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欣赏
- 格式:pptx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9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的,它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画面能清晰辨认的人物共有十一位,其中站在正中的是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一排左起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六位副主席)。
朱德后面是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后面是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宋庆龄后面是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李济深后面是郭沫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下面是一组相关图片。
毛泽东(1893-1976)
开国大典:毛泽东、董必武、沈钧儒
朱德(1886-1976)
开国大典:林伯渠、朱德、罗荣桓、陈毅、刘伯承、贺龙
刘少奇(1898-1969)
开国大典: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陈毅、李立三
宋庆龄(1893- 1981)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
开国大典:李济深、毛泽东、彭真、黄炎培
张澜(1872-1955)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张澜、刘少奇
高岗(1905-1954)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1898-1976)
开国大典:刘少奇、周恩来、张澜、毛泽东
沈钧儒(1875—1963)
开国大典:董必武、刘伯承、沈钧儒、毛泽东、周恩来、张澜
郭沫若(1892—1978)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郭沫若
林伯渠(1886-1960)
开国大典:毛泽东、林伯渠、刘伯承
开国大典:周恩来
开国大典:李立三、林伯渠、毛泽东、沈钧儒、周恩来。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而《开国大典油画》则是一件油画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采用了油画艺术手法,运用光影、色彩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首先,该作品在色彩方面运用了高度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红色、黄色、金色等色彩充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温暖、欢乐的感觉。
同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光影的运用也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
画面中,人物、建筑等都有光影的投射和反射,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画面中的光影还有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其成功之处。
画面中的建筑、人物、旗帜等元素都被布置在画面中心,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协调和谐的画面。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表现画面中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油画艺术手法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这件作品成为了油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其色彩、光影和构图,该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 1 -。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三、艺术鉴赏要点
四、总结与评价
正文:
【提纲】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描绘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景的历史画。
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该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纲】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1.创作背景: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董希文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时刻,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他决定创作一幅油画。
2.意义:开国大典油画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难忘时刻,还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提纲】三、艺术鉴赏要点
1.构图:画面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前景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群众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阶梯式构图。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氛围。
2.色彩:画面的色彩以红、黄为主调,强调了中国红的元素,展现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服饰、道具等细节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3.技法:董希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刻画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提纲】四、总结与评价
开国大典油画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实用版)目录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过程和作者3.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4.对开国大典油画的鉴赏和评价正文一、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开国大典油画,是指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旨在表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过程和作者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始于 1952 年,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等组成的创作团队负责。
他们在借鉴西方油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这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油画作品。
徐悲鸿担任主笔,他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自豪感,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得栩栩如生。
三、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开国大典油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大,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油画中,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激动喜悦,整个画面充满了喜庆气氛。
此外,画家们在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这幅油画不仅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也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油画杰作。
四、对开国大典油画的鉴赏和评价鉴赏开国大典油画,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
同时,欣赏油画时要注意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方面,感受画家所表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摘要: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过程和作者
3.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4.开国大典油画的鉴赏要点和影响
正文:
一、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绘画作品。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幅油画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而创作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开国大典油画的创作过程和作者
开国大典油画的作者是著名画家董希文。
他接到创作任务后,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力求真实再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创作,终于在1952 年完成了这幅油画。
三、开国大典油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开国大典油画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画面布局严谨,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画面中,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着整齐的队伍,场面庄重而热烈。
油画准确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四、开国大典油画的鉴赏要点和影响
欣赏开国大典油画,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把握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其次,要关注细节描绘,如领导人的神态、服装,以及群众的表情等,这些都展现了画家的精湛技艺。
此外,通过对比现实照片和油画作品,可以领略到画家的艺术处理手法和独特风格。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摘要: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正文: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一批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形式。
这些作品主要描绘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场景,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倾向: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时代的真实面貌。
2.民族特色: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如人物的服饰、道具、场景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3.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对新中国成立的描绘充满了激情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是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描绘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场景。
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2.吴作人的《在天安门广场上》:这幅油画作品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3.周树桥的《毛泽东主席宣誓》:这幅雕塑作品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誓的场景,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我国美术创作的高水平。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该作品刻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董希文在绘制《开国大典》时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光影的处理技巧。
他善于运用明暗的对比,通过明暗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场景。
在作品中,他巧妙地利用光线聚焦出一个个人物的面部特征,凸显人物的神情和个性。
他也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来表现阳光的照射,让作品整体更加富有明快和生动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笔触的技巧。
他的画笔技法多样,可以精细地描绘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细节,同时也能够流畅地勾勒出人物的整体轮廓和场景的气氛。
他的笔触既有沉稳的力度,又有轻盈的激情,使得作品显得生动而有力量。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还运用了细节描绘的技巧。
他对人物的面部和服饰等细节进行了精心塑造,力求真实地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绘,他展现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传神。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多种油画技法,展现出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才华。
他通过光影的处理、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表现和细节的描绘等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感染力。
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性,也使观者更加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开国大典》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之作,也为董希文赢得了深厚的艺术声誉。
我对【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的鉴赏与批评一:叙述这是陈坚的一幅油画作品,它的尺寸是220×400cm,创作于2009年。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它是一幅具象作品,主要描绘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簇拥在一起相互交谈着什么,焦急的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
画中共有32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为中心展开。
他们三人身着土黄色中山装,其余则是军绿色的军装。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士兵威严的驻守在那。
画面后方则有两棵有着百年历史的松柏树,看上去苍劲有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孕育着生机。
画面左上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砖红色的围墙、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鲜艳的颜色在画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原本庄严的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画面左下角有一盆青花瓷,里面种着万年青、生机盎然,似乎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幅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清新而又宁静。
后方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一缕阳光通过薄雾射入,显得很温馨和谐。
总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威严、宏大而又激动、兴奋的感觉。
二:形势分析这幅作品是狭长的横幅构图,给人一种宽阔宏大在感觉。
在构图方面;它可以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参差分明、聚散有别。
近景则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一条视平线穿过所有人物的头部,这种长长的水平线给人一种宽阔明净的感觉。
把后面一组人物头部连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方向感向内弯曲的斜线,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把画中人物的脚连接起来,它们均指向毛泽东,巧妙地构思再次说明了他是画面的中心。
画中人物与地面构成直角,使得画面更加沉着稳重。
作者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轮廓,他们形态各异,神情各不相同,表情刻画细腻而又逼真,惟妙惟肖。
中景则是那两棵古老的松柏树,两树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画面中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树的枝干错落有致,并非凌乱勾画,在背景处巧妙的安排了树木交叉的斜线。
仔细观察则是构成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独具匠心,感觉到画面透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 年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