITECTUREVol.33No.2Jan. 20073 设计特点在这样的基地和业主的要求下,李子林住宅出现了很多非常的特征,∀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一书中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1)墙体的超薄。
2)只有房间而没有交通空间,厨房也是通道,厅内开满了门。
3)由于房间平面的不同和好几个两层通高的房间,空间形态变得不同寻常,超高,超长,超薄。
4)内窗系统使内部各房间的关系近乎彻底改变了,如3楼的卫生间对2层的书房开窗,2层的卧室对3层的静思室(meditation room)开窗,女孩卧室对男孩卧室开窗(见图2)。
5)各个房间的门开的不同寻常,有好多门只有门洞,没有门扇,并且洞口离楼地面还有一段高度(见图3)。
6)不再按层进行功能分区,每层都有可以睡觉的地方。
7)通常的房间的功能对应被打破:大厅只有一层高,而餐厅却有两层高,狭长的男孩卧室有两层高,书房更是又高又大。
8)出现了一个房间两个门或三个门 [1]。
在此将通常住宅设计中与之对应做法罗列如下:1)墙体为了保温和承重而做的比较厚。
2)房间由通道联系,厨房是单独的房间,厅内门不要太多以保持其空间完整性。
3)空间要符合一定的比例要求。
4)各房间的关系要考虑干湿分离,考虑不同使用者决定开口方向。
5)门窗形式由各自 分工 不同而决定。
6)底层为会客厅,之上为卧室,最高层为休息、娱乐等。
7)房间高度应和其功能相对应。
客厅应该高一些,卧室、书房等则应该低一些。
8)一个房间最好只有一个门,以保持房间内部空间的完整性。
可以看到,对应的每一点都与通常的住宅设计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
使用通常的结构,墙就会变的非常厚,空间感觉也就会非常厚重。
妹岛所要的则是另外一种感觉。
所以,设计中采用了薄钢板,外墙为反射性涂料,墙体的保温层不超过30mm,外墙的整体厚度在50mm 以内。
同时通过屋顶的空调装置,达到居住的保温隔热要求。
随着墙体失去厚度,相连房间的关系就会变的不同了。
空间之间的间隔减弱了,模糊了,因为在这里,走道的功能被融合进小房间当中。
这一举动,既强化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节省了室内宝贵的空间。
妹岛认为人数和房间数的对应关系需要调整。
住宅的生活并不应该只是每人一个独立的房间和一个可以公共活动的厅,而是应该在一个住宅中,除了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留、对话的地方,应该给人们很多选择的可能。
所以,设计中就产生了只有长桌的空间,只有床的房间,还有娱乐室等小房间,这样由小房间构成的平面布局就产生了。
妹岛在设计中除了对结构和空间的关注,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家庭成员中的交流以及随意的日常起居过程中。
不同的居住者,所拥有的空间是不同的。
在这个设计中,妹岛并没有象通常那样去布置起居室、卧室等。
首先,她确定了卧室,也就是床的大小。
虽然要住4个人,但她却设计了5个卧室,但这个房间却是用来让家庭成员有时可以从他们的常住的房间中摆脱出来。
然后,她进一步划分其他空间。
这些空间都很小,餐厅、厨房、书房等。
妹岛在设计中设法保留了一种逃避的选择,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心情来选择彼此的距离。
尽管只是在一个很小的住宅里。
与此同时,这种关系并不只是发生在平面的系统中,上下之间的对话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看房子模型的时候,业主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说: 如果这里有个窗子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从窗口对话了,那该多好啊 ,她的话给妹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于是,就出现了图2中的空间,男孩儿卧室上部的窗户对应的是女孩儿的书房,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狭长的卧室,还是一个孩子之间可以对话的地方。
这个住宅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有许多不规则的洞口。
这些洞口一方面削弱了建筑的厚重感,同时也改变了房间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一个平台。
从有玻璃,无玻璃的窗洞,看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看到一层一层的空间,视线感受通过内墙的洞口而展开、延伸。
妹岛和世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私密性问题。
这个设计中,妹岛并不只是想提供若干完全封闭的空间,而是设法赋予每个空间自己的特征和比例。
这样,空间就会呈现某种特质,独立于其他空间,从而产生私密的气氛。
这样,门扇也变得不再是必须的。
4 结语经过分析发现,其非理性的外表之下透出来的信息却是以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难和复杂的问题。
妹岛在设计上并没有事先定义住户的生活方式,而是试图通过分析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形成个性化的生活空间。
妹岛和世的李子林住宅中,将居住空间的要素根据生活需要重新组合。
房间,作为单一功能空间留下,其余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和需求去塑造,以此体现其多样性。
住宅非理性的外表之下,其实是妹岛和世对传统建筑样式中对家庭人际关系的限制的质疑。
妹岛的建筑中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舞台,在这里人们可以在相互交往之中重新给出家庭的定义。
妹岛建筑中的 非理性 现象建立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和动态的空间之上,其作品所展现的是对人们行为活动的一种尊重。
参考文献:[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7):56 58.[2]EL cr oquis SA NAA.K azuyo Sejima+R yue N ishizaw a.Spain ELcr oquis editorial.15.Analysis of a non rational phenomenon of KAZUYO SEJIMA ∃s Lizilin houseXIE Li weiAbstract:T hroug h the analysis of a non r at ional phenomenon o f KA ZU YO SEJIM A ∃s Lizilin house,it tries to open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ace and users ∃activity in wor ks o f K AZU YO SEJI MA ,and shows its special desig n methods and thoughts.Key words:space,design of residence,w all body,layer of keeping the temperature!22!第33卷第2期2007年1月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