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 格式:ppt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22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 第一部分(第1 至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交代了举行大典的背景。
- 第二部分(第5 至10 自然段):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 第三部分(第11 至13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 第四部分(第14 自然段):写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
- 第五部分(第15 自然段):写盛大的阅兵式。
这篇文章通过对大典会场及大典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与激动,同时也赞扬了中国人民的革
命精神。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秀海洋。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开国大典的故事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以下是开国大典的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上,我们可以回顾开国大典的历史细节,了解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1949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旨在推翻国民党政府的解放战争。
7月23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全面内战结束,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1949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这场庆典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婚礼,吸引了数万名国内外游客和民众前来观看。
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演讲,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愿景。
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演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制定了这个宪法。
他还向全国人民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地位。
在开国大典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解放领土。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和战役,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场庆典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开国大典课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①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秀海洋。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开国大典相关故事一、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是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揭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二、开国大典的相关故事1.毛泽东发表宣言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发表了震撼世界的宣言,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一宣言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实现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
2.阅兵仪式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次。
受阅部队士气高昂,武器装备精良,展现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壮大。
此次阅兵式共有陆、海、空军三个兵种的部队参加,充分展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综合实力。
3.群众游行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是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的一种独特方式。
游行队伍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等各种阶层的人民群众,他们手持国旗、鲜花,高呼口号,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这场游行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政权的热烈拥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4.烟花表演开国大典的烟花表演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烟花表演,共有五千多种烟花品种,燃放时间长达一个小时。
璀璨的烟花照亮了夜空,与人们的欢声笑语共同谱写了一曲新中国诞生的壮丽乐章。
三、开国大典的影响和传承开国大典不仅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里程碑。
此次大典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如今,开国大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每逢国庆佳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
开国大典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心。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以胜利之师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新组建的人民空军飞行编队矫健地飞越首都上空。
傍晩,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日,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1949年10月1日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意义: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要点:
- 开国大典的背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通过了《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 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 开国大典的意义:开国大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 开国大典的影响:开国大典震撼了全世界,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支持,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的影像档案被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并被剪辑制作成视频,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视频。
开国大典的场景也被制作成了沙盘模型,展示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开国大典相关故事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这场隆重的庆典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后取得的巨大胜利,并宣告了中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开国大典是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一隆重的仪式。
毛泽东主席庄严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接着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自豪和团结的氛围。
除了这一主要仪式,开国大典中还包含了庄重的升国旗仪式、盛大的巡阅仪式以及震撼人心的群众游行。
庄严的升旗仪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确立,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巡阅仪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雄风和威武,彰显了国家的强大和独立。
群众游行中,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祝福,整个游行过程庄重而欢乐,流露出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开国大典相关故事充满了感人的细节和特殊的情感。
例如,年迈的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指挥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他对每个环节都给予了细致的关注。
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却为开国大典做出巨大贡献的无名英雄们,他们舍弃了个人的安逸和利益,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和伟大精神。
这场盛大的庆典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开国大典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一段历史的传世经典。
开国大典讲解
摘要:
1.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2.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
3.开国大典的主要过程
4.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
正文:
1.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开国大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于1949 年10 月1 日在北京举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状态,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2.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
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中央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主任,负责大典的各项筹备工作。
筹备工作包括选定大典的日期、地点,以及安排大典的程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具体事项。
3.开国大典的主要过程
1949 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典。
大典的主要程序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职仪式、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奏国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4.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展示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彰显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热情。
同时,开国大典也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